专题分享|认识“世间八法”
心净就是佛土净,菩提烦恼不离心
(请点击视频链接观看)
(如果您无法登入以上视频链接,请点击此链接下载视频)
摘自 白话佛法视频开示 第115集【远离泡影 常住真心】节选
(原文链接)
心净就是佛土净。干净的心,你的心中就是净土,就能常住菩萨;迷悟在心,你这个人境界迷惑,一定会颠倒。所以颠倒和迷惑,是在一起的。
境界,确实,它是“如”和“是”,也就是它是真实不虚的。师父希望你们要懂得,有所不如,有所不是,就是说如果你不知道真实如来相,你做出来的事情和理解一定是不真实的,那么你的迷心(迷惑的心)就会造成生活中的错误妄见。有很多人对事物理解偏差,他做出来的事情就是偏差。想一想是不是这样?你对人家不理解,诬蔑人家,冤枉人家,最后是不是把好人都赶跑了?你理解别人,才不会有偏差。
佛法界讲“百千法门,同归方寸”,不管多少法门,实际上就是出自于“一”。“河沙妙德,总在心源。”沙,恒河沙的沙;妙就是妙法的妙;道德的德。河跟沙是不是在一起的?有河的边上是不是一定有沙?妙和道德,妙想就代表道德,能够解脱的思维就是拥有道德。想通了,“我不执著了,我不难过了”,是不是这个人有道德?都是离不开且来自于心源(心里的源泉)。
戒、定、慧会增长你的智慧;守戒的人,他一定会有智慧。思维就是神通。有时候一件事情想不通,很难过,怎么想也想不通,但是突然之间想通了,你是不是有神通?你想通之后马上“哈哈哈”,开心了,“无所谓的,这又算什么呢?”你是不是已经“妙有”了?因为你想通了,因为是真如实相,你看穿了,“无所谓的,不要再吵了,没意思的,明天还要过日子呢”,你是不是懂得了神通变化?因为你的思维变了,是不是就想通了,精神变了?想通了不就是神通吗?你能了解对方,不跟他争吵了,不去跟他骂了,不去给他脸色看了,就想通了。师父从心理学跟你们讲,一个人如果心中有魔的时候,他是特别敏感的,verysensitive。你去跟一个人讲话,如果带有一点点怀疑的表情、不信任的表情,或者有一点点让他感到尴尬的表情,他马上就会不理你,他就会想很多,他就会觉得你在嘲笑他,在讽刺他,甚至在唾弃他。
帮人要帮心,要“悉自具足,不离汝心”。你要想成功一件事情,不能离开你的心。修心是不是要心?帮人是不是要心?你认真做每一件事情,是不是离不开你的真心啊?你没有真心,别人怎么会接受你的帮助?不用心做的事情,哪一件事情能成功的?所以一切烦恼俱来自于你的心,一切业障也俱来自于你的心。心有业了,障就来了;心有烦了,恼怒就来了。但是你的心本来是空寂的,本来是空的,因为你本来没有很多想法,是因为不停的因果,然后如梦幻泡影般地一会儿出来、一会儿没有,在你的心中。你想不通,你的心出不了三界,还在五行中,怎么求菩萨?希望大家要懂得,人与人要有平等心,你就用了这个心。对人要平等,对事物能够看透,就是平等心。不管对什么样的事物,只要用平等心、用同情心、用感动的心、用慈悲心去帮助他,心心相印,他一定被你感动。
摘自 佛言偈语第四册 节选
红尘俗世八苦田,
沉沦苦海八风淹。
学佛方知正信念,
转凡成圣非等闲。
世间八法 就是世间的利益和陷阱
摘自 白话佛法广播讲座 第67集【少欲无求 征服执著】节选
(原文链接)
今天师父跟大家讲,要学世间的八法——世间八法,过去很久以前我给大家讲过,要征服自我的执著,必须要学世间八法,就是指世间的利益和陷阱。你都要明白,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你不是说单单拿利益的,你还有很多的陷阱让你钻的,所以很多人在生活当中,到后来就慢慢地掉到陷阱里了。
摘自 白话佛法(十一) 5.【世间八法 征服执著】节选(原文链接)
“世间八法”指的是:毁与誉,得与失,苦与乐,讥与称。
讥与称
人都喜欢被赞美,不喜欢被批评
摘自 白话佛法广播讲座 第67集【少欲无求 征服执著】节选
(原文链接)
世间八法第一,人的毛病第一,希望受到赞美。你们看哪一个人不希望受到赞美的?你做了个菜,人家说:“哎呀,你做得真好吃。”开心了吧。一个人总是有陷阱,就是希望受到赞美,你去看看一个人受到赞美之后,马上就,哎呀,轻了轻了。第二,人不希望受到批评,你看任何一个人,只要受到批评马上就不开心了,有的人不开心是一分钟、两分钟、一个小时,有的人不开心是一年、一个月,但是有一些人喜欢记仇的。你当了很多人面讲他一下,他可能会记你一辈子。
不喜欢被批评的人就会软弱
摘自 白话佛法广播讲座 第67集【少欲无求 征服执著】节选
(原文链接)
你看人不希望受到批评,他软弱了吧,他不敢跟人家争了吧,争了容易给人家受到批评吧,所以他就不讲道理了,不讲原则了,该你站出来指出人家毛病的时候,你不希望被别人反过来讲你,因为你身上也有各种各样的毛病,那你是不是软弱了?所以很多人自己身上有毛病,就不敢讲人家,那你这个人还有骨气吗?还有正义感吗?菩萨的话都要深进去听的,不是听表面的。
人往往意识不到 被批评也是因果
摘自 白话佛法(四) 12.【心地无私天地宽】节选(原文链接)
心的意识是没有因,没有果的。当你的心去感受某一件事情的时候,实际上你是不知道有因果的。比如说今天师父要批评你们了,你没想到自己因为已经种下了因,因为你不会去想“因果”这两个字的。你想到的是,师父今天脾气不好,大概有灵性。昨天师父一不开心,就有位徒弟,门一开,送两张小房子进来。他没有想到这是因果关系,他只会想到的是师父可能不开心。要记住,任何事情都有因果。今天为什么会批评你们?一定有因果。
有人批评是福气
摘自 2021年师父每日白话佛法|2021年6月8日《德为智之帅》节选(原文链接)
有些人自己不好好修,拒“善知识”于千里之外,自己还有自尊的执著心,觉得别人说的都不如他,这样本身就是缺乏一种慈悲心。
有人批评你,说明你还有一点福气;当没有人愿意劝你,没人批评你时,你是一点福气都没有了,说明没有人愿意理你,代表你的德不够,你是无法长期地与别人一起生活、工作,或是学习。
面对批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摘自 Wenda20161218B 11:28节选(原文链接)
女听众:我们同修一般从入门到半年、一年之内,大家都是忙着还债,许愿、念经、放生都挺精进的。而修了一年以上,就像师父讲的,修心除了修正自己的言行,修正自己的思想更重要。师父,这样的理解对吗?
台长答:对(许多同修不重视修心,他们也看《白话佛法》,但是看了只为了教训别人,自己的言行并没有改变多少)他教训别人的话,别人就应该听,听完之后你改了,他还是老样子,你说说看,对你有什么损失?因为他的教训使你进步了,他还是在退步当中,以后是你上天还是他上天?你管他这么多?(好的。我们就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谨记师父的开示)对。
总想为自己辩解 会更加伤害自己
摘自 2016-10-5 卢台长台湾 台北《世界佛友见面会》开示 节选
(原文链接)
“被抑不求申明。抑申明则人我未忘,存人我必怨恨滋生。忍抑为谦,抑何伤我?以受抑为行门。”什么意思啊?一个人被人冤枉,不求去跟人家申辩。因为申辩冤屈,则人我未能忘怀,心存人我,必定会滋生怨恨。安忍冤屈为己谦德,冤屈又何能伤害我?你去怨恨自己、怨恨别人来毁你,你自己很难过,去跟他讲的时候你心里很难过的,“又不是我了,你不能这么解释的,你怎么样……”你反而会伤自己,因为你讲一次就会伤自己一次。所以在佛法界有一个叫“忍辱精进”,一个人忍辱了也能精进。
好话、坏话都不要成为精神包袱
摘自 弟子开示(二) 24.【心生万法 心定境中】节选(原文链接)
人在伤心之后,会被感情所牵扯,很痛苦。因为境界不高,所以会为境界所牵扯。伤心了,难过了,境界就下来了。要想得开,想得明白。因为你对情绪的牵挂,你会将别人对你的辱骂、诋毁、诽谤等一切都记在心中。真正有智慧的人会将这一切全部都抛弃。当碰到困难的时候,不该将人家对你的不好记在心中。过去就是过去,我们还会拥有未来,为什么非要将别人的不好记在心中?愚者会将辱骂、诋毁、诽谤一一捡起,智者将这些一一丢弃;愚者会将别人的表扬、赞誉一一捧起,智者将这些全部抛开。这些东西只要你拾起,就会成为精神包袱,会增加贡高我慢,觉得自己有本事、有功德,会骄傲。不要将人家说你好的记住,要将人家说你不好的改正,但也不要去记住,这就是智者。我们不要做愚者,愚者总觉得人家对他的赞美和吹捧太少。
觉受不同。如果你是一个菩萨,众生讲你的好,你会觉得都是我应该做的,做人就应该做好人,做好人就会被人家说好话,那是随缘自然的东西,为什么要把它捡起来放在心中天天捧着不肯丢下?天天觉得自己很了不起的人,没有什么了不起;天天觉得自己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人,很伟大。
遇到表扬要更忍耐、精进
(请点击视频链接观看)
(如果您无法登入以上视频链接,请点击此链接下载视频)
摘自 Wenda20150109 01:17:07节选(原文链接)
女听众:还有一个问题,就说忍辱吧,遇到诽谤啊、别人的误解啊、谩骂啊这些要忍辱。但是,如果用善恶一如的这种思想来看的话,那么遇到一些赞誉啊、夸奖啊,是不是也可以视为一种就是需要忍的?
台长答:对!小丫头你今天问到这个,算你有境界了,这不是一般人能够理解的,这是佛的另一个高深的境界了。今天你既然讲到了,师父就稍微帮你化开一点点讲(谢谢师父)比方说人家骂你、诽谤你,你可以忍耐对不对啊?(嗯)那么最难忍耐的是人家表扬你,如果这个人表扬你的时候你必须忍耐,因为要懂得人间的一切都是虚幻不实的东西。诽谤你的话,就说明他在你原有的基础上讲一些不实之词。同样,表扬你也是在你原有的基础上过分夸奖你,也是一些不实之词。你用这个方程式来化解人间的不管是诽谤也好、赞誉也好,你都把它当成一种不实之词,你就不会有不平等的心了。人的毛病就是出在说好话的时候觉得沾沾自喜,你听得懂吗?曾经有一个人是台长的弟子,大家都对他好得不得了,都觉得他“哎哟,他怎么样,他这么有能力”,对他这么好。他不知道他是在佛的加被之下才会有这么多人对他好的。结果他离开心灵法门之后没人理他了,他现在在家里还是打工,从此失去光环,没有人会找他。因为你离开了佛你什么都不是,对不对?(是的)就像师父今天一样,我今天弘扬佛法,这么多人说“哎呀,师父啊,你弘扬佛法,你很好”,我如果今天不弘扬佛法了呢?你就是一个小台长,你什么都不是。所以一个人不能离开佛性,一个人不能在人家赞誉面前沾沾自喜,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你算什么啊?你不就是个人吗?你每天还做着这么多烂事,还想着这么多的烂事,身上散发出那些臭味儿,从思想上到你的肉体上,你算什么?你把自己看得这么高干吗?你今天做错事情了抓起来了,你不也就是跟一个犯人一模一样吗?你为什么要弄得像人家看见你最好就要怎么样?这个世界这么多出事的人,他想过没有?他在做坏事、坑害人民的时候,他想到有今天吗?所以这些事情要好好地,在赞誉面前也要忍辱,“他赞誉我就是在骂我呢,因为我做得还不够,我还要更努力地做,我根本不配”,听得懂了吗?这才叫境界啊!所以人家说你:“哎呀,是菩萨。”师父说:“我不是菩萨,菩萨是观世音菩萨。”但是你做的行为已经跟菩萨很像很像了,大家才会说你是菩萨,人家说你菩萨并不代表你就是菩萨,这才叫境界啊!人家一说你什么你就骨头轻啊?有的人头发往后面一梳,人家说“哎哟,你长得怎么像观世音菩萨?”你就是观世音菩萨了?开玩笑了,没有佛光的普照你算什么啊?唉!(在菩萨面前就是特别惭愧,真的太惭愧了)太惭愧了,每一个人还自以为自己了不起呢,还呼风唤雨呢,我告诉你,这种人就是会失败的人。真正一个正法、一个弘扬佛法的掌舵人他不能有任何骄傲情绪,不能自以为是,经常要把自己看得最低,一钱不值!你今天卢台长一钱不值怎么样?只不过是跟他们一样,是一个弘法人,你就不会骄傲,不会有不平等心出来。有什么了不起的啊?再伟大的人又怎么样?你今天拿破仑又怎么样?你凯撒大帝又怎么样?(谢谢师父开示,弟子记住了)
喜欢听好话的人容易走偏
摘自 广播讲座(二) 25.【菩萨用心,众生用行,管住心看住行】节选(原文链接)
我们一定要用心净来克服妄念,我们对任何事情都不要生出太多的欢喜心。人家给你买了一样东西,人家对你好,人家夸你,你欢喜得不得了,实际上,这就助长了你自己的贪缘啊。什么叫贪啊?因为当人家说你好话的时候,你等着听好话,你也是一种贪婪的行为,而这种行为,它也会让你在学佛时走偏的。就像一个大法师,谁都说他好,谁都说他是菩萨,谁都说他讲话就是对的,时间长了,他以为他真的是这样。然后,他做错的事情,他毕竟是肉身啊,他万一脑子有点糊涂,或者受七情六欲的影响,万一做错些什么事情,那他就是断人的慧命啊。
所以,切不可自己夸耀自己,更不能有一分说十分,这就是人的着魔之根啊。我们很多人做了一分功德,把它说成十分;还有很多人,将自己稍微有一点智慧,当作无穷无边的智慧,稍微有点开悟,以为自己已经彻悟了。如此种种,都是着魔的根啊。
得与失
人都希望得到 不喜欢失去
摘自 白话佛法广播讲座 第67集【少欲无求 征服执著】节选
(原文链接)
第三,世间八法里边有一个——人希望得到。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都不希望失去的,希望得到是第三。不希望失去,那是第四。你看人得到之后他希望失去吗?不希望的,对不对?
得失心是烦恼的根源
摘自 2021年师父每日佛言佛语|2021年4月21日《心无所得 心无所住》节选(原文链接)
人类的烦恼到底来自于哪里?
实际上“烦恼”就是因为有我相带来的内心世界的“得失心”,
并源于累世积藏在八识田中的“贪瞋痴”。
人一有烦恼首先想到的是“这损害我的利益了吗?”“我不吃亏了吗?”
顺着自己执著的我相观点,才会延伸出“得与失”。
天天在斤斤计较,然后引起瞋恨,再做出愚痴的事情,弄得自己觉睡不好、饭吃不香。
因为自我心中有无数的假设,才会让你烦恼不断。
人间失落是常态,
悲欢离合是虚幻。
随缘放下心态强,
哪有悲欢是实相。
人只要看到可以得到的,就会把自己贪心吊起。
人一碰到要失去的,不但把自己的心情弄得难受,还会让瞋恨心生起。
内心的拥有 比实际得到更幸福
(请点击视频链接观看)
(如果您无法登入以上视频链接,请点击此链接下载视频)
摘自 Wenda20170526 01:27:05节选(原文链接)
女听众:师父,您在今年4月21日雅加达法会开示结束的时候说:“得到是一种痛苦,失去也是一种痛苦,不去得到就不会失去,不去得到它,实际上就拥有了它。”这句“不去得到它,实际上就拥有了它”,这怎么理解?
台长答:我举个简单例子,运动员去比赛,得到了一个奖牌,得到它是一种痛苦,为什么?因为你多少痛苦换来的,你是不是得到它之后会流眼泪?是不是痛苦?(是)几年之后,人家理都不理你了,这个奖章都没什么用了。没了,失去了,失去了当年的光环,是不是痛苦?(是)你不得到它,比方说,我今天不去得到一种贪欲的东西,因为实际上它指的不是人间物质的得到和拥有,是指你的心,心态。比方说我今天不去要它,实际上我的心就舒服了,我就放下来了。我是不是心中就拥有了一种快乐?(那才是真正永远得到的?)对了。你们年轻人嘛,我就只能举年轻人感情的例子了,比方说你得到他之后,你跟他一起生活,以后吵架再离婚,你说这种小青年在一起,婚姻感情是不是很痛苦?那么反过来讲,你不去得到他,你不是拥有他了吗?为什么?他永远留在你的心里,留下一个美好的记忆,你是不是很幸福?你在心中拥有他,和你非要去跟他生活,嫁给他(娶她),是两种概念。我举个简单例子,人家家里养个小狗,哎哟,好玩得……跑过来,你抱抱它,人家牵走了。你没有拥有它,你就不会帮它去除身上的臭、帮它洗、抓虱子、给它喂奶,一会儿它要拉屎拉尿了。你说说看,偶然地留在你的心中“这个小狗真好玩”,你是不是心中觉得得到它,不得到它是不是感觉更法喜一点?(就是心里的那种感受)它是指的心理,不是物质(明白了)你刚刚问我的问题是从物质上来解决的,哎呀,没有得到它怎么就是得到它了呢?你没有买冰箱,你怎么就叫买冰箱了呢?你没有买冰箱,你家里的东西还是放在冰箱外面(明白,感恩师父)是一种心里的得到。
广布无常想 断除物质的贪爱
摘自 白话佛法视频开示 第94集【广布无常想】节选(原文链接)
佛陀经常在祇树给孤独园给众生弘化。有一次对诸比丘开示:“比丘们,你们应当思惟诸法无常,并且广布无常想(就是告诉我们,佛陀说:孩子们,弟子们,你们要经常想到,这个世界一切都会过去的,一切都是无常的,不长久的,当无常想),若是已思惟,广布无常想,就能断尽对欲界的贪爱。”
佛陀这句话对弟子讲的就是:如果你的脑子里的思惟经常布满着无常想,你就能断尽欲界的贪爱。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这样,我们爱一样东西,实际上爱过了之后就没了,这样东西“我要”,要回家了放在那里,那个东西“我也要”,拿回家了又放在那里,没了,因为要完了就没了,要完了接下来就是扔掉,或者送掉,或者烂掉。所以无常想,这个人就不会去贪,给别人了,无所谓了。所以有很多长得好看的男的、好看的女的,他们就是有一种贪念。师父跟大家打个比方,如果一个男的,他好看,他希望凡是女孩子在他面前都要关注一下他,满足他的自尊心;如果有个女孩子长得比较好看,她希望所有的男的最好都能够盯住她看,最好能够追求她。这就是一种贪爱,慢慢时间长了成为一种习惯了,只要有人不看他,他马上就不开心了。
人间的东西都是虚无的
(请点击视频链接观看)
(如果您无法登入以上视频链接,请点击此链接下载视频)
摘自 Wenda20131006B 07:55节选(原文链接)
女听众:在《白话佛法》中您说“佛门之中没有取舍”,请问这句话怎么理解?
台长答:学佛的人有什么可以觉得我一定要的?有什么觉得我舍不掉的?举个简单例子,你今天一定要一样东西,一定要结婚,那你就叫“取”了。尼姑、和尚不结婚,他们也没有“舍”。比方说结了婚之后就算感情好一辈子,到了最后会有一个先走的,走的时候痛苦不痛苦?(痛苦)好,和尚、尼姑有没有痛苦?因为他没有老伴,他没有痛苦的,没有“取”就没有“舍”,你不去把它拿过来就不会有失去的痛苦。失去一样东西是很痛苦的,失去孩子痛苦吗?失去自己的父母亲痛苦吗?失去自己本来应该得到的一个爵位、一个官位或者一笔财痛不痛苦?都痛苦的。我为什么要去取啊?不是我的、不该我的东西,我不去取就没有失去的痛苦。所以得失得失就是这样,取舍取舍,不去“取”没有“舍”的。在人间学佛有什么可以取、可以得的?台长经常告诉大家一句话“五十年之后你在哪里?”你在哪里取什么、舍什么?人间所有得到的东西,五十年之后在哪里?(不知道,没了)“你有本事咱们在天上见!”你在人间得到再多东西有什么用啊?你过去得到过模范、一大堆奖状,五十年之后全部扔掉了。连人都没有了,你还是什么?你得什么?你得的本来都是空的,你得到人间的所有东西都是假的。今天得到的一些快乐那是虚无的,因为一转眼就没了;今天得到的痛苦,就像你过去牙齿痛,这两天牙齿不痛的时候,你会想到它吗?(不会了)好了,有什么取舍呀?(就是说要放下)对啦。很多女人婚姻上痛苦不堪、不想活了、难受啊,想一想几年之后她怎么又没有痛苦了?她突然间又碰上一个男人,又开开心心结婚了,呵呵……(明白)
只要有得到的一天 就有失去的一天
摘自 白话佛法视频开示 第114集【“十如是” 一如不二】节选
(原文链接)
如是本末究竟。实际上“如是本末究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做一件事情最后达到怎么样的究竟,最后是怎么样呢?就是以“名如是相”为本,“名如是报”为末。最后总归会受报的,有开始就会有结束,任何一个人都要想到这些。很多孩子毕业之后找到份工作,“我找到工作了,好开心啊!”你应该知道只要有进去的一天,就有出来的一天。一个孩子生出来了,“好开心啊!”你就要想到终有一天会离开的。你今天拥有了这个职位了,可能这个职位终有一天你会离开的。这就是如是果、如是因、如是报……一切的一切,都有一个万物不变、真实不变的真理在,一个本性,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虚假。
苦与乐
人都希望快乐 不喜欢痛苦
摘自 白话佛法广播讲座 第67集【少欲无求 征服执著】节选
(原文链接)
第五,人的毛病陷阱就是希望快乐。快乐有的时候,不应该你快乐的时候你也快乐,你就倒霉了。有一个人学的一个高僧的一个偈语,是快乐的偈语,结果人家家里死人了,他也跑过去念快乐的偈语,结果被人家打出去了。是什么意思?因为人希望快乐,也是个陷阱,人家让你快乐了,你接下来就做错事情了。举个简单例子,人家给你喝酒了,你快乐吗?接下来人家拿单子,在酒席上叫你签字了,你签不签啊?第六,不希望痛苦。谁都不希望痛苦。
要常观照自己苦乐的生起
摘自 白话佛法视频开示 第82集【十念法(二)】节选(原文链接)
要念身。佛法界经常讲修身念处,什么意思?修身念处,你要保持修身,你今天静坐了、打坐了,在你身上要能分辨出身体内的思维是怎么来的,怎么会有这么多杂念的,怎么会有这么多开心的事情的。举个简单例子,你坐在那里很开心,突然之间来了个异性,你马上有点兴奋了,你自己都不知道,就开始兴奋了。菩萨告诉我们念身,就是要知道为什么会突然之间兴奋起来,要知道“因为我看见个男的了”“我因为看见个女孩子很漂亮”,然后这个时候,“我的心动了,我现在坐不住了,我知道这个毛病”,赶快念三昧——定。
你首先要知道,你才能定;很多人骨头轻,他不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他怎么能够定?所以你首先要分辨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活动:“我今天的兴奋,此身从何来?我今天的烦恼,此身从何而来?”身体上为什么会有这些反应?要懂得你的地水火风。为什么?因为你分辨出了“我不要发疯”,那就是风,因此就要控制好自己,冷静,安静。
还有一种,要知道自己身体到底缺什么。“我知道今天身体缺水”,那么你在现实生活中“我多喝点水”;你在打坐,“身体上缺水,我应该怎样做?”靠近水的地方,水是平静的。“我今天应该静坐。我火来了,火气大了,坐下来就不容易发火,站着就容易发火”。首先你要知道自己要发火了,你才能克制;如果你自己发火都不知道,那你就不知道自己站着好还是坐着好。你如果站着,很容易发火的。躺着更难发火,躺着发火比较少,坐着发火比较少,站着是最容易发火的。你去看吵架的人,躺在床上如果吵架了,很快他就爬起来了;如果一个人跟别人坐着吵架,他很快就站起来了。所以你要了解,菩萨让我们念身,就是要分别自己的身体在干什么。很多人自己身体做出来的行为自己不知道。就像一个小偷,他是一个惯偷,他看见东西就要拿,已经不知道自己在偷东西了;就像很多人看见异性就动,制止不住的,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样。那这就是要经常念身。
感官的享受 都是虚幻
(请点击视频链接观看)
(如果您无法登入以上视频链接,请点击此链接下载视频)
摘自 白话佛法视频开示 第46集【观法无我 恒常不变】节选
(原文链接)
我们不能追求人间那些感官的物品——就是你感觉很好、认为很好,一旦失去了,你接下来就会变得不快乐、不幸福,因为一切都会流失的。师父举个简单例子,一个留学生打工打了很多年,省吃俭用,天天吃泡面,就是为了买一辆很好的新车。当他买到这辆新车的时候,天天看,天天擦,很爱。叫他去买保险,他不舍得,因为没钱了。等到一个半月之后,这辆新车被偷走了。这就是梦幻泡影,他得到的是一种虚幻。这就是师父告诉你们的,人不能去追求那些感官上的享受。
人有一种痛苦,是太在乎自己的感觉和感受。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处在水深火热中而认为自己很苦,比你苦的人更多;你不要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无辜的人,其实比你无辜的人更多。佛法教导我们,一切皆为虚幻。你今天可以有钱,也可以破产;你今天身体很好,你的器官——肝脏、心脏,什么都很好,你觉得没问题了吧?最后有一天被车子轧死了。这一切都如梦幻泡影。所以师父告诉你们,人生如梦随风散,聚散喜忧皆是缘。欢聚和散都是一种缘分,懂得缘分的人就慢慢懂得了怎样来改变自己。所以师父希望你们好好懂得这方面学佛的真谛。
很多习气都是在愉悦的感觉中养成的
摘自 2015-11-22 卢台长新西兰《玄艺综述》大型解答会 节选
(原文链接)
如果把一只青蛙直接放在热水锅里,由于对环境反映特别敏感,它会很快跳出来,如果把青蛙放在冷水里,在火上慢慢给锅里加温,青蛙不会立即跳出锅外,当水温逐渐升高,最后将青蛙烫得不能动的时候,青蛙就没有办法再跳了。这个现象告诉我们,人碰到突发事件很容易引起感觉,而置人于死地的坏习惯往往让我们感觉良好地接受。抽一支烟不会得肺病,抽十年烟就会得肺病,喝一杯酒不会得肝癌,喝十年酒可能就会得肺癌了。所以我们要有清醒的觉察力,要警觉自己的言行,不要伤别人,在不明白的情况下伤到别人,就是佛法界讲的无明习气。
暂时的痛苦 会让我们离开愚痴
摘自 白话佛法(七) 13.【知苦得乐 常除贪念】节选(原文链接)
经常要让自己孤苦一点,包括自己身体的痛,都是好事情。让你们牙痛痛,这里痛痛,你们就知道爱护身体了。你知道很多人为什么会死的吗?就是因为一辈子没有什么病啊,突然发病走掉了。经常这里痛痛、那里痛痛的人,是死不掉的,因为他有所防备。要明白,吃点苦,有什么关系呢?经常吃点苦,身体上有点病痛,不会让我们有多余的贪念啊。
你们知道什么时候你们最没有贪念啊?就是躺在病床上的时候,手拿不起来东西的时候,没人理你们的时候,很孤独的时候,那个时候,你还会想着贪吗?当一个人吃点苦,身体有点不舒服的时候,贪念就会少啊。一个男人身体好了,出去以为自己神气得不得了,突然间生病了,躺在病床上,马上觉得人生没有意思。这就是知无常,去贪念。师父跟你们讲的绝对是精华,好好往脑子里进。要明白,吃点苦,不会有多余的贪念,暂时的痛,会让我们离开、回避人间的愚痴啊。
很多人本来还想干这干那的,有些人还想开生意,等到往医院里一躺,浑身痛了,就想到人怎么会这个样子呢?那个时候,你还想开店吗?很多人本来不舍得卖房子的,一看自己生癌症了,马上卖掉吧,本来为了五万块钱,一千块钱的浮动他都不舍得让,一生病了,身体这么不好,就不跟人家搞了。很多人打官司也是这样,打着官司生病了,然后不打了,输了,打官司就叫愚痴。要离开、回避人间的愚痴,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让一个人永远地顺利。
一个吃了苦头的人,就知道找方向了;一个不吃苦头的人,一直顺利的人,最后就闯祸。很多当官的就是这样,一帆风顺,好了,最后要么不出事,要么出大事。就是说,一个人不要太顺利,太顺利会害死你自己。一个小孩子也是这样,你不要让他太顺利,就是要让他吃点苦头。一个孩子生出来,医生护士就让他吃苦头了,“噼噼叭叭”两下就往屁股上打了,马上就开始哭。
只有在痛苦当中,我们才能有所深思,才会去想一些问题;人不苦的时候,谁会去想问题啊?人家离开我了,我才会想:我是不是自己也做错了?他为什么会离开我呢?——开始深思了吧?痛苦了才深思啊。
红尘中的快乐 会让我们目光短浅
摘自 2021年师父每日白话佛法2021年9月4日
《智慧是你心中的明灯》(上)节选(原文链接)
人在红尘中待得时间久了,都会麻痹的,吃苦了不知道自己在吃苦,就像一头牛一样,每天早晨起来耕地,晚上收工,然后在牛棚里吃点草、喝点水、睡觉,就不觉得苦了,觉得都是正常的。人也是这样,有一点小的利益,有个房子,有个工作,有个小家,就觉得很正常了,不想跳出这个苦难的圈子。这就是麻痹了,以小苦为乐——以为有个牛棚,有草吃,有水喝,就觉得很满足了,这种无形的伤害会在你的内心深深地打上烙印,你就不会觉得苦了。就像一个小孩子,天天有点糖吃,每天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浪费时间。这就是为什么人在苦中不知苦,因为麻痹了,天天吃苦麻痹了,不知道什么是甜。
很多人没到过天上,他就不相信天上有多快乐。这就是人的眼光短浅,看不到未来。看不到未来的人,会失去信心,就像一个人开车看不到自己开车的目标,你就会失去信心,不知道开到哪里;如果一个牌子上写着“西方极乐世界”,你看到牌子就会拼命努力往前开,很快就会接近目标。
【素食视频】佛钵飘香
(请点击视频链接观看)
(如果您无法登入以上视频链接,请点击此链接下载视频)
心中不取不舍,才会正知正见
(请点击视频链接观看)
(如果您无法登入以上视频链接,请点击此链接下载视频)
摘自 2016-04-21 卢台长新加坡《世界佛友见面会》节选
(原文链接)
一个人不要太执著自己的一生,思维境界都老得很快,想一想你们现在几岁了,想一想你们今后的去处,想一想我们人生几何,想一想我们今天修行的道路走到了哪个道、哪个境界,如果今天离开这个世界,你能进入哪个道?没有别人可以讲,自己修得好不好自己心里最清楚。空性属于偏,因为空性偏是不正的,因为这个“空”,完全说没有就是执偏。今天这里坐了这么多人,你们都在,但是学佛人的境界高,可以说这里一个人都没有,你们今天坐在这里所有的人,一百年后哪个人还能留在这里,是不是空的?但是说空,是有人在的。偏,就是虚有、假装的有、临时的有,就像我们今天的牙齿一样,今天有牙齿,等到我们年纪大的时候,牙齿全部掉光了,等到我们走的时候,身体也全部没有,叫虚有。人在学佛的时候要学会不取不舍,才不会污染。不要把现在的虚有看成实的,这叫不取;也不要说“我想通了、想明白了,我什么都不要了”,这叫不取。所以一个人要修得好,要不取不舍,你的心才会修正。
学佛人讲心、讲禅、讲有,这个有就是无有,有中无有,无有中有有,非想非非想,人就是活在哲学和哲理中,今天所拥有的在很多年之后一切都没了,今天没有的以后可以得到,这就是非想非非想。如果你在生活中拼命追求物质,就会靠到物质主义的一边;如果精神上追求虚幻主义、虚空主义,就是两边都没有靠,最好是不取不舍、一切随缘。
人不能受污染,精神上受污染就是在有取舍,有智慧的人在取舍当中是不受污染的,“我无所谓,我不要,我够了,我满足了……”这就是不取不舍,这就是菩萨的境界和智慧。我们不受空的污染,不受有的污染,这就是佛陀在两千五百年前说的“正知正见”。一个人要想正知正见,就要从人间开始有出离心,要无所谓,今天有房子,我也无所谓;有孩子也不是我的,是国家的;以后的一切都不是我的,这就是出离心。头发也不是你的,连身体到以后年纪大了也不是你的,一切都不是你的,这就慢慢培养自己的出离心。当你得到一个物质的时候,比方说别人送你一根人参,你不舍,放在家里,过期了,发霉了,你拿出去说去舍,这已经是污染你的本性和内心。真正不受污染就是要出离、要想开,人家送给我,我可以转送给别人。你吃不掉就赶快给别人,很多老妈妈一辈子总是吃过期的东西,她先是藏,不藏到过期不会拿出来,红枣过期了,烧出来一股怪味,“孩子们,大家都来尝一尝。”台长如果把心灵法门一直藏起来,不告诉大家一起来念经,等到差不多我要走的时候才告诉大家,能有今天一千万信众吗?要懂得大智慧就是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般若,般若就是大智慧,要学习菩萨的大智慧,才会有出离心,才会有菩提心。
誉与毁
人都喜欢出名、不喜欢默默无闻
摘自 白话佛法广播讲座第67集【少欲无求 征服执著】节选
(原文链接)
第七,希望声名远播。你看很多人都希望自己做点事情了,人家知道我吗?人家知道是我做的吗?我这个事情有谁知道啊?没人知道不开心了,现在是不谈了,有多少人转发?我这个群里有多少人知道啊?看见吗?所以佛陀在两千五百年(前)的时候,就告诉人希望自己的声名远播,这都是毛病啊。
第八,不希望默默无闻、受到忽视。就是不被人家重视,你看看,人只要开party(聚会)了,总是希望别人来重视你,哎呀,你来了,你来了,来来来来,请坐,请坐。开心了,他对我,你看多好啊。你把他冷落在一边,你来了,你说说,不开心了吧。
表现欲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请点击视频链接观看)
(如果您无法登入以上视频链接,请点击此链接下载视频)
摘自 2018-10-12 美国・纽约《世界佛友见面会》提问 节选
(原文链接)
问:师父在近期节目里提到了表现欲,我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包括在弘法度人的过程中都会碰到一些表现欲望非常强的人,存在感非常强烈,特别渴望自己被认知。请问师父,这个是什么心理原因造成的?如果我们遇见表现欲望很强的佛友,相处的时候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
答:表现欲望很强的人,实际上就是有一种存在感。从心理学上讲,让自己能够得到认可,有一种存在感,觉得“到哪里我都要跟人家不一样”。实际上这种人也不是坏人,要能够帮助他。就是跟他讲话的时候要当心一点,怎么当心呢?就是尽量不要去刺伤他,但是有机会的时候又要慢慢去度他,帮助他。如果他能够把表现欲和存在感用于去度别人,他会讲得很好,会很努力,很积极。这样的话,这种人会成为一个学佛的骨干。但是要跟他讲,人要学会低调,我们不要贡高我慢。就是有意地让他学,不要每一场、每个事情都提他,都去讲他,都去成全他的表现欲,慢慢让他学会放下。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心理状态,因为表现欲强的人,有一些自卑感,他经常觉得自卑,怕人家看不起他,所以他非常需要表现。所以当你看到这个人非常愿意表现的时候,可能从心理学上讲,他有一些自闭。有自闭症的人就是要鼓励他,让他能够有感觉,让他能够做很多事情。可以鼓励他在学佛方面多努力,但是在一些名誉地位上,让他觉得不应该去追求。所以实际上还是要跟他交心,跟他交好朋友,他才能听得进你的话。
喜欢吸引大家的注意 就是着了众生相
摘自 白话佛法视频开示第61集【五浊烦恼就是业障】节选
(原文链接)
众生浊。众生是什么?就是人群,就是社会。你在众生当中污浊,也就是说你在人的面前死要面子,你就污浊;你不肯承认自己的缺点,你就受到污浊;因为人多,你就拼命地要抓住一些利益,要留住一些认为对自己好的利益和欲望,这样你就进入了众生浊。很多人在个人面前可以讲自己不好,只要人一多,马上否认,死要面子。学佛的人一定要克服众生浊,实际上就是不能死要面子。欲望,我们不能把它留在心中,因为有欲望的人,只要有人在边上、有众生在边上,你就想抓住他,就想让自己留下一个最美好的印象。举个简单例子:开一个party(聚会),很多人就是想跟人家不一样:穿得跟人家不一样,走进去讲话要跟人家不一样,想找一个方法来吸引人家的注意。有时候,实在不能引起别人注意,就有意地把酒杯打碎……你们在电影里都看过,他是犯了众生浊。
很多人没事也要刷“存在感”
摘自 白话佛法视频开示第76集【三心不可得】节选(原文链接)
我们很多人有闲,闲了,但是他不想享清福,闲不住。人家说:“你想清净一点吧?好不容易今天放假了。”心中不干净了,放假也静不下来,“我要打电话,我要做这个,我要做那个”,就算在家里一个安静的环境,今天没人骚扰你,没人做什么,很安静,可以在家里做点事情,想干吗就干吗,但是总觉得自己会被社会上的人遗忘,然后要拿个电话打打,“Hello,你好吗?”发个短信,“你在干什么?”好像朋友多得不得了,电话打不停,手机上的短信发不停,然后让邻居要知道一下“我是谁谁谁”,实际上用现在话讲就是拼命地刷自己的存在感。你清净点不好吗?清净,时间过得快。坐在那儿念经,稍微一会儿,一个小时了;刚刚念了一个小时之后,再加上睡觉,两个小时了;一边念一边睡,五个小时过了,不清净吗?很清净,没人打扰。但是现在的人,你叫他清净,他肯吗?你让他把手机拿掉,你把他电脑拿掉,他跟你玩命。这就是刷存在感,感觉“我一定不要被社会忘记,不要被别人看不起”。所以很多人就是这样,晚上如果没有party(聚会)邀请,他觉得难受,他永远享受不了这个清福。被人家邀请你多痛苦?跑着去应酬,“你好你好……”你浪费时间吗?你说学佛的人怎么会需要这些呢?他们要清福,福气要干净。有的人福气不干净,就留有后患。所以师父跟大家讲,我们人不要怕被人家看不起。
名利会寂灭我们的清福
摘自 白话佛法视频开示第76集【三心不可得】节选(原文链接)
真正的干净的清福,实际上是享受着内心世界的寂静。你说一个人安静多好,没有人来烦你多好,对不对?不停地找事情,不停地找事情说、找事情去做,好像忙得不得了,时间一分一秒过了,什么都没学会。学到了什么?学到了人间的油滑,学到了人间的贡高我慢,学到了人间的名利,贪、瞋、痴。所以世界上一切人的心理,其实佛早就知道了。人就是这个样子,佛怎么不知道人啊?因为人把不真实的虚幻世界的物质当成了现实,“我忙啊,忙得不得了”,其实忙过了,一切都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哪有啊?而当你拥有真正清净的时候,菩萨告诉我们,你却拿些不真实的物质和感情来寂灭自己的清福。
如何克服名利心
(请点击视频链接观看)
(如果您无法登入以上视频链接,请点击此链接下载视频)
摘自 Shuohua20130705 06:21 节选(原文链接)
女听众:如果一个学佛的人,他的初心并不是为了求名,也不是为了求利,但是功德做得多了,别人认为他修得好,然后名气也响了,赞美声就很多,可能会不知不觉地助长自己的傲慢心和名利心,那就会很危险。那么我们如何真正地从根本上去除这个不好的习气呢?如何才能对于别人赞美,我们可以完全心无挂碍呢?因为现在觉得这个还是满难的,至少别人说你一句好,不可能完全心里就放下了,也没有做到这一点。
台长答:小丫头,你今天问的几个问题很厉害、很精彩的。实际上这就有待于一个学佛修心人的境界的问题。当一个人度人多了,当一个人被人家捧得厉害了,大家都说“唉呀,你像菩萨一样”,实际上这个时候就是考验他的时候到了。很多乘愿再来的菩萨为什么回不了天上,就是因为他的福德、他的功德让他得到了更多的人间的名和利,所以,他忘记了他的本性,忘记了他应该救度众生,而沉迷于人间的名利之中,这样他就会遗失了自己的方向,掉了自己的慧命。所以学佛人学到大家都赞扬他的时候,越是赞扬他,越是觉得他有功德的时候,越要谦虚、越要谨慎,这就是台长经常跟你们讲的一句话:“学佛度人要如履薄冰。”我们越学得好,越要当心。因为当你越有名、越有利的时候,你稍不留神,你可能会掉下来,摔得更惨。这就是我经常跟你们讲的,一个大楼如果还没有造成之前,还没有完全完工之前,造得越高,你可能……万一哪一层基础没有打好,掉下来的话,摔得越碎。这就是学佛人难处,所以一定要懂得,从根子上学。我今天如果不能抛开名利,还为了这点人间的名利执着,而且觉得自己有名有利了,实际上你就是已经在掉队了,你就是在越修越不好了。而不是真正的拥有功德,而是拥有人间的名闻利养的功德,这些都是空的、虚的,不是真正让你能够修上去的。越有功德、越有名利,越要谦虚、越要谨慎,这就是台长经常说:学麦穗,长得越高,头要垂得越低。(那我们平时每天会坚持看师父的《白话佛法》来加强自己修心方面,如果说我们现在还没有这个境界,一下子可以把自己的名利心克服掉,尤其是对这个“名”的心克服掉,那我们能不能通过一些方法,比如说一个人他曾经弘法,知名度很高的,他就换个名字,重新用新的名字,等于是像隐姓埋名一样的。以前的就放掉了,他继续用新的去做一些以前做的事情,这样子也没有人知道他是谁,这样子的话,他反而就默默无闻地可以更好地修心,这样子也是一个方法对吧?)完全正确,这也是一个小方法,但是非常小。最好的方法就是,比方说你本来是一个负责人,你负责到一定的时候,名利心太重,觉得自己不行了,实际上在庙里就是属于闭关,就是我什么都不做了。在我们人间呢,本来是他负责的,他应该培养一个新人,退下来。现在人要退下来那是最难的。所以要把自己名利心克服,就得退下来,我什么都不是了,我就是一个小小的修心人、学佛人,这样的话名利心才会去掉。比方说,你今天做了一个会长了,我突然之间退下来,我什么都不是,什么长都不要。开会的就是创会会长,连这个创会会长都不要,你这个名利心才去得掉。我就是突然之间变成一个平民百姓,突然之间变成一个什么都不要的人,那么我就能够克服自己的名利心了。像你这种,实际上也是异曲同工,都是一样道理,突然之间换一个名字,人家不知道你是谁了,那就对了。也千万不要跑过去跟人家说:“我就是谁谁谁呀!”比方说网上一个很有名的,叫“锦上添花”,他如果现在改一个名字叫“后院种菜”,人家谁都不知道他。他跑去跟人讲“唉呀,怎么都不知道我是谁啊?你知道吗?‘后院种菜’就是‘锦上添花’”呵呵……你这个人还是去不了你的执着,去不了你的名利心,(听得懂,的确是在修行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越来越多的问题。其实这些问题通过《白话佛法》可能会找到答案,但还是想听师父能够再深入地指导一下)就是当一个人在修行、修心当中,碰到问题那是自然的。因为你是在人道,就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麻烦和烦恼,磨难、嫉妒心、贪心、瞋心什么都会有。但是越修越会觉得艰难,那就是对了。如果越修越容易,那就不叫修心。因为爬山也是这样,越爬越高,越爬越艰难,没有几个人能爬上去的。请问有几个人能够修到佛,修到菩萨的?因为他的难度高,所以更要去努力。很多人修到后来“唉呀,我觉得不对了,我觉得谁不对谁不对”,那就是你不对了,觉得这个佛法到后来学起来没劲了,就说明你怕难、怕苦,所以你就退却了。
学佛要抛开虚荣心
摘自 2021年师父每日白话佛法|2021年5月23日 《真空修心》节选(原文链接)
很多人学佛的体会写得很生动深刻,有的同修是在表达内心的一种虚荣,希望通过这些自己学佛的理解力和理论来让别人尊重。这其实是一种虚空的尊重,而不是实在的。师父弘法,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感情,才能让别人觉得佛法离我们很近,没有距离感。
学佛不需要写豪华的语句,需要朴实纯洁的真实学佛心态。因为学佛不是给人看的,而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心性。
师父讲过一个故事,修心不在名山大川,也不要感悟千千万万,朴素真挚的感情,普度众生在人间,这样才能让你修成佛心,心佛才能合一。
总想让别人理解自己的境界很高,其实就是虚荣式的修心,只会给自己越修越烦恼。
学习师父讲法,真心对人,才能感动他人;慈悲待人,才能动人心性。用纯洁善良的感情弘法,说明你天真无邪,朴实无虚,这才被称为去我相“真空修心”。
人的“虚假”在虚幻的世界中变得更加虚幻,成了虚中虚,人的真实如来根本不见了。
世间八法与五蕴的关系
得和失是对色相的执取
摘自 2019-05-12 卢台长新加坡《弟子辅导开示》 节选
(原文链接)
得和失是对色相的执取。得到了、失去了只是一种表面现象。今天我得到了这束花,过一会儿,这束花又被人家拿去了,是一种执取,就是执著地“我要这朵花,哎哟,被你拿去了,我不开心了”,是一种执取,执著“我要”。色相是什么意思呢?这个不是男女的色,而是讲这个有色世界,所以心经里面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并不是说男女之色,是看到的十方法界。包括人间六道里边都是有色世界。所以讲的对色相的执取,“今天这朵花好看,我执取它,我喜欢它”,这叫执取。
苦和乐是对感受的执取
摘自 2019-05-12 卢台长新加坡《弟子辅导开示》 节选(原文链接)
苦和乐是对感受的执取。苦和乐对感受的执取是什么?什么叫苦?什么叫快乐?我问你,妈妈在生孩子的时候痛不痛?很痛,但是妈妈心中快乐,因为小孩出来了,我亲爱的baby出来了。我为什么今天要举这个例子?因为今天是母亲节。妈妈身体受到强大的伤害,孩子吸取了母亲身体上的营养,等孩子出来的时候,妈妈虽然很痛,但是看着孩子“哇哇”哭的时候,这母亲就……我没那感受,所以我做不出来,但是我心中有这种感受。
所以,师父告诉你们,苦和乐。什么叫快乐?有的人喝酒的时候以为快乐,喝完吐的时候快乐吗?这是你的一种感受。你看小孩子开个party【派对】,开心得不得了,开完了,“我不要大家离开”,人家要回家了,对不对?这叫苦还是乐?只是你的一种执著,叫“执取”——我一定要执著这件事情。什么快乐啊?什么痛苦啊?那就是一种感觉。你们小时候痛苦过吗?你们小时候快乐过吗?现在想起来是不是只是一种感觉?
称和讥是对他人言语的执取
摘自 2019-05-12 卢台长新加坡《弟子辅导开示》 节选(原文链接)
称和讥。称赞你、讽刺你,其实是心理意识。今天我说你好,因为我心里喜欢你,我说你好,是心里的意识;如果今天我讽刺你,是因为我心里对你不好,我的心意实际上是对他人言语的执取。什么意思?你讲一句话让我不开心了,我就不喜欢你了;因为你讲了句话让我开心了,所以我就说“你真好”。所以我就称赞你或者讽刺你,这就叫“对他人言语的执取”。
誉和毁对他人看法的执取
摘自 2019-05-12 卢台长新加坡《弟子辅导开示》 节选(原文链接)
誉和毁是心意对他人看法的执取。什么意思?誉就是赞誉,毁就是对人家诽谤,所以是你心中意识对他人的一种看法。现在的人特别难弄,刚刚第一次见到你,你还没说话呢,他就对你有意识了。为什么?一看见你,“哎哟……”人家又没跟你讲话,你就“哎哟,这个人怎么这样啊?头发染得……哎哟……”一看见这个人,“我告诉你,这是某某同修,他修得很好的”,“哎哟,修倒修得蛮好,怎么眼睛都看不见的?”所以只是你的心意对某一件事情看法的执取。我执著,我取相,取了这个相,你就执著这个相。所以为什么《金刚经》叫破四相?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你必须全部要破掉。现在的人为什么看见有钱的人就……一看见没钱的……对不对?那就是着相了。所以说称誉和毁都是你心里的意识对他人看法的一种执取,简单地说,那就是对五蕴的执取。
五蕴空了 就能得到清净
摘自 卢台长开示解答来信疑惑(四百二十六)节选(原文链接)
观世音菩萨:“心火需灭,本性始静。一个人气从心起,这些气是因为对很多事情想不通,放不下,执著在五蕴所幻化出来的难过、难受、愤怒、快乐、忧伤、悲苦里面。只要你的心不执著地去想,抛开这些五蕴锁链的束缚,何来心灵上的苦痛呢?能够清净下来的心,哪有烦恼呢?还会烦恼,就是智慧还不够啊。孩子们,要多运用和实践你师父开示的话语,会让你们终生受益的。”
要观注五蕴的生灭
摘自 白话佛法(十一) 38.【五蕴皆空(一)】节选(原文链接)
为什么《心经》里面讲“五蕴皆空”呢?要让五蕴空,不是那么容易的。我们回到两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佛悉达多太子在世的时候,他教导弟子,释迦牟尼佛说:你们要观注你们五蕴的生灭。观注五蕴的生灭是什么意思啊?实际上佛陀是特别地般若智慧,他说:先不教你们灭空,你们先观察你们的五蕴的生灭。比方说,你用眼睛去看一件事情,今天你看见这个人很讨厌,但是这个人走掉了,那么你这个“讨厌”最后就灭掉了,对不对?我生出对这个人的恨,但是慢慢地时间长了,我把这个人忘记了,就灭度了。这叫生灭。例如,我刚刚去想一件事,“这件事情我能够得到它多好”,想得很开心,生出了想象力之后慢慢地开始做一点其他事情,几天过去了,一个月过去了,没效果,不去想了,这个想蕴就灭掉了。
五蕴都是不长久的
摘自 白话佛法(十一) 38.【五蕴皆空(一)】节选(原文链接)
我很想去打他,但是没机会,一年、两年过去了,行蕴就灭掉了。只要生出来,就会有灭。佛陀为什么叫弟子们去观察自己的五蕴的生灭呢?实际上,他就是用这个方法教导我们,所有的五蕴都是不长久的。佛陀般若智慧,他叫弟子们自己去看。师父现在跟你们讲,这盆花现在放在这里很好看,对不对?但是,一个礼拜之后花到哪里去了?叫你们自己来看,这朵花生出来了放在这里,慢慢地枯萎了就扔掉了,它就结束了,就灭度了。佛陀就是启发我们说,你所想象的东西是假的,你所想象的行为“我要做”也是假的,你眼睛看见的色蕴也是假的,你的意识也是假的,一切都是假的,对不对?
小时候我们在谈到某个同学的时候,经常会说这位同学对自己好得不得了,曾经有过救命之恩,或者在学校里自己做错事情,当时老师说:“是谁做的?站起来!”这个时候你趴着不敢站起来,这位同学很勇敢地站起来替你承担责任:“老师,是我做的。”然后,这位同学被老师罚站或者被告到家长那里。当时你很感激这位同学,觉得自己永远不会忘记他。想蕴来了吧?意识当中感恩他,现在你还记得起来吗?小时候有多少同学帮过你们?有多少同学对你们好?你们感动得不得了,现在还有吗?
五蕴的结尾就是灭度
摘自 白话佛法(十一) 38.【五蕴皆空(一)】节选(原文链接)
佛陀就是告诉我们,意识也是假的。很多人的婚姻为什么会破裂?因为结婚的时候,他自己的意识告诉他,他的老婆对他太好了,命都可以给他,对他好得不得了,他的意识说:“我一定要一辈子对她好,我不管怎么样,哪怕死了我也对她好,海枯石烂不变心。”可是,海还没枯,石还没烂,心就变了。现在明白了吗?所以佛陀弘法非常有智慧,他说:你们看看,色受想行识的结尾是什么?生灭,生是开头,尾是什么呢?佛陀叫你们看到底啊,你们把人间的一切,包括你的想象看到底啊,能给你带来什么?灭度了,一切都没了,生灭了。
观照五蕴出现的现象和过程
摘自 白话佛法(十一) 39.【五蕴皆空(二)】节选(原文链接)
开始时佛陀就说了一句,他叫大家观察五蕴的生灭,接下来佛陀继续说,能够观察五蕴出现的现象和过程,就是在观照五蕴的生灭法。太精彩了!师父都不知道你们是否听得懂。佛陀说,如果我们能够观察这个色、受、想、行、识出现的现象和过程,比方说,你今天脑子里开始形成对这个人的爱,慢慢地越来越爱,爱得心里真的是非常喜欢他,到了那个时候,实际上你的五蕴已经形成了,对不对?爱到最后……实际上这个过程当中你就是在观照。“观”是什么?观察。“照”就是我在看这个问题。观照自己五蕴的生灭法。因为你爱他、爱他,爱到最后呢,婚姻失败就没了;我想啊想,想到后来,想完了,结束了;我今天要买一样东西,我买啊买,我买不起,就没了:所有的一切全部都是空的。那讲到底了,佛陀就是告诉你们,观照五蕴的生灭法,什么东西有生就会有灭,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请点击视频链接观看)
(如果您无法登入以上视频链接,请点击此链接下载视频)
摘自 2018-10-13 卢台长美国•纽约 弟子开示 节选(原文链接)
《楞严经》中说:“若能转物,即同如来。”谓一切圣贤,能转万物,不被万物所转,随心自在,处处真如。就是告诉我们,一切能够修得好的圣人——有很高境界的人,能够心不动,万物随着他在转。你像一座铁塔一样站着,别人在转,你的心不转,不会被别人诱惑,你就不会上当受骗,因为你很清楚你是谁,随心自在,你的真如本性就慢慢地看到了。
菩萨说我们人(众生)是凡夫。我们不但是凡夫,还是俗子,因为我们整天在想今天这样、明天那样,天天被万物所转,就像墙上的草一样,东风吹来向西倒,西风吹来向东倒,自己不能做主。很多女孩子在没有结婚之前,只要别人说:“这个男的好得不得了。”“是啊,我嫁给他。”那个说:“不行,这个不好,那个好。”“啊,那我嫁给他。”没有自己做主,整天忽忽悠悠,神散放逸,心不在佛。虽做功德,时有时无,断断续续,常在喜怒哀乐之间,和烦恼、是非做朋友。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觉触,意知法,六根对六尘,没有觉照,随他青黄赤白,老少男女,乱转念头。就是说,人的毛病,只要合你意的,就觉得好,马上就贪爱了;不合你意的,就说不好,不喜欢了;对你不好的人,马上讨厌、烦恼、瞋恨心,妄念就来了。经常有妄念的人,对学佛做好事就会慢慢懈怠。
很多不学佛的人妄念四起,邪念也多,嘴巴讲话就不像一个学佛人。我们学佛人从来不讲脏话,行为不粗鲁,淫念不四起。师父跟你们讲,若能转物,你就是如来。如果境转,你的心永远不转,那你就是如来。如来,就是我还是原来的样子,就是我本意。春暖山花处处开,自有一双智慧眼,识破山村舞翩迁。
《金刚经》中讲“应如是降伏其心”,儒家教育讲的“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的说法,也就是说,我们做人只要集中一个事情,对人间很多不该听的就不会去听,不该说的就不会去说。所以,儒家发愤尚能如此不被物转,我们学佛人怎么能够贪图享受、懈怠不精进?必须放下身心,精进求佛,在生活中磨炼考验自己,不随物转,才能超出六道,明心见性。
不让世间八法影响道心
摘自 卢台长开示解答来信疑惑(四百零二)节选(原文链接)
观世音菩萨:“凡人在人间因为计量利弊得失,意念一下子善、一下子恶,浑浑沌沌地过了一生,实在可怜。遇到恶境界就让世间八法把心里原本明如镜的池水搅得一团糟。”
观世音菩萨:“众弟子们,不思善、不思恶,不是叫你们不去思考善的事情。这里的不思善、不思恶是说,人间的凡人在遇到事情的时候所起的善恶念头皆是不是实相的善恶。比如:人间的夫妻因为往世冤结对自己的另一半所起的善恶念想,童儿工作中的同事对老板所起的善恶念想,你们在共修会里不喜欢这个人、不喜欢那个人而起的善恶念想……这些想出来的善与恶的念想不实。所以,已经证悟的佛菩萨是不会去思这些善恶。这些都是往世的缘分和因果关系而带下来这一世的善恶果报。善的事情与慈悲的行为,你们当然是要去思的。明白了吗?童儿。”
外环境只是缘分所为
摘自 baihuafofa170304 节选(原文链接)
我们学佛要想开悟,首先,在一切顺逆好恶境界现前的时候要不被它阻碍,要识破它。识破它的意思就是要看懂、看明白这只不过是人间的一个缘分而已。好的也好,不好的也好,实际上都是一种缘分;顺境、逆境也好,都是一个时间的关系。你识破它了,你的根性就得到圆满;你识不破它,你的心境——心内的境界,就会被生死轮回的根尘惑乱——迷惑和扰乱。所以要想开悟的人最好对外在境界不要有分别心,一切随缘,一切都认为是缘分。
无所住心
摘自2021年师父每日佛言佛语|2021年3月24日《无所住心》节选(原文链接)
环境对学佛人的影响很大,这叫“对境起意”“住色生心”。
一种利益,会让你忘记佛性。
一种外境,会让你丢失般若。
所以学佛要“无所住心”,才是真实不虚。
人的心,会产生各种意念,
但“妄念”会相续不断,会让你变得“痴心妄想”“迷惑颠倒”。
所以永远不要把人间的一个妄境、妄念,成为自己内心剪不断、理还乱的“妄心”,让自己生活在“迷惑颠倒”中。
心不要随便乱动,一动就停不下来。就犹如火车一样,火车启动后,它停不下来。
别人的一句话、一个眼神,让你心念一动,它会长久地住心,停不下来地不断伤害自己。
这就是为何菩萨要我们“无所住心”的道理。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
如果你把人间的一切境界、烦恼看破放下,你就等于生出了“清净心”。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举个例子,别人说你不好,你没放在心中,你就是没把别人的这句话住在你的心中而生出其他的杂念来。
这样,你才能像佛一样,修出“不生不灭的空性”,而且你很快就忘了别人的恶念,继续和别人慈悲地交往。
这在佛经上称为“包容万象,生出万法”。
心无所动是智慧,心无所住本性归。
看破离开执著心,无所住心生其心。
苦难由“心念”聚集而成。
心是明镜台,勿使惹尘埃。
人间的种种执著、欲望、烦恼,只有当你远离,才能舍去对“有”和“空”的执著。
所以学佛,既要“不住心”,又不能执著于“无住”。
经常想一下,一切的一切均是梦幻泡影,有何芥蒂分别可以常住在心。
抛开名相分别,远离妄心一切。
烦恼不再纠结,无所住心空也。
一切生命的真相,都是唯心所造
(请点击视频链接观看)
(如果您无法登入以上视频链接,请点击此链接下载视频)
摘自 baihuafofa180210节选(原文链接)
台长曾经跟大家讲过,一切唯心造。实际上,世界上一切生命的真相,都是唯心所创造出来的。一切法、一切事、一切理,包括所有的物质现象和一些我们的内心世界,都是由我们内心的本体所创造的。在《楞严经》当中佛曾经说过,尔时世尊开示阿难,及诸大众,欲令心入无生法忍。于师子座,摩阿难顶,而告之言: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这就是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一切都是由心创造出来的。
当中讲到“无生法忍”,“无生法”就是一切法没有实实在在实有的生,既无生,当然也就无灭。忍耐的“忍”是相信的意思,也就是说,我们相信一切法是没有实实在在的生灭的,都是心中的幻生幻灭。举个例子,如果你把自己的眼睛遮住,看虚空,你就会看见虚空当中的幻化;如果你手不遮住眼睛,你看见这个幻化在虚空当中,你感觉也是存在的。因为从你眼睛看到的东西只是一种看见,但是从你心中生起了,那么这个幻化就存在了;如果你手刚刚从眼睛上拿掉,你心没有认为“我看到了幻化”,那么你心中就灭了,就把这个幻化灭失了。
所以一切法、一切人,包括你的身体、生死,其实整个世界都是非实所有的,都是由你心生出来的假相。要证悟无生法忍,也就是说究竟和彻底,要懂得佛法里边的秘诀,就是能够懂得怎样彻底地领悟世界中的一些虚幻的东西。虚幻的东西,如果你心中认为它存在,它就存在;你心中认为它不存在,它就是不存在。
在诸多佛经当中也讲:于无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不退,是名无生忍。我们慢慢地从佛经当中就会懂得实相虚空,懂得“了法无生,印可决定,名无生忍”。学佛,就是让你懂得,这个世界没有……如梦幻般的世界,如露水又如电,完全是一种虚幻的东西。你心中认为它有了,它就有了。你今天生气,某一个人让你生气了,你觉得你要气,你就气了;你觉得不想气,你这个气就没了,消掉了。道理就是让你知道忍耐,就是让你知道,我们不管学什么佛,不管要懂得什么,首先要学会看空世界,真实无有,虚幻梦境让你了无心性,如是修,要得到无生法忍,所以要懂得这个道理。
我们自己的念头到底放在哪里,心要放在哪里。我们这些善男子、善女人,一切众生,为了人间的一些名闻利养,为颠倒困扰,所以我们不能得法,不能分辨邪与正、法与非法。在这个世界当中明明是不垢不净、空无出灭,如梦如幻般的生活,又如水中月。你看看水中有没有月亮?有,你一碰月亮,跑了,这是我们从小都会的,它是虚幻的。就像一个人,你相信了佛的智慧,相信佛的语言,你就能灭除重罪。你今天如果没有生出相信佛的智慧,你可能慢慢做出的事情就会“则如地狱”了。如果你是一个有罪之人,能够明白这个世界是虚幻的,“我今天做错了,我可以改变,灭掉自己的罪孽”,虽然在这个世界当中还没有改变,但是就犹如狮子口一样,能够让自己消灭一切心中的颠倒梦想和一切邪知邪念,离一切贪瞋痴慢疑。能够自心念佛,不要被这个世间的一切诸事所烦恼,去除人我两见。不要有不好的人我两见,你对自己也好,对别人也好,都要破除执著。
< 白话佛法共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