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说的那些佛教故事|佛陀十大弟子 说法第一 富楼那尊者

Posted Posted in 师父说的那些佛教故事

  富楼那,用印度文就表示满足你的愿力(满愿)、满足你的祝福。    富楼那出生在迦毗罗卫城的一个婆罗门长老家中,他与佛陀同日而生。佛陀在鹿野苑开始转换自己的佛性的时候,他从佛陀出家。他在佛弟子当中,“说法第一”。他和所有的佛弟子都去说法,因为他擅长说法,便成了“说法第一”。   当年印度的记载,富楼那在说法的时候,“先以辩才唱发妙言,使众生欢喜;次以苦楚之言,使闻者结解”。所以,“说法第一”是循循善诱的方法。   富楼那是佛弟子中有名的布教师。为了传播佛法,让众生普沾法益,他不畏艰辛,甚至不惜生命,东奔西走,广播法雨,使无数众生迷途知返,抛弃人间很多的欲望,出家或者开始学佛修心。   当时印度西部有个偏僻的“输卢那国”,在那个地方,文化非常落后,人性非常暴戾,佛法根本没办法传下去。那里的人喜欢打架、争斗、打杀,是难以弘法的地方。富楼那为了营救那里的愚顽众生,知难而进,他请示佛陀准许他去那里弘法。须菩提尊者对他进行了一番考验,知道富楼那有能够为法忘躯的精神,就同意了他的请示。临行之时,佛陀还专门为他送行。   富楼那去到该国收了500名弟子,并建了500座僧伽蓝(庙宇),所以他的布教成功,成为了佛陀的“说法第一”的十大弟子之一。  

师父说的那些佛教故事|佛陀十大弟子 论议第一 迦旃延尊者

Posted Posted in 师父说的那些佛教故事

  迦旃延尊者,又称作摩诃迦旃延,是佛陀时代西印度阿槃提国人。他从小受到舅父阿私陀仙人的影响,精通吠陀圣典(吠陀,是一种古老的赞美诗、祈祷文,是印度人世代相传的知识、启示),包括占星术、各种印度的古文。 相传当时印度国内有一座古碑,上面的文字没有一个人认识。国王贴出榜文诏示全国:有能识者,予以重赏。迦旃延他认识,就过去把榜揭下来,很轻易地译出了碑文。碑文译出来了,但是碑文的内容他不知道。遵照舅父的指点,他到竹林精舍请教佛陀,详细地了解碑文的内容。原来,这座碑讲的是断烦恼、证菩提的道理。迦旃延听了佛陀的讲解之后,对佛陀的学识和思想特别佩服“佛陀居然能够把一座古碑文都讲出来”,觉得佛教有真理。   迦旃延除了精勤修道之外,他投身于弘扬佛法的事情。迦旃延思想敏捷,辩才无碍,说理透彻,在佛弟子中成为“论议第一”。他擅长辩论,很多外道(就是另外的法门,过去讲“外道”并不是贬义词,我们学佛法,其他法门不是佛道的就叫“外道”),当时很多外道的人来找他辩论,不少人在他的善巧开示下步入佛道。   当时阿盘提国有一位贫苦无依的老妇女,家境非常贫困,她走到河边放声痛哭,欲寻短见。迦旃延见状,急忙上前。迦旃延得知那位妇女是因贫穷所致,便善巧方便教她“卖贫”之法。卖贫的方法叫“行布施”,就是帮助别人、照顾别人、对别人好……老妇依此而行布施,最后终于生到忉利天宫。卖贫,不停地布施,最后得到的是境界和善德。这个故事叫“迦旃延教老母卖贫”。迦旃延弘法的地方多选在当时佛法没有普及的西印度,他是佛法传播的开路先锋。  

师父说的那些佛教故事|佛陀十大弟子 多闻第一 阿难尊者

Posted Posted in 师父说的那些佛教故事

  阿难陀 多闻第一,简称难陀,“阿难陀”的意思就是非常地“喜庆”“欢喜”。阿难陀是甘露饭王之子,他是提婆达多的弟弟。阿难陀是佛陀的堂弟。阿难陀从小他就抱着出家的愿力,曾经他拜十力迦叶(为师)。佛陀55岁时,他皈依佛陀。   他年轻聪明,又是佛陀的堂弟,出家后,大家都把他推举为佛陀的侍者,照顾佛陀。专心侍奉佛陀,形影不离,一直到佛陀涅槃时止,他跟随佛陀前后25年。   阿难陀记性非常好,凡是佛陀所讲过的法他都能铭记不忘,在佛陀弟子中数他闻法最多,所以称他为“多闻第一”。   佛陀涅槃之后,迦叶尊者为了保存佛法,找了499名已证得阿罗汉的佛弟子结集佛法。阿难因未证得圣果被拒绝在外。阿难非但没有生气,他为此生大惭愧,每天晚上勇猛精进,终于在一夜之间证得了阿罗汉,加入了结集佛法的队伍。在大会上,阿难把佛陀的经文诵出来了——《四阿含经》《譬喻经》《法句经》全部佛经。他对佛陀一生言教的结集和后世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所以大家都非常尊敬他。   阿难在佛弟子中才华出众,佛学渊博,而且他的人品也是高洁不凡。当时他被推选为佛陀身边的侍者的时候,为了避免嫌疑,他说,佛陀的新旧衣服他不穿,受到佛陀的称赞。   阿难的品质非常好,非常温顺,待人谦和诚恳。在佛弟子中他的人缘最好,尤其是女众更喜欢与他接近。他曾请示佛陀恩准其姨母波提夫人出家。在佛教僧团中,比丘尼的产生与阿难在佛前奔走呼吁是分不开的。   王舍城结集后,阿难四处弘法。20年后,他接替大迦叶,成为僧团的领袖。这时阿难66岁。他活了120岁,他目睹人世间的我执深重,不依佛法办事。这时,佛的大弟子相继离世,他就决意要涅槃。相传他在即将入灭的时候,位于印度恒河两岸的摩揭陀与毗舍离两个国家知道阿难要走了,要争阿难的舍利,他们就打仗了。为了平息这一触即发的战争,阿难利用神通力量在恒河上空入灭,将自己的身体化作两半,一半给摩揭陀,还有一半给毗舍离国,让两个国家供养他,一场战争就平息了。阿难临涅槃时还为众生着想,就是佛教慈悲精神的体现。   我们不能挑拨离间,让人家吵架、不开心。我们应该更好地帮助别人,要消灭那些不好的想法,不要去争斗。  

师父说的那些佛教故事|佛陀十大弟子 持律第一 优婆离尊者

Posted Posted in 师父说的那些佛教故事

  优婆离 持律第一   戒律第一,永远不会犯戒律的。用现在的话讲是“持戒第一”。无丝毫触犯,称为“持律第一”。他的名字叫优婆离,意思是“近取”。他出生在印度的四种姓中最下等的首陀罗阶层。他是迦毗罗卫国皇室中的理发匠。他本性忠厚老实,工作勤奋认真,皇室中的人个个都喜欢他。   佛陀回到迦毗罗卫城,皇室中的阿那律、阿难等王子都要求随佛陀出家。这个时候,皇室的理发师他也要出家,但是为自己出身低微而苦恼。佛陀一看就看出了他的志向,佛陀就跟他说:“允许你跟我们一起出家。”当时出家的全部都是贵族,结果佛陀允许他和所有的王子一起出家。    优婆离善根深厚,佛陀说他是过去迦叶佛座下的持律大弟子。佛陀让他先于诸王子而受戒出家。他出家之后严持戒律,秋毫无犯,佛经中记载他“自从依佛受戒以来,未曾犯戒如毫厘”,因此,在佛弟子中有“持律第一”的美称。   优婆离虽以持律著称,但是他对于佛陀所制定的戒律并不墨守成规,佛经中经常有他关心病比丘而请示佛陀开许的事例。他不仅个人对戒律严格守持,而且还帮助佛陀制戒,时时处处维护佛陀的戒规。   最难的是,在佛陀涅槃后第一次佛典结集中,他是律藏的诵出者,故为律藏传持之祖。后来佛教僧团的干净、守戒、沿着佛教正规的轨道发展,都跟优婆离付出的代价非常有关系。  

师父说的那些佛教故事|佛陀十大弟子 头陀第一 摩诃迦叶尊者

Posted Posted in 师父说的那些佛教故事

  行十二头陀,能堪苦行。当年的摩揭陀国首都叫王舍城,有一个富家子弟,他从小厌离世俗,因父亲逼迫,曾娶临国毗舍离一富豪女妙贤为妻子。但是妙贤与他志同道合,两个人都想修心,不想结婚。两个人结婚之后一起过着分居的生活。   结婚12年后,父母双双亡故,迦叶出家的机缘成熟,他辞别妙贤,外出寻师访道。先后访问了几位名师,都不合他的心意。有一天,他来到竹林精舍,听佛陀讲法,觉得佛陀讲的契合本心,于是就跟随佛陀出了家。不久,又把妙贤接到女众僧团中,同修梵行。   迦叶皈依佛教之后,成了佛教僧团中的一员,但是他从不住在僧团中,他认为僧团中的生活太优裕,不宜修出世法门,总是独自一人在深山野外、在坟场边、在尸骨旁修禅打坐。他一共有10种修行方法: 1、选择空闲之地而住;2、常行托钵乞食;3、居住一处;4、日食一餐;5、乞食不择贫富;6、严守三衣钵具;7、常在树下思维;8、常在露地静坐;9、着粪扫衣;10、住坟墓之处。   迦叶的这些修行方法佛教称之为“头陀行”。“头陀”的梵语就是Dhūta,意思是“抖擞”,就是把自己身上的污垢、烦恼去掉。他长时期地苦行,从不懈怠,所以在佛陀的弟子中有“头陀第一”的称号。佛陀称赞他是未来佛法的真正住持者,而且佛陀十分信任他,最后把衣钵传授给他。   迦叶得释尊传法在佛教禅宗史上非常有名。根据《大梵王问佛决疑经》中,曾经有介绍,有一次佛陀受梵王之请到灵鹫山说法。佛陀升座之后,一句话不讲,手里拿着一朵波罗花给大家看。在座的所有人都不理解,这时唯有迦叶尊者见佛示花,破颜微笑。   佛陀随即当众宣布:“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摩诃迦叶。”佛陀把平日所用的金缕袈裟和钵给了迦叶。迦叶因此成了佛陀的继承人。在中国的禅宗中,把迦叶尊者奉为“西天第一代祖师”。   佛陀涅槃后,迦叶就担起了住持佛法的重任。在他的主持下,把佛陀活着的时候讲的所有的经法全部整理。整理的地点就在印度当年的王舍城,由500名已证得阿罗汉果的大比丘参加,会上阿难诵出经藏,优婆离诵出律藏,结集出经和律两大佛典。迦叶发起的佛典结集工作,就是把佛陀所有的佛经部继承下来、记录下来,所以迦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等到迦叶年纪大的时候,他将法传给了阿难,然后独自一人到离王舍城有800里的鸡足山山峰间的盆地里,打坐入定,等弥勒出世时,他将把佛陀传授的衣钵交付给弥勒佛。   所以佛经里讲的,以后会有弥勒在世,到我们这个地球上来救度众生。  

师父说的那些佛教故事|佛陀十大弟子 天眼第一 阿那律尊者

Posted Posted in 师父说的那些佛教故事

  上次告诉大家佛陀身边有10个大弟子,今天讲的第3位,就是佛陀有十大弟子当中,天眼第一,叫阿那律尊者。   阿那律是甘露饭王的次子,当时把他名字译为“阿㝹楼陀”,意思是“无贫”、“如意”,没有贫困,非常如意。实际上,他在过去生中已经成为辟支佛了。   阿那律是摩诃男的亲弟弟,摩诃男是佛陀的堂弟。当年佛成道六年之后,回到他的故乡迦毗罗卫城说法教化,看到自己的亲弟弟难陀沉溺于孙陀罗的姿色之中,如果由难陀继承王位,国家一定会很快灭亡;他的儿子罗侯罗又是一个孩子,也不能担负起治国的重任。那时唯有度他们两人出家,将王位继承权让给有作为的人,国家以后才会兴旺,于是度难陀和罗侯罗出家。果然,这两位皇宫里的大人物出家了。这时候,阿难、提婆达多、婆娑、跋提、阿那律五位王子全部跟着佛陀出家了。佛陀对于他们释迦族的出家人要求特别严格。有一次,佛在说法,阿那律打瞌睡,佛陀就批评他说:“咄咄汝好睡,螺蛳蚌蛤类,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阿那律一听到佛陀的批评,马上跪下来,求忏悔,说:“佛陀,我从今后,尽形寿不再睡眠。”没多久,阿那律因不睡觉患了眼病。佛知道之后,就关心他说:“修行不食,固然不行,太过了也不行。一切众生都要有食物才能生存。耳以声为食,鼻以香为食,舌以味为食,眼以睡眠为食。修道也是这样,涅槃以不放逸为食,无为境界以禅悦法喜为食。你应以睡眠保护眼睛。”就请名医为他治疗。阿那律倔强地回答说:“佛陀,我发了誓,尽形寿不再睡眠。”依然不肯睡眠,不久眼睛瞎了。   在僧团内规定,比丘乞食回来,要将一份留给病比丘食用。衣服破了、脏了,同住的比丘要予以补洗。后来阿那律的三衣破得实在不能再穿了,阿难为他缝制了一套新的三衣。佛陀知道此事,对阿难非常敬佩。   佛陀经过七天七夜之后,知道他(阿那律)的两眼瞎了,佛陀非常怜悯他,就教他修定。   他遵照佛的教导,终日不懈怠,每一天照着佛的方法勇猛精进,心眼大开,修得天眼通。   师父开示: 在修天眼中,有很多大乘的思维在里面:少欲知足,常行精进,这些都是修道者的必备条件;忘计小我,弘法利生,是佛弟子应尽的职责。   尽形寿: “尽”,尽自己的一生。发誓,我从今天开始,一直到身体发肤衰败,生命终结。 “形”,就是你的身体。 “寿”,指你的寿命。   我今天发誓,我要尽自己一生的身体和寿命,坚持这一世。对佛菩萨来说,就是生生世世、永生永世。  

师父说的那些佛教故事|佛陀十大弟子 神通第一 目犍连尊者

Posted Posted in 师父说的那些佛教故事

  佛陀有十大弟子,今天跟你们讲目犍连,他是神通第一。他的修行,当年,在2500年前,开天眼:能看得到前世和来世。天耳通,能听见,他想听谁的他能听见。知他心:他心通。他有知过去和知未来的神通。   目犍连出家前,他跟舍利弗是同学,那时候佛法还没到人间,他们同学婆罗门教——印度的一个古老的宗教。当年佛陀还没到人间来弘扬佛法的时候,哪有佛教?它是应时而生的。目犍连与舍利弗两个人都学婆罗门教,两个人非常要好,后来遇到马胜比丘,一同皈依佛陀。   目犍连出家之后,刻苦修行,修得非凡的神通本领。他曾以神通的力量识破了莲花色女的诱惑。目犍连的功能得到了佛陀的允许,在佛陀的十大弟子中,他称为“神通第一”。   目犍连一生辅助佛陀弘法度生,是佛陀一生当中弘法的重要助手,与舍利弗,是佛陀弟子中的“双贤”。佛陀曾经说过:“此二人当于我弟子中最为上首,智慧无量,神足第一。”当年,目犍连与舍利弗一起到伽耶山,使五百徒众复归于佛。   目犍连还是佛教里重孝道的典范。佛经上讲“目连救母”,就是目犍连曾经以神通的力量,得知他的生母因生前造大恶业堕入了地狱,受很大的苦难,他就求助佛陀,佛陀告诉他,在农历七月十五日这天,以百味饮食置盂兰盆中,供养出家僧众。目犍连就依此而作,终于使其母得救。后来庙里就依此方法为亡灵超度,就是“盂兰盆会”。这个节日盛行不衰,目犍连也因此驰名古今。当时,凡是说盂兰盆会,就是在赞扬目犍连尊者。  

师父说的那些佛教故事|佛陀十大弟子 智慧第一 舍利弗尊者

Posted Posted in 师父说的那些佛教故事

  佛陀的十大弟子,就是常随释迦牟尼佛说法度众生的十位著名的出家弟子:舍利弗、目犍连、阿那律、阿难陀、罗睺罗、摩诃迦叶、迦旃延、富楼那、优婆离、须菩提。这十位弟子当年都证得了阿罗汉果,全部超脱六道。他们的形象都是方袍圆领的僧侣模样。庙里大雄宝殿佛陀的两边就是他们十位大弟子,一般供奉在大雄宝殿的东西两侧。   舍利弗,又称为舍利子,出生于当年印度王舍城附近的一个婆罗门教家庭,父亲是婆罗门教的大学者。因自幼受到家庭的熏陶,他对婆罗门教十分精通。在十六岁的时候已能摧伏其他的议论,能够把别人都辩下去。长大之后他与后来和他一起出家的道友目犍连志同道合,一起在当时的农村传道授业。目犍连和舍利弗两位都有数千门徒。   有一次,他跟目犍连在外面旅行,正好遇到释迦牟尼佛的弟子马胜比丘,闻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的偈语。“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所有人间的法,这些事情的发生,全部都是因为有因缘果报。为什么跟孩子闹,因为他是你的孩子,因为你跟他有缘分。“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所有的事情是因为因缘而产生,到最后因缘灭掉了,缘分没了。“我佛大沙门”,佛是海纳百川。沙门是对所有出家人的统称。“常作如是说”,经常是这样说的。他们听到这四句偈,赞叹知道佛教的信仰不得了,明白原来一切都是因缘果报,便率众弟子皈依了佛门。   舍利弗还没有出家的时候,已经是很有名望的婆罗门的觉者,他的出家使佛陀在当地的声望和威德大大增强。舍利弗皈依佛陀之后,“持戒,多闻,少欲,知足,正念正受,捷疾智慧 ……”深受佛陀称赞。他有很多的美德,尤其以智慧渊深广大而著称。佛陀讲什么话他马上明白,佛陀要做什么事情他就知道。佛经中称他舍利弗“智慧无穷,决了诸疑,辅翼圣化,聪明圣众”,所以在佛弟子中称为“智慧第一”。舍利弗跟随佛陀40多年,帮助佛陀弘法度众,对佛陀教法的传播、发展有很大的贡献。   舍利弗有一件最难能的事情,他看到佛陀老了,知道佛陀终有一天会离开这个世界,他不舍得佛陀,不忍看到佛陀涅槃,就所以请求先佛入灭。佛陀同意了。 入灭之前他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同他80多岁的老母亲见了最后一面,并为故乡人民作了最后一次说法,然后安详地进入涅槃。   我们学佛做人,不管怎么样,心要静,心要定,既然到人间来走一遭,就要懂得,不管做什么事情,要好好听菩萨的话,照着佛的智慧去做。我们这些没有出家的人,身没出家,心要出家。  

师父说的那些佛教故事|精诚所至见弥勒菩萨

Posted Posted in 师父说的那些佛教故事

  下面跟大家讲个佛教的故事。   南印度有一个叫做“驮耶羯磔迦国”的国家,在它的周围,东西两面都是大山,山中有很多的寺庙。其中一座大寺中住着一位法师,叫婆毗吠伽法师,唐朝时也称他为清辩法师。他为了见到弥勒佛,苦心修行,在寺庙中绝食已达三年之久,每日只喝一点水维持生命。就等于不吃任何东西,但是他可能每天除了喝水,还吃那些果汁、汤之类的。因为在僧团里有一个规矩,就是吃那种榨的果汁都是属于水一样的,里面其实有营养的。所以丛林制度到现在还是传承着这些僧团的偈语。   有一天,寺庙中的小沙弥非常担心他的师父,就说:“师父,您这样每天都喝水,不吃东西,身体能支撑下去吗?”“不碍事的,我三年来都是这样过日子,只希望可以感动菩萨,让我可以知道当来下生弥勒佛降世的时间。”   清辩法师苦修行三年,终于让观世音菩萨为他的诚心所感动。有一天,观世音菩萨现身对他说:“你最好到驮耶羯磔迦国城南边山崖的石壁前,每天诚恳地诵念《金刚场陀罗尼经》,三年之后,我将会派人来指点你。”“阿弥陀佛!谢谢观世音菩萨!”清辩法师一听到观世音菩萨这么来跟他指点,喜出望外,来到菩萨所说的石崖边,努力地诵念《金刚场陀罗尼经》。   就这样,三年时间又过去了。有一天,突然有个天神出现在石壁前:“你有什么愿望?你为什么这么努力念经?”清辩大师告诉天神说:“我想见到弥勒佛,观世音菩萨指点我,让我苦诵《金刚场陀罗尼经》,说三年后会有人来帮助我,难道就是天神您啊?”“正是。”天神回答说,“你的虔诚感动了许多天神。在这座石崖中有一座‘阿素洛宫’,你如果能够继续认真地诵经,三年后的今天石壁就会打开。届时,你就可以进去见到弥勒佛。”于是,法师满怀希望,继续坚持诵经。   而弥勒佛将于三年后降世的消息,早已传遍大街小巷。到了当天,石壁外面竟挤满了成千上万的民众,大家都想目睹弥勒佛的降生。大家在门口等啊,看啊,石壁一直没打开。很多人在那里就开始讲了:“不是说石壁能够打开吗?怎么还没开啊?”“该不会是骗人的吧?”民众纷纷议论,但是石壁还是没打开。清辩法师也感到疑惑,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是不是诵经不够虔诚?   于是,清辩法师抱着姑且一试的心情,捡起地上随风飘至的一颗小种子,轻轻地丢了一下石壁,没想到,“轰”一下,石壁被小种子弱弱地一击,竟然豁然洞开,洞门打开了。当时,石壁外面站了众多的围观者,看到石壁打开了门,非常惊奇,都想仔细看个究竟,大家不但没有散开,反而人越聚越多。“哎呀,让开,让开,让我看看,让我看看……”   清辩法师在跨进石窟门之前,对大家说:“乡亲们,我花了很多年的时间苦心修行,就是要等到见弥勒佛的这一刻。由于上天的保佑,现在我的愿望就要实现了!进了这个石窟,我就可以看见我亲爱的弥勒佛了。你们谁愿意和我一起进去看看弥勒佛的出生啊?”“拜托了!这种地方谁敢进去啊?”“我看这法师怪怪的,谁敢进去?”“哎哟!里头黑漆漆的,说不定有毒蛇呢!进去肯定出不来了!”众人听法师说要进去,都吓了一跳,大家都怕死,没有人愿意跟他进去。法师就一再地劝告大家:“乡亲们,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错过了就再也没有了!”花了很多时间,最后也只说通了五六个人愿意跟他一起进洞里去。法师说:“好吧!我也不便勉强大家,一切就随缘吧!”法师见状,觉得实在不能勉强,与众人一一告别之后,就带着这五六个人从从容容地向洞内走去。他们刚一进洞,洞内就散发出七彩的光辉,没等众人反应过来,这个石壁又合起来了。等在外边看热闹的人这时候才明白,难得见到弥勒佛的好机会被他们丢失了,个个追悔莫及。   这个故事就是告诉你们:信则有、不信则无。学佛也是这样,好好地相信观世音菩萨,你就能见到观世音菩萨;你相信佛法,佛法就会给你带来无边无际美好的未来。  

师父说的那些佛教故事|苏卡调伏自心的故事

Posted Posted in 师父说的那些佛教故事

  在佛陀时期,有一位7岁的小沙弥,名叫苏卡。有一天,他随着舍利弗托钵,路上看到农夫正在引水灌溉,他就问舍利弗:“尊者,水可以被引导到任何地方吗?”舍利弗说:“是的,只要懂得技巧就可以了。”接着,他看到制作弓箭的人用火在烧烤竹子,使弯曲的竹子变成了直的;他也看见木匠正在切割木材,用来制作车轮。苏卡心里想着:这些没有意识的河水、竹子和木材,人都可以把它调伏,做成有用的东西,而拥有意识的我为什么不能调伏自己的心?苏卡这个小佛子非常有心,他说一些没有灵魂的物质都能够转变,为什么我们不能改变自己?所以他后来调伏了自己的无明习性,灭除了痛苦,成为了一位圣者。   这个故事就是告诉大家:要真修,要有信心地修。我们做人不能没有信心,你对自己都没信心,别人怎么对你有信心? 很多人说:“我改不掉、我痛苦、我难过……”不是你改不掉,是你不想改。你想改会改不掉吗?很多人傻傻地说:“我不行,我放不下。”你放放看。你真的想放,你会放不下?你说你放不下,就是你不想放下。这就是禅理。  

师父说的那些佛教故事|唯有此香最稀有

Posted Posted in 师父说的那些佛教故事

  跟大家讲个小故事。大家知道在这个世界上很多花香,世间之香很多种类,不外乎根香、茎香和华香三类。根香是什么?树根所散发的香气。大家过去有过樟木香,你看樟木香就是一种树根,樟木做成箱子之后根一直很香。还有就是茎香,像檀香木。华香,植物散香,就是鲜花散发出的香。这些香清雅,香味不能久留。   当时佛陀在世的时候,阿难尊者在禅境中对世间的香作了深入的思惟。通过一番思惟之后,阿难得出的结论是:无论在这个世界上的何种之香,它虽有香气,都是顺风熏散(风一来,香就没了。你眼睛看见这香点着,你离它很近,但是风往那里吹,这个香就往那里去,你就闻不到),不会逆风而上。后来阿难尊者进一步在想:世界上到底有没有一种奇特的香气,既可以顺风而熏,也可以逆风而散?就是这个香吹过去、吹过来一直久久地留在人的鼻子中、空气中不能散?他想了半天没有头绪。   他非常幸运,他可以去求佛陀给他解释。佛陀什么都知道,什么都能问,佛陀很有智慧。佛陀就告诉他:“阿难,世间之香,确实有根香、茎香和华香三种,它们都是顺风而熏,而且无法持久到永恒,这是实情,是真的。至于世间有没有顺逆皆熏之香(就是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顺过来、逆过去,逆风顺风都还会有的香),你再想想看,究竟有没有?”佛陀反过来问阿难。   阿难低头沉思,想了半天,还是没想出来。   佛陀就提示说:“阿难,有一种善男子、善女人,他们无论身处于何地,在喧闹的城市、宁静的乡村、人兽罕至的山林,乃至荒芜人烟的沙漠,他们都能够做到从容淡定,精勤持戒,从不放逸,始终保持着佛弟子的修行本色。四众弟子们只要一提起到他们的名字,都不禁会双手合十,赞不绝口。阿难,你觉得这些善士之行,是属于何种之香?”佛陀问阿难。   阿难听后,顿时恍然大悟:“我明白了,世尊!精勤修持,身不放逸,这就是戒德之香。”就是说有一种香味是道德之香,有道德的人,这种香是永远不会散去。   佛陀继续讲:“世间香气很多,哪怕是香中极品牛头旃檀,其香气所熏的范围不仅十分有限,时间也是相对短暂。唯有戒德之香,它才能逆风而上,直达诸天,遍布三界,其香弥远,历劫不散。唯有戒香,才是世间最为难得的稀有之香!”   这个是《阿含经》里面的一个故事。佛陀告诉我们,我们人间的香都可以散去,但是人品、名誉这种香是永远不会散去的,而且可以直达、超出三界,不在五行中。也就是一个人的名声要好好地守住。一个人必须要懂得,别人的赞叹就犹如自己在别人心中的香一样,让它永远留在别人心中芳香。很多人在瞋恨、谩骂,在做那些不好的事情,实际上,他在别人心中留下的是糟粕,那是肮脏灵魂的缩影,那是熏臭的那些不堪忍受的肮脏杂草。所以要活在别人的心中,要让别人心中对你肃然生敬,要让别人能够永远记得佛菩萨的香气,让自己的心变得越来越纯洁,那你这个人才叫“戒香”。那么怎么样能够达到这个香味的永存?就是守戒。你们守多少天的戒,你们就得多少天的香气。一个人不去做坏事,这个人就流芳百世。一个人搽得再香也没用,做了坏事,留下的就是臭名昭著。所以这个香才是永存。  

师父说的那些佛教故事|结缘易度,有因有缘,世间相聚

Posted Posted in 师父说的那些佛教故事

  接下来给你们讲一个缘分的事情。   释迦牟尼佛的时代有一个村落,这个村庄的人都非常铁齿。什么叫铁齿?就是怎么样也敲不动,不肯相信佛法的。你去跟他说信佛好,他总讲出一堆道理,就是铁齿——牙齿像钢铁一样,不信善恶报应,要度他们可以说非常非常地不容易。释迦牟尼佛就嘱咐目犍连尊者去跟他们说法,去度他们。目犍连,大家知道,有神通的。佛陀有十大弟子在身边,很厉害的。果然,目犍连尊者一去,一跟他们说佛法,他们很欢迎,很能信受,马上接受,之后那个村落的人全部信佛了。   弟子们非常迷惑:“佛陀,为什么目犍连尊者他去就行,佛陀您去都不行?目犍连他什么缘分?”佛陀很喜欢跟别人讲过去的因果,就告诉他们:过去,目犍连尊者曾是一个樵夫,有一天在山上捡柴的时候,惊动了树上的蜜蜂,全部飞起来,那些蜜蜂非常生气,一个个要咬人一般。樵夫就跟这些蜜蜂讲:“你们不要生气,你们都有佛性的,将来你们也能成佛,以后我得道的时候,我先来救度你们。”(我告诉你们,你们家里如果有很长的一堆蚂蚁在爬,你跟它讲话,就真的爬走了,你们不要以为啊……都有佛性的,不要小看众生啊。)这样过了几世之后,那位樵夫已经在释迦牟尼佛的座下修行开悟,证果得道——就是目犍连尊者。那些蜜蜂因为在同一个蜂巢里面,都有六亲眷属的因缘。(蜜蜂如果都聚在一起,讲得小一点是蜜蜂,讲得大,不就跟人的六亲眷属一样吗?)然后做人的果报一到,它们居然在同一个村落里全部变成人出世了,大家都生出来了。由于目犍连尊者过去世跟他们结了善缘,结了这个互相得度的缘分,所以目犍连尊者一来,就受到他们村里人的欢迎,所讲的佛法,他们全部信受。大家知道什么叫信受吗?相信,接受。   我们人跟什么样的人有缘分,你就会跟什么样的人结为夫妻。有的时候做父子,做兄弟,做六亲眷属,或者做朋友,可以出生在这个地球上,有时候是同一个国家,有的是同一个城市,有的是同一个村落,甚至同一个家庭。所以你们一定要善待自己身边的人,他今天在你身边出现,一定跟你前世有缘分的,所以要善待。善待就是说,哪怕他前世对你不好,你也要跟他善待;哪怕你看到他很讨厌的,你也要给他吃点东西。这就是过去的缘分,那个缘不管是善的恶的,缘一定会会合的。恶缘也会相交,善缘也会合在一起,所以不要去管善缘恶缘,是缘分就要善待它。俗话说,夫妻是前缘,善缘恶缘,无缘不合;父子原宿债(就是爸爸跟儿子都是欠债还债的),讨债还债,有债才来。   济公活佛,你看他走到哪里他都能看到,“哎呀,你们这对夫妻,前世你是外婆,他是外孙啊。”“你这对夫妻,你煮在锅子里的那只鸭过去是你的外公……”他全能看出来。所以你们要记住,你们今天身边所有的人全部都是缘分所为,希望你们要好好地努力。  

师父说的那些佛教故事|说不如行 依法不依人

Posted Posted in 师父说的那些佛教故事

  跟大家讲个小故事。看看我们伟大的佛陀,在两千五百年前,他居然能那么的谦虚,值得我们永远永远地学习。   一位经常跟随佛陀到处弘法的弟子突然对佛陀说:“佛陀,您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老师。”   佛陀听了这话,丝毫没有露出喜悦之色,没有开心,反而问他的弟子:“你见过世界上所有的伟大老师吗?”   佛陀问他,你说我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老师,你见过世界上最伟大的老师吗?你可能就见过我一个,你就说我很伟大。佛陀就是这个意思。   那个弟子说:“当然没有,当然没有。” “那么你认识现在活在世界上所有的老师,或未来将要出生的老师吗?”   弟子说:“我不认识。” “那么,你说我是所有老师中最伟大的,这句话毫无意义,因为你没有办法知道你所说的话到底是真是假。”佛陀谦虚吧?   “佛陀,我只想称赞您,因为您的教示这么的高明。”   佛陀就说:“假如你认为我的教示对你很有帮助,那么实行我的教示、遵循我的教示,这比谄媚更能使我高兴。”   佛陀接着问身边的另一位弟子:“如果你要买贵重的黄金,没有试验之前你会付钱吗?”   “佛陀,当然不付了,因为万一是假的,那不就白花了冤枉钱了吗?”   佛陀接下来讲:“这就与我教导你们的事情完全一样。”佛陀就是告诉我们,我今天佛陀讲的真理、讲的佛法,如果你们没有去经过实践,不算的;要经过了实践之后,你们知道我佛陀讲的是好的,你们才能验证,所以叫证悟,佛法是真的。”   佛陀继续说:“你们不要认为我所说的就一定是正确真实的,你们应该自己去实践我的教导,看看是否真实、不欺人,如果你发现它的真实而那么有用,那么就去实行,不要只是因为尊重我才实践我的教导。另外不要批评别人所教导的,说别人的教导不好。世界上有很多伟大的导师,他们自己都有帮助别人的方法,因此对他们任何一个都不可心存轻慢,他们教导的好不好,这不是你的事情,你的事只在使自己离苦得乐,同时帮助别人离苦得乐。”   佛陀在2500年前说的话,到今天还是这么受用。所以佛法真的是智慧。   弟子们听了佛陀的教导之后,他们从此更能以理性、客观、尊重的态度去看待世界上任何的人和事物。   师父以后还会跟你们讲佛陀教我们怎么看人。佛陀真的是伟大,你们以为你们到庙里去看佛陀这么伟大,就是这个形象伟大?他讲的那些话,他留下的那些经典啊!  

师父说的那些佛教故事|依梵吉沙的特异功能

Posted Posted in 师父说的那些佛教故事

  在佛陀时期,有一位婆罗门,名字叫做“梵吉沙”。他有一项特别的本领,只要将死人的头盖骨拍一拍,就知道这个死人是投生到天上、人间或是地狱。他到各市各乡巡回表演,村民们向梵吉沙询问死去的亲友们投生到何处去,问完后,有的给十元、二十元或一百元不等,一路下来,他积攒了很多的钱。   有一天,梵吉沙来到祇树给孤独园附近。他的朋友们看到当地的民众都去听佛陀说法,就向他们说:“现在来了的一位摸骨大师,能够知道你们死去的亲友生到哪里,你们赶快过来看看,机会难得啊。”   佛陀的信徒们说:“佛陀是谁也比不上的,他才是究竟觉悟的人。”   梵吉沙的朋友认为这是一句挑战的话,就簇拥着梵吉沙来向佛陀挑战。   佛陀知道了他们的来意后,便叫人准备好五个头盖骨,请梵吉沙回答。前面四个依次是投生到地狱、畜生、人间及天上的头盖骨,梵吉沙都答对了。但是第五个头盖骨,他拍了又拍,瞧了半天,冒了汗,回答不出来。这个头盖骨确实难倒了他。   佛陀说:“梵吉沙,不知道了吧。我知道这个头盖骨的主人生到何处去。”   原来这第五个是一位阿罗汉的头盖骨。梵吉沙便请求佛陀教导他如何知道这第五个的技巧。   佛陀说:“你要想了解,要先出家,加入僧团,才能教你。”   梵吉沙为了学会这技巧,便受戒成为比丘,遵照佛陀的指示,整天观察自己的身体。他很努力的禅修,培养出强而有力的觉性,终于看清自己身心的实相,灭除了痛苦,证得了阿罗汉的圣位,从三界的束缚中完全解脱出来了。后来他的朋友们来找他,要他继续巡回表演,以这个功能来赚钱,梵吉沙说:“你们回去吧,我不再加入你们的行列了。”   台长语:   一位内心拥有觉性的人,他将过着安详而踏实的生活,不会沉迷于任何的特异功能。所以每一个人都要感受到自己活在世界上的不容易, 平安就是福,每一天能够开开心心就是你的德。能够开心的人有道德,不开心的人就是心里道德水准还不到。学佛人就要看得破、放得下,真正的从内心生起法喜充满。  

师父说的那些佛教故事|佛有四件做不到的事

Posted Posted in 师父说的那些佛教故事

  两千五百年前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弟子问他:“佛陀,您圆满无上,既神通又慈悲,为何还有人受苦?”   结果,佛陀就跟他说:“我虽有法界最大的神通力,但依然有四件事情是做不到的。”   第一: 因果不可改。因为自因自果,别人代替不了。你自己种的因自己受的果。   第二:智慧不可赐。想开智慧,离不开自身的磨练。要靠自己的努力,消业开智慧。   第三:真法不可说。宇宙空间,为什么太阳系、银河系会这么运作,为什么相互不碰撞,为什么地球会有吸引力,为什么万物生长靠太阳……   真正的法界的东西不可说,宇宙真相,用语言是讲不明白的,只能靠实证——实践去验证。   第四:无缘不能度。人的因果不可变,无缘不能度。天雨虽大,不润无根之草,佛法无边,难度无缘之人。  

师父说的那些佛教故事|车匿修行的故事

Posted Posted in 师父说的那些佛教故事

  当年印度的悉达多太子,小时候他有一个小朋友和他一起玩的,叫“车匿”“阐陀”。   当悉达多太子离开王宫出家的时候,由车匿一人驾车送行。等到太子成佛之后,他的小伙伴车匿也出来出家修行。但是车匿跟所有的比丘们都相处得不好,因为他认为自己很早就伴随佛陀,“当年佛陀从小和我一起玩大的”,对那些比丘,他看不起他们。他觉得他和佛陀交情比较深,讲什么佛陀都会听他的,因而生起了傲慢的心理。他对佛陀的上首二大弟子舍利弗和目犍连,特别看不顺眼。   佛陀劝了车匿几次,对他说“你不要这样”,结果他仍然改不了他自己的瞋恚与傲慢。佛陀入灭后,比丘们依照佛陀临终前的指示,对车匿施行“梵罚”。梵罚就是让所有人都不跟他说话。   车匿只好自己在鹿野苑附近精进修行,但是证不了果,没有师父,没有大家帮忙,佛陀又涅槃了。这时他的傲慢与瞋怒开始降温。车匿想起了阿难尊者,便去找阿难指点,他问阿难说:“阿难尊者!身心一切都是无常和无我的。那么,做了善恶业后,是谁承受果报呢?还是没有人承受果报呢?”   阿难尊者看到车匿的傲慢与瞋恚已冷静下来,知道他已是接受佛法的好根器了,便向他解说甚深的“缘起”的道理。阿难跟他说:“在身心的连续变化中,并不存在一个固定不变的我,由于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我在承担果报,所以不落入‘常见’。另一方面,在你身心的连续变化中,有一后续的身心存在着,这个后续出现的身心承受着果报,所以不落入‘断见’。”   经由阿难的指点,车匿以强大的觉性看清身心现象的缘起过程,他灭除了常见和断见,处在中道而证得了圣者的果位。   台长语:   我们每个人要好好保护自己的心,不要给傲慢、瞋恚或无明占据自己的心灵。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学佛人,在禅修的过程当中要排除傲慢和瞋恚。   傲慢是一种看低别人的心理,瞋恚是一种生气的心理,恨别人你就会生气。任何事情都不要做偏,任何事情要中道,对人家也不要太好,也不要太坏,讲什么话不要伤害别人,做什么事情不要过分,这个人就是智者。所以孔老夫子有一句话叫中庸之道。现在很多孩子,爸爸妈妈两个人不开心,你问孩子,孩子说:“我都不管,我觉得爸爸也好,妈妈也好。”这种孩子叫中道。如果这个孩子帮妈妈,那么他就帮妈妈了,有的时候帮爸爸,他就帮爸爸了,那么总归会有些偏的。   作为一个人来讲,单位里的。。。不管发生什么事情,选择中道,中观中道比较好,不要去伤害别人,讲人家缺点也不要讲到底,讲这个人好也不要把人家捧得一点毛病都没有。凡是一个人能够成功的人,他不是没缺点,而是他改变了。一个成功的人,都是从自己的努力、奋斗,开始慢慢改变。如果不改变,这个人一辈子都成功不了。希望你们好好改变自己,能够中观中道,什么事情要给人家留点余地。  

师父说的那些佛教故事|一偈得道的般特比丘

Posted Posted in 师父说的那些佛教故事

  佛经上讲“从闻思修,入三摩地”,修心不在于教法的多少、教的好坏,而是要让众生能思惟其义,觉照自心,慢慢的要经常有智慧,才能转识成智,才能利益众生。   当年,佛陀在舍卫国讲经说法时,有一年长比丘,名叫‘般特’。因禀性愚钝,所以慈悲的佛陀请门下五百位已证得罗汉果位的弟子轮流教导他,但是三年下来,他连一首偈子也记不起来。渐渐地,般特比丘愚笨的消息传遍了全国,被大家当作茶余饭后的话题。   佛陀知道后,心生慈悯,对般特比丘说:“今日我亲自教导你一首偈子,你当牢记心底,时时专心诵持,作为你用功的法门。这首偈子就是‘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般特比丘听了之后心领神会,没想到,他什么都记不住,佛陀这首偈子他记住了,欢喜地诵持这三年来他唯一能记住的偈子。世尊又谆谆教导地告诫他:“你年纪这么大了,才记得这首一般人早已耳熟能详的偈子,实在不足为奇,所以你一定要了解它的含意,才能用得上功。”   于是佛陀为般特比丘开示偈子的意义,说明身口意最常造作的过失,而且叮嘱他要时时保持觉性,观照心念的生灭。众生于三界内流转生死,不管是升天享福、或深陷地狱、或悟道解脱,皆由心念所生。如果能清净身、口、意三业,自然能证得涅槃解脱。   接着,佛陀又说了无量妙法,般特比丘听了之后,心开意解,当下证得罗汉圣位。当时城中有一间精舍,住着五百位比丘尼,佛陀为了教化她们,每日都安排一位弟子前去讲经说法。   有一天,比丘尼们听说隔天要来为她们说法的是般特比丘,都觉得非常好笑,于是想出一个办法要来捉弄他:故意将他唯一会念的偈子倒着念,让他感到惭愧而不敢说法。隔天,般特比丘到来精舍,五百位比丘尼虽然仍然像以前一样出来迎接比丘,但在顶礼问讯时却相视窃笑,等着看般特比丘出糗的洋相。应供完毕,般特比丘一上法座,首先惭愧地说:“各位比丘尼,我自己的资质非常愚钝,薄德才劣,所学不多,我只能粗解一首偈子的含意,今天就为大众讲解这首偈子……”   有些年轻比丘尼正想开口捉弄他,却怎么也发不出声音,才惊恐地发现自己可能冒犯了圣者,于是立刻惭愧忏悔、礼拜忏过。般特比丘依照佛陀所说的道理,一一向她们开解,五百比丘尼摄心聆听般特比丘的开示后,满心欢喜,当下即证得罗汉果位。   有一天,波斯匿王请佛陀及众僧至王宫应供,佛陀见调伏大众慢心的时机已到,于是特别将钵交给般特比丘,让他紧随自己的身后。   到了皇宫门口,般特比丘很谦卑,离佛陀比较远,(守卫)立刻一个箭步上前拦阻说:“身为一位法师,你连一首偈子都背不出来,你还好意思进去皇宫接受国王的供养吗?连我这个俗人,都能随口说出几首偈子,而你是法师,竟然这么没有智慧,供养你也不会有什么功德的,你走吧!”于是把般特比丘独自留在门外。   佛陀在皇宫大殿中入座净手后,般特比丘突然想到“我在门口,佛陀的钵还在自己手上”,心念一动,手臂一伸,便以神通力直接将钵送至佛陀的面前。在场所有人只见虚空突然现出一只手,而不见任何身影,惊恐万分地问佛陀:“佛陀,这是何人的手臂?”   佛陀说:“是般特比丘的手臂。他最近已成道证果,因今日入宫,被守卫挡在门外,所以才以神通为我送钵来。”   波斯匿王马上问佛:“听说般特比丘一向资质愚钝,是什么因缘使他才听闻一首偈子就能得道呢?”   佛陀开示与会四众弟子:“成道的因缘,不在所学的教理多寡,而是在受用行持上。般特比丘虽然只懂得一首偈子,但是他一心虔敬受持,自然能够心领神会,当下身口意三业清净如雨后天霁。反观世人学佛,虽强记多闻,却不能时时观照思惟,在行住坐卧中精进落实,只不过将佛法当成世间知识学习,所以无法受用。”   于是佛陀为大众说了一首偈语:   虽诵千章,句义不正,不如一要,闻可灭恶。 虽诵千言,不义何益,不如一义,闻行可度。 虽多诵经,不解何益,解一法句,行可得道。   佛陀说完偈语后,在场的三百位比丘心开意解,当下证得阿罗汉果,而国王、大臣、夫人、太子们,莫不欢喜奉行。   学佛人要拥有正确的知见观念,是开启智慧和幸福的钥匙。   通过故事让你们知道,要活学活用。学习是为了使用,不是为了库存。今天学习什么,都是要把它用到现实生活中来。六波罗蜜就是六种最好的、能够超出六道进入四圣道的最好的法门。  

师父说的那些佛教故事|年青比丘的故事

Posted Posted in 师父说的那些佛教故事

  佛陀时期,在舍卫城里有一位年青的比丘去找一位长老比丘住在一起,这位长老比丘是他的舅舅。   住了久了,年青的比丘生起了还俗的念头。这一天,他正在照顾着长老比丘,内心他就想入非非:“我还俗之后,我就卖掉衣物,买一只母羊,接着母羊生了很多的小羊,不久我就存有足够的钱可以娶妻生子。   然后,我就驾着车,带着太太和儿子来看舅舅。途中,我想抱着儿子一起来驾车,这时太太说:‘不可以!不可以!要专心的驾车。’我坚持地把儿子拉过来,在拉扯之间,儿子突然掉下车子,给车轮辗过去了。我当时非常的生气,就拿起木条打太太,太太立刻闪到一边去了….”   因为这位年青的比丘正好拿着扇子给舅舅搧凉,他在想象中是打太太,结果打舅舅了,打在舅舅的头上。这位长老比丘有“他心通”,知道他的侄子比丘的心念,就说:“你别打人好吧?你自己打不到老婆,打舅舅干嘛?”   年青比丘被舅舅讲穿了,心里不好意思,就跟他舅舅到佛陀那儿去问佛陀。佛陀说:“人们的心到处乱跑,甚至跑到非常遥远的地方。要努力调伏自己的心,从贪瞋痴的烦恼魔中,解脱出来。”   听了佛陀的开示,这位年青比丘好好地都摄六根,不久就证得了预流果的果位。   所以,我们在禅修的时候和平时的时候要保持一种觉性。坐在那里念经的时候,最好的方法:要有觉性,不要胡思乱想,要好好地活在当下。希望你们好好努力,好好学佛,好好修心。  

师父说的那些佛教故事|夫妻结婚几日 双双出家修行的因缘

Posted Posted in 师父说的那些佛教故事

  佛陀当年在舍卫城的时候,有两位大施主平时关系非常密切,他们都认为两家关系一直很和睦,希望未来能进一步的加强。   一个施主说:“你我两家关系很好,以后应继续保持下去。”   另一位说:“那,我们做亲家吧!”   “做亲家是不错,但目前我们都没有子女,怎么做亲家呢?”   “做亲家有两种,一种是过去已经是亲家了,另一种是未来做亲家。假如将来我家生个女孩,你家生了男孩,就将我的女儿许配给你的儿子;如果我家生的是个男孩,你家生个女儿,你就将你的女儿给我做儿媳妇。”两位施主就这样一言为定,双方都非常高兴。   不久,第一位施主的妻子怀孕,九个月后生下一个端庄的男孩,家人为他举行隆重的贺生仪式,取了适合他种姓的名字,并用牛奶、酸奶、油饼喂养着他。   过没几天,另一位施主的妻子也在怀孕九个月后生下一个秀丽的女孩,父母为她举行盛大的贺生仪式,取了适合她的名字,也用牛奶、酸奶、油饼喂养。   女孩长大后,对佛陀当年的教法生起极大的信心,她很想出家,可是父母不同意。女孩对她父母说:“父母亲,你们何必阻拦我出家呢?我早已对世间没有丝毫的贪恋,过世俗生活没什么意义。”父母向她解释:“女儿,我们不允许你出家,是因为在你没有出生之前,我们已经把你许配给一位施主家的儿子。如果让你出家,我们做父母亲的可要失去信用了。”   父母一边推托,一边悄悄地(说):“赶快去通知男方家,我们的女儿想出家,赶快选个良辰吉日,把这桩婚事赶快办掉!”男方听了很高兴,马上给儿子穿上华贵的衣服,按照当地的习俗举办婚礼。   结婚后没几天,新娘离家出走了,跑到尼众经堂,剃度了,受了比丘尼戒。她的师父为她传法,她精进修行,很快就摧毁三界烦恼,获得阿罗汉的果位,具足种种神通与神变,大家都赞叹她的功德。她丈夫知道后,以为她还没出家,马上带一批人前去尼众经堂准备把她抓回来。他们到了经堂,一看她披上了袈裟,正在参禅打坐。她丈夫冲上去强拉住她的手,想把她带回去。没想到,她“嗵”地一下,人到了虚空中。她有雷、电、光、冰雹等种种神变。   她的丈夫及随从看到她这么厉害,没想到她丈夫转而很高兴,恭恭敬敬地跪在她面前祈求:“请您下来吧!请您慈悲慈悲我们这些沉溺在生死轮回中的可怜众生。”   这时,比丘尼下来了。她丈夫对她恭敬行礼,请求传法。她为他传了相应的法后,他当下顿悟,证得预流果。得果后,她丈夫也想出家,征得父母的同意后,成为比丘。他精勤修持,很快就摧毁三界烦恼,成为阿罗汉,具足种种神通及神变,天人们都赞叹他的功德。   于是,比丘们请问世尊:“世尊,是什么样的因缘使那位比丘尼先结婚、再出家,并获证阿罗汉果呢?请世尊为我们宣说。”   佛陀就告诉他们:这是她前世的愿力。贤劫人寿两万岁,人天导师、如来、正等觉迦叶佛出世的时候,有一位施主家的女儿,先与丈夫过着幸福的生活,后来,对佛法生大信心,并出家。但她的丈夫追着不放,于是她对丈夫传法,后来丈夫也被度化出家。她临终的时候,发了一个愿:‘我在迦叶佛的教法下出家,守持净戒,今生虽然没有得到什么境界,愿我将来能在释迦佛的教法下,令佛欢喜,出家摧毁三界烦恼,成为阿罗汉。’   她的丈夫问她发了什么愿?她如实回答。于是,她丈夫也发愿:‘希望我将来能依照你的教导,我们先结婚,以后再于释迦佛的教法下出家,摧毁三界烦恼,证得阿罗汉果位。’   佛陀继续说:“比丘们,你们是怎么想的呢?当时那位先结婚、再出家的比丘尼,就是现在这位先结婚、再出家,而后证得阿罗汉果的比丘尼;而当时那位被她度化出家的比丘,就是现在这位先结婚、再出家证阿罗汉的比丘。由于他们发愿先成家,再出家证果,现在他们的愿力成熟了,所以今世能在我释迦佛的教法下,先结婚、再出家,同样证得阿罗汉果位。”世尊开示圆满,比丘们以欢喜心受持信受,顶礼世尊之后才离开。   这个故事出自于《百业经》。  

白话佛法视频开示 | 第95集 彻悟的无常观

Posted Posted in 白话佛法视频开示

    有些人不尊重别人,会失去别人对他的尊敬,就会产生烦恼;自己的骄傲会造成别人看不起自己,又会增加烦恼。有一个很有名的音乐家,曾经在一个party(聚会)上看见一个女士打扮得很漂亮,就随口说了一句:“这位女士,您长得真漂亮。”没想到这位女士非常骄傲,眼睛看都不看他一眼,就说:“非常抱歉,先生,我不能用同样的语言来夸奖你。”没想到,她的憍慢引起了这位音乐家的反驳,这位音乐家非常幽默地说:“这位女士,请您记住了,您也可以用同样的幽默来对我说这个话。”也就是说“我说你漂亮不是真的,是我幽默”。你不尊重别人,别人怎么会尊重你?你内心的骄傲会把心中的佛性烧光,烧尽心中的智慧,所以很多没有智慧的人才会骄傲,一个骄傲的人一定没有智慧。师父告诉大家,灭尽心中的烦恼靠的是智慧,烧尽心中的忧郁靠的也是般若智慧。一个人能够断尽一切贪爱,就拥有了去除骄傲、去除傲慢的基础。贪爱就是因为不知道这个世界诸法无常的道理。   佛陀讲,为什么修无常观的行者能断尽对欲界、色界、无色界的贪爱执著呢?就是佛陀告诉我们,你经常修无常观(这个世界是无常的,今天有,明天没有了,一切都会过去),能断尽对欲界、色界、无色界的贪爱执著,将无明与憍慢永除无余。因为修无常观的时候,你心中会没有贪爱和执著。我举个简单例子,今天你做了一个会长,你想永远做下去,因为你觉得“这是我的”;如果你今天做了会长,你知道“很快地下一届要把我换掉了”,那么你就不会贪爱这个位子,你就不会执著你今天所拥有的;你心中没有了欲望,就能够善于分别诸法,你就能够懂得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可以用、什么不能贪,你就进一步地懂得佛法的思惟和诸法义理。很多人为什么会发愁?因为他觉得“我苦啊,我这个烦恼怎么办呢?”他看不到无常。很多人忧虑,因为他觉得这个忧永远会延迟下去。想一想我们小时候的忧虑,现在还有吗?很多人的苦恼,他觉得“我一辈子就这么苦”。你怎么不想想你哪一天翻身了呢?你会永远这么苦恼吗?这就是你没有理解佛教思惟的诸法义理。能善思惟诸法要义,也就是说,你经常把自己的想法用正能量来想,“这件事情虽然最近不顺利,但是它也让我懂得更多怎样做好这件事情的方法,学到很多知识,我可以下次再继续努力”,因为你懂得诸法的要义,思维上进步了,思维上对人间很多事情理解了,你就不会产生愚昧。颠倒的错误行为就是因为你的执著、你的欲望。   很多人的念经常在变,意念在变,很多人的论理在变。佛陀曾经开示过:这些贤士因为没有修无常观,没有广布无常观想,所以他们不能洞悉诸法无常之理,所以会产生斗讼(文言文把它翻过来叫“斗讼”,实际上用现在话就是产生的争斗)。他们相互地斗诤,便无法观察真实的义理(看不清楚前方路的人,他一定不能看到自己的目标),一定会有迷惑之心(不能理解佛法真正含义的人,觉得佛法是虚无飘渺的。很多人学佛学到后来,“既然有来世,既然要看破,既然要放下,那索性我人都不要活了”,这就是一种迷惑),而且这种迷惑来到人思维上的时候,人会执此迷惑(就是一直执著于这个迷惑中。你想想看,一条不平的路,你走错路了,不停地在走错路当中,你产生的就是愚惑和颠倒——愚昧、迷惑、颠倒)。这就是为什么人活着的时候没有好好找到自己修行的路,命终之后就会堕落饿鬼、畜生、地狱三恶道中。   不想堕落地狱,就要修习无常观。把这个世界什么都看得不长久,广布无常想,经常在脑子里作无常想,去帮助别人也经常跟别人说无常观,就能劝说别人。举个简单例子,这个人钱被人家骗了,你去跟他说“不要想太多了,钱还能再赚的,你的身体重要,你没身体了,以后怎么赚钱呢?”你告诉他钱没了还可以再赚,就是广布无常想,无常的。你今天被骗了,如果身体不好,拼命去难受,可以增加你更多的烦恼,比方说身体不好了,心脏不好了,或者跟人家争斗,找律师了,你不是给自己增加更多的烦恼?而且心中会常起瞋恚或愚昧的念头,就是“我不要活了”。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寻短见,因为没有无常想。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经常想,没有一件事情没有变化的,这个世界上一切都会变化。能善观因缘,善观诸法及其妙义,就懂得人生无常,诸法无我,诸行无常。你这样修习,命终之后才会投入三善处,才会生到天上、生到人、生到阿修罗。一个想得通的人,他很容易拥有涅槃之道。我们人走的时候叫涅槃;彻底想通、想明白了,“这个世界,我的过程已经用完了,我也放下了”,涅槃了。因为这是无常的,不会永远让你在这个世界上得到什么。“所以诸位比丘,你们应当要如是学习。”佛陀说得很谦虚,如是学习,希望大家要实实在在地好好学习。当时比丘们听闻佛所开示的道理,皆发欢喜心,依教奉行。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知道这个世界上一切都是无常的,就是懂得了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一个人快乐在哪里?想通了,想明白了,什么都想穿了、看穿了,他就懂得了生灭法。众生因为执著和颠倒,在三界轮回的大苦难当中,以五欲等尘境的小苦为乐(你们看看很多人,忙了一天赚了点钱,开心得不得了,这就是“小苦为乐”,他没感觉到痛苦,反而感觉到“蛮开心的嘛”。人往往占人家点便宜,“蛮开心的嘛”;多收了人家点钱,“蛮开心的嘛”,以小苦为乐,所以一旦无常到来了,随业受报(有些小企业,天天做着很多不如理不如法的事情,觉得每天多赚人家点钱,多骗人家点钱,很开心;一旦业障爆发了,被有关部门查处,一罚罚了几十万,这个时候,他把多赚人家的两块、四块、六块……所有的小快乐全部集中在一个大苦上面了),无常到来了,那么就随着这个业报再度流转生死苦海。   无常随时随地会到来,希望学佛人要精进于佛陀的开示,佛陀让我们勤修无常观法。你吵架的时候就想“不长久的,吵过了就没了”;你不开心的时候想想“过一会儿我又像傻瓜一样哈哈笑了,所以我现在难过什么?我有什么可以想不通的?”那你就达到了诸行无常的理论了。实际上什么东西都是过去时,一切都会过去,过去不可得,既然不可得,你为什么还要拼命抓住过去而不放?很多人一开口就是讲别人的过去,讲自己的过去。讲别人的过去会增加瞋恨心,讲自己的过去会增加愚痴心;讲自己的未来和别人的未来,增加傲慢之心。这些都是我们人间应该克服的,要放下颠倒梦想。   人每天都活着,“明天我要干吗?后天我要干吗?真开心”,我们曾经开心,小时候曾经也很开心,但一切都会过去——无常观。所以要转换自己心中的贪瞋痴“三毒”,要正知正见,如实观照自己的心。正知正见,什么事情都想正的,“我赚钱,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就是告诉大家,今天该我赚的,我赚,不该我赚的就不能赚,否则就是赚黑心钱。如实修行,就是实实在在地改变。要契悟不生不灭的真心,就是自己内心要明白,这个心是生出来的,这个心也可以把它灭掉,既然能够把这个不开心的心灭掉,那为什么要去生出它来呢?既然知道生气到最后也没用,为什么要去生呢?叫契悟不生不灭的真心。安住自己一念不生的究竟解脱,什么念头都不要,你就是解脱;什么东西都要,你就在贪瞋痴慢疑中。所以要放下,要学会什么都想得通,要学会什么都放得下。人的财富并不是因为拥有很多,而是要求的很少,一旦要求少,你就觉得自己很有财富了。   每个人的生命曾经都被上苍划上了一个缺口,也就是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情可以做得圆满,但是我们的内心要圆满,不要去想它,就不会在自己撕裂的心口上再划上一个刀伤。不宽恕别人,不原谅众生,那就是苦了你自己。我们有时候花了太多的时间在琢磨这个事情应该怎么做、那个事情应该怎么做,实际上真正应该有智慧的,不是去琢磨,而是践行。一个人如果不能用自己内心的慈悲去原谅别人,那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我们都是欠别人的,几乎没有多少人能够理解这个道理。永远要记住,别人永远是对的,自己永远是错的,你就会永远没有烦恼。   希望大家好好学佛,好好修心,一世修成,懂得人生,不要自我怜悯,而是要常观无常,要放下执著。自我的修行非常可怜,只有把自己的心融入众生之心,你才能让众生离苦得乐,你才能自己攀上佛的法船。谢谢大家。

白话佛法广播讲座 | 第60集 慈悲喜舍见真佛

Posted Posted in 白话佛法广播讲座

  任何理由去拒绝你自己修心都是自身的业障所为。“哎呀,其实我这个人,我懒啊,我爬不起来啊”,业障;家里人对你有阻碍了,业障;“小孩子,忙哦,我真的家里忙不过来了,我没办法磕头、没办法度人”,业障,都是业障。等到自己真的爆发业障了,出车祸了,怎么样了,“哎呀,师父,你救救我了。”这业障怎么来的?就这么来的。你天天积一点业障,时间长了你就是大业障。什么叫小偷知道吗?自欺欺人的,“我偷一点点东西,不会错,十几岁以下不会犯法的”,偷到后来习惯了,不偷难过了,出事了。所以人如果不从内在来改变自己,你外表装得再像,别人再多的赞美也是徒然的。现在学佛人有一种毛病,理论基础很好,没有实践,好像佛法都懂,他没有实践,他就学了这么点理论,他能干什么?就像一个男人在家里,“火要烧开,锅子要煮热,然后油放进去,一盆菜又脆又香”,要有实践的,嘴巴讲有什么用。所以一个人学佛不是理论,理论是一个基础,但是实践那是转变,实践最重要。   学佛人有一句话叫“宁过于君子,而毋失于小人”,有的时候跟君子做错事情没关系。但是你对一个小人言而无信,你对他不好了,他一定记你一辈子。中国传统文化里边跟佛法很像,就说你在单位里有时候跟领导讲话得罪,“哎呀,算了”,领导大量有时候就原谅你了。你跟一个小人,你讲完话,你没有去做,或者你答应他“我请你吃饭”,“给你明天带一样东西来”,你没给他,小人记你一辈子。你看,你不要去骗小人,“毋失于小人,过于君子,其为怨浅”。过于君子就是你今天和君子做错事情,他对你的怨恨很浅的,他因为气量大。如果“失于小人,其为祸深”,就是闯祸深,欺骗了小人他恨你一辈子,他要反击你、他要报复你,一个人忧则天地皆窄,怨则到处为仇,一个人不要去怨恨别人到处为仇。   所以学佛人气量要大,不要束缚自己、不要发怒,发怒的话大敌当头。师父跟你们讲一个人恨人家,一切祸根都是由于你自己的心造成的,千万不要这样,你心想通你什么都通了,你心想不通你就伤心了。所以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讲到底就是一颗心,你今天心生出来恐惧了,你就什么恐惧的事情都出来,你今天想“他不会这么对我的”,你天天就过的很安宁的生活。但是有些人就是先去造了这个因,然后想“我心灭种种法灭”,灭不掉了,因为你的因已经造下去了,你果会出来的。很可怜啊,有些孩子真的很可怜,不懂啊,到了社会上,到了单位里吃多少亏,他早一点听师父讲法、讲做人,他不会吃这么多亏的,你们说说看,你们到了单位里吃多少亏,你们懂什么,你们到今天还有很多事情不懂,还自己执著,你们只要不愿意听人家的意见,这两个字你们就逃不掉——执著。   所以人要戒除贪瞋痴,一个人想一辈子平安,多布施自己的爱,多说真话。因为布施可以去除你的贪,因为贪是祸害,所以你布施了就不会有贪心,平安的人都是学会布施的。这颗心也能布施,对人家好,真的帮助人家,记住一句话“吃亏就是便宜”,你学会吃亏谁都喜欢你,你不肯吃亏的人谁都讨厌你。你知道吗,精到后来这个脸都是很精的。过去有一句话,面无四两肉的人都很精的,一个人有时候不平安就是因为你谎言太多,你说一句谎话要十句来弥补,补得不好人家就唾弃你,多讲善良话没有必要去讲谎话。   为什么学佛人要赞叹佛陀,赞叹十方法界,你看看法师不讲人间事,一开口阿弥陀佛。你们现在可以讲什么,知道吗?你们当然也可以讲,“感恩观世音菩萨”,心灵法门出去,这句话就是感恩观世音菩萨。人家说你说这个事情对不对,“感恩观世音菩萨,给你智慧吧”,你如果实在不肯讲的话,“感恩、感恩、感恩”。人间的事情有是非的,是是非非都是人间的道理,真正的是非在天上有吗?没有的,只有人间有,都是因果。如果今天想求佛求得顺利,要靠近佛对不对?怎么样靠近佛,你们怎么样能够靠近观世音菩萨,你们拜观世音菩萨的时候,你们怎么样能够让观世音菩萨能够听到你们求什么。其实告诉你们只有四个字,你就靠近佛了,你只要平时这四个字做得好,菩萨很快就听到你讲任何话,慈悲喜舍。你心中慈悲喜舍,菩萨就是慈悲喜舍,你跟菩萨一样了,菩萨能不听到你声音啊?你们今天跟哪一个层次的人在一起,你就会得到哪一种层次的境界,一个人只要虔诚,回报是惊人的。   所以师父希望你们,不但自己要好好修,而且要教导好自己的家人、孩子。一个人要学会珍惜,你们今天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你们在师父这里清洗一下心灵,回到家里你们会对别人都很好,学会感恩。别人给你们吃点东西,“谢谢啊,感恩啊”,别人对你好一点 感恩啊,只要有缘分的都要感恩,不管过去现在都要学会感恩,哪怕这个人离我而去也要学会感恩他,这就是慈悲心。希望你们越来越慈悲,越来越好,希望你们学佛把佛放在心上,希望你们碰到事情,要暖加行、要顶加行,站得高看得远,温暖的心去帮助别人。  

白话佛法视频开示 | 第94集 广布无常想

Posted Posted in 白话佛法视频开示

    真正有智慧的人要懂得,这个世界上所遭遇的一切痛苦、折磨都是因为因果一时的显现。因是什么?也是一个时间概念,因为你不当心,因为你做了这个事情,因为你在这个时间做了这个事情,你才呈现出这个果报,所以你的显现只是一刹那,你得到了也是一刹那,你失去了也是一刹那,全部都要受报。   要无忧,无喜,无惧。什么叫无忧?活在这个世界上知道因果,不会担忧,不种因,没有承受后果;无喜,没有什么可以开心的,因为所有的一切都会过去,所以开心也是暂时的;“我没有什么害怕的,因为害怕的东西它也会过去”。这就是我们学佛人经常说的两个字,那就叫随缘。   学佛人要放下执著,要无所求。有什么可以执著的?为了一句话,为了一个动作,为了一个烦恼,执著地放不下。执著:“执”就是把它拿起来,“著”就是不停地看着它。所以我们经常说“着眼于某个事情”,你把一个烦恼、一个业障不停地拿起来,眼睛盯着它看,你就会有所求,你随缘的心就会被欲望完全破坏。所以要灭掉所有的求欲之心,“不管什么欲望我都不能要”,因为所有的欲望都会给你带来不随缘的心,“我无所求,我放下执著”。我们要懂得有求就是苦恼的根源,你不求,哪来的苦?随缘就是脱离六道轮回的根源。所以能够随缘,就是让自己一切自然来、自然去,无所求,这就成就了佛陀所讲的解脱道。佛陀曾经跟我们讲过解脱道——无欲之人自然解脱,这就是师父的座右铭“无欲自然心如水”。   一个人要学会以清净之身体和纯洁之心念造就人格的升华。人与人有什么不一样?就是人格的不一样。什么叫“格”?就是一格一格,你今天定位在哪个格,是高规格,还是中规格,还是低规格,就是这个格。一个有修养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是中规格;如果能够救度众生,能够帮助别人脱离苦难,就是高规格,所以这个人有人格。很多人赚人家的便宜,赚人家一点点钱,有些人更是去赚自己朋友的钱,赚自己亲人的钱,这就变成低人格,格数就下来了。怎样来升华自己呢?就是要接近佛法,接近佛,接近菩萨,而且要去遵照佛法践行自己。人间什么事情要称法行,用它来观,经常观的人就懂得“四行观”。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做了就要好好地去行,把它做得圆满。今天这件事情已经开始做了,你就必须要用人格来完成它的圆满。   有一次,佛陀游化到憍萨罗国的首都舍卫城,佛陀住在一位名叫提婆比多婆罗门的芒果园中,而尊者优波摩那为佛陀的侍者,照顾佛陀。 那时候,佛陀受了一点风寒,引起了背部有点疼痛(佛陀过去有这个病的),所以就找来了尊者优波摩那,对尊者说:“优波摩那,我受了风寒,引起了背痛。请您穿好外衣,拿着钵到提婆比多婆罗门的家里去为我拿一些热水过来。”   “好的,世尊。”   尊者优波摩那来到了提婆比多婆罗门的家,默默地敲了门,站在门口。   这时候,提婆比多婆罗门正在厅堂理发,他看见尊者优波摩那站在门口,就问道:“外面这位穿长袍的出家尊者,你默默地站在门外,是要乞讨什么吧?”   “住在芒果园的阿罗汉、善逝受了风寒,背痛得厉害。你有治疗的热水或者药物可以施舍吗?”尊者问他。   听尊者优波摩那这么说,提婆比多婆罗门就布施了一钵满满的酥、一瓶油和一瓶石蜜,并且让别人担着热水,随着尊者优波摩那到世尊的住处。尊者优波摩那以油为佛陀涂身,再以热水泡洗,然后以温水调和酥蜜饮下。有了这样的处置,世尊的风寒与背痛就缓和下来。   隔天一早,提婆比多婆罗门就来探望佛陀。   一番问候寒暄之后,佛陀就问:“婆罗门,你们怎么修婆罗门法的呢?例如,布施什么人可以获得大果报?在什么时机布施,布施什么东西,才是殊胜的福田?”(你看佛陀谦虚吗?他照样请教婆罗门。)   “瞿昙(当时婆罗门对佛陀都是称为瞿昙,就是对佛的称呼),我们婆罗门最有成就的圣者称为三明婆罗门。要想成为三明婆罗门有三个条件:一是有博记多闻的好老师,给你正信正念;第二,有纯正的婆罗门血统;第三,相貌端正(你去看,社会上如果看见一个人相貌不是很端正,就觉得他心中有邪念)。所以能够布施三明婆罗门的人,可以获得大果报,而随时布施饮食和衣物就是最殊胜的福田。”   接着,提婆比多婆罗门反过来问佛陀:“瞿昙,你认为怎样才是真正的婆罗门?如何才是三明成就?布施什么人可以获得大果报?怎样才是布施的适当时机?怎样布施才是殊胜的福田?”这位婆罗门反过来问佛陀刚刚几个问题。   佛陀说:“婆罗门!善知解脱,能够解脱一切贪的人,才是真正的婆罗门(就是佛陀告诉他,一个人不贪就是真正的婆罗门),得三世了然的宿命通(如果这个人能够懂得前世、今生和来世,能够懂得这些道理的就是宿命通),能见诸趣众生的天眼通(能够知道今天所有众生的一切,你今天的快乐、今天的忧伤、今天的烦恼和今天的幸福,都能够看破、看穿,就是拥有了天眼通),能断尽烦恼的漏尽通的人(一个人能够断尽烦恼,就是他能够把所有的烦恼漏光、漏尽。我们不需要烦恼,不需要恐惧,我们不需要那些不属于正能量所应该拥有的东西。人不应该拥有烦恼,不应该拥有悲伤,不应该哭泣,而是每天活在笑声当中;然而我们人天天却背负着所有的苦难,每一天的烦恼、忧伤、痛苦让我们找不到回家的门,所以我们无法成为拥有漏尽通的人),是成就三明的圣者。(也就是说,能够漏尽、拥有天眼通、宿命通,你就是一位圣者。其实用现在的话讲,能看得远的人、能看得破的人、能放下的人,就是一个超人、一个圣人。)你随时能够布施这样的圣者,是最大的果报,是最殊胜的福田。”也就是说,今天能跟圣人在一起,能够懂得这些,你就是拥有了无上光明菩提。所以每一个接近智慧和般若智慧的人,能够多学多看,能够多理解,能够学会放下,当无常想,因为这个世界上一切都是无常的。你经常想到“今天的拥有会给我带来明天的失去,今天的失去会带来以后的拥有”。   佛陀经常在祇树给孤独园给众生弘化。有一次对诸比丘开示:“比丘们,你们应当思惟诸法无常,并且广布无常想(就是告诉我们,佛陀说:孩子们,弟子们,你们要经常想到,这个世界一切都会过去的,一切都是无常的,不长久的,当无常想),若是已思惟,广布无常想,就能断尽对欲界的贪爱。”   佛陀这句话对弟子讲的就是:如果你的脑子里的思惟经常布满着无常想,你就能断尽欲界的贪爱。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这样,我们爱一样东西,实际上爱过了之后就没了,这样东西“我要”,要回家了放在那里,那个东西“我也要”,拿回家了又放在那里,没了,因为要完了就没了,要完了接下来就是扔掉,或者送掉,或者烂掉。所以无常想,这个人就不会去贪,给别人了,无所谓了。所以有很多长得好看的男的、好看的女的,他们就是有一种贪念。师父跟大家打个比方,如果一个男的,他好看,他希望凡是女孩子在他面前都要关注一下他,满足他的自尊心;如果有个女孩子长得比较好看,她希望所有的男的最好都能够盯住她看,最好能够追求她。这就是一种贪爱,慢慢时间长了成为一种习惯了,只要有人不看他,他马上就不开心了。   所以佛陀对我们的教导,在2500年前就告知我们,在人间应该注重什么——应该失去自己心中的烦恼,要断尽对色界、无色界的贪爱执著。也就是说我们在人间,实际上也有色界和无色界。你们想想,有些人在人间活得非常地快乐,想什么就有什么,想买什么就有什么,想要什么什么就来了,这不是已经生活在色界天了吗?想象到什么,他就能够拥有什么,他已经活在无色界天了。佛陀在当时就让众生要断除无明,因为这些拥有都伴随着无常,要常作无常想。如果你把这个作为永远的拥有,你就是拥有了无明——不明白。   憍慢就会产生烦恼。很多人有名有利了,就觉得可以看不起别人,觉得自己比别人高贵,就会产生烦恼。有些人不尊重别人,会失去别人对他的尊敬,就会产生烦恼;自己的骄傲会造成别人看不起自己,又会增加烦恼。    

白话佛法视频开示 | 第93集 一相三昧 一行三昧

Posted Posted in 白话佛法视频开示

    好,今天继续跟大家说《白话佛法》。   我们人间都有很多的欲望,因为欲望像鲨鱼一样紧紧地咬着我们,所以我们每天活在欲望当中,这个也要,那个也要夺,那个也不舍。不管你有什么样的心态,学会对欲望要“背舍之道”。什么叫背舍之道?就是背弃、舍弃。拥有背舍之道就是能够放下,在这个世界上不管是善缘还是恶缘,都能解脱。这就是我们人的一种特殊能力。今天你能够解脱欲望,你就是有一种神通力。“我不被欲望所控制。今天我非常喜欢这样东西,但是我说不买就不买;今天我非常喜欢那样东西,我说舍去就舍去”,自己爱的东西,善的东西、恶的东西,全部都要舍去,因为在这个世界上,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尤其要学会舍去、割舍自己的烦恼,因为烦恼扰着你的心,让你放不下。割舍业力的纠缠也是一种舍弃。不要以为好像欲望是缠扰你身、缠扰你心的,割舍不了,照样能够把它割舍掉,因为割舍了之后就得到了解脱。用什么方法来割舍?就是靠平时的修行,比如我们经常修行、拜忏;有时候得到高僧大德的加持,有这种加持力你也能割舍;有时候靠一种智慧,就像很多人感情解脱不了,如果有一个智慧的长者跟你说“放下吧,这一切都是空的。想一想几年之后,他还会再这样地跟你在一起吗?”想一想,想通了,智慧了,慢慢学会了割舍,修掉了自己的业障。这样,你这个人就是有能力。   修行要有恒心和金刚不坏之心。金刚不坏之心,要有一定善的根源和因缘,因为有这些因缘的人,他能够感应不同的菩萨、佛和各种各样的护法,能够让他得到加持力。就像我们碰到一件事情觉得没希望了,但是有些人为什么有能力战胜自己的烦恼?因为他知道“观世音菩萨一定会救我,我一定能够得到观世音菩萨的加持”,真正地从心里接触了自己的佛性。你有菩萨、佛在心中给你撑着,你就是有金刚不坏之心,所以你修心的境界就会提升得越来越快。   有时候我们人智慧不够,在人间不能分辨真假,走入迷途,我们就会做邪事,学邪法,入邪道。为什么?在学佛中的执著会让你变得不停地追求你需要得到的东西,这其中包括神灵那些追求。真正的是学会寂静。寂静,用现在话讲,就是“我在这个世界当中什么都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心中平淡如水,平静如水”,这样,法喜就会经常转换你的悲哀和烦恼,你就获得了学佛的成就。很多人就是不懂得转换自己的内心,觉得在人间该看的要看,该得的要得,该拥有的需要拥有。实际上不该你拥有的你拥有了,就会给你带来烦恼和痛苦;不该你看到的你看了,你心里就难受;不该你想的,你想了之后就会产生恐惧、害怕。就像我们看很多电影,那里发生一起凶杀案,你正好路过看见,你被这个凶手看见之后,他就开始追杀你,不该你看见的被你看见了,你就一直有恐惧占有着你的心。我们在人间怎样能够修心?其实修心就是修到心宁静,修心就是修到心祥和,修心就是修到心不贪,修心就是修到不执著和拥有内在的法喜。所以真正能解脱的人,他是拥有法喜的人;真正能够解脱的人,他才是一生宁静和祥和的人。   佛与众生无二无别,佛就在我们心中,我们的智慧提高了,我们就是佛,所以不要以为佛离我们很远,用现在话说,佛就是我们心中的感应。你感应到佛在你心中了,跟你自己无二无别,那就是佛法界讲的“一相”。既然无二无别,那肯定是一相了。   什么叫三昧?就是用正定认识法界一相,无二无别,让你明白佛与众生无二无别的真理:佛与我们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不一样;因为我们心中有佛,因为我们的阿摩罗识中有佛性,所以我们与佛没有任何的差别。这在佛教上就称为一相三昧。这是在佛教经常讲到的两个用词:一相三昧、一行三昧。也就是说念佛心是佛,很多人经常说心中有佛的人,一念佛心中就有佛;很多人心中有魔,“我一定要得到某一样东西”,你的欲望驱使着你不顾一切地想去得到人间的很多东西,包括感情、物质、名利,最后你的心念撩魔,你的心就是着魔。   妄想是凡夫,师父告诉你们什么叫妄想是凡夫。因为你乱想了,不该想的去想了,想一想就能很明白的道理但是天天去乱想。举个简单例子,真的财很多的人,他不会天天想着去买六合彩的;而那些天天想发财的人,可能十年二十年他都在买。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你的心念想发财,那么你就心念着了财迷、财魔。一行三昧讲的是修行修持的妙法,“行”就是你应该怎样修行(一相三昧就是怎样去理解),“一行”就是修行修持的妙法,你用一个非常奥妙的方法好好地修,你就拥有一行三昧。所以总地来讲,一行三昧和一相三昧:一相三昧是讲理论方面的一些基础,一行三昧讲的是实践;一相三昧讲的是智慧,一行三昧讲的是禅定。这些都是佛法非常高深的智慧。   能够做到随缘自在,在人间必须随缘,随缘的人就是一个自在的人。不跟别人拧着干,你就很自在;很自在的人,永远是随缘的,别人说什么,他都是“哦,没关系了”。“到这个饭店去吃?”“好好好,那也很好,这个饭店那两个菜是特色。”“我们还是到那个饭店吧。”“好好好,那个饭店那个菜我也很喜欢吃的。”这种人自在吗?到哪里都是他心中想去的地方。   要拥有善心,《金刚经》曾经告诉我们,做布施的时候,不要时刻记住自己做什么。你今天在做善事,你不要记住“我在做善事”;你今天在帮助别人,不要觉得“我在帮助别人”。你不要以为做了什么,在心中留下你刚刚做的事情而念念不忘。《金刚经》就是告诉我们,要随时随地地从善积德,用心去布施,用道德去弘法,要有“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的心。“我今天做了善事了就像没做过一样”,这个善事是存在的,而在你的心中它是流逝的;善事存在,而你心中不去执著你做善事的这个存在,你就拥有了崇高的境界。经常能够帮助别人的人,不应该经常嘴上说“我经常帮助别人的”,这颗心是来无影去无踪的,因为帮助别人本身就是一种慈悲。就像很多慈善家一样,他们到处去做慈善事业,四处去播撒爱和善的种子,但是他们从来没有觉得自己在做播撒种子的事情。实际上他播下去的种子更加地健康,会成长。因为当别人看见你这种爱的种子,他相信这是唯一的,因为你没有其他的心在里面,只是一种布施的心,“我无缘大慈,我无缘大悲”;相信这就是不二法门之一,一心一意去帮助别人就是不二法门。有时候,我们对一件事情去理解它,佛法界讲叫“见地”,是一种理论。一相三昧,实际上讲的就是一种智慧;一行三昧讲的是禅定,要定下来。无论如何,实践和理论必须要结合。就像你们现在在听课,就是理论的基础;听完了之后去布施,布施的时候不要著相,觉得这是应该做的,这就是最大的一相三昧的智慧。   六祖曾经把定和慧相结合。“定”就是一个人的心要定下来;“慧”是一种智慧。智慧会动,心如如不动,所以定慧结合,就是六祖惠能大师所说的修行法门——禅定。禅是一种智慧,定是一种修养。一个人怎样能够得到定和慧呢?就是要戒。你能够守戒律,你才能定得下来;你守戒律,才会有智慧。六祖就是在戒的基础上,让定和慧二合一兼修。禅修,是如如不动的智慧所动。表面上看如如不动,实际上内心的智慧如翻滚的潮流一样,在心中激荡起无限的般若智慧。大家想一想,修心可以没有般若智慧吗?如如不动,是靠智慧才能让你如如不动;没有智慧的人到处都在动——身体在动,心念在动,嘴巴在动,眼睛在动,耳朵在动,脑子也在动,他任何时候都离开了般若智慧。凡夫俗子做不到一行三昧和一相三昧,因为他们的心天天被欲望所控制,所以他们心中没有办法破除自己的爱憎和取舍。学佛的人只有真正为别人考虑,而不为自身考虑,那才是真正的修养功夫。   人必须时刻要想到,我们今生所遭遇的所有一切,如意或者不如意,都是对我们学佛人的一种考验,都是无始劫以来自己曾经造业所感。想一想今天的苦,不就是上辈子的业吗?今世的甜,不就是上辈子的善业所感吗?所以在人间,当灾难和困难发生的时候,我们要学会无怨无悔地去接受它。首先,我们能够接受它,应该懂得这都是我们自己一手造成的,今生的苦、今生的快乐,就是由于上辈子的因。犹如一座大山,它怎么会成为大山的?它是堆上去的泥土、石子长年累积的。自己堆上去的一座山——业障山,它阻碍着我们在人间修行修心。学会接受这些业障和“山”的存在,业障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学佛人要想办法把这座“山”慢慢地挖掉。要挖掉它,首先要在心里承认它,要有信心“会有挖空这座业山的一天”。你说谁没有业障?很多人为什么心中有自闭症,有一种惭愧感,看见别人总是觉得自己人格比人家低?他有业障啊,他的业障堆着他,看见别人就觉得自己丢脸,这个不能接受考验,那个不能接受考验,碰到人间的情感时,碰到人间的境界时,马上就乱了方寸。   师父告诉你们,要承认每个人自己心中都有业障。你看到所有人,不要看他们多么有名有财有运,你只要想到、看到他们的前世跟我们一样在造着善业和恶业,你就知道今生了。所以没什么稀奇,只要你今世好好地修心,好好地种善业,你来世可以跟他们一样,这样不就消除了你内心的恐怖和恐惧吗?有什么面子?每个人都是一样的。最可怕的就是,很多人不承认自己身上有业,看不到自己身上的业障,总觉得别人是错的、自己是对的,那就是业上加业。从无始无明以来,他非但不去发现自己的业障、挖掉自己的烦恼,反而在自己的业山上堆积更多的共业、众业或者自己的业障,得不偿失。就像很多人一样,越得不到越要闹,越闹越得不到,越得不到越要闹……这样不断地在业障中接受着让别人和自己都不能接受的理念,去挖掘人生苦难中的苦难,去堆积不应该拥有的业障,这就是业重如山。  

白话佛法视频开示 | 第92集 境转心不转

Posted Posted in 白话佛法视频开示

    在世间来修行,不离世间觉。有的人说修行,总是去闭关,找个清净的地方,但是真的闭关有几个成功的?所以过去有句话叫“不是菩萨不坐山,没有开悟不闭关”。真正开悟的人才能去闭关;还没有开悟,即使坐在山上,也只能叫苦思冥想。闭关是要有大根基的人才能做的事情,不是谁都能够闭关的。有些人不懂得佛法在世间,只有在世间,你才能觉悟。很多人对佛法根本搞不清楚,不知道智慧来源于烦恼,你用这种思维去闭关,你是越来越自闭,不愿意跟别人接触,不能够理解世间的觉,最后就是把自己自闭了。烦恼一来,智慧找不到。有些人闭关,一会儿想家了,一会儿想朋友了,一会儿想热闹了,结果闭不了几天关就结束了;但有些人要面子,讲好闭几天,“我一定要有勇气,撑着”,结果闭关到后来,很多人走偏,弄出病来;还有的人闭关时间长了,到了最后变成百不思百不想的人,说“我要空,我要空”,什么都不想了,整个变成一个没思维的人了,哪来菩萨的智慧?   闭关是一个大智慧,要多看看自己,看看自己做过的事情,看看自己在人间所碰到的事情,运用它们来对照——不照己,照心。什么叫不照己?不要去照自己的身体,要照见你的心是空的,照见五蕴皆空。佛法实际上就是佛陀传给我们的顿教之法。世间(“世”实际上就是世间佛法,流传的意思;“间”就是界限),就是流传在这个世间。佛法在世间,是不需要离开世间去求取正觉的,所以儒家说“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道不远人”,道就在我们人的身边;“人之为道而远人”,人为了求道而离开了更多的众生;“不可以为道”,就是不能成功,求不到道的。所以真正要能成佛的人,必须在众生当中,而不是离开众生、离开世间,自己在山里修行,应该负的责任不负,应该有的仁义礼智信没有了,说“我要寻找觉悟,觅佛道”,就好比要在全世界找到兔子上有两个角一样,实际上你就是远离了自己真正的自性。   世间一切诸法,佛在《法华经》中曾经为我们做过解释: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如是——这是最后一句,就是开始和结束一定是这样的。菩萨实际上就是让我们知道,本性本来就有的,你所有见的一切,因、果、缘分、受的报,一切本来都有的,这就是随缘。学会十大要领,你就能见到百界千如,也就是任何法界都有各种各样的一千种的“如是”,其实都是一样。我们要到哪个国家去旅游,看来看去,不是看山就是看水,不是看海滩就是看海边——如是,一切皆为如是。   真正的世间觉成就的是一相三昧、一行三昧,就是一千个也是一样,一个如。不管学佛学什么法门,到最后都是一相三昧、一行三昧。今天因为时间关系,师父下次再跟大家讲一行三昧和一相三昧,做一个详细的解释。   最后师父跟大家讲一个故事。人生无常,让人想到了生命的真谛,生命的真谛确实是无常。很多人这一关过了,他就活了;这一关死了,也就死了。有多少人就是这么离开了这个世界,哪有什么可以去留恋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关于生命,就会让我们想到死亡,所以我们在人间,没有一个人肯讲自己今后将来怎么办、死了怎么办。虽然死亡是一种无可抗拒的规律,但是它的发生却让人们无法拒绝和接受它,所以人很痛苦。   有一位比丘修行,他的心常为外境所牵动,就像我们现在修行,经常被外面的名、利、色所牵动。佛陀就告诉他修行的方法:“比丘啊,你在修行的时候心易散乱,都没有把‘死’放在心头。假使你能知道人生无常,一切声色外境都不能诱惑你了。”其实佛陀的意思就是告诉他:你如果把死放在心中,你就不会接受社会上各种对你的诱惑了。我现在跟你们讲,你们可能还不理解,听师父慢慢给你们道来。   佛陀的话恰巧给一位国王听到了,这国王心想:“只要让佛陀的弟子记住一个‘死’字,他就不会被外境所动了,他的心就定下来了,有这么简单吗?”他就想来试试。正巧他们国家有一个人诽谤比丘,那个人说:“比丘也是人,虽身出家,难道他们的心就不贪恋五欲之乐吗?”国王就派人:“来人啊,把他抓起来。”定罪为侮辱圣者,要处以死刑,并告诉他:“如果你想免除死刑,现在你拿一钵满满的蜂蜜周游街市一圈,如果你一滴都不滴出来,我就赦免你,否则死罪难饶。”   国王事先在这个罪犯要路过的街市旁边,布置了很多音乐、歌舞,悦耳的琴声、很多如云的美女,让别人看了心都会动的。这时候这个罪人拿了一钵蜜,因为他心中只想到一个“死”字:“如果我今天一滴蜜滴到外面来,我就死定了。”他就这样一直想着,“哎呀,不要死啊,不要死。”他就走完了这整条街。   国王问道:“你走完了,蜜没有滴出来,免你死罪。但是本王想问你,你在街上听到什么声音吗?”   “皇上,没有。”   “你看见有什么人吗?”   “没有。”   “那街上的音乐和歌舞伎,你难道没有听到、没有看见吗?”   “启禀大王,我手中拿了那满满的一钵蜜,如果滴一滴出来就要死,所以我一直把死记在心中,我就不知道外面发生什么了。”   国王对罪人说道:“佛陀说得不错,把‘死’放在心中,知道人生无常,那么一切声色都不能诱惑别人。你说比丘是人,这个固然不错,但因为他们心中知道世事虚幻,生必有死,哪里会贪恋五欲呢?那你为什么要诽谤圣者呢?”那个人听国王一讲,深深地觉悟,从此不再谤佛。   人的一生不会都处在同样的环境和心境下,所以人生坎坷,不是有这样的事就是有那样的事,常常不得安宁。我们要懂得人生无常,人不可以把很多痛苦放在心中,外境在变化,你的内心不要变,这就是修行。因为没有一件事情比死更痛苦的,所以当你自己经不起诱惑的时候,你想一想,这比死还难过吗?你可能就越过了一个劫。不要在人间把单纯的事情看得非常严重,因为这样你会很痛苦地活在这个世界上。   你每天可以看见很多众生的过失和是非,那你就会帮他背业,就会感觉到自己很痛苦。如果这样,你赶紧去忏悔,这就是修行。人活在世界上,快乐和清净,甘于寂寞,最主要的都是一种感觉。远离是非自无过,耳根清净拒闲话,常念佛号堵口舌,大道无言心自然。所以不要去随便地讲,不要去随便地评论,那就是有智慧。我们学佛的人就要克服种种烦恼,离苦得乐的人才叫智者。智者为上,愚者为下。好好地学佛,让我们共攀四圣。谢谢大家。

白话佛法视频开示 | 第91集 烦恼即菩提

Posted Posted in 白话佛法视频开示

    在生活当中,改变是最重要的。   过去一切如来能够成为佛,都是示现八正道成佛,而且这八正道都是用在世间的。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还有正定。这些“正”,在天上早就能够得到的东西,为什么这八正道要在人间?因为人间还有虚幻,人间还有妄念,所以在人间你只要能够做到八正道,你必定一世修成,就能够成佛。很多菩萨为什么要到世间来?很多阿罗汉、天人、人间的圣人,他入世进入人间,就是度众生而寻找佛道。有些大罗汉从天上下来,要经过八万四千大劫。很多孩子过去可能是菩萨,可能是大阿罗汉,他很早就从天上下来,在人间一世一世地轮回,有一世他修得非常好,曾经是大菩萨的弟子,有一世他曾经是什么,有一世……他不停地在经历八万四千大劫。为什么?他哪怕修成了,他还要回到世间,就是说想要最后能够成佛,必须要入世度生,也就是说必须在人间救度众生,才能成全佛道。如果超脱六道,都是在天上,都是菩萨,都是佛,你去度谁?我们经常说一句话,“跳出三界,不在五行中”,是啊,你度来度去,在三界入世度众生。   如果你连世间法都修不好,你怎么能够成为佛呢?你在人间做人都做得不像人,在人间做得都像鬼一样,像个恶人,像一个畜生,怎么能够修行成佛?你是没有可能成佛的。很多人修了一辈子,连人都不一定做得到;即使带业往生,到极乐世界去修行,也是让你暂时能够进入所喜欢的极乐世界,但是你还是必须要还旧债,而这个旧债如果是小的带业,带的是那些微小的业,可以在七宝池八功德水里面洗净;如果你有大的业障,你毕竟出不了六道。因为这个世界就是给你来还债的,你在这个世界没把债还完,就解脱不了人间凡尘的烦恼,所以绝不是今天只要修了就能成。就像一个孩子一样,你今天读书了,你不一定能毕业的,你今天读博士了,你不一定能成为博士。所以修好世间法是基础,非常重要,我们每个人都要修好世间法。   大家都知道这句话,在六祖非常精辟的言语当中,这只是一句:“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真正理解就很难了,真正去实践它就更难了。佛法其实就是在你的烦恼之中,是离不开你在世间烦恼中的觉悟。我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理解这句话,我再讲一遍:佛法就是在你的烦恼之中,是离不开你在世间烦恼中的觉悟——烦恼即菩提。你觉悟到世间如幻化梦想、如幻如化,你在梦幻的世界中才能求得真正的觉悟。因为你知道这是假的,你才能找到真的;如果你把这个世界当成真的,你怎么能够找到真的东西?所以觉悟与世间是不能相离的,不能离开的。举个简单例子,今天有事做,你才会觉察到问题,然后再把这些问题解决掉;如果没有世间,如果没有事情给你做,你到哪儿去求得正确呢?这个人很有经验,是问题当中来的。曾经问一个成功人士:“你有什么诀窍吗?”“没有窍门,我的诀窍就是在无数次的失败中最后得到了成功。”所以一个成功的人、觉悟的人不会离开世间去求觉悟;一个人以为自己超脱了,离开人间了,不食人间烟火了,你们说他的烦恼在不在?他的菩提有没有?所以千万不要离开自己的烦恼去求菩提。烦恼不是什么,烦恼只是给你找到菩提的一个基础。就像盐一样,每一个菜,哪怕是糖醋,它必须要放盐,否则就吃得让你觉得口感非常难过。喜怒哀乐就是让你感受到什么叫欢喜、什么叫怒,因为有了欢喜才知道什么是发怒,发了怒之后才知道什么叫欢喜。什么叫悲哀,什么叫快乐?实际上就是因为有了快乐才会悲哀。没有问题怎么会有方法?佛法就是在人世间来专门解决人间的问题,就是菩萨解决现代人烦恼的一个最好的法门。该喜则喜,该怒则怒,喜怒哀乐的本性和根谛,讲到底就是菩提智慧。   佛经上讲:菩萨未成佛时,以菩提为烦恼;菩萨成佛时,以烦恼为菩提。何以故?(为什么?)以第一义不二故(这一个义理、这一个道理,没有第二种解释)。这就是告诉我们,我们人、菩萨还没有成佛的时候,因为你是菩萨,你还不能理解佛真正的真谛和义理,所以以菩提为烦恼(明明知道很多智慧,你还把它当成烦恼);当菩萨成佛的时候,所有的烦恼并不是佛没有,伟大的佛陀在人间救度苦难众生的时候有多少烦恼,但是佛陀把它变为了菩提。何以故?因为这是“一”,没有第二种解释。也就是告诉我们,只有有烦恼,你才能找到菩提这个第一义理。当你看见一个不好的人,你要想到他终有一天会变成一个好人,这也是一个义理,这就叫浪子回头金不换。这个人没有回头,没有改变,那么他的心满是烦恼,胡作非为,因为他没有觉悟;当他回头是岸,安分守己、助人为乐的还是这个他。同样一个他,一会儿是胡作非为,一会儿是助人为乐,这就是告诉我们,一切都是在变化的。这个义理告诉我们,佛在世间才能理解世间。过去你做过什么并不代表你今后会做什么:很多现在很伟大的人,过去曾经有过很多失误;很多年轻时候从来不失误的人,可能他的晚年过得非常凄惨,因为他失误连连。同样一个人、同样一件事情,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要把这个事物、这个事情看成是一个还没有成熟的思维,当你慢慢懂得这是一个成熟的思维,实际上已经把烦恼变为了菩提。师父举这个例子是希望你们能够懂,这个坏人后来变好人了,就是转换了,因为这个烦恼就是个“坏人”,后来变菩提就变成“好人”了。   六祖曾经说过“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就是告诉我们,千万不要离开这个世间、离开自己的烦恼到别处去求佛法,你自己本身应该有的那种智慧到哪里去了?每一个人都有无量无边的智慧——佛智,从他的九识田阿摩罗识当中来,所以你要在世间深悟到世间的真理,你要把这个世间所有的烦恼倒过来,把世间一切烦恼都变成妙用的菩提,那你整个人、整个生命都是在菩提中了。举个简单例子,你一生都拥有这方面的经验,你就是这方面的专家。你在这方面太有经验了,什么样的问题都碰到过,最后什么样的问题都能解决,你是不是就是这方面的菩提专家?没有人间的喜怒哀乐,佛拿什么来给你们说法?佛陀当年在人间告诉我们很多佛法,是通过很多故事、很多人间的苦难和喜怒哀乐。佛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接引我们众生?佛就是用这些喜怒哀乐告诉我们人生无常,但天上有快乐,人间有苦难,这些苦和乐能够让我们懂得:要离苦得乐,应该到天上去和菩萨在一起。佛法的法门就是让佛陀、很多菩萨来告诉我们:“你们想修成,菩萨会来接引你们”。   其实菩萨和佛就是烦恼学的专家,就是精神领域的工程师,他们就是大博士、大教授,他们能够解脱我们的烦恼,能够让我们想通。菩萨本身就是从烦恼中获得智慧,深通烦恼,故能明了一切众生的苦难和烦恼,所以他们才能建立种种降伏烦恼、转烦恼成菩提的妙法。在人间很多事情,举个简单例子,我们的楼发生些什么问题了,漏水了、漏雨了,你觉得解决不了,但是你去找建筑师、工程师那些专家,他跟你说这个地方弄一下、那个地方弄一下,马上就帮你解决了。他们怎么能够解决的?如果他们不造房子,他们不修,不懂得什么地方漏——他们过去曾经有过的烦恼,他能今天这么快就帮我们修好房子吗?我们今天如果对佛法不理解,不了解众生的苦难,我们能够帮众生解决烦恼吗?你满腹经纶也不能解决众生的苦难。所以“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你离开了这个世界说“我要找到佛法”,你就相当于在人间要找一只头上有两个兔角的兔子。因为兔子头上是没有角的,所以走遍天下你都找不到长角的兔子。这句话就是禅宗的总纲领。    

白话佛法视频开示 | 第90集 拥有佛性 自然解脱

Posted Posted in 白话佛法视频开示

  好,今天继续跟大家讲《白话佛法》。   大家知道,佛的法身在人间是无处不在的,到处都有佛的法身。任何一个人只要心中拥有佛法,能够说出佛法,行为上拥有佛法,他就突破了时间的隔阂,就会佛在心中。我们经常说佛法无处不在,在生活、行住坐卧中,佛法处处都在帮助着你,影响着你。法音流传,经常说佛的佛言佛语会让你心中长流法音,因为法音不会因时光而流逝,我们年轻的时候学了佛法,到了年纪大了,我们还是心中拥有着佛法,从佛法中化出真如和道音——佛道的声音。有的人心中有佛,他一开口讲出来的话就像法音,永远在他的心中流淌。人只有无上的愿力,才能有佛法的愿力在心中,让你去慈悲众生,去帮助别人。为什么有的人一辈子能帮助别人,能慈悲众生?因为他法音不断,佛法在他心中不断,就像原来一样。所以叫如来佛——如来如去。如来佛,如来如不来,就是原来存在于你心中的佛性,就是原来拥有的。   我们学佛人要懂得把相应法放在心中,把自己内心的佛性化为人间生命的真谛,去理解它,了解佛法真正存在的真谛,去应用它,在人间运用佛法的真谛,能够理解一切相不可得,幻中修真。为什么说“幻中”?因为很多人一生就像做梦一样,今天在这里,明天在那里,梦中可能在年轻的时候,现在一照镜子已经老了,整个人生就像做梦,就像幻境一样。就像我们想起了年轻时、小时候的事情,现在就犹如在做梦。当你哪一天要走了,你这个梦、这个幻也就结束了。在自己这种幻觉中生活,我们不能完全脱离,所以只有在幻中修真,幻中成道。   师父希望大家永远要把佛性放在心中,要懂得人的修心要有一种助力,就是帮助你成功的动力,那是一种真实的力量。什么动力?因为我们懂得了精进,因为我们懂得了忍辱心,懂得了佛的真谛,就是让我们懂得这个世界一切苦空无常,所以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过去不会产生另外一种痛苦的感应。每个人的过去都是很痛苦的,要能够接受它,理解它,消除它,解脱它。要用真实的判断来感应自己在人间所有的感受。实际上用什么方法来感受和感应它,能够离苦得乐呢?就是“智慧”两个字。一个有智慧的人,他能用平常心看世界,他懂得一切都是无常的,这个世界一切拥有也会失去。所以平常心看世界,心能安止——你的心才能安定,才能制止自己那种无谓的思索(这些思索让自己沉浸在过去那种幻觉幻想中,被它迷惑,来让自己内心产生更多的痛苦)。所以师父要你们懂得,修心修法就是体悟人生,离幻得真。我们的心要懂得理解别人的心,懂得自身的心,感应别人的心,懂得开悟自心,不要被人间的一些景象所迷惑。我们现在的人,命都不要,拼命地追求名利,本末倒置般地生活,把假的人生看成了真的,让我们迷失,让我们流落在痛苦的世界。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这就是佛法最重要的,让我们离苦得乐,让我们超脱日常生活中烦恼的一个妙法。要时时刻刻提得起观照的法语,要悟性觉了,要懂得有悟性。世间法与出世间法是一不是二,就是告诉我们,在这个世间,或者你要修离开这个世间后的一个方法,实际上是一不是二,就是一法如,就是只有这么一个方法。“一法如”——一切法如,都是一样的。出世间与世间是一如不二,你想离开这个世间之后的修行,和你正在这个世间在世修行,实际上是一样的方法在修,你才能证得烦恼与菩提不二(是一种)。有时候人的烦恼会给你带来菩提,有时候不要说“我要寻找菩提,所以我离开了烦恼”,是因为有烦恼才让你找到菩提,所以它是一法如,就如生死与涅槃不二一样。所以我们做人,生和死、涅槃,其实都是一个。生了要死,死了之后又会重生,其实就是你的灵魂再投胎,造成了你的重生,所以生和死、涅槃不二。也就是当你开悟了,你又会失误;你慢慢地失误了,又开悟了。你的人生就是这么不停地在失误和开悟中。   修行和现实生活,我们学佛人要学会把它结合起来。我们今天生活并不只是生活,生活就是在修心,所以要明白修行在生活中,生活就是你的修行。师父举个简单例子,每一天战胜自己的懒惰,早一点起来念经,早一点起来烧香,这都是你的精进,就是你的生活。当你在努力付出的时候,佛法在你的心中;当你心中的慈悲在广布之时,你法法是心。“法法是心,尘尘是道”,红尘滚滚,你可以在滚滚红尘中找到离世间觉的道。   每一个法门都是你的心所为,万法唯心造。随缘修行,那是一种智慧;随机参禅证悟,那是一种随缘。很多人说“我要一世修成,最好有一个特殊的环境,不要接触外尘”,你说现在哪有谁不接触外尘的?只有靠自己心的坚定,心如金刚,法法是心。在人间的烦恼中修出你的禅定,在滚滚红尘中,你不能离开现实生活而去寻道觅法。要找一个能够解脱的法门,法门就是在你的烦恼中来帮你解决的,你没有烦恼,你就找不到解决的方法,所以反而会离道更远——离佛道更远。这就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你如果不在世间,你一定找不到世间的觉悟,所以“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兔子有角吗?佛法就在你的烦恼之中,佛法是离不开你在世间烦恼中的觉悟。   你觉悟到世间,知道这个世界一切都是如幻如化,今天有、明天没有,今天的存在不代表永远的存在,所以要在世间,你才能感觉到它的无常。如果你关在家里一辈子,你能知道这个世界无常吗?你只有在这个世间,你知道今天拥有了,明天被人家搅掉了;今天这件事情是你的,最后不是你的了;你今天赚来的财,过几天被人家偷走了、抢走了,没有了——一切都是无常,从世间学会怎样感受到你在世间的烦恼,这就是一种超脱世间的觉悟。你觉悟到世间如幻如化,就慢慢地觉悟到世间和觉悟是不能分开的。没有世间,你哪来的觉悟?没有常,你懂得什么叫无常?师父举个简单例子,你从来没有吃过盐,你怎么知道这叫甜?你去哪儿找菩提?整个佛法就是告知我们,菩提和烦恼其实是一样,没有两样,千万不要离开了自己的烦恼去求菩提。   学佛之人,如果没有办法将佛法落实到我们正常的生活中,你不能从自己的“身、口、意”三业之中去感受到“我嘴巴又讲错了,我的意念又想错了,我的行为又做错了”,你如果不知道反省,你不知道自己要改变,那么你就得不到觉悟和超越。这就是菩萨告诉我们的不能离世间觉。很多人一辈子觉得自己念经修心已经到超然了,“我已经解脱了,我的境界不跟人家一样了”,实际上是进入了另外一个虚妄的空间,那种虚妄的空幻空间,让你进入了另外一个贡高我慢的阶段。   所以我们对佛法的追求不能虚幻,要在生活中找到佛法的智慧。很多人认为,修佛、学佛修心,找个清净的地方,远离这个世间的红尘才可以修,或者自己关在禅房里长期闭关,或者出家了就保证修得好。其实他不知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就是在学佛的过程中,你只要在红尘中,任何时候都是锻炼你增长智慧、去除贪瞋痴,然后在心中拥有佛法妙法的一个很好的机缘。所以“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如果你今天说“我只是把自己关起来这么修心”,你就等于将现实生活和修行的生活完全分成两部分了。   “法法是心,尘尘是道”,真正学佛修心的人不会这么固执,不会这么执著:“我一定要什么环境下,我一定要怎样才能修好心。”真正修行的人是随缘修心,随机参禅证悟。这就是我们很多菩萨到人间来“行也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就是今天语言出来,一动一静,所有东西都非常自然。为什么自然是很高级的一种境界?为什么我们现在吃东西都要吃那种natural(自然)的东西?因为自然才是道,因为自然了,它才能滋养出内心的一种正觉。所以行住坐卧,乃至吃饭穿衣,乃至工作或者在农村种地砍柴,哪怕游山玩水,无不是参禅悟道。为什么很多著名的诗人在游山玩水中他能写出很多好诗?就是因为他的自然。所以离开现实生活而去寻道觅法,反而离道更远。道在心中,就像很多人说“我要找一个好老师,我这辈子才能修得好”,你最好的老师就是你内心的觉悟,就是你内心的本性佛,你为什么拿着金饭碗去要饭呢?一切修行不能离开世间,离开世间的修行永远不可能有成就。

白话佛法广播讲座 | 第59集 傲慢会变成执著

Posted Posted in 白话佛法广播讲座

  当一个学佛人变得傲慢的时候,他就会像一个坚硬的固体,在自身心中形成一种障碍,你们看看社会上很多骄傲的人,你们觉得讨厌吗,你们单位里有吗,你们公司里有这种人吗,我们在澳大利亚很多孩子,觉得读书读得好了,看到自己爸爸妈妈,他都觉得很讨厌,没文化没水平,英文英文讲不好,不要爸爸妈妈去开家长会,你看看傲慢吧,都不知道爸爸妈妈打工,很多爸爸穿着那种装修工的衣服,一叠一叠的钱往里边塞,让孩子补课,门口的装修的车还开着,就是为了让孩子补习,你说爸爸妈妈为了培养一个孩子,花多少精力,等到孩子傲慢了,觉得自己有本事了,他会看不起自己的父母亲,这就叫忘本,你说这种孩子要不要对他们教育,师父就是专门教育这些孩子的,很多妈妈爸爸多辛苦,所以做人不要给自己制造障碍,要放下不要傲慢,要看别人都是一样,平等心,要时时刻刻检查,自己心中有没有傲慢心。   有一个艾滋病的专家医生,在联合国在所有的高级的场所,他讲一次课天价,他到我们法会上来做义工,弄了块义工牌子,在那里搬书,你们想想看一个西人,他在联合国讲吸血虫病,讲血液病,就是疑难杂症,他讲一次课是天价,你说这种人他挂个牌子在那里搬书,去年法会上,有好几个全部都是上市公司的老总,在那里穿着红衣服,你们根本看不出他是谁,他被一两个人认出来了,老总你也在这里啊,放下,人家照样穿着红的义工服在那里搬,所以人要放下架子要去除傲慢心。   傲慢心像一道坚硬的墙壁,你会将自己的心封闭起来的,老公傲慢看不起老婆,老婆傲慢看不起老公,孩子傲慢看不起父母亲,不能傲慢,你会将自己封闭,这就是垃圾。我不要跟他们讲话,你不是把自己封闭起来了,你就会无法接受到好的理念,和菩萨传给你们的那些教义,好的教义你们都忘记了,所以你无法从别人身上学到,有益于你修心成长的,好的精华和经验,师父为什么懂这么多,我听啊记啊,从小一个长辈跟我讲,你把别人的经验学到自己身上,就是你的了,所以我就一直在学,很多时候傲慢的形成,实际上就是一点小小的自我优越感,不要觉得自己很优越,人在慢慢的傲慢之火当中,今天傲慢一点,我跟他不能交朋友了,这个人很讨厌,这个人很麻烦,一点点傲慢,每一天增加一点,在你的心中的傲慢之火可以燎原,最后把你自己烧死,傲慢的人谁理你,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学历高,钱多,长得漂亮,我告诉你没有一个人没有优点的,也没有一个人没有缺点的,任何一个人,不会把优点全部集中在他身上,也不会把缺点全部给另外一个穷人的,每个人都有优点缺点,所以不要看不起别人,哪一天等你死了之后,突然之间看见他在天上,说不定他到地府来救你了,你还很感动,所以要懂得这些道理。   有的时候在心中一点一滴的傲慢,都会造成你不堪设想的后果,要马上纠正,男人很多时候一点本事都没有,还要傲慢,我是男人,他也觉得有傲慢之心,任何人都有优点缺点,所以师父跟你们讲,受到表扬的时候心不要动,因为一表扬你心一动就会执著,你看我是好人,你看表扬我了,所以我有时候,表扬我们秘书处的小朋友,他们都跟我说,师父您不要表扬我,一表扬我就要骄傲我控制不住的,有的阿姨就是的,阿姨你做饭做得真好吃,第二天就做糊掉了。   所以师父跟你们讲,一个人被人家表扬,要记住不能增加我执,不能产生优越感,不执著,不执著的人走遍天下都不怕,谁都喜欢,我们到那个饭店吃饭,好可以我都喜欢,你喜欢点哪个菜,什么菜我都吃,你说这种人,人家喜欢还是,不要我一定要吃那个,我一定要这样我一定要这样,你说哪个人受人家欢迎,所以希望你们要懂得,精进坚持不懈,地去改变自己的执著心,努力去除我执放下傲慢,修行人要想一想,我们一生修行,不就是要脱离六道轮回吗,而六道轮回的根源之一,就是我们执著我个人的得失,你不执著你个人的得失,你不会轮回,所以学佛人不执不贪,自有成就的一天,所以一个人不要去贪,而且不要执著,你一定会成功的,什么叫执著,我就这样我就不买账,我就是这么认为的,我就这么做的,我就这“就”总在上面,所以要消除这些执着,不执不贪,天下一切事要心中明白,哎究竟归空啊,这世界上一切,哪件事情你们能带走的,全部都是空的,过去的仇恨喜怒哀乐,在临走那一刻完全变成空了。   你们年轻时候吃过多少好东西,玩过多少地方,有过多少喜怒哀乐,快乐的感情和失落的痛苦,一切在走的时候全部化为乌有,随着你吊瓶里的水,慢慢地消耗掉了,你说有什么必要执著,要面子,面子害死你们,面子是执著的一个基础,你怎么会执著的 要面子啊,要什么面子,人因为自己长得好看难看,你只要对着镜子照个两个小时,再化化妆,你出来觉得自己很漂亮的,忘记了别人是会怎么看你,你索性自然一点,人家喜欢你的性格,喜欢你的语言,喜欢你的意识,喜欢你助人为乐那种精神,人家看见你这个脸虽然很讨厌,人家也会爱你,你化了再好看,你也好看不到哪里去的,你心恶人不善,人家看见你就讨厌,所以人的执著是慢慢形成的。   师父告诉你们,不要执著个人得失,你今天得了也会失失了也会得,终究归空什么都得不到的,房子到最后,(人)一死名字转换,钱什么都没有,一切归空,所以修心的成就那才是最最真实的,因为当你修心之后,你了解了你自己,你知道自己这辈子来干什么,这就叫明心见性,你们现在知道你们来干吗的吧,你们到人间来还债来讨债,来干吗的,来帮助别人来救度众生,那你就明心见性了,你来玩的?现在最不能的,就是不能浪费时间,你们谁浪费时间就浪费生命,这一分一秒过去了就没有了,时间一年一年浪费了,你们浪费太多时间了,你们做了多少好事,你们改了多少,你们的心灵当中纯洁了多少,你们为别人做了多少好事,你们念了多少经,你们有什么能力,来让自己家里很多人改变,你们家里人生病了,你有办法能够使他复活吗,你要有功德的,你没功德你怎么救家里人,功德哪里来的,睡出来的,浪费出来的,师父叫你们要懂得,做人要有滴水穿石的信心,,石头这么硬,为什么这个水一天一天,这么滴啊滴啊滴啊,照样把石头滴穿,所以一个人要天天做好事,你们要成功,努力,最后把石头都给滴穿,如果你们有这种精神,就这么修,就是好好努力,你一定能成菩萨。  

白话佛法视频开示 | 第89集 观身不净 离欲生莲

Posted Posted in 白话佛法视频开示

  轮回和涅槃其实都是一样的,只是一个是觉悟,一个还没觉悟,没觉悟的是轮回,觉悟的是涅槃。那么对证悟佛道的人来讲,如果一个人证悟了,他们因愿力,就算可能面临着轮回,但是他们认为这是菩提,“因为我知道我不能轮回,所以我才会学习菩提”,就不会被众生的业力所牵引,就不会在业海当中沉浮。人在业力中,有时候倒霉的事情来了,就像被业力牵引一样,甩都甩不掉,流转生死。所以要修掉人性的贪爱、无明、不正见,一个人要念经来转换自己的思维,来转换自己的念头,来圆满自己的功德。   师父今天跟大家插一句,为什么叫功德圆满?很多人做了很多功德,但是不圆满。不圆满和圆满是什么概念?举个简单例子,一遍大悲咒念到一半、三分之二停掉了,这叫不圆满;把一遍大悲咒全部念完了,这叫圆满。功德也是这样,你如果把这件功德做得圆满了,这个能量大不大?如果你只做一半以上的功德,和全部做完、有头有尾,哪个更有功德?好好地修掉人心的贪、不正见(看别人总是把别人往坏的地方看),念经,好好地改变自己的观念,否则死亡都不是你的终结。大家记住这句话,什么叫“死亡不是你的终结”?你以为死了就没事了?死了之后,有的还要下地狱,有的还要惩罚。   彻悟,那就是解脱六道轮回,求观世音菩萨才能了脱生死。心灵法门,那是观世音菩萨的慈悲。用现代话讲就是,人道就是去往佛的路上的一个中转站,你们现在全部在中转站当中。如果你们在中转站当中好好地考试、好好地改变,那么就转到了天上,进入佛界;否则你们可能就转为六道轮回,有可能畜生道,有可能人道、饿鬼道或者地狱道,就是看你现在人做得好不好。   我们学佛人要修圆满次第。什么意思?做一件事情、修心都要圆满。你们看电视的时候,总希望这个电视剧的最后要圆满结束吧?如果最后结束没圆满,你们心里觉得窝囊吗?我们小时候看电影,经过千难万险最后家里人找到他了,但是后来又丢了,最后片子落在一个茫茫的草原上,不见踪影,只见母亲遥望着远方,好像看见孩子来了,这个时候荧幕上出现她的孩子,“妈妈——”这么奔过来,但是母亲那时候是一种幻觉。这种电影你们看到结果开心吗?肯定带着遗憾离开电影院的。所以修圆满次第,就是要修菩萨的圆满境界,圆满的阶层修,一层一层往上修。就是做一件事情把它做得圆满一点,做一件好事就好到底,帮别人就帮到底,不要帮了就忘记了,总是有漏,这个就是不圆满。如果你能够修到圆满次第,你就一定会有波罗蜜,你的智慧般若都会生出。   世界万物的变化离不开成住坏空,它是一种生灭的现象。人生出来,住在这个世界当中,最后开始坏掉,最后死了,就是空掉,没有一个人不经过这四个过程的。连房子都是造好了,成了;然后大家住在里面,用了;然后慢慢这个房子老化了,坏了,修修补补又三年;等到最后这房子实在不能住了,拆了,那就空了。人也是这样,它是一种生灭现象,不会因为你乐观地认为“哎呀,人不会死的”,或别人都说你长命百岁,你就能活150岁、200岁——不是因为你乐观,它就能改变的,也并不是说你不是学佛人,你的命就会改变。很多人说“我不学佛怎么没那么多事,一学佛怎么有这么多事情?”你去问问看,不学佛的人是不是事情比学佛的人多得多?要懂得理解和改变,那是学佛的真谛。人生最后大家都是什么都得不到,永恒不会降落在人间,只有你本性的真如修到最后,你才能得到法性充满、智慧充满,你的功德圆满。   最后给大家讲个故事,这个故事比较有意思。一般地,师父跟大家讲佛陀当年的故事,总是有佛理和哲学的意境在里面的。今天跟大家讲的这个佛法故事其实就是“不净观”。在佛教的禅观里(禅观就是用禅学智慧来观想观看)有一个重要的修持方法叫“五停心观”。其实这个五停心观就是控制你的意念,不要乱想。有一个叫不净观,就是看什么人,不要有这种男女的欲望,因为人是不干净的,你看了会恶心;还有慈悲观,看别人很可怜;还有因缘观;还有念佛观;还有数息观,就是数自己呼吸,一呼一吸的观。以后跟你们一个个讲。   今天跟你们讲的这个故事讲的是不净观。实际上不净观和数息观(数息观就是:呼吸、呼吸,自己感觉到呼吸,一、二、三、四……这个时候你脑子就干净了,就不会去想那些男女之事、那些欲望;不净观,你看到人身上很脏的)在佛法界叫二甘露门——两个甘露门(甘露就是观世音菩萨甘露水),让你的脑子、让你的思维变得干净的这个“门”——法门。观身不净就是四念住之一。   不净观是通过观想自己身体和别人身体的种种污秽不净,来消除自身对欲望的贪恋,是对治贪欲的关键方法。很多法师,要让他们灭除心中的欲望,就要数息观,还有不净观。你们想想,一个男人、一个女人,只要是人,多脏啊!每个孔都流出很多脏的东西,实际上这就是不净,人不干净。佛教禅门一个非常重要的修持法门就是不净观。这里引出一个两千五百年前佛陀当年的故事,非常有意思,师父跟大家讲一讲。   佛陀十大弟子之一阿难尊者长得非常端正(用现在话讲,很英俊),具庄严之相。虽然剃度了,但是他具有三十相(佛陀有三十二相,据说阿难有三十相,也就是有三十种佛相)。有一次举行法会,佛陀带着许多弟子去受供(就是接受供养)。这时阿难没跟上,走得慢了,佛陀他们已经走远了。阿难自己就单独托了一个钵(就拿了一个碗),一路往西走,结果走了很久来到了一个部落,他的钵还是空的,没有得到供养。阿难又热又饿又渴,真的是非常热,而且嘴巴非常干。   刚好他走到前面一口古井,一位女子正在那儿打水。阿难就走到了井边。这名女子抬起头,看见这位出家人,眼睛一亮,心中发出赞叹:“哎呀,多么庄严的比丘啊!”没说出来,心中想着赞叹。这名女子名叫摩登伽女,她一看到阿难,心中生起强烈的爱念,非常爱他,所以她高兴地将水马上倒入阿难的钵中,并瞪着大眼注视着阿难(盯着他看),直到阿难离开。   摩登伽女一回到家开心得不得了,就要求母亲设法让她拥有阿难。母亲知道比丘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不能爱法师,女儿这种爱恋之心根本不可能实现。可是女儿死求活求,一心只爱这位比丘,母亲爱女心切,只好想办法去成全她。她请了一位会念咒语、符咒的人来(用我们现在话讲,可能就是个巫师),他用邪术迷引阿难。因为过去有一种邪术,念这些咒语之后,就可以用意念引着被符咒上身的人跟着他的意念迷迷糊糊地往前走。其实用现在话讲就像遥控(现在遥控的飞机,就是遥控的)。   这时阿难迷迷糊糊,一步一步身不由己地就离开了佛陀。天刚刚要亮,佛陀要讲经的时候,突然发现阿难不见了。佛知道阿难已经受难了,赶紧派遣文殊菩萨到摩登伽女的家附近去找回阿难,佛陀知道阿难在这附近,并且叫所有比丘全心一意地持《楞严咒》。这时阿难正在摩登伽女的房间里,在即将破戒的时候,阿难突然清醒过来,马上离开了摩登伽女,跑回佛陀的修行地。这时摩登伽女见阿难突然站起身离她而去,心中非常难过,因为她很爱他,就一路狂奔追赶,一直追到佛陀面前,“扑通”一下跪在佛的面前,说:“请求佛陀成全我。”   佛说:“这位摩登伽女,你真的很爱阿难吗?”   摩登伽女说:“师父,我真的很爱他,我很爱他。”   这时阿难正在房间里洗澡,刚刚洗完,佛就叫人把阿难的一盆洗澡水端出来,继续问摩登伽女:“你真的爱阿难吗?绝不后悔?你爱阿难哪里?”   那女子说:“我爱阿难全身,我都爱。”   佛说:“你既然那么爱阿难,这盆水是阿难刚刚洗澡的水,你把它喝下去吧。”   摩登伽女吓了一跳:“佛啊,您是大慈悲者!这么脏的水为何叫我喝呢?”   佛说:“每个人的身体原来都是这么脏的,阿难现在健康时你已经嫌他脏了,那他将来老死败坏时,那你又将作如何想呢?”你又会怎么做呢?   摩登伽女听了佛的话,忽然之间她能够观察人身上的不净,她能想到和看到人身体上的不干净,她怎么也爱不起来了。她想:“原来阿难的身体,怎么这么脏啊,那还有什么可以爱的?”从此她的爱念贪念全部消除了,顿然开悟,证悟初果。   这就是不净观,所以不净观能对治你的贪心。唯有作不净观,若能善用不净观,对人间红尘的那些染著和爱欲就会消灭。   学佛人,佛的每一个教诲都要好好地记在心中,让真实不变的佛理长久住世,住在我们的心中,让我们心中有佛的道场,能够抵御红尘中的烦恼。所以希望大家好好地去修心学佛,去观自己,能够懂得人是会改变的,但是改变是痛苦的,犹如莲花必须改变。我们一定要学会空、无相、无愿,才能超脱六道,到达佛道。   好,今天就跟大家讲到这里。我们下次节目再见。谢谢大家!  

白话佛法视频开示 | 第88集 佛法的无生无灭

Posted Posted in 白话佛法视频开示

  真正能够理解佛法的人,要懂得离苦才能快乐。你今天放下了,舍弃了你身上的烦恼,舍弃了你的贪瞋痴,你才能真正地快乐。很多人说“我很好,我很快乐”——全是空的、假的,因为你在贪瞋痴中永远得不到真正的快乐。举个例子,一个腿脚不好的人,他不能走路了,一直要拄着拐棍,有一天他离了苦,不拄拐棍了,他当然就快乐了,但是当他快乐之后,因为已经没感觉了,他忘记了腿给他带来的苦,所以他又会为身体其他部位的疼痛而受另外一种苦。这个例子就是告诉大家,只要有苦在身上,你是不能够快乐的,因为痛苦和快乐不一定是绝对,而是相对的。离开了小苦,又有了大苦;离开了大苦,又有小苦。   怎样能够彻底地把苦去掉呢?也就是要离苦得乐,把真正所有制造苦痛的烦恼和贪心、恨心、愚痴心等等一切全部去除,才能真正地得到法乐。如果你对某一个苦著相了,那么你就根本找不到什么叫快乐。举个例子,嘴巴很干的时候,只要有水,你就觉得很快乐;平时嘴不干的时候,周围有各种各样的水和饮料,你也不会感觉到很快乐。这就是佛法精彩的地方。即使有水,有各种饮料,因为你不渴,你不会觉得很快乐;因为你渴了,哪怕一点点水,你都会觉得很快乐。这就是告诉我们,学佛人应该怎样来理解对苦和乐的一种世界观。我们今天虽然还没有完全痛苦,但是我们知道我们的毛病会给我们制造很多痛苦,就像师父跟你们讲的,虽然你看见了边上很多饮料和水,但是你现在嘴巴不渴,你要想到渴的时候怎么办,所以你必须要准备好渴的时候把水带上。也就是说,我们现在修心要懂得无常,它会变化的,这个苦乐是无常的,苦过了又会快乐,快乐了又会苦。   怎样能够把握这个苦乐呢?最好的方法:首先要理解什么叫苦,什么叫快乐,因为它是一种感觉;其二,要懂得没有苦的时候就要珍惜,要知乐。就像你们虽然身上没毛病,很平静,但是你们要珍惜:“我很快乐,因为我现在没有牙痛,没有腿痛,身体还很好,心脏还很好。”这就是要知乐才能离苦,人不知足就会痛苦。师父把这个佛学、哲学的理论倒过来跟大家讲到现在,就是让你们要懂得苦和乐是相对的。怎样能够保持你的快乐?最好的方法就是要脱离苦难。   菩萨不会贪著,菩萨如果贪著,就会成为众生。快乐是一个短暂的瞬间,你很干净,你经常要快乐,是不是离苦了?快乐的人不就离开痛苦了吗?所以真正灭度自己的苦难,才能产生恒常的快乐。恒常的快乐就是天天知足,你就会离开苦难。师父举个简单例子,你今天有一个位子在办公室里,你应该天天感觉到很快乐,“我还有个位子,很多人还没位子”。“我今天还能做功德,还能在这个社会上度众生、帮助别人,我有手有脚,我能够帮助别人”,是不是很快乐?是啊。经常保持这种快乐,你有苦吗?没了。过去有的人残疾,他虽然残疾,但是他用他残疾的手和脚天天为众生服务,他很开心;他每一天为别人,用残疾的手和脚在帮人家做事,他很快乐。我问你,他在快乐的时候是不是远离了痛苦?这就是告诉我们,你想寻找恒常的快乐,就必须远离颠倒梦想,远离烦恼,远离痛苦。   真正的不是远离痛苦,佛法让我们远离生死,师父把它由浅到深给你们讲出来,就是要远离生死。因为你要理解,人的身体、人的慧命、人的生命都是不生不灭的。真正理解了我相,你就不会带着我相活在这个世界中。真正知道“要什么面子?面子只会伤害我,伤害别人”,这样的话,你实实在在地活在这个世间,是不是别人就尊重你,你自己也活得很踏实?去除我相的人,那才活在真实的世界中。   因为有“我”,我们才会痛苦,“我的烦恼、我的名、我的利……我的一切都没了”。你看痛苦的人,哪个人不是说“因为我失去了什么,我失去了什么……”他觉得失去了太多,才会有烦恼,才会有痛苦。因为有这个“我”,当你走的时候就舍不掉了,你就会痛苦;如果你无我的话,觉得“人本来就是一个感觉,现在我到其他地方去感觉感觉”,你就不会痛苦了。所以用这个方法看世界上的一切,你就会对得到的一切名利、荣誉、物质、财放下,你就懂得什么叫舍去了,因为没有意思的。所以要活得干干净净,要活得对得起别人,不要活在假我当中。很多人要面子,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就是一个两面人,活得很痛苦。   所以佛法真正让我们懂得的无我,就是在人的心灵当中要拥有一个佛的境界,才能远离痛苦、远离忧伤。师父曾经跟你们讲过,天空为什么这么干净?因为天空不著相,因为天空是虚空的,是没有实质的物质和名誉存在的。所以才叫无善亦无恶、无苦亦无乐,那才是真正的快乐。因为没有苦难你就快乐了,因为这个快乐也会过去,你也没有什么快乐,你才是真正的快乐。所以干净的快乐、究竟的快乐,那就是清净无我。为什么法师在山上打坐念经?他就是清净无我,用人间的话讲,已经到了“平安就是福”的境界了。因为你没有感受到有福,你没有感受到有痛苦,你也没有感受到幸福,这是一种纯净的幸福,这种叫平安,这种就叫快乐,这才是佛的境界。   今天跟你们再讲修心修性,修成佛性。我们修心,实际上是修我们的一颗本性,要修成佛性,寂灭一切自性。就是修心的人最后要修到自己最内心的佛性。你不停地往里修,修到你的本性了,就找到你的佛性了。举个简单例子,你要挖一样东西,挖啊挖啊,找到了,那是到了很深的内心了,找到了你的佛性了。那么这时就要寂灭一切自性。什么叫寂灭一切自性?你当时要挖、找的这个心都没了,因为当你找到了,你把这整个过程全部忘记了,所以人间寂灭了一切自性。这是真正的修心,是一种佛的高境界。   最后的高境界就是无生灭的。什么叫无生灭?就是无烦恼、无生灭。你们想一想,我们的心,烦恼心是生出来的吧?快乐的心也是生出来的吧?当你没有生出烦恼心,也没有生出快乐心,是不是没有生,哪有灭?因为你生出快乐,过一段时间,你会把这个快乐灭掉,你就会痛苦。如果你生出了烦恼心,那你会承受很多苦痛,你等待着灭度,但是可能会觉得时间过得很长。所以你不去想——不去想快乐,不去想痛苦,那么无生无灭,然后无烦恼,你就能找寻心灵深度的真净——真正的干净和真正的安静,你才能找寻本来的自性清净——本性的清净。所以不贪的人很静得下来,“无所谓,你们有,你们好,我很开心”,一切都是自性清净,那在佛教界讲,就叫真如真性。   那么真如真性修到后来就是想成佛。很多人问师父:“师父,我们学佛,要成佛,有没有几个种类?”师父问问你们有没有种类?当然有了,而且告诉你们,有三种成佛的方法、成佛的种类。   第一,克期取证,即身成佛的大圆满法身。也就是说,你在人间成佛所有的因缘成熟,成就你佛性的大圆满,你用的是人间的智慧和法身,靠自己的力量。“克期”是什么意思?“克”就是制定,“期”就是时间,实际上“克期取证”就是给你定期的时间来成佛。很多人不知道,以为一直可以拖下去,以为时间到了就可以成佛了。要给自己定时间的,限定自己成佛的日期。克期取证就是限定自己的日期,学佛修心,然后成道,以期得到佛果。“取证”就是得到证悟、得到证果。   第一个“克期取证”是定时间地成佛。很多人为什么说“我修心,准备一世修成”?这个是不是日期?你这一辈子就必须修行,一世修成,就是在你有生之年,不是“克期”吗?给自己一个时间。所以你们念经也好,学佛也好,你想成佛,必须给自己时间:“我从今往后再也不浪费时间了。我这点经文一定要几个月当中把它念完。”这个都是“克期”,要有日期。你跟菩萨讲话,很多人说“我跟菩萨许了这么多愿,为什么不灵?”你可以讲很多,但是你没给自己一个时间,所以不能算。“菩萨,我一定改。”“菩萨,我以后一定会吃素的。”你说这算什么愿力?哪一个更能得到护法神对你的保佑,得到菩萨对你的赞许?“克期”——要有时间的,包括一世修成,它也是个时间。你忙了半天,说“我以后一定吃素”,没有用的,这种不算愿力,不知道哪年哪月了。要成佛的人一定要有时间,叫克期,定时定点地做得像佛一样,然后得到圆满成佛。   第二,命终登位。一个人成佛,到临走的时候,佛陀以及很多的佛,或者你跟哪位大菩萨、佛有缘分,他们就会从天上下来接引你这个报身,用你自己的力量和菩萨的接引成佛。因为你的一生都修得非常好,命终了,你上去了。   第三,中阴转成。应身,“中阴”就是中阴身。第三种成佛比较难一点,它主要是靠人间的法界力,人靠法界的力量。你今天在人间是大上根器者,是乘愿再来的菩萨,然后你一直在做善事,一直在修心,一直在帮助众生,慢慢地有一个迁识法。迁识法是什么意思?“迁”就是移动的意思,迁动你的意识,转变你的意识。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想成佛,他必须转变他在人间的意识,因为人间的意识都是有漏的八识,不圆满的,人的八识田中是不圆满的。举个简单例子,“我帮你有目的”,你说能圆满吗?“帮你”是不是众善奉行?对。你说“他以后也能帮我”,这个“帮”就不是纯善了吧?所以师父跟你们讲,要转变自己的意识,“我今天帮你,我完全没有任何所求”,你自性才能解脱,才能成佛。实际上第三个中阴转成,讲的是你的觉悟,因为你不需经过中阴身而成就。也就是说当你要走的时候,可以魂魄直接就上去了,用不着到地府阴间里去转一转。这个时候你虹光化身,就像彩虹一样的身体,自主生死,所以就会进入安乐的净土和寂灭的常寂天。也就是说你靠自己的觉悟,干净成佛。  

白话佛法广播讲座 | 第58集 学佛的几个纲要

Posted Posted in 白话佛法广播讲座

  你今天到单位里去,你感觉这个领导很不好,你肯定给他脸看了,你这个人就没有妙观智,看问题要妙观,你看人家领导坐在办公室,你站在那里打工,你觉得他怎么这么舒服,你知道他比你读书的时候苦多少,你知道他要今天做到,坐office(办公室),他要付出比你正常的工人,不知道多少倍的努力,他才能坐在办公室的。妙观就是要转换自己的思维,来看这个问题。所以很多男人经常想,为什么儿子,为什么女儿,跟妈妈这么好,为什么跟爸爸不好,妈妈看孩子多还是爸爸看孩子多,没办法的,妈妈十月怀胎痛出来的,孩子跟妈妈好,男人跟她去争什么,孩子跟着妈妈天经地义的,就是这么简单。所以你妙观智,就是用巧妙的方法,去看这个世界的一切,你就产生了智慧,叫妙观智。行,一个人自己的行为,那叫意志。你去看任何一个人做事情,能够坚持的人,这个人有没有意志力,这个就是什么?行。一个人行为非常重要,就是你的意志,成所作智,一个人成功,做的事情产生的智慧叫成所作智,这个智慧是你成功,因为你有意志力,你去看哪一个人成功没有意志力的,所以叫成所作智,都是大乘佛法的东西。识就是意识,意识是什么,就是人对这个事物判断力好还是不好,你已经形成个概念了。人家一做这个事情,明明是好的,可以说不好,很多不愿意读书的人一看,读书什么好,一看见人家读书努力的人,这个人不好,那你这个意识已经形成了。这个意识非常重要,在人的深层意识当中有一个大圆镜智,就是你的意识,所以你的意识干净,意识清楚,意识正确,你这个人一辈子就正确,叫大圆镜智。   你的意识不正确,你一辈子什么事情都不正确。很多女人为什么婚姻会失败,觉得我的男人应该怎么样怎么样的,所以找不到这种男人我情愿不嫁,她一辈子就不嫁,跟这个男人好了之后,他应该这么对我的,你的脑子里的意识,已经形成了一个概念了,所以你左看男人不舒服,右看男人不舒服,最后男人就离开你。大圆镜智的意思就是说,你心中要圆满得像个镜子一样。镜子是什么?照,照着别人,圆满,能够照到好的东西,心里就存在好的东西,照到不好的东西,心中就存在不好的东西,所以看清意识的本质就叫大圆镜智。人的意识的本来智慧叫本质,一个人看好的应该知道这是好的,看坏的应该知道是坏的,这是你本来的意志,那你说人有本来意志吗?有啊,害人的人是坏人,大家都知道;帮助别人是好人,大家都知道,但是现在有的人在害人,你知道他是坏人吗?你不知道的。你知道很多人骗人的时候,你为什么跟着他一起骗人家,你不知道什么叫好,什么叫不好。   所以现在社会上只要赚钱,管他骗人呢,钱赚到了就好了,你说这个意识对不对?看清意识的本来智慧,就是脑子里要有本账,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众生具足五智,色受想行识,第一个就叫法界体性智,平等性智,第三叫妙观智,然后成所作智,大圆镜智。其实师父跟你们讲人间的这个智慧,就是我们心经里念的,照见五蕴皆空,实际上这些在你的心中都有,你们对一件事物的理解,有没有本来意识在里边,比方说人家告诉你,“哎,这小孩子玩电脑玩得过头了”,如果你的脑子里经常觉得无所谓的,“哦,没关系”,你有没有这个意识在啊?如果你脑子里一直觉得,小孩子不能玩游戏的,人家一跟你说谁谁谁玩游戏,你马上第一个概念就是,他坏了,不可以玩的。   你们看一个人好坏,你说你们本来有没有这个意识,你们有没有自己观点,男人抽烟有什么关系,有的女人说不能抽烟;我要嫁不能抽烟的,有的女人说,一杯酒,一支烟,赛过活神仙;我找个老公就这样又怎么样,概念不同,已经有你的意识在你的心里了。所以菩萨讲的东西比心理学还要高深,一个人只要一念清净,破除你色受想行识,你一个人脑子干净,你还有这些意识吗,没有意识了,一念干净了,脑子里干干净净了。一念清净,善观内心,如果你清净的脑子,你就会善观你的内心,所以一个人很安静很清静,没有杂念的时候,他知道自己在做好事还是坏事,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在做好事的。   我举个简单例子,喝酒的人,人家说“你别喝了,喝太多”,“我喝了,我刚喝,我喝了一点点”,他有意识吗?“老兄,你已经一瓶喝下去了,没有,我喝一点点”,“你醉了,我没醉,你不能再喝了,我平时喝很多呢,你看我醉了吗?”他不知道。就像我们在人间一样,我们做人,明明做错事情,人家说“你做错了,我错什么,我错哪里”不知道了。很多人开快车,人家说“你不要开,你终有一天会出事的”,“我这算快啊,那人家开跑车的呢”,人生要善观内心,要离欲去五蕴,离开欲望,去除自己心中的五蕴,所以心经叫我们五蕴皆空,不要去想,因为想的都是杂念,你们色受想,看到的东西都是虚空的,你们感受也不是真实的,很多人感受这个人对你很好,跑过去跟他一笑,一讲话,人家理都不理你,你感受对吗?你感受孩子对你不好了,你跑过去跟孩子一讲话,孩子对你很好,不是你感觉的,色受想,你想的对不对,你妄想对不对,人家没那么想 你这么想了,你就把人家也想成这样,你这个想是对吗?   所以色受想,你行动做出来,你想的错了,你行动出来会不错的,你意识当中的行为不错的,你意识错误了,已经固定在你的想法当中了。“我的老婆很懒”,她再怎么努力,你永远觉得她很懒;一个女人觉得,“我老公很脏,从来不爱洗澡的,他再每天洗澡”,你也都说就最近洗澡,看见了吗?意识多厉害,一个人意识在脑子里之后,你就闯祸了,到超市里边拿一样东西,又没人知道的,你看很多人在拿,我也拿好了,偷东西,你被抓到一次,你就麻烦了。   你看夫妻两个人,因为有意识存在,她脑子里固定过,这男人总是很脏,袜子乱丢,你再怎么跟她说“我最近改了,我洗脚了,我的袜子放得很好,你看,你看,我不要看,你好不了几天的,你过两天又这样了”,你看看坚固吧,你说要改一个人的意念意识,难不难?有一句谚语叫,充满功德的水,无法注入傲慢坚固的容器中,这话什么意思?师父今天充满智慧的功德水,如果你很骄傲,觉得你已经学佛法学得很好了,你已经像菩萨一样了,你怎么能听得进师父讲话,无法注入你傲慢的坚固的容器中。所以佛法要让别人开悟,让你脑子里相信,你说多难,你们想想看,你们过去多凶,你看看师父,我现在让一千万个人跟着我在学佛,你们每个人都改了,在改变自己的意识,靠着观世音菩萨的慈悲,靠着师父坚强的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