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分享 |平等心与分别心
文殊菩萨的故事
(请点击视频链接观看)
(如果您无法登入以上视频链接,请点击此链接下载视频)
摘自 2021年师父每日佛言佛语|2021年3月24日《无所住心》节选(原文链接)
抛开名相分别,远离妄心一切。
烦恼不再纠结,无所住心空也。
人生的烦恼 都是源于比较和分别
摘自 白话佛法广播讲座 Baihuafofa171026节选(原文链接)
师父为什么总叫你们学“妙智”啊?因为我们人的一切烦恼和痛苦都来源于人的分别心。你们想一想是不是这样?我们只要分别心起了,你就会在心中升起我执和法执。如果你没有分别心,你哪来的贪瞋痴三毒心呢?所以无尽的烦恼,无边的苦海,实际上就是因为我们有了分别心才有的。你今天跟人家比较,你的心就不平衡了——“为什么他有这么多钱,而我没有?”然后你就开始升起很多贪瞋痴慢疑的心。随之妄想心也都来了——“为什么他在人间能够做得这么好,而他又不比我好多少”。只要这种分别心一来,你就会颠倒妄想,你就会陷于无尽的烦恼。
理解了缘分和因果 就会明白真正的平等
摘自 卢台长开示解答来信疑惑(三百九十三)节选(原文链接)
问:《白话佛法》中讲“不管你前世修了多少,你今世会得到多少回报,要记住,这只不过是你开始发心的一种平等。真正理解平等是在证悟到佛性的基础上。”请开示这句话的意思。
答:比方说,你前世布施了很多,你今世会有财。你因为前世布施财而今世得到财,是不是平等?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是不是平等?很多人今生很穷,因为他上辈子没有布施,这就是平等。能够彻悟佛性,知道这也是缘分,因为上辈子的布施而这辈子有财,这也是一种缘分、一种果报。真正理解平等,众生都有能够重新改变自己命运,让自己从贫穷到富有、从事业不顺到顺利、从短命到长寿的一个平等的佛性的基础。都能改变的,这才是真正的平等。而不是说因为过去拥有什么而现在拥有什么就是平等,这是假的平等。真正的平等是大家都有可能成为富翁,都有可能成为百岁老人。就像《了凡四训》中,袁了凡本来只能活四十多岁,最后却活到了七十多岁,因为他学佛了,可以改变命运,这才是真正的平等。
平等心不是指外环境相同 而是内心的平衡
摘自 2019-11-08 新西兰・奥克兰《世界佛友见面会》提问 节选
(原文链接)
问:在修行中,有些义工认为平等心就是每个人都拥有一样的机会做功德。但实际上,每个人的义工岗位和他个人的能力和因缘都分不开。请问师父,可不可以理解平等心并不是指外环境的平等,而是指内心里面对好与坏的平衡呢?
答:是有道理的。并不是某一件事情的平等。比方说,一个人生在有钱人家里和一个没钱人家里,生在一个父母亲身体很好的和生在一个爸爸妈妈身体都不好的家里,那概念是不一样。你说生出来怎么就不平等啊?只是说我们同样在人间,同样有修心的机会,同样在内心可以慈悲。你看,我们人生老病死都是平等的,再有钱的人也要生、老、死、病,对不对?所以这个平等是从内心来的,他讲的是对的。你们学《白话佛法》学的是对的,并不是做某一件事情平等,而是说你的内心要表示平等。比方说这个人残疾,你跟他一起,你没残疾,他残疾,但是你从心里很尊重他,你觉得他过去也是好的,他也不容易,你心里跟他平等,没把他当成残疾人看,那就叫平等。并不是说他脚残了,你也去把脚残了,我们两个一起来脚残,听得懂吗?不是这种平等啊(感恩师父慈悲开示)
平等的发心 不同的果报
(请点击视频链接观看)
(如果您无法登入以上视频链接,请点击此链接下载视频)
摘自 Shuohua20140103 01:02(原文链接)
女听众:《白话佛法》有一篇您讲到:供养一个穷人和供养佛菩萨是不是平等,是有不同讲法的,其实看你的发心是不是平等的。能请师父再开示一下吗?
台长答:供养一个菩萨和供养一个穷人当然是有不一样的果报的。举个简单例子:菩萨是救度众生的,你供养菩萨,你说菩萨是像,不能动的,但是你发行菩萨的书籍,是不是在供养菩萨?你让更多的人学佛,是不是让更多的人离苦得乐?如果你只是去供养一个穷人,给他吃一点、用一点,他饱了,只不过是得到了一点温暖而已,他的思维、境界还是没有提升。他最后得到的是什么?一些善业、善报,没有在心中得到真正的解脱。而供养菩萨,是让更多的人精神上得到解脱。比方说你供养这个庙,庙里有菩萨,会有更多的人去拜、去求,那你说这个功德大还是你在马路上给一个跪在地上的穷人布施点好啊?当然,如果看见那些马路上的穷人,有慈悲心的人也应该给他们一些供养,这也是对的(您的意思是不是说,其实是看我们自己的发心,无论是供养菩萨也好供养一个穷人也好,我们的发心是一个平等心,我们供养的是佛性,果报来讲是不一样的。但是如果说因为果报不一样而在供养的时候就起了分别心,那么这个功德也就不一样了)不是这么讲的,在现实学佛人当中,你种的因和果是成正比的,现在你供养的是菩萨、学佛人,和供养一般的穷人是两个概念,得到的果报是不一样的。这个不是分别心的问题,因为都是一种慈悲心。这个分别心不是在于“今天我做不做这个功德,慈悲不慈悲”的问题,而是在于同样做一个功德,得到的功德大小不一样。我问你,地藏王菩萨为什么要到地狱去啊?功德大不大?(嗯)地藏王菩萨也可以到人间来救人的,但是到地狱去救那些恶鬼难不难?功德大不大?(那师父您说供养佛菩萨和供养一个穷人其实是一样的)心不要有分别,但是你做出来的行为,的确是有不同的果报的,那没有办法的(明白了)
认为菩萨不平等 其实是自己内心在分别
摘自 Wenda20160826 58:05 节选(原文链接)
男听众:师父,菩萨救度众生,平等、无分别心。但是菩萨和师父的法身也常常去有些同修的梦中点化加持,次数也相对较多。那么我们如何理解菩萨的这种平等心和无分别心呢?
台长答:本身就是你有分别心,你才会问这些问题。你相信菩萨没有分别心的话,你就不会问这些问题了,对不对?你说说看,菩萨给这个人多加持,菩萨会有分别心吗?肯定这个人很努力啊!这个人不努力的话,怎么可能?(是的。师父,是不是可以理解为点化只是一种表现形式,是外相,其实菩萨和师父对众生的心是平等对待的,这才是实相呢?)对。其实师父对每个孩子,我都很爱的,老妈妈、老伯伯我更爱。因为我看到老伯伯、老妈妈他们这么晚才开悟,他们更难能可贵啊。而且看看他们,我就心痛,因为他们活在人间的时间到底比年轻人要少(对对对)所以师父就是对他们特别好,很多年轻人还嫉妒呢:“为什么师父老对年纪大的人这么好?”他活得长还是你活得长啊?(不能这样想)对。他这么想,师父有平等心,他没有平等心。
佛菩萨对众生是平等普度
摘自 白话佛法(一) 14.【谈受戒与开悟】节选(原文链接)
大乘佛法是菩萨的心智心度。大乘佛法讲的是救度一切众生,菩萨非但知道自己很苦要救度,还要救度众生,例如当一个灾难来临时,当一个人去救人的时候,他会想到先救谁后救谁,但菩萨是不分这些的,当然不管什么人都要救。然而在人间学佛像这种大乘佛法救度一切有缘众生的非常少,因为人有分别心。菩萨说:救度无量无边的众生,犹如恒河的沙子一样,即没有数量。而且菩萨救人在大乘佛法里叫平等普度,即在普度众生时是平等的,不论任何情况,不论男女老幼,不论贫富贵贱。比如:今天在这里听师父开示的人,每个人的道行不一样,理解的程度不一样,接受的能力不一样,而师父是平等地给每位弟子讲解,但是每位弟子所接受的能量是不一样的,是不平等,这个不平等是你们自己造成的而不是师父造成的,师父给了你们同等的能量,而你们是否都能接受,取决于你们自身接受的能力与修为。
菩萨对众生是平等心 只有众生会对菩萨有分别心
摘自 Wenda20200705 28:25 节选(原文链接)
女听众:同修上香祈求南京菩萨帮助化解和之前接触的几位通灵人的冤结,让双方都断缘、了无瓜葛。他午休的时候梦到南京菩萨的像横过来了,请问是什么意思?
台长答:他没有请到南京菩萨,横过来就是没请到,叫他再请(还是没有求到,再请?)嗯。平时对南京菩萨拜佛的时候不认真,你对南京菩萨也要认真拜佛的。我们人的毛病就是心里不一,有分别心,“这个是观世音菩萨,我多拜拜。”观世音菩萨是无分别心的。看见南京菩萨,“一般的菩萨,拜拜就好了。”人不能有分别心的(对)
对不同境界的佛友都要包容
(请点击视频链接观看)
(如果您无法登入以上视频链接,请点击此链接下载视频)
摘自 Wenda20170804 35:38(原文链接)
女听众:今天借此机会想跟师父分享一下,有位师兄在阿弥陀佛圣诞日那天上香时,观世音菩萨的法身到佛台前开示如下,请师父慈悲验证:“真正的学佛人不仅仅是将人间名利放下,连弘法的名利心都不能有。每个人发心不同,发心是不能进行比较和攀比的。我们每位佛子前世根基、缘分、福德和来人间的使命不同,性格也各异,那么弘法的分工和安排自然也不同。学佛不管何种发心都要正,更重要的是纯,意思是意念里不能带有一点点的贡高我慢,只要是一种下骄傲的因,就会招来嫉妒的果,那么他日也会让你尝到嫉妒的果报。每个人走的路不同,学佛方法也未必一样,但是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回到天上做菩萨。在人间学佛、行菩萨道的人,如果看到人家修得好都要嫉妒,都要攀比,就不可能成菩萨。没有一种能容纳万物众生的心,不可能成佛。”接着师父开示:“我们都是观世音菩萨的孩子,就如作为一个家的母亲,有十个孩子,妈妈有责任保护、教导所有的孩子,如果有分别心,对有的孩子好,对有的孩子不好,徒儿,你想想看,作为孩子会怎么想?会不会难过?我们在人间修,心灵法门信众这么多,面对修得好的佛友,得到了菩萨的加持,我们要随喜赞叹,更加努力精进地向他们学习,不要存嫉妒心。同样,面对修得暂时还不太好的同修,又碰到了困难,退却了,难过了,我们更加应该帮助他们、鼓励他们,千万不能有这种思想‘你怎么修得那么差?你的这些毛病我都没有,我现在学得很好,做得很好了。’如果有这样的念头,同样也做不了菩萨。反过来我们还应该这样说:‘你看我也修得还不好,我也在忏悔,也在改过,我们一起努力!’菩萨一定是放低自己、谦虚包容,能帮助别人的人。在人间学佛、弘法,就是让大家都好,如果一个人见不得别人好,这是自私,连弘法都要弄来弄去的,那么走的还不是人间那一套?天上菩萨这么多,大家都相处得很好,如果都那么自私,还要不要做菩萨了?另外,念经的人切记不可以这边念经那边骂人。你要知道,经文就是菩萨的智慧,是菩萨说的话,菩萨纯洁,那么经文肯定也是纯洁的气场,如果一个人这边念经,一有事就开始骂人了,这就叫亵渎,玷污了这么纯洁的气场。即使菩萨慈悲,护法神也不会饶过你,因为护法神的职责就是护法,念经骂人的人护法神是很不开心的。你想想看,在人间如果有人当面对你笑眯眯,好得不得了,一走开马上就开始骂你了,你开心不开心?”分享完毕,请师父验证并开示。
台长答:现在对你们所有讲的我不验证,你们觉得比较好的,就可以好好地去遵照,明白了吗?(明白,师父)如果觉得不是太好,你们就可以引以为戒。但是我觉得你刚才讲的都是正能量的东西,非常好。记住一句话:只要是学佛修心,对人有帮助的,让我们能够明辨是非的,让我们能够心里明白和开悟的,那就叫明心见性。学佛到最后就是要明心见性。所以希望你们更加好好努力地学。
对众生的境界要用平等心去包容
摘自 白话佛法视频开示 第79集【非色非空 无阻无碍】节选
(原文链接)
对众生的境界要无生法忍,也就是说对别人的境界要学会包容,不要生出很多很多的烦恼心。你不烦恼,用平等心,很多事情就会在你这里过去,就像没发生一样。人不要纠结,学佛人精进不倒退,就是停止自己的懈怠,永远要往前。
修心有很多种方法,不要进行比较
摘自 2017-09-28 法国·巴黎《世界佛友见面会》提问 节选
(原文链接)
问:师父在《白话佛法》第一册里就说道:修心就是要修清净心,清净心比什么都重要。而在修行中,有些师兄专注念经,不问世事,不理他人瓦上霜,但求修得清净心。相比一个经常怜悯别人、入世帮助别人的人,他或多或少比前者较难修得清净心。这两者哪一个更易修成呢?请师父慈悲开示。
答:你看看菩萨有多少种名字,有多少佛。每位佛都有他不同的修心方法,不能用这个修心方法来比那个修心方法。这个人喜欢自修,他照样也能到声闻道、缘觉道,也是脱离六道。他自己管好自己,他不给社会造成压力,他自己好好修也没什么不好啊,为什么要去比呢?像有些人,他不停地帮助别人,自己同时也在修心,那也没有什么不好啊,为什么相互去比呢?这就是有攀比心。不要有这个心,你就是有佛性(好,感恩师父)
诸法平等
摘自 白话佛法广播讲座 第70集【清净无我 觉行圆满】节选
(原文链接)
如果以为自己所修的佛法是最好的、最尊贵的,和天上的佛法是一样的,实际上你已经在执著之中。一个人如果不听别人的劝,一点儿别人的意见都听不进,你们记住了,这个人就是执著的开始。所以夫妻之间,只要不听对方的意见,执著的观点就开始了。世界上的一切法门实际上都有它佛法的内涵,佛法的内涵就是让我们了解到诸法平等。今天跟你们讲的主要是平等心。有平等心的人才会有慈悲心,平等心是一种基础。你要去可怜别人,首先不能看不起他吧?你看不起他的话,不会去帮助他的;你要看到他很可怜,你才会去帮助他。没有慈悲心,哪来的平等心?没有平等心,哪来的慈悲心?
心中的顺境和逆境 是我们对别人的分别心造成的
摘自 白话佛法视频开示 第16集【顺缘逆缘 佛道自然】节选
(原文链接)
有时候一念之间,一想起以前又恨了,一想起以前又开心了,所以人就在悲伤和智慧中游荡。怎样没有烦恼?怎样没有辛苦的分别?就是不要有分别心。我们人很可怜,就是因为我们经常有分别心。因为这个人过去曾经伤害过你,因为这个人曾经帮助过你,你看到他,分别心开始,在你心中就会产生喜怒哀乐。师父跟大家讲,没有爱和恨的是非,那就是放下。你对这个人没有爱,也没有太多的恨,那么你不就放下了?就像马路上匆匆而过的人,你会对他有爱有恨吗?只是擦肩而过,所以你没有,在心中就没有顺逆境。你看见这个人很讨厌,就会有逆境出来;你看见他很喜欢,心中的顺境就出来了。就像很多人喜欢太阳,有的人喜欢月亮,每个人的概念不同。太阳升起的时候,对他来讲茁壮成长;当太阳下山的时候,他又有悲伤。还有些人,太阳、月亮都喜欢,所以太阳来了,他也爱,月亮来了,他也喜欢,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就没有走偏。自然在心中,就不会有取舍的苦恼。大家想想,取舍的苦恼是什么?取舍的苦恼就在一念之间。你今天一个念头“我一定要”,你进入了痛苦的程序中;如果你今天说“我无所谓的,有就有,没有就没有”,你进入了幸福的程序中。所以苦恼来自于分别心。对别人要有平等心、一视同仁心。
面对不同的缘分 我们总会展现不同的态度
摘自 Shuohua20180316 04:31 节选(原文链接)
女听众:有一句话是:看一个人真正的修养,要看他疲惫的时候是否也像平时一样。我们有时候在身体情况良好的时候能做到无私无我,可是一旦疲惫时就不能真正地做到无我利他。请问师父,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真正地做到无我利他呢?
台长答:不要说疲惫了,举个简单例子,一个人不开心的时候脾气就不好,就要发脾气,这是很正常的。但是发脾气也要看人的。比方说你最爱的人在边上,你会跟他发脾气吗?(不会)为什么你疲惫的时候会对人家发脾气,对你最爱的人却不会啊?你心中有分别心。一个小男孩追一个女朋友追得很好的,今天在单位里不开心了,人家给你打电话你都无精打采地,“好了,不要跟我讲了,今天我没时间。”等到女朋友一打电话来,你会这么讲吗?马上就“darling[亲爱的]”了(感恩师父,最根本的就是分别心)对啊,自己分别心太重了。一视同仁(明白了,对不起。感恩师父)
我们的愤怒 往往是针对“人”而不是“事”
(请点击视频链接观看)
(如果您无法登入以上视频链接,请点击此链接下载视频)
摘自 2017-01-22 卢台长悉尼《玄艺综述》大型解答会 节选
(原文链接)
天降大雨,一个男子搭公车去赴宴会,车上乘客非常拥挤,他的心情很不耐烦,突然觉得有人的雨伞尖碰到了他的脚踝。他本想骂那个不知轻重的人,但是车里实在太挤了,人挤人,他无法转身。车子摇摇晃晃继续开,那雨伞尖插在他脚上更重了,他心中的怒火越来越高,心想过一下儿非好好骂对方不可。好不容易到了一个大站,下去了不少乘客,有了回转身的地方,他愤怒地瞪起双眼,以皮鞋顶开那人的雨伞,怒视着那个“不长眼”的乘客,看见对方是一个盲人,再看,刺他脚踝的,并非想象中的雨伞,而是盲人的拐杖。这一发现,他原本难以压制的怒火,突然消失了,脚踝也不痛了。为什么整个感觉会突然转变了呢?从表面看来,愤怒是由于刺痛他的“那个人”和“那件事”,但是当他发现对方是个盲人的时候,他的想法和感觉转变了。人的心,是以外界的变化影响自身内心的变化。学佛人不要把外界的变化用自己内心的执著去想,就会放得开、想得明白。
如果今天看到太太脸不开心了,或者先生脸板着和你讲话,不要想他是对你,可能他在外面累了,可能上班很辛苦,可能他做饭不当心把自己的腰扭了。要为别人想,才会随缘,才不会生气,想法和感觉才会彻底变化。
所谓的标准 其实都是我们思维的感觉
摘自 白话佛法广播讲座 Baihuafofa170314节选(原文链接)
我们经常讲得与失、有与无,在这个世界上的任何成与败、好与坏、善与恶、福与祸,人家说吉凶祸福,大的、小的、长的、短的,实际上都是我们心里着相的相,就是我们那种思维的感觉。
每个人在成长中 内心都会形成习惯性思维
摘自 白话佛法视频开示 第101集【除心垢染 行即清净】节选
(原文链接)
你的思想和内在的分别心、观念,都会让内心起波涛。就好比一个婴儿生下来的时候是没有想法的,他的心很平静,像大海一样。但是他逐渐长大之后,在他人生的风浪中、风风雨雨中,有了风,有了浪,他接触的事情越来越多,他的主观意识开始变化,他的第六意识开始成长。等到他第六意识慢慢地成长,长成后,慢慢地变成一个习惯性的思维,那么他就产生了喜怒哀乐。为什么叫习惯性思维?过去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跟小孩子说“哭”,就做个脸相给他看“笑”;跟小孩子说“你笑啊,你现在开始笑”,然后就做个哭的样子给小孩子。这孩子就是根据你所讲的“笑”,他就哭;你说“哭”,他就笑。这是一种习惯性的思维,这是第六意识在慢慢成长。你接受了哪些后天的习惯性思维,你就产生了哪些喜怒哀乐。
我们总是用受污染的自我概念 去判断一切事物
摘自 卢台长开示解答来信疑惑(一百九十五)节选(原文链接)
问:人的杂念多,是因为在六识、七识、八识田中进去的业障太多导致的吗?
答:人有劣根性,眼耳鼻舌身意造成污染,进入第六意识当中,然后慢慢进入深层意识,进入第七意识就不容易去掉了。任何人在分别好坏的时候,已经有一个自我概念——这个事情是好事还是坏事,我做的对还是错,虽然对错不能得到验证和证实,但是已经形成一种固定概念,不管正确还是错误,都进入第八意识。先守住管住眼耳鼻舌身意,慢慢才能不进入第八意识,不成为一个业障。
要学会不再给生活中的事物下定义
摘自 2019-11-09 新西兰・奥克兰《弟子开示》提问 节选
(原文链接)
问:有些人很喜欢在生活中不停地去分别定义每一件事情,比如买菜都要特别注意注重哪里的菜好,吃饭也要挑,特别养生的或者有品味的,看人就定义好人坏人,为生活中每件事情定义。这样的习惯是否不好?容易让我们产生分别执著。怎么样才能让自己停止去定义分别?
答:这是累世的一种业障。修心就是要把这些毛病修掉,已经知道自己不好,为什么不改?去定什么义?你记住,一个好人可以变坏,一个坏人可以变好,你定什么义?这个人现在是坏人,可能以后就是好人;这个人现在是好人,可能以后是坏人。什么东西都是这样的。这个东西吃下去可能对你这个部位有好处,但是可能会伤你身体另外一个内脏,都是很正常的,这是哲学。这个世界上有阴就有阳,有正就有负,什么事情都有有利的一面,都会有不利的一面,所以什么事情都要辩证地去看,一切随缘。
没有一成不变的准则 不要执著自己的判断
(请点击视频链接观看)
(如果您无法登入以上视频链接,请点击此链接下载视频)
摘自 2015-02-08 卢台长悉尼好事围《玄艺综述》大型解答会 节选(原文链接)
我们要相信佛,这是成佛的起点,我们要坚持念经许愿放生,这是成佛最终的基本点。成佛必须要精进,想要成佛、想要人间成功的人,就要坚强。有一位年轻人问一位大师:“大师,我们在人间为人处世太苦了,有什么方法可以教我吗?”大师就说:“两个人在挖井,一个人很会动脑筋,而另一个人很笨。两人挖了两米深,都没看到水,笨人继续挖,聪明精干的人就换了个地方挖,最后笨人挖到了水,而聪明人换来换去一无所获。”年轻人听到这里马上说:“大师,我懂了,做事要持之以恒,否则将会一事无成。”大师继续说故事:“聪明人经过数次尝试,发现了一个水源;而笨人埋头苦干越挖越深,本来挖到的一些水并不是水源,所以他付出很多,但最终没有找到水源。”年轻人马上又说:“大师,您说的人生这个道理我也明白,人应该在不断总结经验中适合自身的环境,而不应刻板,更不应执迷不悟。”大师笑笑,说:“这个故事还没讲完,这两个人虽然竭尽全力,聪明人换了很多地方,笨人拼命往下挖,两个人还是没有挖到大水源。”年轻人说:“那我们做人有没有处世的准则和哲学?”大师说:“其实这个地方根本挖不到水的源头。我们为人处世之道也是如此,没有任何一个方法可以套用在生活中,没有一个事情是一成不变的原则,一切要靠摸索和体悟。”人间也是,你以为他是你的老公,永远这么爱你,就可以随便说话,随便做事;以为他是你的孩子,就不当回事,天天骂他讲他,你以为你是谁?最后会找不到根,因为人间的道理随时随地都在变化,学佛要以悟性为基础,要如理如法地学,要学会人间佛法,以佛法指导人生,才不会永远失误。
用自己的固有思维去看别人 一定有偏差
摘自 师父每日白话佛法|2021年5月21《学会无常观》节选
(原文链接)
人为什么看人不准,因为你经常用你的思维去看别人,你把别人看成跟你想象中的一样,所以当然不准。举个例子,介绍对象,你总是心中有个假设的他,所以一看总是让你很失望。
犹如你学佛后,你的境界高,很虔诚,别人不理解。别人用人间固有的自私心理,来看你学佛人,他觉得你很傻,甚至觉得你脑子有病。
就像你去动物园看猴子,猴子也在看你。但是猴子的思维是说:为什么他们可以一直两条腿走路,而我要爬几步才能走几步?这就是为什么不学佛,你永远不了解学佛人的心态;这就是为什么你不是佛,你永远无法了解佛的境界。我们人总是用自己的眼光去看世界,最后哪有不出偏差的。
不要去追逐那些分别的法相
摘自 白话佛法视频开示 第46集【观法无我 恒常不变】节选
(原文链接)
师父接下来跟大家讲“能善分别”,就是说这个人能够分别好的和坏的,这个事情可以做和不可以做,能够分别这个是好事还是坏事,说明他还在分别心当中。真的学佛要如如不动,要忘却。你今天说“我知道这个是好事,我要去做”,你还是有相,你还是在分别当中,不是无分别。佛能善于分别一切法相,但是凡夫更去追逐那些分别的法相,也就是说菩萨知道这件事是好是坏,但是有些人不知道,他去追逐、去研究这件事是好是坏,执著在里面,那么他不落善念就落入恶念,因为追逐使他的心变得要么好、要么不好。这件事情,当你明白道理之后,你说“这是好事情”“这是不好的事情”,实际上你要么就落入了善,要么就落入了恶,或者落入不善不恶的无记念。无记念是佛经上讲的,“无”就是没有,“记”就是记录的“记”,“念”就是念头。因为你只要掺和在这件事情中,一定会有这三种结果,要么落入恶,要么落入善,要么就是不善不恶。
只有成佛的人,只有有境界的人,才能善分别一切法相。经文里讲的什么意思?人家告诉你夫妻两个打架,一般的人“我去了解一下”,最后“嗯,老公不好”;或者有个人调查下来,“嗯,你的太太不好”;或者这个人说“两个人吵架,两个人都不好”。那你是不是落入了有相当中?你如果境界高了,是佛菩萨,是已经开悟的证道成佛的人,如果今天看到夫妻两个吵架,你会笑一笑,因为吵过了就会没有了,这是他们的缘分,因为看到了真谛——有分就有合,有合就有分,今天的争吵会迎来明天的和好,今天的和好会迎来明天的争吵,这就是缘,这就是果。所以不去劝他,不落入说“你是好的”,也不落入说“你是恶的”,不说老公好,也不说老婆好,也不说这个事情大家都不好,因为不落入因果。
【卢台长幽默笑话】
结婚前后的几种“方言
(请点击视频链接观看)
(如果您无法登入以上视频链接,请点击此链接下载视频)
菩萨一心一慈悲,同心同德同智慧
(请点击视频链接观看)
(如果您无法登入以上视频链接,请点击此链接下载视频)
摘自 白话佛法广播讲座 第26集 【用佛智照见五蕴皆空】节选
(原文链接)
菩萨为什么特别幸福?为什么叫“西方极乐世界”?菩萨的心都是一样的。如果今天念经的人每个人心都很善良,你们是不是会相处得非常开心?菩萨的心都是一样的。为什么我们人这么可怜?因为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心,人的心每个人一个心,一千个人千人心,一万个人万人心,所以你想想看,每个人都想自己的事情,怎么可能幸福?菩萨的心都是一样——慈悲,他们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所以菩萨都有智慧,都是这个心。如果你们今天都是学佛人,都去做善事,一心一意,都去帮助别人,相互之间没有自私的心,你们是不是会活得很快乐?是不是会相互帮助?你们现在的烦恼是怎么来的?就是每个人想每个人自己的事情,你们不是一心一意,所以不能得到如来真谛。菩萨为什么在天上这么快乐?因为你想什么,我也想什么;你想帮人,我也想帮人;你对别人好,我也对别人好;你想对他好好的,他也对你好好的。你说会有烦恼吗?你们这里呢?人家对你太好了也怀疑的,“他为什么对我这么好?”人就是整天动小脑筋。菩萨就是真心对人。阿弥陀佛跟释迦牟尼佛心是一样的,想的是一样,做的是一样,所以菩萨跟菩萨开心啊。观世音菩萨跟大家都好,为什么你们求菩萨有的灵,有的不灵?有善心,有慈悲心,求观世音菩萨就灵;你今天求菩萨不灵,就是因为你还没有跟菩萨一心一意,没有心佛合一,所以你求菩萨不灵,因为你没有感动她的心。我们妄心太重,一百个人、两百个人、一千个人都有妄心。
大家要明白,未来的菩萨一定是照见五蕴皆空,过去的菩萨也是能够照见五蕴皆空,菩萨都能照见五蕴皆空。那么为什么我们现在学佛人也要照见五蕴皆空?因为我们要学菩萨所走过的路,我们必须看穿人间的一切烦恼。看穿你的“想”,色、受、想、行、识,我拿“想”出来举个例子。你们越想越害怕,最后人家告诉你不要害怕,没事的,你是不是放下了?你刚刚想过的事情不就没了吗?所以菩萨就告诉你们,色、受、想、行、识全部都是想的时候有,想过了就没有。是不是到最后都是空的?空的就是没有。
把《心经》再浓缩成一个字,实际上就是“照”,就是观照,寻找观照。比方说,孩子你要照顾吗?为什么《心经》里要“照”?就是观照你的心,把你的心好好地观照,你的心就不会出毛病了。你的整个人生出毛病,是因为你的心出毛病了。所以《金刚经》也好,《心经》也好,最后讲的就是要照看好你的心,不要让它出差错。“照见五蕴皆空”,让你要照,观照自己。管住自己也叫“照”:管住自己不要造孽,管住自己不要去贪、瞋、痴、慢、疑,就是观照,好好地照住你自己。你们现在身体要不要照?吃太多肠胃会不会出毛病?恨太多是不是肝肠寸断?天天管住自己,就不会出差错;天天管住自己,照看好自己脚下的路,照看好自己的心,不要让它去贪。看佛法、学佛法也是照,观照好自己,你就成功了。
所以讲到底,《心经》到最后就是“照见五蕴皆空”的“照”。照到最后,你能不能到彼岸?照精进,你说精进可以,精进到最后你没有观照,只有精进,走错路了呢?你忍辱,忍到后来憋不住了呢?脑子出毛病了呢?照是什么意思?就是照看好有没有出差错,有没有精进,有没有忍辱,都可以照。所以“照见”,要彻底地明白,照见五蕴都是空的,那你这个人就离空得乐。
摘自 白话佛法广播讲座 第26集 【用佛智照见五蕴皆空】节选
(原文链接)
菩萨跟菩萨,每位菩萨都有慈悲心,所以他们没矛盾。在天上也是的,你想什么,我也想什么。所以一对夫妻,老婆想什么,老公也想什么,会吵架吗?菩萨就是的,这位菩萨想什么,那位菩萨也想什么,大家一心一意的,全部都是佛心。我们人呢?你想你的,他想他的,一万个人想一万个人的,你说怎么能够凑在一起?人心就是不古,搞来搞去,所以要做好这个思想准备的。有时候,要说动一个人,他怎么可能马上就被你改变观点?不可能的。所以要慢慢地做些工作,大家都想菩萨所想,做菩萨所做的事情,那你跟他一定合得长,一定好得长。像你们这些孩子,因为我跟你们都在学菩萨,我学的菩萨跟你们学的菩萨一样,你们想想看,你们以后跟我一定好得长。
我们的意识是如何进行分别的
摘自 白话佛法(十一) 36. 【意识的深层禅定】节选(原文链接)
末那识,第七意识。人有一个意识之后会到自己的心里和脑子里有一种分别意识,叫分别识。你会归类的,“我今天碰到这件事情是属于什么意识”。这个末那识是“本无定体”,是飘忽不定的。它是根据你反映到大脑皮层的一种意识来定应该归于哪类,是储存,还是有反映,还是慢慢消化掉,还是怎样怎样。这是分别识,把它分别出来了。
这个末那识——第七意识,是第八意识阿赖耶识的“染分”。阿赖耶识是很深层的,在内心深处的,非常深层,基本上这个意识只要进入第八意识就消不掉了。末那识是阿赖耶识的“染分”,就是开始分别善与恶了。第七意识末那识,用现代话说就是一个“检察官”,来判别是好的还是不好的,在第八意识没有做之前就辨别,法庭上讲的就是检察院,检查完之后,第八意识就是“上法庭”了,就是“法官”。“而执为我”,第七意识末那识是在分别当中,还有个“我”在里面,还有“我”字,还有执著的“我”,“我”在分别,“我”在决定这个是好事还是坏事,没有完全用你的本性和良心。
而且第七意识还经常转到第六意识。第六意识是粗浅的潜意识。人家告诉你这个人很坏,你一下子接受了“他很坏”,你没有经过加工,没有经过第七意识末那识“检察官”的检查,还有善恶缘的“染净”——意识中污染和干净的成分,不是完全干净,也不是完全肮脏的。所以自己有自己的意识,第七意识末那识就是这个意识。今天跟你们讲第七意识,就是告诉你们,人在初识——刚刚开始接触事物意识的时候,进入第七意识的时候,在转境转识的时候,就是在判断“我现在收到的这个意识是好是坏”,我自己来判断,“我”还在。
第八意识,阿赖耶识,是属于深层意识。意识生成了,这个事情要初审,法院里面初审。第八意识是藏识,藏在你心中的意识,就是“染净同源”。进入第八意识的时候,好的、干净的和污染的同时进入脑子里,由第七意识分别,然后进入第八意识阿赖耶识。“生灭和合”,生出来和灭掉全部都在一起。今天生出来的意识已经在阿赖耶识中了,灭掉的意识也在你的阿赖耶识中,所以进入了阿赖耶识是去不掉的。比如,很多人说:“你让我原谅他,我也原谅不了他;你让我不恨他,我也不能不恨他。因为他太让我恨了,因为他太让我伤心了,我这辈子怎么都不会原谅他的。”就是进入深层意识阿赖耶识中。
第七意识分别善恶的标准来自第八意识
摘自 卢台长开示来信解答疑惑(三百七十二)节选(原文链接)
问:《白话佛法》第十一册36篇《深层的禅定》中,师父为我们讲解了九识,想请问,第七意识会产生分别意识,那么这个分别意识也是检察官,每个人作为检察官在分别善与恶时,每个人的善恶标准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那这个标准是否来源于这个人的根基呢?是不是八识田里的业障比例也影响人的第七意识呢?
答:你看到、听到的,眼、耳、鼻、舌、身,进入了“意”——第六意识,然后进入第七意识,筛选的标准还是根据第八意识来的,如果第八意识中正能量很多,那么筛选第七意识就是正的,反之就是负能量的,就错了。根基还是第八意识。
不要太相信脑子里自动出来的感觉
摘自Wenda20190707 30:03(原文链接)
女听众:同修有时候心里有疑问,脑子里会自己跳出来一个答案。像这种不是自己去想出来,脑子里自己跳出来的是不是菩萨点化?是否要去相信这种感觉?
台长答:不要太相信,因为还是自己的七识田中,末那识当中的。因为在你的意识当中,深层意识当中早就存在很多的问题了,有些问题已经形成固定的概念了,所以当你自己思维当中想问这个问题的时候,另外一个概念就出来了(明白了)
第八意识深深地影响我们对人的态度
摘自 白话佛法(十一) 36. 【意识的深层禅定】节选(原文链接)
因为你在自己的第八意识中已形成了一个固定的辨别模式。我一看到这个人就知道他是好人,我一看到这个人就知道他是坏人,我不想和他多接触。“自证分”,自己来证明这个事物的存在,我认为他是好的、不好的,用不着别人,自己自动会分了,叫自证分。“证自证分”,就是证实自己的分析,证明它分的是对的。
阿赖耶识就是已经进入深层意识,很难去除。对一个人的印象,“这个人没救了,我不想跟他交朋友了”,就已经百分之百进入第八意识了,你再怎么做得好,他说你是假的,你再怎么改毛病,他说你是假的、虚的,你就是在骗他。因为他的这个意识已经存在心中,用现代话讲就是已经“戴着眼镜看人”了,看出去永远是“有色眼镜”,人家真的在改了,他也不会相信,因为意识已经进入第八意识当中。
上根器的人 能平等对待他人意见
(请点击视频链接观看)
(如果您无法登入以上视频链接,请点击此链接下载视频)
摘自Wenda20140720A 04:06(原文链接)
女听众:还想请师父开示一个问题,我看到过一段话特别的精彩,有个弟子问师父:“师父,您有时候打人、骂人,但有时候又对人彬彬有礼,这里面有什么玄机吗?”那个师父就说:“对待上根人要直指人心,可打可骂,要以真面目待他;对待中根的人最多隐喻他,要讲分寸,他受不起打骂;而对待下根的人要面带微笑,双手合十,他很脆弱,心很小,放不下太多的指责和训斥,他只配用世俗的礼节对待他。”我就想到,师父您在对待我们弟子的时候是不是也是这样的?
台长答:呵呵……基本,基本,百分之七八十吧。你要记住,有些人善根很浅,你要对他过分严厉他会不学佛的。所以很多离开的人就是善根很浅的,他东听听、西听听,东看看、西看看,所以你怎么样能够把他救到你身边来?没办法,有的时候你还得说他好话,你说他好话的目的就是为了把他引进佛门啊。我们秘书处有小朋友也是的,过去有一些小朋友根基很好,一学就会,哎呀很感动,非常好;有些小朋友你就必须触动到他伤处,然后慢慢地抚平他的伤口,然后他才慢慢学佛。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妙法(听懂了。师父,我对照了一下这三点,我觉得我只是一个下下根的人)呵呵(师父,因为我平时不喜欢听人家批评我,但是除了师父,师父批评我我就服,人家批评我我就不服)呵呵(哎呀,师父,那我怎样能够摆脱下下根的这个境界啊?)首先要以人为本,就是说把每一个人都当成你的老师,当成你的善知识。只要人家说得对的,你都要听,而不是根据人来说,而是根据他说出来的事,过去我们说“对事不对人”嘛,比方他只要说这件事情是对你有益的,你不管他是谁,你就好好听,就这个道理。要想提升自己,你就不要跟人家去争,刚才你说的“对待上根、中根和下根器的人”,实际上他是什么呢?他本身是一种圆融、一种包容,你说他打,他又不是真的打人的打,他就像……你看和尚打自己的弟子,拿根尺打那个小和尚,他就是这种打,实际上是打醒你,明白了吗?不是真的打(嗯,听得懂了)你自己想成为一个“上根器”的人,首先要接受所有人的善意的劝告,也就是说“三人之中必有我师,十步之内必有芳草”,你就永远沿着自己……不断地在学佛精进,“我愿意接受一切人对我的帮助,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就这样(明白了。如果说是别人不是师父来批评自己,我有时候觉得好像他说得不对,好像他看得不全面,这样的话是自己有分别心的原因吧,师父?)对,有分别心。你就是首先接受他也没关系啊,接受他之后再慢慢地把他排除也可以,如果你觉得不对的可以排除的啊。举个简单例子,很多人给你吃东西,你的肠胃会分别的啊,好的、营养的它吸收了,不好的它就排出去了啊。一样道理啊,傻姑娘,人家说你一句话,你觉得能够接受的地方你就接受,不接受的地方你先接收进去啊,接收进去慢慢把它去除不就是了嘛(哦,对)比方说,我说你两句话,如果我不是你师父,我现在讲:“小姑娘,你要谦虚一点啊,我告诉你,你不谦虚的话你会吃很多苦头的。”你一听:“我又没不谦虚。”那你先吃下去:“我谦虚了吗?我是不是不够谦虚啊?”一想,我没有不谦虚啊,我很谦虚啊。好了,你就把它forget,忘了。如果你觉得:“我是不够谦虚,他讲得也有道理,没人肯讲的,他讲讲我。”那你就接受他嘛,接受他有什么不好?接受人家对你的劝说不是挺好的嘛。人家说,吵架的时候人家骂你“你是一个什么什么什么……”你想想:“我是这个人吗?我有这么坏吗?”然后一想:“嗯,我有些地方是有点坏。”那你就不会恨他,你觉得他骂得有点道理。邻居吵架,人家骂:“你是一个自私的人。”你也骂他:“你是一个更自私的人。”那你骂他是更自私的人不代表你不自私啊,傻姑娘啊,呵呵……(嗯,是的)“你为什么把垃圾扫在我们家门口啊?”“那你把垃圾倒在我家门口呢!”那两个人半斤八两啊,并不代表你不自私啊!先接受再说,先接受,明白吗?(好,知道了,谢谢师父开示)
心如镜子 照到什么就拥有什么
摘自 白话佛法视频开示 第67集【心无所动 心无所住】节选
(原文链接)
菩萨教我们,此心无形,犹如镜子。就是告诉大家,我们的心没有形状的。心有什么形状?你恨人家是什么形状?你看看,很多人硬要弄个形象出来,爱这个人就要弄一个寿桃一样的心形,但是这不代表你就拥有这个爱心。实际上心只是无形的,心脏有形,但是心所想出来的所有概念、理解、爱、恨……它都是无形的。这些无形的东西就犹如一面镜子,照到有形的物质,你心中就有有形的物质。你今天照到了爱,你的心中就有爱;你今天照到了恨,你心中就拥有了恨。所以“心如明镜台”,有境界,它就可以来照。一面镜子在心中,善恶都照在你的心中,照过了就没有了。你们看看一面镜子,刚刚照过镜子的时候,镜子里是不是留有你?这个你是不是一种假相的你?这面镜子是不是无所住?当你离开镜子之后,这镜子照到什么?照到的是空性,没了,因为你照过了,一离开镜子,镜子里就没你了,所以菩萨用明镜台来告诉我们心似明镜台——照见善即善,照见恶即恶,心中要存佛,照见即佛。这就是告诉我们,心中不能有魔,因为你有魔、有恨,你心中就留存着魔性。为什么很多人无论怎样劝他,他也不能拥有佛性?因为他已经用魔性占有了他内心的佛性。就像一个小孩子,你怎么劝他变好,他都不能变好,因为他心中已经有很多恶,所以他就很难变好。
经常分别他人的缺点 说明自己也有相应的问题
摘自Wenda20191006 44:25(原文链接)
女听众:之前有一次师父说,如果我们觉得某一个人很自私,就说明我们自己也很自私。请师父开示一下这句话,因为有时候在跟别人相处过程中确实会看不惯别人。
台长答:我问你,一个小孩子从来不自私,有一个人对他自私,这小孩子知道吗?不知道吧,是不是?(从来不自私的话就不知道)对啊。比方说,一个哥哥很自私,哥哥跟他讲:“弟弟,把这个给哥哥吃好吗?哥哥吃了有力量可以帮助你啊。”哥哥很自私,但是弟弟从来不知道,从来不懂,你说弟弟会知道哥哥自私吗?(不知道)你今天知道别人自私,你会不知道自私?你不自私,怎么知道自己自私?你不自私的话,怎么会做出自私的事情啊?你一定是很自私,所以你才知道这叫“自私”。所以你说别人自私的时候,你心里就已经有自私感了,明白了吗?(明白了。理论上是知道,可是现实中碰到人家自私的时候还是会觉得对方自私,这个说明自己的包容心不够,是不是?)肯定的。你能够经常看出别人不好的话,你心中肯定有问题。菩萨脑子里全是人家善良的,所以菩萨坏人都愿意帮,对不对?(对)如果菩萨看你们都是很肮脏的,你说菩萨会来帮你们吗?(不会的)好了,概念性处理了吧。你这个人看见别人都是不好的,你愿意帮别人吗?很多时候就不愿意了,你理都不愿意理他了。这个人很讨厌,你愿意帮他吗?(不愿意,对)好了,听不懂啊?(明白了,师父。境界差得太远了)对了。你想想看,你能够包容人家,看见很可怜,你当然才能帮助别人。你今天觉得这个人自私、那个人自私,你说你这个人会不自私?因为别人的自私引起你的共鸣了(嗯)你也自私,别人自私,那你跟他不是半斤八两啊?那你的生活中虽然不是跟他一个层次,但是你在另外的层次中还是在行走你自私的根源(对,还是很自私)对了。单位里五六个人都说他自私,人家五六个人也自私的,只是他们会掩盖、会遮挡、会转移。菩萨不自私,看见自私的人照样觉得他很好,就觉得人很可怜。就这样(师父,第一步,如果我现在发现这个人很自私,但我的第二步知道“我不应该这样想”……)慈悲、宽容、原谅啊,你只要想你也很自私,就原谅他了(哦)你要这样改变的,听懂了吗?(嗯,听懂了。好好努力改,谢谢师父开示)
内心有不平的人 思维中有相应的恶的存在
摘自2017-02-26 卢台长澳门《玄艺综述》现场解答会 节选
(原文链接)
有一个人去问一位德高望重的师父,这位师父慈悲地看着他说:“你内心无恶,不会感到痛苦,有痛苦就说明你的内心一定有相应的恶的存在。你经常痛苦,说明你不是纯粹的善人,而那些你认为的恶人也未必是真正的恶人,如果他能快乐地活着,说明他不是纯粹的恶人。”
这个人一听就傻眼了,明明对方是一个大恶人,我算一个好人吧,怎么师父一讲,就全部倒过来了呢?于是他说:“师父,我的心地一直很善良,怎么会是恶人呢?”师父说:“你有什么痛苦吗?”这个人说:“像我这种有文化的人,工资低,住房小,工作劳累,前景不明朗,眼看很多人,他们不认识几个字,居然发财了,还经常欺负别人,你怎么能让我服气呢?我现在说的种种,你还说我心中有恶,我就更不舒服了。”
这个师父说:“孩子啊,心中不平之气,会从言语、表情外露,这就会让你生出恶的根本。在人间,不是杀人放火、淫人妻女才是恶,恶的本质藏在心中,因为你有恨心,有嫉妒心,有诅咒别人,恶言恶行,甚至不懂因果,产生对别人的报复心,都是恶,只是程度不一样。”所以,我们有钱有利,更要当心,不要作恶,内心有不平的人,虽然行为上没有去作恶,但是内心不善良,他恨别人富贵,嫌别人贫穷,当有人受苦受难,需要他去帮助救援的时候,他们也是因恨弃善,这也是恶因啊。
停止分别、著相 才能拥有清净心
摘自 白话佛法视频开示 第69集 【实相真心 觉悟有道】节选
(原文链接)
佛经里面讲“所以者何?”为什么众生会处处著相,什么事情都钻进去?“我对你好过,我对你好过两三次了,为什么你要对我这样?”著相了。“为什么我这样修还修不好?菩萨,我天天在磕头,为什么还不行?”因为“相多,故心亦多”,就是你今天著相越多,你的心越多。今天看见这个人、那个人,感觉不一样:看到这个人感觉蛮好,生出了一个欢喜心;很讨厌这个人,生出了一个瞋恨心;你今天看见她觉得她比你有钱、长得漂亮,又生起了忌妒心……因为由相产生了心,心多,就不能清净。所以我们在学佛中经常有一句话,“你这个人心很多”——因为你想得太多了,所以心不清净,当然学佛中就不能悟出实相真心,你不能理解什么是实相。所以学佛人“欲悟实相真心”(“真心”就是你真正的心),就是师父叫你们不要撒谎,你才能讲出真心话;你今天一撒谎,你能讲出真心话吗?“实相真如”,心不清净,一切不得真相,所以要放下一切,则一切不住。你今天对他好不好——这个心都不要有;你今天看见他讨厌不讨厌——不要有。就像师父今天无论看见谁,都觉得他学佛,他是有本性的,他是真心自见的人(自己能够看到本性的人)。你用这种境界去看所有的人,你不会觉得他讨厌,你自见道心。
人间一切都只是一个过程 不要把任何概念住在心里
摘自 白话佛法视频开示 第67集 【心无所动 心无所住】节选
(原文链接)
当你到达真实如来之相,说真话、实实在在地说话的时候,又要懂得“实相无相”。实际上我们人间,你最后修成了,你说“我已经不进入是非当中,我拥有了实相”,这个实相还有吗?实际上就是无相。你说这个人间一切都是虚空的——虚的、空的,你说有实相吗?肯定没有,一无所得。所以一个人,人生一辈子判定了某一件事情对的、某一件事情错的,可能在20岁的时候做这件事情,当时的环境、当时的理解、当时的道理,是对的,但是20年后的今天,可能是错的。所以这一切一无所得,我们为什么要去纠结在某一个点上所发生的某一件事情,抓住它不放,而且不停地去执著、固定自己的想法,让自己的意念得不到释放,得不到解脱,然后拼命地抓住,造成自己的我执、烦恼、无明?这样你就慢慢地进入了这个虚幻的世界中。师父跟你们讲“实相无相”,真正到了你认为这个事情是实相,实际上就是无相。
世界上的一切,生死都不可住。你们想想看谁能够永久地不死?我们再爱的人也会离开我们,再恨的人也会离开我们,这一切都是不可住的。所以你的概念、执著更不可住在你的心里,要像光明的镜子一样,能够看破红尘,能够点亮心中的佛陀之光,让自己心中的般若实相永照自己的前程,这样才能离苦得乐,才能用光明灯照亮你的前程。
以平等心散播慈悲大爱
(请点击视频链接观看)
(如果您无法登入以上视频链接,请点击此链接下载视频)
摘自2019-06-07 卢台长布里斯本《世界佛友见面会》节选
(原文链接)
纽约有一个女人,白天在富人家做女佣人,晚上回家跟她4岁的儿子相依为命。主人知道女佣人的情况之后,就说:“我给你和孩子腾个房间,你把孩子接过来吧,今后你们吃住都在我家里,一切免费。”这个女佣人谢了谢,说:“算了,不麻烦你们了。”主人就没有坚持。其实,女佣人心里担心,因为主人家的大房子里光洗手间就有8间,最小的洗手间也比她家的房子大。她不知道贫穷和富有的巨大落差,对一个4岁的孩子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有一天,主人家在请客,没想到人手明显不够,主人就和女佣人商量说:“今天你能不能晚点回家?我这里缺人手,现在找人也来不及,只好麻烦你了。”女佣人说:“行,就是我有点担心我的儿子,他晚上见不到我会害怕的。”主人说:“这好办,你现在马上去把他接过来,晚饭在我这里吃,和客人一起吃饭就可以了。”
女佣人把儿子接过来,客人们正好陆续到达,她没有领儿子从正门进去,走到侧门,然后把他藏在了一间主人不常光顾的洗手间里。她从主人的厨房里拿了一个盘子,从自己口袋里掏出了乳酪和面包,这是她在回家路上特意给儿子买的。
儿子从来没有见过这么气派和华丽无比的房间,他根本不认识抽水马桶,也不认识大理石洗漱台上摆放的那些晶莹剔透的瓶瓶罐罐,尤其屋里的香气,让这个4岁的孩子幸福到简直要晕倒了。这个女佣告诉儿子说:“妈妈带你来参加宴会,你是小孩,不能跟大人一起吃饭,这是宴会主人特地在这里为你准备的单间。”孩子不懂,他想把餐盘放到洗漱台上,但是他个头太矮了,够不着,只好放到了马桶盖上。他就坐在漂亮的瓷砖铺的地板上,一边唱歌,一边吃面包。
在富丽堂皇的宴会大厅里,主人没有发现孩子的身影,就去问女佣,这女佣人支支吾吾地说:“先生,我一直在忙,没时间照看他,也许他在外面的草坪上玩吧。”主人似乎明白了什么,把整幢房子所有的房间都寻遍了,最后在一个位于角落的洗手间里找到了这个孩子。主人非常诧异,就问:“小弟弟,你为什么在这里吃东西?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孩子说:“我妈妈说了,这是宴会主人特意为我准备的单间。今天的乳酪太好吃了,我好久好久没吃过了。对了,你是谁呀?这么好吃的乳酪,我可不能一个人吃,你愿意陪我在这里一起吃吗?”主人忍着泪水点了点头,用最灿烂的笑容面对着孩子,他已经不需要再问什么了。这时候,他想起当初跟随父母来到纽约的经历,那时候他们家也是很贫寒,也是经历过非常痛苦和艰难的时期。
主人回到了宴会大厅,客气地对客人说:“很抱歉,朋友们,我现在必须去陪一位特殊的客人,请大家慢慢享用吧,我不能和你们共进晚餐了。”说完,他装了满满两大盘孩子最爱吃的美味佳肴,端到了洗手间,他模仿孩子的样子,也把餐盘放在马桶盖上,也坐在地板上。主人和孩子一边吃着东西,一边唱歌,也聊了很多话题。他让这个4岁的孩子坚信,他的母亲是世界上最勤劳、最伟大的母亲,他应该为他的母亲感到骄傲。
客人们发现主人端着两大盘走掉之后再也没回来,他们觉得非常蹊跷,也去寻找。结果,当他们看到情同父子的两个人坐在地上,围着马桶盖吃东西的场面时,他们纷纷被震撼了。这些被称为上层人士和社会精英的人们,端着酒杯和美味纷纷走过来,很快地把洗手间挤得满满的。大家给孩子唱了好听的歌曲,表达了很多美好的祝愿,他们要让这个孩子确信,他的母亲是最令人尊敬的母亲,而他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很多年之后,这个孩子长大成人,他不但拥有了自己的事业,也买下了拥有几间洗手间的大房间,进入了上流社会。每年,他以匿名的方式捐助很多钱给穷人,但从不举行捐款仪式、接受采访。对他这些举动始终不理解的朋友们就说:“你这是为什么呢?”他说:“我永远也忘不了,在很多年前的某一天,有一位富豪和他很多的好朋友,用他们的诚恳与良知维护了一个4岁孩子的尊严。”
以眼睛看世界,世界很小;以心看世界,世界很大;以慈悲心对人,你的心会海纳百川。人间有很多事情要以自己的悟性和真情去解脱自己的烦恼,谁都有过过失、失落和悲伤,多多地理解别人,多多地原谅别人,心中有佛,你才能迎来曙光!
一念不生之处即是本来面目
摘自baihuafofa170720节选(原文链接)
如果你能够修到一念不生之处即是本来面目,我们本来面目是什么?就是佛呀!我们有什么可以能让自己变得越来越烦恼的呢?
没有,心不动则人不妄动啊,不动则不伤心啊!如心动,则人妄动,身体是伤其筋骨,然后呢,伤其慧命啊,所以一个人痛苦啊,就是因为不了解。
其实人生在世啊,时时刻刻我们就像在竞技丛林中一样,每天都是一些危险和诱惑啊,一动心,妄念就生啊,要学会心如止水,才能使自己的行动无偏差,能够止住诱惑,能够如如不动,就是心念干净,如果你心一动,你就会痛苦缠身。
觉行圆满
摘自2021年师父每日佛言佛语|2021年6月10日《觉行圆满》节选(原文链接)
学佛要用真实,要用妙观察智,去除妄心,制止散乱之心,皈依一处;等到功夫深了,慢慢降伏自己的妄心妄念,用佛菩萨的般若智慧,来看红尘世界,就会得到真实妙观。
万有诸法,都是缘起的产物。既有当下真实存在的一面,也有未来无穷变化的可能。
用现代话讲就是,什么事情都有它现实的一面,客观的现象,又有它自性变化的一面。认识到缘分是无常的,客观也会变化。缘分生灭不止,意识不可能停止。只有用自己的般若智慧,去观察这件事情的过去、未来和即将在无常中的转变,你才能在你的思维当中知道,任何的万有诸法都有它变化的可能性。
杂念纷飞没智慧,放下我执无所谓。
过眼云烟去轮回,转凡成圣改思维。
所以不要因为自己的三毒心执著,被某一件事情刺激,过分执著,被自己的第六意识所控制,不断地妄想,逐步成为自己的一个妄念,储存在八识田中而不得改变,认为它是唯一。
我们只有调伏自己的身心,不要让自己的心起伏不断地妄想,要净化成清净无为,从感情转化为理智,从理智转化为空性智慧。这样你就不会被自心的执著和三毒所控制,你以后看任何事物都会有一种辩证的心态。
滴水入海,含藏万物,离一切相,心即净土
(请点击视频链接观看)
(如果您无法登入以上视频链接,请点击此链接下载视频)
摘自 白话佛法广播讲座 第20集【菩提心遍法界】节选(原文链接)
一滴水进入大海,永远不会枯掉;如果一滴水放在外面,很快就没了。所以我们学佛人要将自己心中的佛性进入佛的本性中,那么你的佛性就成为一个心中的道场。心中有佛的人才有道场。在人间要学会无喜无恶,无忧无虑,无美无丑,才能无色无味。你看别人不要看到别人“这个人很丑”,一会儿开心,一会儿难受,一会儿忧,一会儿焦虑,一会儿这个人很美丽,一会儿这个人很丑陋……无色无味,“无色生香味触法”,现在跟你们讲《心经》了。
我们做人要像水一样,不经意地流过,不知不觉给别人带来一丝凉意。做人不要做点好事也让全世界的人知道,做点坏事也是让全世界的人都痛恨你。学佛人要滋润万物,如风遍行,像风一样到处可以吹得到。菩萨的慈悲心可以让每个人都感受到很温暖,像春风一样。只要是动物,它都会有生气、难过、恨。我们要学大地,天地之间无私地承载。什么意思?你在土地上吐痰也好,扔脏物也好,它都不声不响地承担;你用阳光照耀,它感受到温暖。
我们人要学会心中有虚空,就是不要有烦恼、不要有恨。就像一间堆满了杂物的房,你们进得来吗?要含藏万物而无争,不要去争这个世界,心中有佛性的人不争这个世界的。
摘自 白话佛法广播讲座 第2集 【真正的解脱是无相】节选
(原文链接)
你必须找到原来的本性,因为你是清净的莲花啊!清净的莲花不是长在凶残上面的,不是长在没有智慧上面的,不是长在忌妒和瞋恨上面的。清净的莲花,它可以不受五浊恶世的污染。你看看,你们现在受到五浊恶世的污染了吗?什么事情自私自利,先想到自己再想到别人。
精神上要得到解脱,才能无忧无虑。所以一个人真正的开心,不是有钱了,不是有名了,而是无忧无虑!你看小孩子的开心,那才叫真正的开心!你看,他们笑得像在天堂一样,因为他们无忧无虑啊。一个人要想得到无忧无虑、精神上的解脱,要马上开悟!马上开悟,你的世界就进入了佛国,就是佛的国家,对不对啊?你说你跟学佛人在一起,是不是就进入了佛国?你说一个很大的庙,里边所有的人都在拜佛念经,那么这个庙可能就是一个佛国,对不对?一起吃饭,一敲钟,一起起来念经,晨钟暮鼓,不就是佛的国度吗?
所以,不受五浊恶世的污染,离一切众生相。一个人一定要离一切众生相。离一切众生相什么意思?就是不要因为你是年纪大的,他是年纪小的,这个人很讨厌,那个人很喜欢……这些都是众生相。你心中要平等,要拥有佛的平等相,要用平等心来生活,你的心就是净土。所以佛为了让我们得到这个净土,他告诉我们,你把所有年龄大的人都看作你的父母亲,把所有年龄小的人都看成你的儿女,把所有跟你一样大的看成兄弟姐妹,你就拥有平等心了。
所以师父跟你们讲,你想要心中净土就要离一切相,把自己的心变得简单而又快乐,那么你就是过的佛的日子。我问你们,你们生活简单吗?不简单啊,想得太多了,你们不能快乐啊。如果你们天天想得简单一点,当然快乐了,对不对?所以,简单才能得到快乐。想快乐,就要把自己的思想弄得简单一点,回归原来的信念。
< 白话佛法共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