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佛法广播讲座 | 第13集 谛观正信正念

Posted Posted in 白话佛法广播讲座

  师父跟大家讲,有福的人都会忍耐的,因为不能忍耐的人,他就很苦,他就没有福气,佛陀曾说过,不毁谤于人,亦不观是非,但自观身行,谛观正不正,把佛陀讲的这几句话给大家解释一下,不要去毁谤,实际上就是诽谤一样的意思,不要去说人家不好,不要去说别人不好,也不要在人间去看,这个事情是对的还是不对的,但自观身行,好好地看看你自己,你自观身行,你用智慧,谛是真谛,看到你的智慧,来看看你自己,你才能知道你自己正不正,你说一个人,整天找人家毛病的人,他心正吗,谛观正不正,佛陀讲的,所以精进的人、努力的人,不懒懒散散的人,他是灭除自身好逸恶劳的一个方法,因为人都有一个毛病,很懒,每个人都很懒,都不想很努力,所以如果你自己精进,你好逸恶劳的毛病就会改,禅修当中有一个观点,叫养心莫善于寡欲,你寡欲了,比你养心还要好,你欲望少一点的人,你的心就好了,你天天有这个欲望,有那个欲望的话,你这个心养得好吗,我今天要大房子,明天要车子,后天要怎么样,大后天要怎么样,你每天活在欲望当中,你欲望这么多,你这个心养得好吗,所以一个人养心就是欲望要少一点,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不是拥有财富的人而是知足的人,这是我经常跟你们讲的,你们今天如果觉得自己很富有,你是一个知足的人。   佛陀曾经在《佛遗教经》当中讲过,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愍,师父来跟你们解释一下,知足之法,就是说一个人学会知足,他有一个方法的,富乐安隐之处,富有、平安,平安之后要干吗,低调,隐就是低调,你一个人知足之后,有钱、快乐、平安,要懂得隐蔽起来,安隐之处,就是你能够把自己的心,处在一个隐蔽的阶段,知足之人,我今天很满足的人,虽然我躺在地板上,我没有床,我也是快乐的,因为安乐,因为平安就会快乐,你们现在看看你们很多人,没有平安,你哪来的快乐,你虽然睡在地板上,但是你今天平安快乐,你没有事情,你这个人就是快乐,不知足的人,就算给你再好,对你很好,有了权、有了名、有了利,什么都给你了,虽处(天堂)像天堂一样在人间,他还不满足,不称意,就是还不知足,不知足者,虽富而贫。   你今天一个人,不知足的人,表面上你很富有,但是实际上因为你没有满足,我还不够,别人看你很有钱,我不够,别人讲你,你身体蛮好的,我不行,我要怎么样,我要怎么样,最后,虽富,还是很贫穷,因为你还没有买五辆车,因为你还没买船,你没有买私人飞机,你还没有买这个买那个,你永远觉得自己是一个穷人,虽富,是个穷人,知足之人,虽然贫穷但是他很富有,就说明我今天虽然我不是很有钱,但是我三顿饭能吃饱,睡觉能够睡得很平安,能够很安稳,我做人能够做得平平安安,我不伤害别人,我自己对得起别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财、为名气、为自己的利益,有钱有名有利了,整天睡觉,浪费时间,睡觉都是一种不好的欲望,睡了还想睡觉,吃了还想吃,贪了还想贪。没关系,我只要住得起就可以了,现在有房子了,好了还要好,人的欲望他是没有满足的,被五欲所牵住。   你看看,为五欲所牵住的人,天天很富有,但是他还是被那些知足的人所怜愍,很可怜啊,你看你已经这么有钱,你为什么还要这样,你说你怜愍他吗?可怜他吗?所以为知足者之所怜愍,你看,不知足的人跟你在一起,你觉得他可怜吗,你们告诉我,权力这么大,我还要,钱有这么多,我还要,衣服已经这么多,还说自己衣服不够,这人生就是不知足。   所以菩萨让我们要懂得,你看,都是佛陀讲的,这些佛陀在两千五百年前讲的话,我们今天拿出来学习,拿出来与大家共勉,就是告诉你们,两千五百年过去了,你们到底知足不知足,还不知足,所以学佛人要懂得,知足的人要懂得知恩图报,经常有感恩心,少生怨气、少生瞋恨心,那些整天恨这个恨那个的,整天看人家不顺眼的,他的心里能长出什么善良的种子,只会生出那些蛀虫,他永远不会生出那些善心和慈悲心的,佛陀跟我们讲的意思就是,要无怨无悔的人才能恒生善心,有什么好怨的,对不对,有什么好烦的,你经常无怨无悔的,你这个人会生出很多的善心的。所以为什么在回向偈里面讲道,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你们想想看,你们报了谁的恩,你们今天,我们说把菩萨,我们的恩还没报完,你们想想看,你们还不知足,你们报恩没报好,你们下济三途苦,你们还能救那种恶灵吗,还能救那些饿鬼吗,还能救那些在受苦,在地狱里受苦那些饿鬼吗,看看地藏王菩萨,你们怎么学佛的,天天活在那些瞋恨心当中,你们哪一天能够解脱,一句话一件事情都可以烦恼半天,都可以让自己内心变得非常地憔悴,你们还能下济三途苦吗,想想你们比地狱里的人,不知道要幸福多少。   想一想父母亲,你们的祖上,没有祖辈给你们的耕耘,你们今天可能很多人一无所成,你们报了没有,你们连曾经帮助过你们的同学、老师,自己的父母亲的恩还没报完,你们现在就懂得报仇,就懂得恨别人,所以要学会感恩。   佛陀在《无量寿经》当中曾经讲过,把它翻译过来叫,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夫妇家事、中外亲属,实际上这个中外就是,当时佛陀意思就是说,不管是外面的亲属,还是自己身边的亲属,当相敬爱,你们都要相互爱护,不能相互排斥的,无相憎嫉,不能相互憎恨和嫉妒,无相憎嫉,有无相通,要跟他们经常地沟通,就是不能没有沟通,无得贪惜,你贪了之后你就得不到,你们想想看,你们现在谁贪,谁会跟你们交朋友,这个人,贪得不得了的人,谁跟你交朋友,叫无得贪惜,你得到了,得不到了,你没有得到,惜是在这里讲什么,不珍惜,言色常和,言就是语言,色就是你们的脸色,叫言色常和,常,经常要和气、和睦、和顺,莫相违戾,不要跟人家动不动就不一样,动不动就跟人家闹,动不动就跟人家吵,要多交意友,少结冤仇,多交意友,所以你们要交对你们有意义的好朋友,少结冤仇,你们看看,你们告诉我,你们长到这么大结了多少冤仇,你们如果离过婚的人,过去结了冤仇了吗,你们学校毕业的人,过去结过冤仇吗,你们好的朋友交了几个。   佛陀在两千五百年前就教导我们,与世人同在、同行、同乐,什么意思,就是佛陀当时就教导我们说,我们出家人要和众生同在、同行,一起做很多的事情,然后同乐,一起快乐,现在社会上讲要多积福德,多想帮助别人,其实就是要让我们多布施,哪怕一碗饭都是一种布施,所以佛陀告诉我们,心就是一种布施,对人家好一点就是心一种布施,所以做人怎么样能够让别人接受,这本身就是一种修养,不要说伤害别人的话,不要去说奇怪的话,不要去刺痛和刺伤别人,看到别人在改,你要尊重别人,你自己才会变得很庄严,揪住别人毛病不放的人,你会失去你的安详和庄严之相,师父教你们,在家里如果你的老公做错了,你死盯着他,你这个人不庄严的,他会看不起你的,讲过好了,做错事情谁都有,学会原谅别人,你自己能够端正,你自己没有掩饰自己,你也要给人家留条路,让别人有一个改变的机会。   言行要正信正念,什么叫正信正念,不伤害别人就是正信正念,因为你不伤害别人,别人才会尊重你的正直,当你伤害别人,别人就不会认为你这个人正直,而是一种报复心理,所以什么叫庄严,能够理解别人,那就叫庄严。

白话佛法广播讲座 | 第12集 菩提心 菩提愿

Posted Posted in 白话佛法广播讲座

  每一个人,要给自己多一点庄严沉稳的心,不要在这个世界上整天过着,没有感觉,非常规格化和机械化的一种生活,因为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为众生而活,为众生而忧愁,为别人想,在人间我们很多认为对的事情,其实它是符合我们的价值观,对自己有利的,你对这个人间觉得这个是对和错,其实只是你对自己感觉,有没有对你有利益及好处的一种考量,这是在骗自己,没有任何意义的。   所以很多人一辈子,活在没有意义的生活当中,对自己感觉好的就去做,认为对自己不好的,就说别人是错的,活在自我人格的欺骗当中,所以师父让你们要学会,不要选择自己自私,不要希望别人的不自私,来成全自己的自私,觉得自己很对,觉得自己很正义的人,有的时候是一种傲慢,公理和正义实际上是一种立场,凡是你有立场,你一定在你的心中有先入为主,因为在你的心中已经开始不公平,既然已经不公平,哪来的所谓的公,所以很多人在人生当中,觉得自己一辈子欠缺,一辈子委屈,一辈子对别人的瞋恨,就是因为觉得自己是对的,从自我考量,来感受社会对他的公或者正。   学佛人要懂得,人随时都会失去一切,但是我们天天在执著于,自己拥有的一切,包括我们的身体,都不知道,任何人在这个世界上拥有的一切,随时都会失去的,所以叫你们放下人间的烦恼,就是不要过分地把心放在,你认为你很关心很爱护,或者对你有意的或者无意的,别人的身上,当你一旦集中在别人的身上,你自己就会受到很大的伤害,所以学佛人对孩子也是,你越不在乎他,你越有可能爱他,你太在乎他 你对他好,只是满足你自己的对他的爱欲而已,因为因缘变化,一切都会变。学佛人总是误以为,我们自己的执著,可以让这个世界上很多东西不变,所以颠倒梦想,用你自己全身心的力量,包括爱憎,想去绑住别人,最后离你越来越远。   我们人很多时候太在乎自己,就是被自己弄得受伤,我们很多人就是因为心里迷惑的时候,才会助长自己的心无所归,人不怕执著,怕的是看不清什么叫执著,做错了什么,首先要了解我们自身的佛性,我们自身的佛性不是在口头上,不是只知念经,口头上的禅,要禅到心里,要了解空性。   想一想,我们在人间每一次搬家,有多少东西带不走,我们一生搬了多少次家,我们留下了多少,当我们人整个灵魂搬家的时候,也就是涅槃的时候,我们又有多少可以带走的,所以要学会感知佛性,才能了解它,你要知道、感受到,菩萨对我们的爱,告诉我们的真谛,要有离苦得乐的慈悲心,你才能了解空性,所以任何人不能离苦得乐,没有了慈悲心,你根本不懂得什么叫空性,因为一切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只有佛性可以禅定在你的心中。只有当你自己觉悟了,你才会明白什么叫空性,当一个人要走了,他才知道,我来这个世界干吗,我做了些什么,我做对了什么,我做错了什么,一切如梦幻泡影,所以心里要真正地觉悟佛性,你看谁都是佛。心里美,看谁都美;心里丑恶,看谁都是丑恶,所以要引佛住心,把佛引到你的心里来住在你的心里,合一无分,就是完全把佛放在心中。   所以真正学佛的人,要不断地充实自己的心力,正精进地延伸,什么叫正精进,一个人天天念经学佛、放下、忍辱、精进,就会增加你的五力,五力是哪几种五力,第一叫信力,第二叫念力,第三叫进力,精进的进,第四叫定力,第五叫慧力,一个人能解决问题,他就有慧力,一个人碰到什么事情不贪不求,就有定力,别人不敢去做,别人很懒不去做,你拼命地去做,就是进力,念头不去想,叫念力坚强,相信菩萨能够帮助我们解决一切烦恼,这叫信力,精进地延伸,慢慢地加大,那么变成一种力量,因为你每天在学佛念经,每天在进步,所以你的力量是无穷的。   师父希望你们广发菩提心,愿菩提,这个愿就是愿力,愿力要和菩萨在一起,要行菩提,做的事情要像菩提,要上求佛果,下化众生,要发菩提心,学会布施很重要,如果你今天布施,讲自己的功德,那么你就是入世,如果你今天布施,在帮助别人,忘记自己,你就在布施出世的功德,每做一件善事,不要心里去想,这是我的功德,要学会放下,很多人做好事,早就把自己做的好事忘掉了,左手做善事,右手就忘掉了。没有解脱的布施,那是做善事,任何人必须要解脱,如果你做任何事情,想让别人知道,要出名,这个人做的布施不是功德,是人间的福分,如果是成功,成为功德,你就要有解脱的资本,那就是开悟醒悟,我们要学佛,做善事、做好人,不要做杂念四起的,我们说,凡夫俗子,所以佛教本性讲的就是空性。   我们心灵法门,师父经常跟你们讲禅定,禅定就是一种悟性,这种空性,就是用发展的眼光、变化的眼光,来看问题,所以你的佛性,你就会明白那是无始无终的,所以任何一个执著的人,总把别人看死了看扁了,这种人就叫凡夫俗子,因为佛性无始无终,不增不减,不生不灭,它没有增减、没有生灭,实际上才能照见你的五蕴皆空,明白你内心的佛性。这句话就是告诉大家,你今天动出来一个念头,是好的念头,也会灭掉,灭掉之后,这个善念就像没有动过一样,你今天动了一个不好的念头,你也会过去、忘记,过去之后就等于没有了,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理解念头是虚空的,理解佛性本身到最后也是虚空的,这样你才能把自己的色受相行识,全部管住,看成是一种幻生,不是真正的身体,是一种幻生,我待会儿再给大家稍微解释一下,你比方说,色、受、想、行、识,我问你们,你们曾经想过一件事情,过去想过的,现在还想吗,没了吧,你们过去曾有过的痛苦,一想到就痛苦,过了之后是不是不痛苦了,你过去很幸福,想想小时候,或者你们曾经结婚的时候。   曾经有一个生日party的时候,你们觉得这么多人来给面子,非常开心,圆满结束,你们现在想起来,是不是像虚幻的一样,就没有了,这就是你所承受的,你想象的,你当时的感觉意识,这全是空的,就让你们不要再去回忆过去,不要再去想过去,你才能看得到你的佛性,真正的本性,连你的身体,你都要知道,不是你的,你能控制自己身体吗,你都控制不住,你能让自己身体不生病吗,因为幻生,就是你的生命和你的身体,实际上都是虚幻的,它是没有究竟的,什么叫没有究竟,没有到底的,你看我们只有灵魂,可以一直修到天上去,但是我们的身体是修不到天上的,死了,这辈子这个身体就没有了,这个人某某某就从此以后结束了,所以幻化的东西它是有生灭的,生出来了,最后又灭掉了,所以没有究竟,没有到底的事情。   所以虚空本身就是坛城,坛城就是你的光芒,如果你能理解,这个世界一切都是虚幻的、空无的,那你的光芒就会照耀你的整个的人生,也就是说,这个人不为名不为利地去帮助别人,去照顾别人,去理解别人,这个人理解别人、帮助别人,那些美德,那是像坛城一样永远可留着的,所以很多人,人走了,大家还怀念他,还有很多人,人走了,大家都唾弃他,还有的人走了,一个月、一个星期的怀念,可能几天的怀念,人家就把他忘了,你们到底想做什么样的人,所以师父跟你们讲,佛菩萨在上面,他看着我们,关照着我们,我们如果是见性之人,我们看得到菩萨,我们知道菩萨在帮助我们,在管着我们,我们立刻就得到法喜和得到悟性,如果你不能感受到菩萨在你的心中,在你的坛城上,就是说你没有这个福气,去享受菩萨给你的光芒,所以为什么很多人说,他一辈子见不到菩萨,实际上菩萨早就在你的心中,你的良心,你的慈悲心,就是你的佛性,当一个人没有菩萨心,没有良心,自以为是的时候,很快地,他就会失去更多。

白话佛法广播讲座 | 第11集 善法增智慧 佛法亦般若

Posted Posted in 白话佛法广播讲座

  所以学佛,菩萨就是让我们要知无常,这就是根本智。当一个人能够知道这个世界一切都是无常的,你还会为一句话去争吗?你还会为一件事情去闹吗?你还会为某一个物质去跟人家抢吗?一切就这么的无常,就失去了。为什么这么执著呢?因为你觉得这个东西是有常的,“我拥有了,可能我这辈子就拥有”。这辈子也是临时的、短暂的,你最后拥有了什么?你们曾经拥有过青春,曾经拥有过很好的工作,或者曾经拥有过很好的家庭,或者曾经拥有过自己很好的身体、自己很爱的孩子,这一切随着无常全部变化了。所以懂得最后的变化,你就得到了根本智。 《金刚经》里面讲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什么叫“如是观”?看穿吧,就这么回事。“应作如是观”就是就这么回事。我们在人间,每个人都在追求着一些名利、财富,而人生最大的财富不是黄金,也不是钻石,那是智慧。你看很多人一辈子有钱、有名、有利,最后全部失去,因为他没有智慧。   佛陀曾经在《正法念处经》当中说过:“宝物归无常,善法增智慧,世间物破坏,善法常坚固。”这是佛陀经文里讲的。你人间的一切宝贝和物质,到最后全部都是没有了(无常就是失去了)。你如果懂得佛法,懂得行善积德,会增加你的智慧。世间物破坏,世间所有的事物到最后……其实这个“破”和“坏”是两个字合起来,先是破,就像一件衣服一样先是破了,慢慢这件衣服就坏掉了。所以世界上一切的事物、一切的东西都会破坏掉(破了,坏掉了)。一个房子先是破了,最后这个房子倒塌,坏掉;这个人先是破掉了自己的善良、破掉了自己的慈悲,变得越来越自私,最后这个人就坏掉了,叫坏人。所以这个“破坏”是两个字。善法常坚固,“善法”当时讲的就是佛法,越来越坚固。你们什么东西都会坏,你在脑子里的佛法那是永远不会坏的。善法常坚固就是说我今天用佛法来讲,我今天只要行善,一善解百灾。行善是佛法,我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坚固。   所以在人间不执著的学佛人,师父告诉你们,就是拥有了初等智慧。也就是告诉你们,这个人间的智慧分成好几等。有的人叫聪明不叫智慧。很会做生意,算计别人,“我今天多赚你”,开心了,以为人家不知道,这叫聪明。实际上当别人知道之后,人家下一笔不跟你做了,你就失去了很多,那么你就是没有智慧;而拥有智慧的人,“我给你赚,我给你多赚一点,我少赚一点,下次你还找我”。实际上智慧跟聪明不是一样,聪明是计量利弊得失的人,智慧的人是会拥有下一次。   太虚大师经常说一句话: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就是你这个人如果做得像菩萨一样,你这个人是名真现实,就是你这个人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好人,在现在已经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真正的好人。那么好人就离佛不远了。佛陀曾经在《阿含经》当中讲过有五种非人。什么叫非人?不像人。非,就是不是,讲得不好听,你不是人——非人。佛陀讲的:应笑而不笑(应该笑的你不笑),应喜而不喜(应该欢喜的你不喜)。你看看人家都在笑,你在边上脸冷冰冰的,你不像个人。应该欢喜,大家都在欢喜,你不开心,你这个人跟人家是不是有距离?应慈而不慈(应该你慈悲的时候你不懂得慈悲),闻恶而不改(听到了恶的东西,知道自己有恶的东西,人家告诉你你这个毛病很不好,知道不好的东西就不改,你这个人不是人了)。所以师父经常跟你们讲,有缺点要马上改的,你不改你就不是人,动物它是不会改的,“狗改不了吃屎”没听到过啊?“猪撞南墙不回头”没听到过啊?你们是人,人为什么不肯改自己身上的毛病?闻善而不乐,听到人家说“这个人很善良,这个人帮助别人”,你不开心的。听到别人说“我去做了个好事”“我们去放生了”,你要快乐;“你放生了,真好,真好”“你去帮助他了,很好,很好”,心里想“我以后有机会我也去做”。你如果听到人家说这个善事、一个好事情你不快乐,你这个人不是一个人。学佛人不应该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活着。人现在的毛病就是一碰到一件事情,首先想一想“跟我有关系吗?我能获到利益吗?我没有利益的我不干”,那就是为自己活着。人活着应该利益世间一切众生,要必须断掉一切非法之想(就是不如理不如法的想法)。就像一个老伯伯,年纪这么大,去度一个小女孩,度到后来想动什么坏脑筋,那你就叫“非法之想”,而且是利用佛法在做“非法”。   要心无贪著,一无罣碍,平等说法。平等说法是什么?就是像你们在下面打电话的人,要平等说法,不管她(他)是老妈妈、老伯伯,一律平等说法。所以接电话的人他的素质很重要,你讲得好,救人家一条慧命。恒为一切,“恒”就是永恒长久,去做一切弘法的事情,不分贵贱,正知正见。正知正见就是正确的知识、正确的见解。师父叫你们一定要正确,正知正见。   佛法是一盏明灯,它照耀着我们的心中,也是我们人类的救星,所以没有佛法的人等于没有找到救星。希望你们要找到救星。

白话佛法广播讲座 | 第10集 无缘大慈是功 同体大悲是德

Posted Posted in 白话佛法广播讲座

  阿罗汉是不断地去除烦恼。自修的人他就知道自己应该怎么样把这些烦恼去除掉,但他们没有彻底地理解烦恼。阿罗汉他怎么到人间来的呢?阿罗汉到人间来是随佛出世,只要有个大菩萨到人间来,他们就跟下来,“菩萨到人间去,我也要乘愿再来,也发誓跟着菩萨一起下去救人,走吧走吧一起走吧”,全部下来到各地去投胎,随佛出世。出世之后就成为一个大护法,但是阿罗汉他没有得到究竟的圆满,他们不理解什么叫究竟圆满,他们只知道要下来帮助、保护菩萨救人,没有懂得什么叫究竟圆满。阿罗汉果的人就是你们看得到的,就管自己念经,他经念得很好,他守戒,他什么都看穿了,这种人是属于阿罗汉果。阿罗汉做到一定时候他就会想“我怎么样早点脱离人间”,因为他下来的时候是弘誓大愿,下来之后他一看到人间这么多苦,自己修心这么难,他马上就想“我早点回去吧,趁人身还在的时候”。他们想马上脱离,这种就是没修得圆满。师父讲这个话就是教导你们,让你们要懂得这辈子到人间来不单单是救自己的,你们家里人也要救,外面有这么多的朋友、亲戚,你都要把他们度成菩萨,你不能只管自己修的。就像一个人一天能念8张、10张小房子,你从来不知道给人家1张,你从来不知道给别人的,你说是不是?不能马上脱离,自己想不通,“我跑到人间来吃这么多苦,我根基很好,怎么还修不上去?”“你看这个人又来搞我,那个人又来烦我。”“你看这个人又要我救,那个人要我救。”“你看你影响我修心,我打坐都不能打,我念经都念不好。”你看看你们,现在很多人在接电话,很多人在度人,很多人在帮助别人,一样吗?境界是不是不一样?所以修大乘,心要修无缘大慈,你要成为一个大菩萨的话,你要修无缘大慈,无缘无故地去帮助别人。没有他是我的亲戚、他是我的父母、他是我的朋友、他是我的邻居,只要他是个人,只要他有苦难,我都要去帮助他,叫“无缘大慈”没有原因的。没有因为是缘分我才帮你,不管是谁,我就要帮你,因为你苦了,我就要帮你,这叫“同体大悲”。他痛你也痛,这种感觉只有妈妈有。妈妈看见自己的孩子摔伤了,孩子说:“妈妈,我骨头痛。”妈妈痛得比他还要痛。但是你们能不能……社会上那些可怜的众生,他们如果心里痛,你也跟他们一样痛吗?师父就这么做:我看见很多老妈妈身体不好我很难过的,看见很多老伯伯身体不好我很难过,看见你们想不通我很难过。这个要上升到一个高境界,这个境界首先要消除你身上的业力,如果你业力很重,你不会去心疼别人的。只有当你自己很干净的时候,你才能让别人干净。要用本初的觉醒,本初的觉醒是什么?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本初的觉醒就是我们要懂得人其实很善良,人都有慈悲心,看见别人苦,你都应该想方设法去帮助别人,还要后续地去关心他,这个去做利益一切众生的事情就是觉醒。你要去做利益一切众生的事情,只要对别人有益的事情,你为什么不去做?你为什么只做对自己有利益的事情?对别人有利益的事情你为什么不做?当你去帮助别人、利益众生的时候,你们要记住了,悄悄地,有一个非常好的事情在你身上发生了。当你去帮助别人的时候,你的心不会起罣碍的,你就是跟菩萨接近。你们自己想想,你们在帮助别人的时候是不是心里有的时候特别开心,会忘记自己烦恼?如果你不帮别人的时候,你是不是会感觉自己很多烦恼?举个简单例子,“我自己还没好,为什么我帮你?”这个时候你是不是沉浸在自己还没好的当中?你虽然没好,但是你拼命地在帮助别人,你是不是很快就好了?因为你没想自己的烦恼,你只想到帮助别人。   修心的人有一个很大的问题,一个人在家修,你会觉得自己很舒服、没有罣碍,但一面对众生,或者一大堆人生的难题和烦恼,你可能就守不住了。那这个时候就是告诉你,在家修小乘。如果你能够克服烦恼,去帮助众生,守住自己的道心不退转,那你想想看,你是不是会进一大步?在家里越坐越烦,你们知道吗?有的时候一个人在家里越想越烦,你跟大家在一起你会很快乐,大家一起修多快乐!你如果今天没有跟大家一起快乐,你就会觉得烦恼。所以修心很困难,既然修了,就去面对它,这才是真实地寻找自我的本初。师父经常跟你们说,如果你们学修心学到后来连这种最起码的做人道德都不能守住,你说你修什么心?如果你们修心修到最后连最起码的这些做人应该不要损人利己、应该帮助别人、应该先人后己都没有,你说你能找到本初的觉醒吗?所以,要找到你真正来这个世界上的目的,不是为了把这一段生命过完,而是应该怎么样把它变为你下一辈子能够修成的一种动力。这辈子就这么几十年,你做了多少好事,包括你们还害了很多人,骗人,伤害别人,包括感情,包括钱财,你这辈子如果修不好,下辈子还得重新做人。你们现在都知道做人很痛苦吧!所以要真正找到这一世来世界的目的,我们就是来跟着佛陀修心,借假修真,解脱,出离。所以想通了,钱财算什么,物质名誉算什么,一切都是空的,因为人的一生再怎么样辉煌也有结束的一天。面对这一切,时常去思维,提升自己的正信正念,明白无常观,明白诸行无常,诸法无我。   要懂得这个世界上一切的拥有,包括你的生命都是暂时的,你只是暂时拥有了你这个命。包括你的生命你都不能永远地拥有,而且你实际上没有拥有你的生命,因为它会失去。你不要说物质你拥有不了,我们小时候拥有的东西现在都没了,我们现在拥有的东西可能以后都会没有,对不对?你们拥有的青春没了,你们过去拥有的人间各种各样的东西,现在实际上都过去、都没了。连你们过去的自尊、自信,所有的一切都会变得化为乌有。在这个世界上,仇人到后来可以变成爱人,恋人到后来可以变成仇人。连这一世生命的个体都会不存在,都会结束。想一想,你们爷爷的爷爷可能你们都忘记了,但是事实上他是存在的。没有爷爷的爷爷怎么会有你呢?这一切都是存在的,但是有吗?没了,失去了。这个世界上那些仇人和爱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都变得那么没有意义了。你们大家想一想,你们小时候在班级里有没有仇人?小学生的时候有没有爱人、很喜欢的孩子?现在想想,一切都过去了。  

白话佛法广播讲座 | 第9集 忍辱就是增上波罗蜜

Posted Posted in 白话佛法广播讲座

  学佛法,诸行无常。一定要记住,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是无常的,拥有了也就有了。很多人说“我学佛,再等等吧,等到以后有佛缘了”,但是要知道诸行无常,我们不能等,所有的一切都会变化。好的变成坏的,坏的会变成好的;刚刚开心了,过一段时间又会伤心,一段时间的伤心又会让你变得开心。所以,学佛要及时把握住当下。很多人都知道,现在的社会跟我们10年前、20年前所拥有的世界是不是一样?已经不一样,就说明无常了。诸法无我,所有的东西带不去,什么是我的?没有。所以争什么,争到后来一切都是空的,唯有业随身。在人间很多人还经常想不通,去钻牛角尖。佛法告诉我们,我们所拥有的一切都会失去,所以要改掉自己心中不好的、身上不好的毛病,早早地忏悔、早早地修行。自净其意,就是自己要把自己的意念弄得越来越干净,要修出六道。学佛人外在行善,内在修心,就是多念经,有菩萨的智慧,觉得有菩萨作为我们的依托、靠山,你就会让自己的本性和本心远离恐怖。很多人一辈子就是在恐怖的日子里过,因为每天都会发生变化,天天很恐怖。其实,远离恐怖要多行善、多放生、多学经文,而且当你帮助别人、度人学佛的时候,你自己会改运,而且会断烦恼。一个没有烦恼的人,他的智慧就慢慢接近四圣道和净土,没有烦恼的人他的脑子是干净的。自己在心中要经常反省自己做得对不对,要潜修涵养能合群。现在很多人修心修到最后不能跟别人合群。要潜修涵养能合群,其实就是让你提升品格。你这个人能够跟大家在一起,让别人接受你,你这个人就有品德;大家都不能接受你,你这个人一定品格上有问题。所以,要谦虚无我,为人要态度诚恳,你会远离烦恼,远离贪瞋痴,你就不会堕落三恶道,因为在人间都有三恶道的。人间的三恶道是什么?贪得死去活来的,要了这个还要那个,那个要了还要,要到最后自己痛苦不堪;恨得咬牙切齿,恨得死去活来的;愚痴得根本不能找到自我,做出来的事情都是傻得一塌糊涂。所以不能去堕落三恶道,要在生活当中修行实修求证(就是“我今天修得对不对,我今天修得好不好”,要经常对照“我最近这一个星期,我今天一天下来有没有贪、有没有瞋、有没有恨别人”),不要贪、不要恨、不要去愚痴。实修是什么?实实在在地修。实实在在地修是每天念经、做功课、拜佛,把自己许过的愿经常拿出来再看一看“我是不是在行愿”,你讲过的愿力是不是正在进行、正在做。   人生短暂,每个人一生会遇到各种的挫折。很多人经常问师父,挫折来了怎么办?想不通,挫折来了最重要:第一,保持心里的平静,觉得这是本来就应该来的。这件事情既然来了,看我怎么样来把它解决掉。无论在哪个环境,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挫折,心里都要快乐。因为你最终的目标不是到人间来享受幸福和享受痛苦的,你是来修心的,所以不管人间有多少的挫折、烦恼来影响你,不管听到任何恶劣的事情、很生气的事情,心要如如不动。“我就是这样,我就是这样……”经常想一想,心不要跟着别人去跑。很多人的心很容易跟着别人去跑,为什么?一听好的,大家都去,结果上当也是这么上的。小时候听别人讲过,买什么东西只要看有人排队……很多人先排队了再问买什么。我们现在做人也是这样,你自己要有毅力,自己要知道自己在买什么,然后你再排队。听别人,这时心就会跟着别人跑。   真正的修行人要做到不受外相环境影响,就是不要被外面的环境所影响,而且心要不动,不乱动。我们说心不乱动根本做不到,人听到任何一件事情,首先我相执著就出来了。“这个事情跟我有关系吗?”他是第一个想“跟我没关系”,他可能就不动。只要觉得跟自己有关系的,他马上心就开始动。这个心怎么会动呢?就是跟着别人的语言在动。如果你能不动,那么你就进入了禅定。不管发生什么事情,定得下来的人叫禅定。经常要学会看到自己的佛性,你们的佛性在哪里?你还有没有良心?你这个人活在今天,你们做过多少对不起别人的事情,你们伤害过多少人,包括你们的父母亲,包括你们的孩子,这一切你怎么样能够做到如如不动?告诉你们,就是守住你的佛性,因为佛性是善良、是慈悲为怀,只有经常看到和守住自己的佛性,你才会成就佛果。成就佛果就是你心中有佛,你永远不会做出背离佛法的事情。很多人经常地发疯、不开心,突然之间怎么样,实际上他的心就是背离了佛法,不安静、不冷静。要成就佛果虽然你的心会很累,其实就是考验。你一个人如果能够住在家里闭关,“我就在家里,我坐得住”,这个人实际上就是在接受着考验,而且不管他心态怎么样,他会消除他的业障。你看有些人被人家背后指指点点,他照样觉得“我只要是对的,我更要当心;我做这点事情都有人来指指点点,可能做更多的事情,别人更要指指点点,特别当心”,那么就学会了增上缘。如果被人家当众地污蔑(别人当场污蔑你),不跟他争,我在修忍辱波罗蜜。因为你不讲话并不代表你错了,你不讲话并不代表别人讲的是对的。你不讲话,人家把你当哑巴吗?没有啊。骂人的人,你知道边上听到的人会对他怎么想?能看得起他吗?所以要懂得一切都要学会忍辱精进,这都是波罗蜜,就是智慧。   要学会牺牲小我,成全大我。有的时候为孩子,就像一个母亲为孩子克制一样,实际上成全了“大我”。有的人为了一点面子……就像过去如果家里条件不好,妈妈为了自己家里孩子不挨饿去问别人家里借点东西,她当时为了面子不去借,孩子在家里就饿了;妈妈为了成全大我,能让孩子有吃的,她厚着脸皮,实际上就是为了成全孩子们、这个家庭、这个大我。很多母亲她就不愿意做这种事情,情愿孩子饿,那么这就是她的面子。所以人有时候会面对很多的因果。今天你伤了别人,终有一天人家会伤害你;你今天骂了别人,终有一天别人会骂你,这些都叫因果。你今天害了别人,人家一定会害你;今天你欺负别人,别人会欺负你,那么你的烦恼就会随着因果而出现。所以你去看有烦恼的人,现在很烦家里的一件事情、很烦一个朋友、很烦自己一件事情,说明因果已经开始出现了。很多人说因果什么时候来的?就这个时候来的。

白话佛法广播讲座 | 第8集 守十善业就是超脱

Posted Posted in 白话佛法广播讲座

  很多人听师父讲过,保持自己的十善业,走的时候可以到天上。你哪怕不修,你都可以到天上,天界。十善业做不到就是十恶业。今天给你们讲十善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恶口、不两舌、不妄语、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称为“十善业道”。   不杀生而慈心于仁。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这个人只要不肯杀生,你的慈悲心、你的仁慈心已经拥有了。你今天家里如果碰到一只蚂蚁,你放它走,和你眼睛盯住它看,“我要把它弄死”。不当心把它弄死,念一遍往生咒可能就结束。但是你今天,“我一定要把它弄死”,你这个心一动,你就是仁和慈都没了。明白了吗?所以一个人不杀生害命,就是佛性平等,慈悲救世。任何有佛缘的人,绝对不能有杀念和杀生的行为。中华传统文化当中孔孟之道,过去孟子曰:“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听见那些猪叫的时候的那种痛苦,那些鸡,你要杀它的时候的那些惨叫,你还忍心去吃它的肉吗?不管做什么事情,不杀生非常重要,因为不杀生会培养你的仁慈之心。   二,不偷盗而义利节用。你不偷人家的东西,你这个人是不是很讲义气?你是不是没有利益的欲望?你是不是有节制?一个人偷盗,就叫不与取而取,就是不应该得到的你去得到它,你会有祸灾。不与取而取,祸也。不依正义,就是你这个人没有正义感。还有一句话大家都知道,不行义利,就是你这个人不讲义气,你这个人就不会幸福。   不邪淫而贞良守礼。如果你这个人经常邪淫,人家就骂你淫欲、邪淫,那么你慢慢时间长了,就不会对自己的家庭感到满足,你就不能跟自己的亲人和睦相处。   第四,不恶口而出言慈和。一个人不骂人,你讲出来的话就是善良。“和”就是对人家和蔼可亲。你去看,骂人的人,他讲话出来好听吗?恶口是什么?诅咒别人。古时候讲诅咒别人,恶毒语言,他就骂你你最爱的人。我们最爱我们的长辈,爸爸妈妈,你骂人,骂人家的祖上。佛经上讲:“犯恶口者,当受畜生果报。”要出言慈和,积德成善,然后再为人尊敬,被人家尊敬。   第五,不两舌。不两舌而无争是非。两舌是什么?挑拨。挑拨的人就会搞是非。不要去挑拨,搬弄是非。这个人如果不两舌,实际上他有一个名称,古时候到今天称为“修口德”。因为你两舌,会让别人无风生浪,是非烦恼。你这里讲讲,那里讲讲,甚至有的人扰乱别人的身心,有的是动武伤人。两舌的人还觉得自己“我很正直,我该说什么就说什么”,你不要以为“我讲话两面讲,我是两面劝”,实际上你已经造了口舌是非。为什么叫口舌是非?口跟舌最容易产生是非。   第六,不妄语而诚实无欺。你不说谎话,是不是人家就认为你这个人很诚实?你想一想,你以语言来欺诈别人、欺骗别人,“是”说“不是”,明明是的,你说不是的,这个就叫妄语。不妄语就是要说诚实的话,不欺骗别人,所以叫诚实无欺。你们想一想,如果对别人说真话,你的品德很高尚。真正有智慧的人,他不说谎,他把事情告诉你,跟你一起想办法把它解决,人家非但不埋怨他,还要感恩他。   不绮语。不绮语而言说有礼。绮语是什么?叫花言巧语。明明这件事情不是这样的,讲得天花乱坠,他总有道理,叫花言巧语。绮语里面还有一句话要注意,叫轻浮无礼。一个女人跟一个男的讲那些比较淫秽的话,有一点这种下流的意思在里边,就叫轻浮。所以佛根本不容许的。你讲了之后,导人生诸邪念,就是导致别人生诸邪念。绮语,叫“出言戏弄,以为取乐”。你讲了句骗骗他的话,最后他以为自己很开心,“你看,上当了”。这叫绮语。讲绮语的人死堕恶道,死了之后要堕恶道的。永遭轻贱,永远遭到轻贱,被人家看不起。一个人只有远离绮语,心正言顺。心正的人讲出来的话就非常地顺,彬彬有礼,庄严威仪,为人敬仰。   接下去,不悭贪而慈心舍施。一个人不贪,他一定会舍;一个人什么都贪,这个要,那个要,这个人不舍得舍出来给你的。你去看,这个人垃圾堆了一房间,他都不舍得拿点出来给你的,实在发霉的东西他才拿出来的。悭贪的意思就是自己的财物不肯施人,不肯施给别人,就是“不舍施人”。不肯施人,但欲归我。什么东西,“哎,给我给我,我都要”。这个人说:“哎哟,我不要不要,我有了有了,我可以了可以了。哎呀,这个大家来一点。”你只要分他东西,他就说:“来,大家一起来。”这个人脑子里就有众生心。什么叫悭贪?就是追求过剩,追求的东西过多了。追求过剩,他会产生一种不好,就会产生一种罪孽,叫罪孽缠身。过去讲,一个人不悭贪,这个人就会积福积德,这个人就会慢慢地慈心舍施。所以佛经里面有一句话,叫“能舍施者,可得富贵”,一个人愿意把东西给别人,一个人愿意施舍给别人,“来,大家一起吃。来,大家一起玩。来,这个东西你拿一点,我也拿一点”,这种人,我告诉你,可得富贵。你看小孩子就是这样,什么东西,“这是我的,那是我的”。佛陀讲过一句话,“贪多业亦多”。贪多的人,你的业障也多。“取少业亦少”,少拿一点,你的业障就少很多。你们想想看,你去贪好了,你贪多,你的业障越多;你少一点,你的业障越少。对不对?佛陀继续讲,“万般苦恼事”,世界上一万个苦恼的事情,“除贪一时了”,你不贪了,什么都没了。你们想想看,你们烦恼的事情,哪一件事情离得开贪?所以人生因为贪,越贪越苦。人生不就是因为贪才违法乱纪吗?所以人不要去贪。慈心舍施以对治悭贪,对治就是跟它对抗。悭贪,不贪的人,只要拼命舍的人,你这个贪心就慢慢没有了。   下一个,叫不瞋恚而慈忍积福。你们知道,一个人不恨,万事顺利;一个人恨别人,就会遇事不顺。你不开心之后,遇事不顺之后,你会埋恨于心,然后你会发怒于形。你们知道,一个人发怒的时候是多么地难看。任何女孩子、男孩子,长得再好看,你看看有哪个人发脾气的时候,这个脸是好看的?没有一个人发脾气的时候脸是好看的。所以发怒在你的形体上,因为你埋恨在你的心,所以你就会发怒,你的脸形、身形,那种怪样子全会出来。有的时候脾气会爆发,有时候就会有杀害灾祸。比方说,你恨得实在不行了,你就会慢慢地起杀心,所以你去伤害别人。很多女孩子长得好看点,跟人家闹翻了,你不要他了,接下来他死缠着你,你再不要他,他就把你脸毁了,有没有啊?在学佛人当中,有一句话叫“火烧功德林”,有很多佛友问:“师父,我修了这么多年,我也不容易,一直克制的,我就发过一次脾气,所有的功德林全烧光了吗?”不要担心,火烧功德林也是烧你一部分的。你修五年,可能烧掉你很多,一年或者半年,不会全部烧光的,但是会烧掉你很多。意思是划不来。明白了吗?瞋恚心会制造不幸,所以过去在中华传统文化上,有一个“忍”字,忍耐的“忍”字,“心”上面是一把“刀”,“心”字头上一把刀。你不忍耐,这把刀就在割你的心;你忍耐了,这把刀就不能割你的心。这把刀一直放在你的心上,你学会忍耐,它就杀不下来;你一不忍耐,把你心都割掉。所以叫“心”字头上一把刀。忍祸解忧,忍耐祸的人会解掉你的烦忧。忍辱,那是美德。一个人,别人骂你,你笑嘻嘻地,“对不起,我做错了”,那是你的美德。佛陀教育我们要增进智慧,远离瞋恚。   第十、不愚痴而多闻增智。一个人不去愚痴,就是没有愚昧,这个人一定会增加智慧。什么叫愚痴?固执己见。“我对的,肯定是我对的”,这个人就叫固执己见。然后就慢慢地偏离正信,没有智慧,智慧就没有了。所以佛陀叫我们懂得因果法则,辨别是非,增加智慧,远离邪见,名不愚痴。就是不能愚痴,这个人做出来的事情傻得不得了,就叫愚痴。   这个“十善”,你们做人都需要的。你看哪一个不是做人需要的东西?你以为,“哦,这是学佛”,学佛就是学做人,人成即佛成。大家听得懂吗?

白话佛法广播讲座 | 第7集 以众生心为己心

Posted Posted in 白话佛法广播讲座

  师父叫你们要学会控制自己。万一控制不住自己怎么办?控制不住自己想发脾气的时候,刚刚跟你们说保持身口意清净,什么意思?想发脾气的时候,身体不要动,你就不会冲动;嘴巴不要讲话,你就控制住自己了;意念不要乱想,不管他骂什么,对你怎么样讲,脑子干净,不要去想;嘴巴不要讲话,憋住。任何行为都不要有,你就是慢慢地在化解恶缘。要用自己最大的勇气去面对和超越自己内心的阴暗面。“凭什么?”这个世界,你知道什么叫有理,什么叫没理?这个世界,你知道什么叫你认为有道理,别人没道理?全是为我所用。当你觉得有道理的时候就有道理,当你觉得这件事情没道理的时候,可能就是没道理。所以你们要学会控制自己身体上的毛病,修出身心的光明点。光明点是什么?正能量。当你恨这个人的时候,你要想想,他曾经也帮助过我;当这个人对你不好的时候,你要想想,其实我们都是手足同胞。这就是你的光明点,你才能用慈悲心来学会包容众生。要包容别人,如果你的母亲做错事情,你会原谅;如果你的孩子做错事情,你会原谅。为什么同样一个跟你母亲一样大年纪的人,他做错事情,你不能原谅他?为什么一个跟你孩子一样大小的年轻人,他做错事情,你不能原谅他?这就是不懂得包容众生。   所以在人间善恶中才能提升自己,因为你在善良当中知道什么叫善的,你会改变;在恶的事情当中,你也知道什么叫善的,你以后也会改变。当你改变了,你就是在提升自己的境界。如果你今天觉得自己永远是正确的,可能你永远陷入在家庭的争吵当中。你觉得你每一句话说得都有道理,你已经陷入在贡高我慢之中,随之而来的就是我执,“我对的,我永远对的,没错过”,所以你就永远不能自利利他。因为你的执著,你根本帮不了别人。要以众生之心为己心,人家怎么想,你怎么去帮助别人。能够让别人开心是你的快乐;能够让别人安心,那是你的责任;能够让别人幸福,那你一定非常地满足。人要学会这样。   以众生之心为己心,你才能自利利他。在佛教界经常讲,要学会尊师重道,视师如佛。为什么要视师如佛?有道理的。你首先要知道你自己师父的道德。这个师父,你愿意跟他学的,好,你跟他学;如果你今天视师如凡,你觉得你的师父像凡人一样,你必定会寻找师过,叫“必寻师过”,你就会整天找师父这个地方不对,那个地方不对,然后由此轻法。过去在庙里,很多小和尚对自己的师父视师如凡,觉得他像凡人一样,你肯定寻找他的过失,对不对?这个时候,你就会从师父这里学不到好的东西。由此轻法,也就是说你开始不尊重佛法,容易走偏。济公活佛在人间这么除恶扬善,你看看有很多人,他们不尊重他,“他不像师父”。你不了解。你不了解八万四千法门条条大路都能通佛海,所以你轻法,你轻视师父,自障成就,你自己的障碍就开始成立了。“就”,就是已经有了,成就。   过去讲,常想师父的功德,你自己会有功德。“我师父很好,经常在做功德”,所以你自己也会有功德。佛法界讲“常念众善,己念亦善”。你经常想到别人的善良,你的念头一定很善良。你的嘴巴里经常说人家不好,你说你的意念会好吗?你脑子里想的都是别人的不好,你脑子里装的不就是不好的东西吗?很正常的一个概念,对不对?“常念众恶,己念必恶”。一个人脑子里整天想着别人恶的地方,别人不好,你自己的念头必定是恶的。佛经上讲的。所以经常思善,这个人会行善。“常思行善,己必有善”,自己必定心里有善良。   今天师父跟你们讲,经常想着你师父的功德,你会得到三宝的加持,因为你们跟着师父学,你们经常想“我们的师父有功德”,你们自己会得到三宝的加持。三宝的加持力非常厉害,所以为什么师父跟你们说尊师重道特别重要。我举个简单例子,你去读书,你连给你上课的老师都不尊重,你说你能上得好课吗?所以尊敬师父,三宝进入。古时候庙里一个小和尚,一个沙弥,他尊敬自己的师父,“佛、法、僧”三宝就在他心中。我问你们,尊敬师父为什么三宝进入?很简单,佛、法、僧。视师如佛,师父心中有佛吗?有。你尊敬师父,你心中有佛。师父是不是执法人?他在教你们学佛,教你们懂得佛法,是不是佛法有了?以身作则、守戒的师父,你就是等于跟着一个僧人。你三宝一定会进入。自障消除,自己的障碍就消除了。佛佑天下。为什么说佛佑天下?实际上你是不是天下的人?你尊敬你的师父,你自己的障碍消除,你是不是能够得到菩萨的保佑?不但你得到菩萨的保佑,连天下所有的……我们说年纪大的是你的父母亲,年纪小的是你的孩子,天下所有的人都会得到佛菩萨的保佑。你想想看,你自己要消除业障,由师父的功德加持到自己的功德当中。所以一个人尊敬别人,你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你今天赞叹佛的功德,赞叹师父的功德,你这个人就会有功德。   师父接下来跟大家稍微讲深一点点。觉受,因为佛的意思就是“觉”,觉者,佛的名字就是觉者。觉受细微,一个人的感觉如果非常地仔细,又是非常地微妙,你感觉到这件事情不好了,你会受到很细微的心灵变化、行为变化,和思维变化。举个简单例子,你今天跟这个人第一次认识,你跟他没讲几句话,你会感觉到,然后感受到细微的变化。你不喜欢这个人或者喜欢这个人,你觉得这个人有毛病或者觉得很喜欢跟他交朋友,这个就叫觉受细微。你内心中的光明存在,它会帮助你来悟境、悟道。这个环境好不好,你觉得会不会出事——悟境,然后悟道。一个人对学习的环境都不能够理解,根本不要说能够悟道。也就是说今天这个环境不是你学佛人的环境,你觉得不开心的话,你一定不会悟道。你今天觉得跟着这个师父不开心,学不到东西,你悟不出道理的。   心灵法门传到大家的耳朵当中,有很多人说“过去我都听过佛法,我也知道很多佛法,但是从来没好好修过”。为什么?境界啊。没有到这个境界,你哪来的开悟到自己的光明心?没有光明心,你能悟出这个境界、悟出这个佛道吗?觉受会改变的。人今天对你好了,你感觉很好;对你不好了,觉受它会改变。我问你们,你们今天对他印象好,是不是过两天会对他印象不好?你们结婚的时候,不是相互之间爱得死去活来吗?结果结了婚没几年,“最好他早点死去吧,他活着也不要回来见我”。“死去活来”的。对不对?因为你的感觉在变化,你所受的环境在变化,你人一定会改变的。所以只有悟道是不容易改变的。当你今天心中有佛,有菩萨,你的内心不容易改变的。师父跟你们讲,悟道不容易改变。   要把佛法深奥的理论变成实践显化出来。举个简单例子,师父跟你们说六波罗蜜。在家里,“哎哟,不能睡懒觉”“哎哟,赶紧起来”,做做饭,做做事,抓紧时间,然后节省时间念经,这叫精进波罗蜜。对不对?然后老公讲你了,不开心了,单位里不开心了,“哎呀,我忍耐,我是学佛人,他没学,他骂我没关系,我不骂他,我能够忍辱”,你就是拥有了忍辱波罗蜜。师父讲的这些,都是把佛法深奥的理论变成实践显化。听懂了吗?所以内外可以相互融入。“内”是什么?内是修你的内心;“外”就是外环境你也要修。举个简单例子,你天天在家里念经,你老公不相信的,你这个外环境对你不好,所以你不单单自己要坚定自己的内心修,你还要每一天像菩萨一样对他好得不得了,让他感受到你学佛之后真的不是一个普通人,让他感动,他也帮你一起烧香念经了,这个时候叫“内外相互融入”,然后得到证悟,你就是真的学佛人。大家听懂了吗?   一个人悟道,悟性,还有最深层的内心的一种禅,它不在外面,不在中间,不在里面,它在哪里?它哪里都没有。它不是说你今天在外面环境碰上不开心了,“哎哟,佛法来了,教导我要开心”。今天心里想不通了,“这件事情我想想通吧。哎,我佛道又来了”。然后到了最后,真正地不行了,“哎呀,佛性来了,我要善良,我要慈悲”。然后慢慢地,你觉得“哎哟,我想通了”。实际上你要记住,佛法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永远不会变的,你这个才叫悟道。觉受是什么?觉受,师父就是告诉你们,你在修行当中,你身体的感觉、你心灵对佛法的感觉、你气场的感觉,当你的身体、心和气场不变的时候,你这个受,那是悟道;当你身体的感觉、心灵的感觉,和气场的感觉变了,你这个人就没有得到觉受。实际上人的感觉很敏感,人会知道对方想什么,对方对你怎么样,是真的还是假的,所有的一切都是一种觉。当你有这个觉的时候,你才会悟道,你才会“哦,我悟到了”,所以人家说“我悟到了这件事情”,这叫悟道。   觉受是一种深层的意思,受是一种深层的。人家说受苦有好几种受苦,肉体的受苦都是外面的受苦,比方说你腿摔伤、皮擦伤、流点血,这些都是外面的受苦,这个不算受苦。最受苦的是什么?内心的痛苦解脱不了、放不下。一个人深到最后,完全拥有不变的感受,比方说我今天学佛学道之后,我明白了,“哎呀,真的是,佛法不会变的”。一个好好的人学佛学到后来,他会觉得佛法没改变。你看看二千五百年前我们佛陀的那些佛法,到今天我们还受用,它变了吗?它没有变化。为什么有的人学得好,有的人学不好呢?那不是佛法的变化,而是人在变。听懂了吗?就像很多人一样,婚姻没变,感情变了。所以佛法的融入,你一定要觉悟到佛法不会轻易改变,我今天找到了佛法这条路,我就一定走下去,我靠着观世音菩萨,我一定能成功,我今天靠着观世音菩萨,我一定能悟道。   师父讲一个佛法的道理给你们听听,你们就知道:只要坚持这一条,你一定能成功。别人对你怎么样,你不要看得太重,你只要对别人好,能感动上帝。很多人为什么会半路当中不好的?就是因为“他对我不好,我凭什么对他好?”“他这么害我,凭什么我不害他?”“他这么骂我,给我眼色看,我为什么不这么报复他?”这就是人。菩萨,你不管怎么样,我永远这么慈悲地对你好。所以你不要去相信他会改变,因为你不变,对方才不变;你变了,对方才会变。所以佛法的不变,才会让你们永远地悟道,不改变。  

白话佛法广播讲座 | 第6集 修心过程是禁、戒、净

Posted Posted in 白话佛法广播讲座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难免要遇到很多挫折和失败,一般人的反应就是怨天尤人,学了佛之后我们才会明白,困住我们身心的枷锁,是自己设下的陷阱。我们每一个人,在自己设下的陷阱当中一头栽进去,并且一厢情愿地苦尝悲伤的滋味。佛法让我们明白,人生必须学会变化,要懂得无常,转化这种消极的能量,来防止自残自己善良的心灵。每个人都说别人害了他,实际上就是自己在害自己。每一天叫着要报冤、要报仇,痛苦没有丝毫地减少,罪恶、业障也不会因为你想要报仇报冤而因此减少。要学会心里常愧疚,任何事情的发生都和我们心理、心态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人磊落坦荡,你将会走过卑躬屈膝。面对自己抬不起头来,说明你的身心受到了创伤。佛法讲:“行则若带缠索,处则若关桎梏。”在你的行动上,就会像带着缠索一样,把你缠住了,所以你做什么事情都做不开。“处则若关桎梏”,把自己关在一个笼子里,最后就剩下你腐败的灵魂。所以一个人痛苦之后,剩下的就是痛苦的灵魂。要学会珍惜善缘,哪怕是恶缘,也要懂得这是让你理解因果论。一件恶事发生了,你可以懂得,这是我上辈子种的因,今世积的果,也未必是一件坏事。而现在的人,如果发现好的,觉得是应该的;发现不好的,觉得那是不应该发生的。这就是缠索,把自己缠住了。所以当一件事情发生,他会非常痛苦,过不来。 我们人实际上懂因果论之后就明白了,现在和未来只是一个连接点,我们现在唯一要做的,就是怎么样做好现在,拥有未来。所有的过去如阴暗潮湿、如一切乌云一样都会过去,因为它只会给你带来无量的生死轮回的因。所以执著于过去的人,他还会在人间轮回。我们人的思想和行为被过去的业因感召和报应,所以产生出来的未来果,会产生一些造果的因,而这些因表面上看起来是一种抽象的概念。举个简单例子,人家这么讲,我也这么讲,是对的,但是你没动脑筋地这么讲,你可能就错了。别人天天这么做的,你不动脑筋地这么做,你可能就错了。所以透过自身的观察,要把因果看成我们具体生活的依据。有智慧的人害怕因果,没有智慧的人天天行着因果。因果来了,他看到了这个世界一切的遭遇,脑海里会出现不如理不如法、不适合现代社会的那些念头,心灵会被烦恼所桎梏,你真正的良心得不到舒展和解脱。   一个人要懂因果,因为身体是我们的牢狱,身体需要吃、用、欲望,你就开始用眼耳鼻舌身意去追逐、去拥有它。但佛说过,这个世界一切都是无常的,不能永久的。以为是我所拥有,你就会被捆绑起来。被捆绑起心灵的人,他不会得到内心真正的自由自在。所以佛菩萨让我们面对生命的真相,更切身地投入到真理的探索,积极地去寻找心灵深处的解脱。首先要改变自我,学佛人要常常地学会禁口,这个禁不是干净的“净”,是禁止的“禁”,禁口。因为人一讲话,过去讲出口就是业,讲出去的话像泼出去的水,收都收不回来。所以讲话快的人,他气动得厉害,一讲话,气一动,你的心就稳固不了,你的心就不会平衡,你的心会执著于我相,而远离了无我中的任运。听别人讲,你会学到很多心里的平静;自己多讲,心一动,念就住不了。很多人心念管不住,心一动,气就动;心不动,气不动。很多人生气就是由心开始的,由气动开始的,最后一肚子气,然后嘴巴开始乱讲。   所以禁住你的口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防住你的心,你才能心不动,心中的光明点才会出现。大家知道什么叫“心中的光明点”吗?就是善良点,慈悲点。你去看不讲话的人,大家都喜欢他;话一多,整天跟人家抢着话讲,你这个人,人家看见你,时间长了会讨厌你。   要学会自皈依。自皈依是什么呢?就是要学会看到自己的过失。我今天像不像菩萨?要看到自己过去的过失,要改正自己的现在,要还净自己的未来。你想未来要把自己变得干净,你今天就要改正。你知道过去的过失,你今天改正了,你未来就干净了。   所以常须下心,什么叫“下心”?也就是说经常把自己放得低一点,多听别人讲,少固执,以低下的心对别人尊敬,以低下的心普行恭敬。你们去看,一个恭敬别人的人,这个人一定是谦谦君子,这个人一定是非常有道德、有水准的。要普行恭敬,普遍地去行为自己的恭敬心,即是见性通达。你今天能够放下自己,你才能去恭敬别人;你今天觉得自己很高傲,你不会放下自己。当一个人普行恭敬的时候,这个人基本上能见到自己一些本性,通达你社会上存在的意义。所以你去看,很认真的人永远会得到别人的尊敬。恭敬才能学佛,恭敬的人才能明心见性。   心要让它常住在干净和宽广的气场当中。所以一个人不能常生气的,你的心放在干净的、宽广的气场当中,这就叫修行;你们如果把心经常放在不干净的气场当中,就会生气。师父举个例子,今天人家讲句话,你觉得他是在讽刺你,你就等于把你这个心放在不干净的气场当中。如果今天人家说句话,你感觉别人像在讲你,但是你自己觉得有则戒之,无则加勉,无所谓的,我本来就在学,我不但要学佛,我还要学做人,所以自己做错了,好好改。这样的话,你就是在干净的气场当中修行。而且一切都会过去。人很痛苦,就是觉得这件事情为什么过不去,实际上很多事情都会过去。   学会有事尽心就好,如果这个人活在世界上碰到很多事情,你只要尽你的心去做,你就是对得起菩萨,菩萨都看得到。有事尽心就好。我本无心,我们人本来就应该无心的,有“心”是什么?都是小心眼,忌妒心、瞋恨心、贪瞋痴慢心。我本无心,何妨万物常绕心。就是你自己不挂在心中,你何妨……世界上万物总是绕着你的心来走。所以你不要去挂心,不要给它有钩子,因为你的心把世界上的这些名利全部都挂上了,你就放不下。   学会用佛法的理念去作为修心的方法。佛法的理念是什么?用欢喜心、用感恩心、用平等心,你才能放下万缘。守住自己的戒律,帮助自己,在不能自我控制的情况下保持身口意清净。这句话什么意思?你今天不开心了,你要学会让自己的心变得开心,因为明天会改变;你今天没有感恩心,你要自己生出感恩心。你有没有感觉到别人对你很多的帮助?任何一个人现在对你不好,你都要想到,他曾经对你好过,他曾经帮助过你,这就是一种感恩心。平等心,不要去看不起别人,也不要被别人看不起,就是平等心。平等心跟堕落心不一样,堕落的人,他不努力,人家会看不起他。但是有平等心的人,他会觉得每个人跟我一样,我跟每个人都一样。  

白话佛法广播讲座 | 第5集 缘识提境,觉悟菩提

Posted Posted in 白话佛法广播讲座

  有一句话叫“心浮则飘,心净则定,心定生道”。一个人,心控制不住自己,心就是浮的。所以你去看,一个好色的男的,眼睛、行为、动作都是浮的。为什么人家说这个人很轻浮?眼睛都看得出你浮不浮,眼睛乱看女孩子,眼睛乱看男孩子,这种人就叫心浮,心是飘的,意念是不稳定的。心净,如果你的心很干净,你这个人定得下来,不会经常变化的。心定下来的人,就生出佛性,就进入佛道。   师父跟你们说,可以随缘,不可攀缘。今天这件事情有机会,你可以随缘;这件事情没有了,“我一定要去做”——攀缘。菩提心以觉心为主,先要觉悟自己的心,先求自觉。自觉就是自己要觉悟,先要自己觉悟了,而后觉他。你这个人自己都不觉悟,你这个老师连自己都不知道佛法,你怎么能够教导你的弟子学佛?所以佛心就是众生心,因为佛理解众生,因为众生就是未来的佛。一个人怎么样能够成为佛心,最重要的就是……因为人有两个心:一个心是诚心,还有一个心叫非心,诚心、非心两种心。师父为什么经常跟你们说,做人要诚心诚意对别人好?你好人坏人,你以为人家不知道?你装了半天,人家不知道你诚心,不知道你非心?没有用心帮人家做事情,就叫非心。现在你们这么多弟子,谁在诚心诚意,谁不是诚心诚意在学佛……师父叫你们一心一意。这两种心怎么来的?觉迷之间。觉悟的人用诚心修心,不觉悟的人、迷惑的人用的是非心。   迷惑的人是听骗不听劝,迷惑的人是信假不信真。你去看,你们年轻的时候,很多人在感情上一定有问题。过去谈恋爱的时候,爸爸妈妈再三说“不要去嫁给他”,爸爸妈妈有点经验,女儿一定听骗不听劝。就是人家骗她“我以后永远会对你好”,怎么怎么……爸爸妈妈怎么样去劝她,她都不要,“我非要嫁给他”。“这个东西好。”人家说:“不行的,这东西不是真货。”“我就买了。”信假不信真。   你心里想什么,你的念头就会出现什么,这在佛法界叫“自心所念,必有所现”。你自己心里想什么,你的念头就出现什么。你出现的念头中,你的心出现了“我要帮助别人”,你的念头就是善良;如果你说“我忌妒他”,你的念头就出现嫉恨。所以师父跟你们讲两三句话,我就知道你们在想什么,因为你们的思维、你们的念头里想什么,你们嘴巴里才会说什么。你从别人的口中怎么不知道他的念头在想什么?他在想什么,你会不知道的?一个人想骗你,无数次地打电话找你,跟你说,然后说到你同意,你就上当了。你要看到他的心。   所以我们学佛的人要有智慧去除障碍,实际上去除障碍有个时空问题——时间和空间的问题。今天这个障碍,在这个环境中,在这个时间中,在这个空间,就是在这个地方,你可能可以解决;今天这个时间不对,正好别人在发脾气,正好人家在倒霉的时候,你说“来,我们坐下来好好谈谈,今天把这个事情解决掉”,你说能解决吗?时空不对,你的障碍还是在。真正要想去除障碍,万法归心,用你的心去去除障碍,才能找寻到你尽虚空遍法界的本性。每一个人都有尽虚空遍法界的本性,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有宽阔的胸怀,也有小肚鸡肠的时候。当一个人开心的时候,你说说看,他是不是尽虚空?什么都无所谓,一开心,哈哈一笑。“你帮我去把这个东西拿过来,好吧?”“好好好,没关系,包在我身上。”他开心,他心里虚空。他对你不虚空的时候,他对你有意见的时候,他对你有芥蒂、忌妒你的时候,他能尽虚空吗?他能遍法界吗?   你今天信仰佛法,信仰的到底是正法还是偏法?首先,你今天信佛,要有圆满的正法。什么叫圆满的正法?就是佛法的道理让你听了之后不偏不倚,就叫正法。菩萨讲出来的话,比方说“众善奉行,诸恶莫作”,这句话对吗?这句话有偏吗?这句话有给你其他的想法吗?都没有。那么这就是正法。因为佛法的道理,是放诸四海皆准的。任何好的佛法,今天师父跟你们讲的佛法,不是说用在某一个人身上很好,用在别人身上就不合适了、不对了,用在这件事情上很好,用在那件事情上就用错、不恰当,那么这个就不是正法。正法就是众生平等法,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比方说,我叫你们每个人都做善事,是不是平等心?一看见你,“你多做点善事”;一看这个人,心疼了,“你可以少做一点”。你这个出来就不是正法。看见这个人,你可以慈悲一点,全部都要恰当。要懂得,佛法是超越时空的法,不受任何限制,因为它是圆满的。所以我们要选择佛法,要懂得真正的正法。圆融之法就是正法的一种,所以佛法让我们最后学会圆融,而不是去跟别人争、去跟别人斗,去跟别人争和斗,就不是佛法。   春秋时代有个黔娄之妻的名言:宁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余。“宁可正”,我情愿做得正,我对得起别人,我少得到一点没有关系;不可以邪,不可以动小脑筋、走小路、动歪脑筋而赚到余钱,去得到更多。所以你们现在很多人做错事情,就是动了小脑筋,邪了,得到一点钱、名、利,这种人就是不正,早点晚点出事的。   师父最后想跟大家讲一点点,有一句话叫“心无乱,即菩提”。这个人心不乱,就拥有菩提智慧了。静中藏智,安静中有智慧。不讲话的人,你别小看他,只要他不是哑巴,他一定有智慧。你以为他不讲话就没智慧?哑巴都有智慧。心念无乱,烦恼远离。心念无乱,你心里的念头不乱的话,烦恼就远离你,这就是菩提觉悟。菩提觉悟,觉悟菩提,就是一种缘分。一个能觉悟的人,他就拥有菩提的智慧;一个有菩提智慧的人,他就能觉悟。就是一种佛缘,就是一种缘分。所以碰到缘分要随顺,要随缘。有时候等待转换,等待缘分,转换缘分,都是一种缘分。有时候这件事情没有到,你急也急不来,你只能慢慢地等到缘分到了,要尽量使恶缘转换成善缘。   师父今天最后给你们讲个“缘”字,缘分。缘分可以让你烦恼。善缘恶缘,恶缘来的时候,要好好地忏悔,知道上辈子没有做很多好事;善缘来的时候也要当心,因为善缘过分会妨碍修心的。恶缘太多就会让你产生烦恼、生气,增加业障。我们人要用平等心来对待缘分,一个人对缘分的要求太多,如果达不到,就会伤害自己。以人之情,感己之心。人家对你好,要感动自己的心,人家对你好,你要感动。你要是“以人之情,感己之心”,你这个人就叫随缘。所以要对人家好。   人想不通,万事皆痛。想不通什么都是痛的。现代人的心病,就是造成对人身体伤害最根本的病因。人的身体不好,实际上心不好,心痛、难受,就是最根本的——心病。一定要想通。很多事情,年轻的时候我们想不明白,虚度了时光;年老的时候我们才想明白,那个时候生命已到了尽头。人生是一次无法重复的选择,过了就没了。很多年纪大的人活到今天,你们还想重来一次吗?没了。人生就是无法重复的选择。只有彻悟人生,知道在这个世界上不要再去争名争利,没有意思的。懂得佛法,人生无常,你才能知道佛法难闻,你才会修行修心。

白话佛法广播讲座 | 第4集 转念成善 转识成智

Posted Posted in 白话佛法广播讲座

  人向内看,不要向外看,看自己的心动不动,叫如如不动,你整天看外面的话,你被红尘所染,就会经常如影见形。看见一个东西马上就觉得它是存在的,别人说风就是雨,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的人在网上谎言满天飞,因为他的心乱了,他什么都相信,如影见形。红尘中风吹草动,你马上就不能稳住自己。   学佛人必须心里明白,一个人只有在安静的时候,才能听到、听清楚外面任何的杂音是什么,才能看到心里,知道自己的心里到底在想什么。你们现在不安静地坐着听,你们永远不知道你们心里到底在想什么,你听不到自己内心的声音。一个有智慧的人,不是注重外表,而是要看到自己内心的深处。   学菩萨,就是要用智慧去看人间的一切事物。智慧从哪里来的?安静,静能生慧。一个能安静的人一定有智慧;碰到什么事情就跳、碰到什么事情就闹的人,智慧早就远离他了。智慧从内心中来。一个人如果用智慧来看问题,就会吸收到知识,就会关注自己的根,那个根就是阿摩罗识,就会让智慧的萌芽、本性的般若慢慢地长大、长得快。   师父今天还要跟你们说怎么样来转识成智。一个人的意识产生不好的杂念,要赶快把它转变,变成智慧。比方说,你因为听到别人讲你,很不开心,当你看到他的时候,就给他眼色看,你就对他不好,表情冷漠,给他一种冷脸看,你这个意识是非常不对的。菩萨说要把这些东西转为智慧。怎么转呢?你脑子里要想:“今天他讲我,我明天还想不想让他讲我?不想了。”好,既然他今天讲你,对你是误解,或者你的确是不好,没关系,要转识成智,要转变自己的意识,变成智慧,“今天他讲我不好,我还要对他好,他明天就不讲我了;如果今天因为他给我脸看,讲了不好,我就不理他,我就给他脸看,明天他不是讲我了,那是骂我了”。你这么一想,你冲着他很客气地笑笑,对他还是像不知道他讲过你一样,是不是他明天可能讲讲,没意思了,就不讲你了?他不讲你,你是不是拥有智慧了?你今天给他脸看,好像是报复了,但是他明天、后天还会对你更多地报复,讲你不好。你到底想让别人讲你不好,还是想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转识成智。   我举个例子,你们一听就明白。家里有个亲人对你不好,你必须像没发现一样,“他今天可能不开心,不是对我的”。就算他对你的,你用这个意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当没事发生一样,他第二天就好了,你不是拥有智慧了吗?菩萨为什么叫我们转识成智?就是要明白智慧会再生的,就是继续的。如果你今天没有用智慧,智慧就没了;你今天用了智慧,明天还会生出来智慧;你今天没有用智慧,你很快就拥有烦恼;当你拥有烦恼之后,你的苦恼、恨、难受、难过一切都会来。   所以菩萨叫我们要把“色受想行识”五蕴都转化,要把它转化为力量,转化为能量。每一个人都要有能量的。不开心的时候,让自己开心一点,你们几个人做得到?能够做到的人就是转识成智。自己开心的时候,经常提醒自己不要太开心,你们有几个人做得到?开心的时候像疯子一样,不开心的时候像傻子一样。这就是菩萨在2500年前就告诉我们,一个人不能随着自己的心而转。外境在转,你的心不能转,所以叫如如不动。人家在生气,你也生气,你好的气场就随着人家不好的气场而转变,那么这个气就转变了。所以人在转气质,每一个人都在转变自己的气质。修得好的人越来越稳重,女人像女人,男人像男人,就是越来越稳重,那这个人的精气神就跟别人不一样。一个有智慧的人静得下来,一个有智慧的人能够时刻在心里拥有一把“金钥匙”,这把“金钥匙”就是让你的左心室痛苦的时候,打开你的右心室,来分散左心室的烦恼和痛苦;当你的右心室感到胸闷,非常地难受,不能接受的时候,打开你的左心室,来接受右心室给你带来的烦恼。这就是转换。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一定要控制好自己内心深处的六个“贼”。这个“贼”,要把它掏空。所以法师根本不能去听别人说什么,根本不能去说别人什么。一个有修养的人不说、不听,出口就是“阿弥陀佛”,闭口就是“阿弥陀佛”。像我们出口“观世音菩萨保佑你”,闭口“观世音菩萨加持你”。五蕴,当你知道了、能够控制好了,你也会慢慢理解受想行识是虚空的,不是真实的感受。因为它会过去——不是真实的想象,也会过去——不是真实的行为。我们小时候做了很多真实的行为,现在到哪里去了?受想行……最后你们活到今天一辈子,脑子里想过多少事情,你们当时动过多少脑筋?这种意识存在在你们的思维中,到现在在哪里?没了。这就是告诉你们,如镜见形。如一面镜子一样,你这个人照着镜子,这个形状在;等到你离开了这面镜子,你这个人形状就没有了,那这面镜子还是镜子。“照见五蕴皆空”,没有五蕴,你当然是空的。当你心中还有各种各样的想法,你说你能照见五蕴皆空吗?   接下来跟大家讲,世出世间,本来不生不灭。人在这个世界上,谁都会死,谁都会再生,生和死实际上就是世出世间,就是不生不灭。生了,死了;死了,又生了;生了,再死了……是不是不生不灭?我举个简单例子,你们家买了米,吃完了,米买过吗?买过的,吃完了。吃完了之后再买,再买再吃完,吃完了再买,你说是不是不生不灭?讲得不好听一点,夫妻吵架,吵过了,好了,好了再吵,吵了再好,好了再吵,有生灭吗?谁能说这次吵完之后,我们永远不吵了?可能吗?这就是无生无灭。不学佛的人,凡夫以生灭心看世出世间一切万法,就是说,“这个事情发生了”“哎呀,你看发生了”,他没看到这件事情会过去。所以很多人脑子就是想这件事情想不通,他觉得这个事情不会变化的。实际上,世间一切万法皆以生灭心来看,那不就是凡夫?凡夫,你才能看这世界没了、有了,就是这样。觉得没了就没了;有了,“哎哟,又来了”。我知我见,你看到的事情,你见到的事情,你就认为它存在;你没有看到的事情,你没有见到它的消亡,你就觉得它不存在,那么你就离佛太远了。   一个人知道这个事情是无常的,你就懂得生灭心。你今天对这个人好,一天一天会过去;你恨这个人,一天一天,他也是见一次少一次。你去恨他干吗?你不想见他,你见一次少一次,你这种心态……如果你很恨你老公,你用不着告诉他,你心里想:我大概还能见他几次,大概写个数字,还能见他500次,或者1000次、3000次,他下班回来,每天勾掉一次好了。你还会去恨他吗?不会了。人这才懂得珍惜。

白话佛法广播讲座 | 第3集 意识是心中的蕴

Posted Posted in 白话佛法广播讲座

  今天跟大家讲得要稍微深一点。首先跟大家讲,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意识。意识也有行为的,比方说,你想做一件什么事情,你的行为出来了,但是你在脑子里想做一件什么事情,你脑子里去想做,叫意识行为。虽然你的手没有动,脚没有动,嘴巴没有动,身体没有任何的行为,但是你的意识中已经在动了。有的人在心里骂人,有的人在心里忌妒别人,有的人在心里恨别人,有的人在心里爱别人,这些全部都属于心理行为。心理行为,这个“行”主要是在你的大脑里,就叫行蕴——五蕴皆空的“蕴”。在大脑中有这个行为了,就产生不为人关注的“蕴想”,蕴想就是在里面,用现在的话讲叫闷想,闷在心里想问题。蕴想也是意识的一种,因为你的意识意识到这个问题了,那么你就会想。你意识到别人看不起你,你就会去想;想了之后,恨别人,要去解释,要去把这个事情跟别人沟通一下,那么这意识就出来了。   意识分成很多层次,有的意识在潜意识,有的在深层意识。潜意识就是,别人眼睛冲你很凶狠地看一眼,你觉得“我做错什么了?他为什么对我这样?”深层意识就是,你已经感受到这件事情在你的心中产生的一个跌宕起伏的波,就是力量的波涛。   深层意识,实际上从佛学上就是要从九识开始讲。眼睛看见的叫“眼识”。耳朵听见的会产生耳朵的意识。眼睛的意识,耳朵的意识,还有鼻子闻到之后你会产生意识,“好香啊,这咖啡好香啊”。舌头尝到味道了,舌也会有意识。身体会有意识。第六意识就是我们经常讲的人的第六灵感。你看他一眼,你就知道他对你好不好,对你喜欢不喜欢;这个事情,你意识中觉得能不能做,你跟他一沟通,你觉得这件事情能不能成功,这是第六意识。第七意识就是末那识,就是分别意识。今天看见别人多看你一眼,这个眼睛是带着善意的,你的末那识就开始分别,“这是个好人,他对我有好感”;如果别人对你很凶恶地看了一眼,你的末那识接受了之后,就会感觉到“我的意识中他对我有恶意,他对我不怀好意”,末那识就出来了。第七意识无定体,就是没有固定的,因为没有到第八深层意识的时候,你的第七意识只是一种感觉。比方说人家看你一眼,觉得好像眼睛不是太友善,这个时候,“无定体”就是没有定下来的一个意识,你觉得这个人对你不好;但是突然之间你跟他聊聊,他又对你很有兴趣,对你好了,你这个意识转变了,“他不是对我,他刚刚看我可能是他自己心里不开心”。这个意识转变了,第七意识末那识就开始转变了。如果这个人每天都对你很凶,每天都对你不好,你开始接受他这种不好的意识,第七意识,进入到你的第八意识,就是阿赖耶识,不管好的坏的都会进去。进去了之后,接下来你就会产生一个固定的概念和想法,“这个人是坏人,他每天对我这么凶”“这个人是一个好人,他每天对我这么好的”,就算离开他了,在你的阿赖耶识中是跑不掉的,已经在你的心中种下了“我很喜欢他,这个人是好人”“我很恨他,这个人是坏人”,这个意识已经固定在你的第八意识中。就像我们看人一样,第六意识看了一个人,“这个人蛮好的,好人”,然后边上一个人跟你说这个人脑子有问题的,你这个第七意识开始分别“是脑子有问题吗?”你跟他一接触之后,觉得他真的有问题,好了,进入到第八意识,你就觉得这个人是有问题的。等到你下次再看见他的时候,你不会尊重他,他不管说什么话,你就冲着他笑,因为你知道他脑子坏掉了,这就是阿赖耶识起的作用。   善缘和恶缘,当进入了第八意识中,就开始成为染著和干净,染和净就开始了。在第八意识中,我们暂且把不好的意识称为染著,在你心中产生不好的想法;净就是干净。你们来上课,看见一个你很喜欢的人,跟他打招呼,帮他留一点饭菜,或者对他特别开心,这是你的第八意识起作用了。因为你的第八意识把他储存在你的“电脑”里是属于好人,你喜欢他,所以见到他你就给他留菜,有的人早到了,给他留个位子,就是这么来的,第八意识起作用。第七意识末那识,是在第八意识形成之前的一个辨别意识、分别意识,然后进入第八意识。   我今天要跟大家讲第九意识。佛陀说过“众生皆具佛性”,这个佛性在第几意识中?在第九。第九意识叫阿摩罗识。阿摩罗识实际上就是你的良心、本性、佛性的所在地。所以一个人再坏,他也有良心。只要进入了第九意识,他就做不出坏的事情。意识,今天跟大家讲的是多层次的。我为什么先要简单地跟你们讲一讲人大脑的意识?佛法把一个人的大脑都分析得这么清清楚楚,这是在2500年前,科学那时还没那么昌明,还不知道大脑的结构,心理学家还不知道意识的存在,我们伟大的佛陀已经知道人的思维是怎么形成的。现在你们知道了吗?眼、耳、鼻、舌、身,这是五个“识”;第六意识就是“意”,意识存在;然后接下来就是末那识——第七意识;阿赖耶识——第八意识;第九意识——阿摩罗识,就是你的本性。   接下来,师父就给你们讲重点。佛法里讲,要经常关住自己的“门”,不要让人间的任何意识流入到你的内心。也就是说,眼睛不要去看不该看的东西,耳朵不要去听不该听的东西,鼻子不要去闻不该闻的东西。一个好孩子,眼睛去看了色情的东西,大脑马上就开始在第六意识、第七意识转变,然后产生一个淫念出来,进入你的第八意识,好了,你这个人就淫荡了。如果你今天鼻子去闻了,“这个烧烤特别香”,接下来进入你的第七意识“分别”,进入你的第八意识,你以后看见烧烤就想吃。如果你觉得你的身体“我喜欢舒服”,慢慢地时间长了,就进入你的深层意识第八意识,你整天想舒服。所以佛法叫你们关住自己的“门窗”,也就是说眼睛不要乱看,嘴巴不要乱说,耳朵不要乱听,鼻子不要乱闻,身体不要乱动,意念不要乱想,这就是关住你们的“门窗”,然后你在内心世界的“蕴”才会干净。   我举个简单例子,外面都是灰尘,你们坐在房间里,门窗都关着,外面的灰尘进得来吗?你只要把窗户一打开,正好有沙尘暴,那些灰尘全部进入你的房间,你说你这个房间还能干净吗?所以为什么法师要到山上去修?因为不食人间烟火。不要去听人间不好的东西,很多人一辈子修不好,就是太喜欢探听别人的消息,听别人说什么,什么都要问,什么都想知道,你说他还修得好吗?生活中两个人,如果这个人说“我从来不想打听人家事情的”,这个人就叫修心;什么都要打听的人,这人就修不好心,心就不会明,因为只要打听到东西,这个“蕴”就开始运作了。《心经》里叫我们五蕴皆空,也就是说不要有思维,不要被外面世界的五蕴——污泥浊水、红尘遮住,你就能看清自己的心,你就能明白自己的心到底是干净还是不干净。所以有时候不知道比知道要好很多,知道了太多,这种人五蕴不空。什么都想知道,你说你的心会安静吗?举个简单例子,你的心就像一个房间,什么东西都往你的房间里堆,垃圾也堆,各种各样的东西都往里面堆,堆到最后,这间房间堆满了味道,一走进去就像仓库的味道。你们去看看好了,进厨房间,是不是有厨房间特殊的味道?什么东西堆得多了,这间房间就产生什么味道。

白话佛法广播讲座 | 第2集 真正的解脱是无相

Posted Posted in 白话佛法广播讲座

  不要被外界的环境所击倒。“哎呀,外面怎么样了”“哎呀,怎么样了”,你就怎么样。外界怎么样了你就怎么样:击倒了。你相信啊,菩萨会保佑你的!   宿业要清净,就是过去生中你们造的这种宿业,一定要让它干净,然后清静下来,那么你就是消掉自己业障。清了,就是理清了,我还你了;静,我现在安静下来,我不造新业了。对不对啊?   人能成佛,苦能变乐!一个人天天想着佛、想着菩萨,再多的苦难它也能变成快乐。如果你众生执迷,就是今天明明这个事情搞不清楚的,就要这么做,执迷!善果不显,也就是说,善良的果它是不会显化出来给你们的。所以你们去看,任何一个人执著地想做一件事情,他的善果一定不会显化出来。举个简单例子,小时候,跟爸爸妈妈说:“我一定要买这个东西。妈妈,我一定要买这个玩具。”你吵好了,在家里哭好了。你觉得你吵了之后善果就来了吗?就不买。如果你好好地做作业:“妈妈,我今天成绩考得这么好,考了98分了,你帮我买一个好吗?”“好孩子,我帮你买。”对不对?所以不能执迷,迷就是我盯住这个事情。   所以修心要修到不颠倒,不妄想。妄想是什么?做不到的事情去想。颠倒是什么?明明是正的,你说是错的;明明是错的,你说是正的。所以不要去想,然后不要去执著。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不要去欺心。什么叫欺心啊?师父跟你们讲得很少,欺心就是欺负自己的心。你们说别人欺心,你说你自己怎么会欺负自己?自己做不到的事情,说“我一定要做”,你是不是在欺负你自己的心啊?最后做不到你痛苦吗?你的心是不是受到痛苦了?这不叫欺心啊!所以佛法叫我们不欺心,不要去欺负自己的内心。   “诚实守护功德”,这句话听好了啊,非常重要。什么叫诚实守护功德?你说你今天有功德,你不能让它跑掉吧,因为功德以后可以消业的。比方说,你碰到一些灾难了,或者家里、社会,或者天灾,你有功德,你会消业的,你们不要忘记。那么这个业,这个功德到哪去了呢?靠你守住的,你用掉了啊。我问你们,你们现在是不是没守住很多功德?到哪去了?拿出20%给这个,拿出10%给这个,然后自己做错事情,5%的功德加进去,你说你做的功德有没有守护?没有守护功德,等到一个大的业来了,你就控制不住了,就出事了。那么师父跟你们说,诚实守护功德,也就是说守护功德靠着自己的诚实。为什么?做一点功德,“嗯,很好!我好好地保护好。”老老实实,不要说我今天需要功德了就开始去做功德,这叫不诚实地守护功德。听得懂吗?因为你做了,你就用了,就像你赚了钱了,你家里就用掉了。你为什么不能多赚点钱,家里留一点,等到该用的时候再用呢?所以要诚实守护功德,才能进根本的本性当中。根本的本性是什么?就是我们的九识田中。一个人从佛而来,与佛同在,心佛合一而归,那就是涅槃。你的心跟佛一样,你是不是涅槃了?那么你怎么样让自己的根本进去呢?就是靠功德,诚实的功德。因为这种功德是离欲体的,就是离开欲望本体的。一个人的功德不能有漏的,你今天做了功德,你是为了某一件事情、某一个目的,和一个人只是在做功德,没有目的地去做,那个叫纯善功德,叫善德,善功德。所以心经里边叫“究竟涅槃”,我们这里还没到这个境界,叫“究竟真理”。人间就讲究竟真理,这个究竟的真理就是我们说无常,苦空无常。你要让众生“彻见本性”,你要让众生彻底地了解这个世界,活在世界上的本性是什么。   修内在的智慧和觉悟。我问你们,我们的智慧和觉悟是在行为上还是在语言上?是在你的眼睛里还是在你耳朵里?都不是,是你内在的境界所体现的智慧和觉悟。智慧是看不见的,觉悟也是看不见的,所以叫内心觉悟。要觉悟原来的本性,原来的本性是什么?从小这么善良,你们长大了,贪瞋痴慢疑,跟别人斤斤计较,忌妒别人,然后挤压别人,那么越长大越没有智慧。天天学着不好的事情,越长大越糊涂、自私、贪婪。那么怎么样叫觉悟原来的本性?就是返璞归真。你要慢慢知道:损坏别人东西要赔,做人要对得起别人,要对得起良心,那么你就找到原来的本性了。你必须找到原来的本性,因为你是清净的莲花啊!清净的莲花不是长在凶残上面的,不是长在没有智慧上面的,不是长在忌妒和瞋恨上面的。清净的莲花,它可以不受五浊恶世的污染。你看看,你们现在受到五浊恶世的污染了吗?什么事情自私自利,先想到自己再想到别人。   精神上要得到解脱,才能无忧无虑。所以一个人真正的开心,不是有钱了,不是有名了,而是无忧无虑!你看小孩子的开心,那才叫真正的开心!你看,他们笑得像在天堂一样,因为他们无忧无虑啊。一个人要想得到无忧无虑、精神上的解脱,要马上开悟!马上开悟,你的世界就进入了佛国,就是佛的国家,对不对啊?你说你跟学佛人在一起,是不是就进入了佛国?你说一个很大的庙,里边所有的人都在拜佛念经,那么这个庙可能就是一个佛国,对不对?一起吃饭,一敲钟,一起起来念经,晨钟暮鼓,不就是佛的国度吗?   所以,不受五浊恶世的污染,离一切众生相。一个人一定要离一切众生相。离一切众生相什么意思?就是不要因为你是年纪大的,他是年纪小的,这个人很讨厌,那个人很喜欢……这些都是众生相。你心中要平等,要拥有佛的平等相,要用平等心来生活,你的心就是净土。所以佛为了让我们得到这个净土,他告诉我们,你把所有年龄大的人都看作你的父母亲,把所有年龄小的人都看成你的儿女,把所有跟你一样大的看成兄弟姐妹,你就拥有平等心了。   所以师父跟你们讲,你想要心中净土就要离一切相,把自己的心变得简单而又快乐,那么你就是过的佛的日子。我问你们,你们生活简单吗?不简单啊,想得太多了,你们不能快乐啊。如果你们天天想得简单一点,当然快乐了,对不对?所以,简单才能得到快乐。想快乐,就要把自己的思想弄得简单一点,回归原来的信念。  

白话佛法广播讲座 | 第1集 循因所修 见果即觉

Posted Posted in 白话佛法广播讲座

  很多事情为什么越搞越糟?就是很多人已经错了,继续犯错!这就是我们说,不管什么事情要念经,会消掉你的气。师父曾经跟你们讲过,如果你想要发脾气的时候,你有本事呢,耳朵不要去听人家讲什么,你就念1遍心经。这1遍心经也就30秒,差不多吧。你30秒念完1遍心经,再来想这件事情,30秒就可以让你冷静下来,听得懂吗?所以心经就是拨正你心灵的方向的,我们不管什么事情,首先要静下来。要以别人的心去想自己的心,“我今天讲他话了,他会怎么想?”今天他难过了,你是不是开心啊?你得到了什么呢?你今天让他痛苦了,你得到了什么?你什么都没得到啊!你只是得到一种感觉,你说这种感觉会造成什么?造成对别人的伤害,可能还会造成对你的报复。这种没有意义的气,去受它干吗!所以不要以我自己的想法去做任何事情,你才会跟菩萨有一样的心。因为菩萨从来不会伤害别人,因为菩萨总是为众生而想,用自己的心去温暖别人的,这就是真如实相。人家感受到温暖了,听了你的话开心了,因为你给他带来了温暖,因为你给他带来了幸福,因为听到你说的话之后,他感受到了菩萨的存在,那么你这个人就是拥有了世界的实相。因为你知道帮助别人才能改变自己,才会得到安宁和喜悦。你让别人开心,你怎么不得到喜悦呢?你今天写几个字让别人跳起来,说一句话让别人闹起来,对不对啊?你做一个动作让别人骂起来,你难道是一个菩萨吗?所以,众生的满足,实际上就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有的时候,你只要对这个众生说几句好话,感恩他,你就不会太痛苦了。因为很多人一听语言之后,他会满足的;一满足之后,他就不会痛苦;当他不痛苦的时候,他容易找到光明;他找到光明了,他会拥有永生。要想找到永生,首先要过得快活,过得开心。这种开心从自我身心的调节,从别人给你的爱,从你对佛法的理解和对世间的理解开始,你会得到不生不灭的智慧。什么叫不生不灭的智慧呢?因为人的智慧实际上是用不完的,很多人傻傻的,以为我做人,“哎呀,这个智慧没了。”不是的,不生不灭的智慧是什么呢?圆满、平和,心要平和,做事要圆满,要学会宽容,要自心明白。你一个人想帮助别人,自己心中要明白。这样的话,你的人生会变得非常地光亮、光明,所以无苦,没有苦,无苦集灭道。就是这样的人,才不枉费在人间走一遭。因为他找到了怎么样了解自己和帮助别人的方法,这就是个菩萨啊!所以你们要记住师父这句话:找到了了解自己的方法和帮助别人,他智慧,就是菩萨。   不要去看当下的惨不忍睹,因为在人间,实际上你看到的都是惨不忍睹的。你看看医院里,你没有到医院,你就以为医院不开的?你要是天天在医院里工作,你天天看到的都是惨不忍睹的事情。救护车救过去的人个个都是,要么车祸,要么急诊,要么气喘不过来。它都存在的啊!只是你没看见,你就以为没有了。所以当下的惨不忍睹,实际上你要知道,那就是我们自己宿世的业障所为啊!这些业障让我们拥有了业报。你长久地不当心自己的身体,终有一天你会身体不好;你长久地得罪人,你终有一天你会被所有的人唾弃。你经常动不动跟人家吵架,你这个人没有人缘,没有朋友帮你,没有人会爱你。一个人在社会上没有人爱,你说他怎么活?孩子的爱、夫妻之间的爱、父母亲的爱、老师的爱、同事的爱、同学的爱,这种都是爱啊。如果你连这些爱都没有了,你说你活在世界上,怎么能够感受到这个世界的温暖呢?所以很多人很痛苦,说:“我孤独啊!”你去看,自闭症的人都是孤独的,因为他得不到爱啊!那么想一想,为什么你得不到爱?是因为你没有给别人爱啊!所以,师父叫你们越苦心中越要有佛法的依靠。你今天苦了,你就要想到:“我有观世音菩萨、有佛在帮助我,我可以靠。”你迷的时候,师父说了:“有明师度你们啊。”很多人一辈子会有很多着迷的,搞不清楚,有没有师父要度你们的?所以一直度到你们成佛,离弃人间的恶念恶行。你要成佛,你又不想离弃自己身上的恶念恶行,你怎么成佛?你今天是个猴子,你想做人,你怎么不要站起来走路?怎么不要把自己的尾巴给割掉?你说很痛,站起来走路很难,那你怎么能成为一个人啊?你今天要成菩萨,你怎么能不把自己身上的贪念、恨念、瞋念全部去除呢?所以你在人间是在造业啊!一般不学佛的人,他说他是在生活,实际上就是在造业啊。造的什么业呢?有的时候是善业,有的时候是造恶业,只是自己不知道,以为在过日子。实际上这些业,为今后造成的果奠定了基础。   锻炼自己的实修,从实修当中饱受一切,就是接受一切痛苦或者折磨。这句话的意思就告诉你:你要修的人,怎么会不饱受痛苦和折磨?人家在玩,你要好好在家念经;人家吃山珍海味,你就必须要吃素……一切的一切,人家用了很多时间打麻将,觉得很开心,你要念经、修心,但是你获得的是极乐的善果啊!你在实修当中接受一切痛苦和折磨,而获得极乐的善果啊!你开心的时候,人家都在生病。你不生病的时候,你有菩萨保佑,你是不是获得善果了?那么这些善果是怎么来的?就是在别人吃喝玩乐,而你在念经修行当中得到的!   所以要让自己的内心循因修行,就是自己的内心当中要懂得遵循这个因果的因来修行。要念佛持咒而不觉苦,就是不觉得很苦。我们现在有很多佛友,他们一念经就很开心,今天功课没做完,他们就觉得很伤心。一念经他就开心了,因为念经的时候,是你最好安静的时候。不烦了,没什么好烦的;不去想了,念经的时候想什么!所以为什么很多人感情上过不来,一念经就不想了呢?很多刚刚还在烦的事情,一念经就可以忘记。   我们每个人烦恼的时候会有混乱的行为:“哎呀,这个动作,我刚刚不要做这动作,傻得让人家误解了。”一个思维:“哎呀,我怎么会这么想的,把人家想成这样,我变成什么了?”“哎呀,我这个脑子怎么乱想!要回归到平静,自然。有什么了?不去想能怎么样呢?想了又能怎么样呢?我想了这么多不好的事情,只会造成对自己的伤害。有什么好想的?好好修就好了。”已经做出来了怎么办呢?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啊!你只能这样,一念经,“哎呀!菩萨保佑,刚刚讲错了!菩萨保佑啊,刚刚做错了!菩萨保佑啊,我忏悔啊!”那这是正在改。一直回忆着:我刚刚为什么说错话,我怎么在他面前这么丢脸啊,我怎么怎么……这一切只会伤害你而不能帮助到你,所以念经能帮助到你回归自然。   回归平静、自然会克服你低档的心神散乱。你去看好了,心神不定的人档次很低啊,静不下来。你说说看,哪一个有地位的人会平时这么心神散乱?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对不对?像这种低档次的人,一辈子做一件事情想很多,最后造成他的心神散乱,无法善逝。你们知道什么叫无法善逝?这种人如果不学佛,死都没有好死啊!无法善逝,就是没有办法善良地逝世啊!因为他们整天脑子里乱哄哄的,不思归去啊。他们没有去想一想“我最后是到哪里去”。你想得再多,你最后到哪里?还是要死的啊!不思归去,轮回受苦!心轮回,行为轮回,语言轮回。一句话说得不停地再说一遍,再说一遍,就叫语言轮回。语言轮回,在心理学上讲,如果经常地语言轮回,就是语言错乱,在思维上叫逻辑混乱。所以你跟一个人讲话,你就知道这个人思维混乱不混乱。一句话不停地重复讲,是不是老年痴呆?讲一遍再来一遍,讲一遍再来一遍。跟你讲过好了,以后你再跟人家讲一遍,人家就听了;你跟人家讲五遍,他知道你还会讲第六遍,你前面五遍他都不好好听的,听懂了吗?

白话佛法视频开示 | 第52集 见、修、行是证悟的纲领

Posted Posted in 白话佛法视频开示

  师父跟大家讲,我们不要让自己的心灵经常产生那种虚幻的幻觉式的想法,因为空的,你去想了,最后也是空的。当你去想象了,这个想象的空间产生一种色——看得到、想象得到的就是一种色,色到最后就是空。实际上“色即是空”就是告诉我们,我们看到的、认识到事物的一切现象,和这个世界上诸多的苦恼、烦恼,其实都是虚幻而产生的。佛经就是告诉我们:苦是暂时的,时间过了就忘记了;快乐也是暂时的,经过多少年之后,它是虚幻的,也没有了。一切“色即是空”,空到后来又有一个虚幻的人生出现,这就是共性。共性就是从有到无,从无到有,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其实这其中讲究的就是因缘果报的关系,让我们懂得这个世界上一切都是缘分所在,因果一定会有报应,善恶是循环的。很多人经常问:“我前世做什么的?”你们不要问师父,佛经上早就讲了: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你今天生活得很好,无忧无虑,没有受很多苦,你上辈子一定积福积德了。很多人来问师父:“师父,我下辈子有什么果报?我能到天上去吗?我能到好的人家去吗?我不会去做饿鬼吧?”佛经上讲:要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你们今生在做善事,一定有善报——三善道,天道、阿修罗、人道都属于三善道;如果你今生没有好好做善事,而是做恶事,那么地狱等着你,饿鬼道等着你,畜生道等着你。所以要问别人吗?问问你自己就知道了。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劝人向善的基础。“不要执著了,没关系的,你要放下,这个东西有了,以后也会没有的”——劝人向善吧?很多人你劝他,他不听的,“我家里很富有,我磕什么头?我有钱,我有名,我有利,我什么都不缺,所以我也用不着磕头。”你就告诉他:“无常的,这个世界的一切到最后都会空的,色即是空。”那么他知道终有一天会没有和失去,就会生起学佛精进的耐心。   接下来跟大家讲的就是佛经上的。学佛要见地、修证与行愿,学佛的纲领提出来了——就是“见、修、行”三位一体。“见”就是见地,就是你的见解;“修”就是修证,修心之后证得,明白了;“行”就是行愿,你的行为。依照这三个纲领去读一切经文,就慢慢明白经文的真谛、内涵。   学佛要有功夫,功夫就是好好努力、精进。读书要用功,用功要对得上路,如果用功不对路,那就用错功了。很多人没师父,自己盲修瞎练,到最后见地又不对——对学佛、对人生产生的见解和理解不对;见地不对,理就不对,就不是正确的理论了。很多人学佛学到后来逼着别人:“你学佛,你不能这样,你要这样……”他的见解错误了。见解错误之后,对事、对人都会产生偏差。   见解错了,行愿就做不到,行愿没了。行愿是什么?有愿力,要去行、要去做。没有行愿,功德怎么能圆满呢?我们经常跟大家讲一句话“功德圆满”,功德要圆、要满,要懂得圆满。你的见地有时候为什么不到位呢?你的见解为什么出偏差、不到位?因为你修证没有到,修心没有证道。什么叫没证道?修心不到位。比方说你今天五戒里守两戒,你算到位吗?你说“我不杀生,我不偷盗”,你守了两戒,很好;那你又妄语、又喝酒、又邪淫,你说你是个好人吗?你不到位,能圆满吗?你的智慧不够圆满,行愿就不够圆满,愿力就永远不会圆满。你跟菩萨行愿的时候,“菩萨,我一定这样”,不圆满的。五戒就是五戒,八戒就是八戒,我今天守多少戒,该怎么守就怎么守。有愿力要做人不撒谎,那我就不能再撒一句谎,这就叫守戒。愿力没圆满,行愿没有到位,功德一定不够圆满;功德不够圆满,见地、修证就有问题。功德不圆满的人,他的见解是不是错了?修心证得的对佛法的理解力就一定有问题,因为它们是三位一体的。所以行为和愿力没有到位,见地和修证就有问题。师父举个简单例子,你今天做义工,“哎呀,我做义工了,我做点好事吧”,你说你能够功德圆满吗?你今天做义工,就要老老实实为众生服务,就要好好地在那里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就要像个护法神一样保护着我们伟大的佛法。这就是师父要告诉你们的,要特别当心,三位一体。   其实学佛最难的一项就是慈悲心,因为每个人要生起慈悲心不容易,每个人嘴巴都会说“我要慈悲你”,吵架的时候有慈悲心吗?不肯帮助别人的时候有慈悲心吗?愿力不够圆满的时候有慈悲心吗?所以要真正发起行愿心,你才拥有慈悲心。“我有这个愿力,我要去做,我要做好人,我从今天开始就要学菩萨的正等正觉,以后才能成为无上正等正觉。”你要有愿力的。如果口口声声说“我要帮助别人,我要慈悲别人,我要度别人”,嘴上这么讲,天天睡懒觉,叫他起来念经都不愿意,一天能念几张小房子?一天能念几遍经?更不用说去帮助别人了。帮助别人全部要付出的,要付出自己宝贵的时间吧?要付出自己的慈悲心吧?要舍去自己很多休息的时间、玩乐的时间,或者本身自己应该有的安逸生活,全部都要打破,你才会有愿力。所以有时候讲起来容易,却很难办到。你单单说修行,没有用的,要有一颗功德心,在愿力上一定要建立起一颗功德心,“我今天行这个愿,我一定要做功德,一定要对众生好”,否则你根本没有去行这个愿,没有这个功,也没有这个德。   佛法在世间,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人要见地。见地是什么?要看到事实,理解这个世界的事实,就是在行愿。当你能够理解这个世界的一切善与恶,你就是在行愿。这个世间是五浊恶世,五浊恶世很难逾越烦恼浊、见浊、命浊等五浊,你怎样在五浊恶世中行布施?现在末法时期要做件好事,大家都会笑你:“你这个人怎么这么傻,他自己不能做啊?为什么要你去帮忙?”阻力重重。“你为什么要去对他好?他跟你无亲无眷的,你为什么这样?你不是大傻瓜啊?”这就是五浊恶世,因为人的理念全部都反了。现在谁愿意帮助别人?没有利益,不肯帮助别人;没有得到利益,更不肯帮助别人;得到利益要看多少,得到的多了,帮帮你;得到的少了,拿了你的也不帮你。这就是现在的理念。所以需要大家来布施我们的功德心、慈悲心。在这个五浊恶世里,要守戒很难,大家都是在贪瞋痴慢疑中。在这个世界,我们要弘法真的很痛苦,大家都在动小脑筋,大家都是为私心而活,你怎样在这个世界中自度,还要度人?所以要功德圆满。   其实这在佛经上是“第二义”,从形而上道而言,也就是说从形式上来说,没有什么世间与不世间的分别。很多人说你修世间法还是修出世间法,也就是说你修的是人天福报还是修的是以后上天的路,实际上都是一样。你今天在人间做好事,你一定能上天,人天福报也会有;你今天在人间不做善事,你说“我以后离开这个世界一定到天上去”,你怎么上去?你在人间都不愿意做好事,怎么能够到天上成菩萨、成佛?你连修罗道都去不了。   《六祖坛经》中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就是告诉我们,佛法就在我们身边,它没有离开我们,在这个世间就要马上觉悟,离开世间无法求得觉悟。只有苦了,才想出离;一个人很安逸,怎么会想到求解脱?今天没有被锁链绑住,怎么想到要把锁链解开?所以若没有痛苦,你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快乐,什么叫幸福;如果没有烦恼,你怎么知道什么叫清净,什么叫安详?我们过去多少烦恼,现在安静一点了吧?因为你知道什么叫烦恼,所以才会变成安静。你有安静的心、安详的心,虽然过去有烦恼,现在已经转为安详、安静,就是“烦恼即菩提”了,因为你现在拥有菩提心,你静下来了。   “离世觅菩提”,如果说你想真的跳出这个世界来寻找菩萨智慧,要知道人家是已经跳出三界,不在五行中,本身已经是佛界、菩萨界、声闻、缘觉界了,都已经觉悟在天上了,身在菩提中,不求菩提,已经是菩提了;而正是因为我们还在人间,所以要懂得不离世间觉。离开世间,你怎么能觉悟?“离世觅菩提”本身就是不理解菩提。大乘佛法说“佛法在世间”,其实指的是“行门”。我们打坐也好,修心念经也好,放生也好,只是行门中的一种——万分之一或者千百分之一,去行,去修。实际上,如果你用佛法来做人、做事,你行的都是佛法的“门”。我们现在“心灵法门”,这个“法”是佛的法,心灵中有佛的法,这一扇“门”没有离开世间,就是在人间来讲佛法,来把这扇门打开,让大家进入佛法的最好的一个佛门之道。千万不要以为佛法要你出世之后、离开这个世间才能得到,实际上,我们在这个世间已经不能离开这个世间的佛法了,因为只有在这个世间,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佛法。   希望大家一方面修道,一方面要好好地想,一切功名富贵、酒色财气,你要了有什么用?你曾经有过又有什么用?你如果今天还放不下,那就是大错特错。所以师父跟大家讲,好好在这个人间拥有佛法,要想以后修出世法,离开世间能够成功,从我做起,从现在开始,在人间、在现在这个现世的世界中就好好地行门——行佛法这个伟大的佛门。

白话佛法视频开示 | 第51集 抛弃妄念 非想非非想

Posted Posted in 白话佛法视频开示

  其实人生就是一种平衡,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实际上就是想取得一种平衡,你拥有了这个,一定会失去或者错过那个,所以有时候你在人间什么都想得到,结果往往会失去更多,因为你的心里不平衡。所以师父跟你们讲,有时候不要奢望在人生中拥有绝对的公平,想要这件事情一定要公平。实际上“公平”这两个字就犹如天平的两端,一端付出得越多,另一端就承载着更多的希望。就像朋友与朋友之间,家里的夫妻之间、和孩子之间都是一样的,实际上一个人只要承受得多,得到的希望也就更多。   当我们处于这个世界很多的矛盾中,或者人生在走向低谷的时候,不要太悲观,因为我们最终还是会越过一个一个障碍往上走。置身于低谷的时候,不要失望;置身于人生顶峰的时候,也要想到这是暂时的,不要忘乎所以。有些人到顶峰,或者在单位里能够做一个很高的位子,他会想到自己最后可能会下来。人生不要过于执著,平衡的心态能够让你好好学佛。有时候你选择了,自己做一些努力了,坚持了,走过了这条路,无愧于心就好。人这一辈子无非就是走在自己人生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在走人生的过程,“荣华花间露,富贵草上霜”,一切都是虚幻的。拥有得多,可能会给你带来更多的压力,可能会给你造成更多的烦恼。所以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人生,我们应该顺其自然,应该懂得什么叫随遇而安。   《白话佛法》就是告诉大家,在人间很多东西不能看得太穿,有时候看穿了,自己会心痛;有时候有一些烦恼,能够随缘就好。在佛经里经常有一句话叫“不可说”,世界上很多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也就是说心里能够感受到的东西,并不代表一定能够写出来和说出来。那种内心的感受、内心很多的境界并不是写得出来的。就像每个人学佛的经历一样,各有不同,有时候那是一种悟性,那是一种觉,那是一种受,所以修心就是觉悟自己这颗心。   佛陀教化众生,让我们要抛弃妄念、执著,我们不可以执著,不能有妄念,所以佛陀叫我们进入非想非非想的状态。“非”就是不、不是。比方说不去做什么——非也;不去做,不要怎么做——非。“非想”就是不要去想。“非非想”,就是不是不要去想。“非想非非想”也就是说,不要去想,但是又并不是进入了完全不想的境界,这就是靠你的觉悟。世界上很多事情,你做也好,不做也好,有的事情可以做,有的事情不能做;实际上又可以做又不能做,又想做又不能想去做,这就是人生,要靠理解和悟性。   我们人为什么很多东西不能说?因为当你想说的时候,你有自私心在里面,你有妄念就在你想说的话里面。所以任何人说出来的话,除了这个说话的目的之外,一定还会有很多私心杂念,包括我要显化,我讲的这句话有一些忌妒心、贪心、愚痴心在里面,每一句话出来都会带有一点妄念,或者讲这句话,“我私心上能够感受到什么”。所以,当一个人不能将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的时候,他硬要讲,一定会讲出事情来。佛经经常叫我们“不可说”,佛陀开示了很多经文和佛言佛语,就是为了教化众生,让我们懂得不得已而为之,当实在精神上控制不住的时候一定要理解它,就是靠平时的学习,最后能够进入你的心中,来感受它、理解它。禅宗讲“不执著于文字”就是这个道理。当一个人学佛学到后来,整天跟别人讲文字,他已经执著在文字中。真正的学佛是要用智慧来解脱自己的思维。   佛家经典有一句话说:“有的事可说不可做,有的可做却不可说,有的既不可说又不可做。”这就是你的理解能力,当佛经学到深奥的时候,完全靠你自悟,完全靠你自己内心阿摩罗识的本性来契合你的阿赖耶识,能够合在一起。师父跟大家做个解释,什么事情可说不可做?举个简单例子,别人做错了事情,你要讲他,你不讲他又不行,但是讲了他,你又不能去做,所以就产生了一句话叫:“我如果像你这样呢?我如果这样对你呢?”所以有的事可说,但是你能这样去对他吗?你能这样去做吗?这就是经典,佛法的经典。师父再举个例子,什么事情可做却不可说?行佛、好好地做菩萨的事情,每天做功德,但是对那些无缘众生,你一旦对他们“说”了,比方说你告诉他“要吃全素”,结果引起他造口业,他就说:“山珍海味都不吃,你到人间来干什么的?你连享受都不会。”还说“酒肉穿肠过……”他造口业,然后你就帮他们背业了。所以有的事情你自己做,你就是行菩萨道,但是碰到没有缘的人不是一定要去跟他说。有的既不可说又不可做,什么是既不可说又不可做的?那就是你内心肮脏的思维。又不可以说出来,又不能做。做了有因果,不做就没因果。所以佛经中的经典贯穿在学佛的智慧上面,学到后来,人的智慧会越来越开,人会不一样,犹如《心经》里有一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样。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由唐代的玄奘法师翻译的,它其实是禅宗的精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佛家讲的“色”就是眼睛所看见的一切事物、人物,实际上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要懂得色即是空,就是万物本空的禅学理念。你们想想看,在这个世界上从拥有到最后失去,不管自然地失去,还是因为离开了这个世界而失去,一切到最后都是空的。我们曾经拥有过,但是最后又失去了。我们曾经拥有过很多房子,最后失去了;我们人生拥有过很多,最后都失去了。这个理念就是让我们要开悟。   菩萨让我们懂得“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就是让我们不要对万物“执情”——执著这个感情上面,执著“这个房子我可爱它了,我可喜欢了”“这个人,我可爱他了,我放不下”……佛经让我们不要去执著于这个情,因为这个情是空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你只要一执著这些空性的东西,接下来内心就不得自在,而内心不得自在,你就是在谈空、论空却又恋空。明明知道这个人会离你而去,你还留恋他,最后得到的是空;这个酒店住半年很好的,哪怕住一个月,真好,服务这方面很好,但是你知道最后你会离开它的;你的身体,你知道父母亲把这个身体借给你,也就是七八十年时间,你去执著于这个身体,天天为这个身体花四五个小时化妆、美容,到了最后这个身体离开你,你心里很难过,所以这就是“色即是空”。因为你看到的东西就是空的,但是你去恋空,觉得这个空的是有的,你怀念它,执著于这个恋空的情结中,那你就不懂得什么叫“空即是色”。也就是说你因为恋空,忽略了这个空中还有色——还有物体,还有你看得到的一切。所以,要看破它,要照见五蕴皆空,要看到它的本质。   佛经《心经》就是告诉我们,内心想自在,想完全不被这些空和色所牵挂,想心中得到大自在,既要懂得什么是“空”,又要在“空”当中知道怎样利用人间的色(就是相)来完成自己内心的空性,所以不要恋空。你的受、想、行、识全部都是你的感受,《心经》讲得很清楚,“受”就是感受,“想”就是思维,“行”就是内心的行为形成的意识,“亦复如是”——也是这样的,都是这样的,到最后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举个简单例子,你今天想“多好啊,一年之后我能拿一个好房子,公司给我或者怎样,好开心”,但是到了最后这房子也是交还给公司的,只是暂时给你住的,那是不是“亦复如是”?你当时的想象、感受开心吗?澳大利亚政府专门配给老人很多房子可以住一辈子,但是这个房子不是你的,等你走了,政府就把这个房子收回去。这不就是“亦复如是”吗?你当时感觉“我有房子了,我可以住一辈子了”,但是最后这房子是你的吗?他提早就告诉你“亦复如是”——就是这样的,不是你的,最后也不是你的,你是拿不到的。   在《心经》中认为恋取世事(恋就是怀恋,“我恋着这个事情,来夺取它”)实际上就是恋空。“我今天留恋,这个地方真好”,但是恋到后来一切都是空的,叫恋空,其实都是没有分别的。我们回忆小时候天真无邪的笑声、儿童般的快乐、无忧无虑的成长、没有压力的生活,怀念啊,怀恋儿童时代,实际上你怀恋的就是恋空,因为最后什么都没有。你执取了它,不放下它,最后失去了它,那就是“色即是空”,最后就给你心中造成很多烦恼,因为你得不到它。所以佛经上讲,一切能见或者不能见到的事物现象,其实是我们人生虚妄产生的幻觉。也就是说,你今天喜欢的东西是你的幻觉,你今天所留恋的东西也是你的幻觉,因为它是暂时地拥有,暂时地给你看到,暂时地让你听到美妙的音乐。就像一个人参加音乐会,他特别迷恋这音乐或者歌星,听完之后散场了,一切都归空了,场地都空了,演员又空了,所有粉丝全部走空了,他还留恋在那里,依依不舍地不希望离开,最后就叫执空,就叫恋空。《心经》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你所有的想象、所有的意识到最后“亦复如是”——都是这样的,到最后全是空的。《心经》就是这么精彩。  

白话佛法视频开示 | 第50集 五蕴皆空 行深般若

Posted Posted in 白话佛法视频开示

  当你能够理解佛法无底智慧的时候,你完全进入空性了。不知道,反而空了;知道了,就烦恼了。举个简单例子,当你知道一件事情,就会很烦恼;当你不知道的时候,就不会管它了,“这件事情搞也搞不清楚”,不烦恼了吧?“这件事情,对,我搞清楚了,就是他不好,就是你对”,过一段时间,“我搞清楚了,就是你错,是他对”,你进入了是非中,没有真正地理解他们两个人吵架的原因。师父经常跟你们讲“空性境界”,其实就是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远离五浊恶世的世界。   无论看什么,念经也好,拜佛也好,看“生从何来,死往何去”,其实都是一个概念,因为“无生亦无死,以无所得故”。一切法都“无所从来”,你不知道这个法是怎么来的,也不知道这个法是怎么去的,你们最深也就知道佛经、佛法是从菩萨这里来的,但是菩萨的智慧又是从哪里来的?深不可测,那才叫“行深”,那才叫“般若波罗蜜多时”。要到达彼岸,必须要深深地懂得佛法的智慧,故般若称为“深般若”。有善根的人,有时候坐禅,身体空了,很开心。真的空了吗?身体空了,心没有空,心杂念纷飞。身体空的时候,心念就开始起来了。很多人坐在下面,心在外面,很多人跟师父讲话,心不在这里,左看看、右看看,他想的是他自己的事情,做的是他自己的境界,他这颗心能守得住吗?每一个人的心都有无量的妄念,用现在话讲,就是拥有无量的妄想心。无量的妄想,怎样不生出来?只有用智慧,心中充满着般若智慧,自然妄想心就生不出来了,涅槃心、智慧心就生出来了,所以在深般若中,观世音菩萨说“照见五蕴皆空”。   五蕴就是众生,五蕴也可以说是自己,因为每个众生都拥有色、受、想、行、识。若想认识自己,要明白自己就是拥有五蕴之身的人。“蕴”即盖覆之意;又有一种意思,就是像云、像雾一样,可以遮住内心的本性。这个“蕴”有五种云彩,有五种云雾,它可以遮住本性,所以必须要透过它。就像乌云有时候遮住了太阳一样,要透过乌云看到太阳,照出来七彩光,菩提心就不会被五蕴所覆盖。一定要了解五蕴,菩提心才会出来。那我们现在是什么心?我们现在这个心称为“妄想心”。冲不过自己的五蕴,就产生了妄想心,远离了菩提心,就不能称为真谛心,不懂什么叫“真谛”,所以是“我是非心”。每个人都有人我是非心、贪著名利之心。五蕴只有在空性的时候,才看得见自己本性的菩提心,所以修心要从菩提心修起,一直修到成佛。很多人说,要生极乐世界,对五蕴怎么理解?想进入空性世界,想修成五蕴皆空,才能到极乐世界。   劫浊就是色蕴,烦恼浊就是想蕴。劫浊,劫就是劫难,劫难浊就是看得到的心里的劫难和外界的劫难,就是色蕴。烦恼浊就是想蕴。你烦的时候,脑子是不是想?见浊就是受蕴。众生浊,与众生各种接触就是行蕴。命浊,就是你的意识造成了生命的走向。所以只有空了五蕴,才能去除五浊恶世的缠扰,才能到极乐世界,才能照见五蕴皆空,你的心才能变成唯心识的净土人间世界。   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一切经典,实际上就是叫我们要空五蕴,要照见五蕴一切皆空。《心经》固然如此,《弥陀经》也是让我们离开五浊,离开五蕴,要能够空五蕴。佛教界有一部经文《解深密经》,它讲的是种子的意识和阿陀那识,实际上就是怎样转到空八识。师父有很多佛法要跟你们讲,以后要跟你们讲四智,转识成智——成为智慧,把第八识转成四智。   大家都知道八识吧?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第七意识末那识,第八识阿赖耶识。要怎样转八识?八识就是五蕴——你有这个五蕴,它就在八识中。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前五识)就是受蕴,所对应的五尘是色蕴;第六意识是想蕴,就是思维上的;第七意识,实际上你的意识在运作,思维在运作,判别意识在判定,就是行蕴;第八意识阿赖耶识,就是形成思维的意识蕴,叫“识蕴”。大家要明白,这些八识就是从五蕴而来。   唯识论教我们转八识成四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唯识论要我们转八识,也就是说,不管拥有怎样的人间的外相,只要转八识,就能够空五蕴。只要一件事情把它转换了,这件事情就变成智慧了。可能很多人不能听懂这个意思,师父举个简单例子给大家听。想一想,夫妻吵架,你很恨自己老婆的时候,你只要一想她跟着你很苦,这个意识一转,你就可怜她了,你自己内心的悲愍心就出来了,就不会对她做出伤害她的行为和语言。比方说这个孩子太讨厌了,虽然是你自己生的,但是他实在太讨厌了,这个时候你就想,他投到人间吃了这么多的苦,也不容易,他也曾经给家里带来过快乐——你这么一想,是不是转识成智了,是不是智慧就出来了?为什么要转成大圆镜智、平等性智?这些就是师父下一次跟你们再讲的:应该怎样拥有大智慧,用大智慧来包容,来解决人间的烦恼。四智——这个智慧是四种智慧,是从佛性出来的,所以你能够转换八识——把人间的一切烦恼转换成智慧的话,你不就是在人间已经拥有菩提心了吗?   每一次,师父最后都会跟大家讲个故事。今天要跟大家讲的就是伟大的佛祖释迦牟尼佛,他的弟子中有一名叫周利槃陀伽的尊者,很多人都听过,师父可能简单的故事也讲过。今天这个故事比较有意思,是展开讲的。这个故事,大家都熟悉,都知道佛陀有这么个弟子,这个弟子后来被称为尊者,又名槃特。这位尊者其实从小比较愚笨,他的父亲是一个不识字的奴仆,但是很怪的是,尊者的母亲却是一位大富大贵长者的女儿,而且知书达理。   尊者的母亲在产期即将降临的时候,思母心切,不顾一切地回到了遥远的家乡。将要到家的时候,没想到突然之间腹痛难忍,急忙躲到小路边上。不多时,一个白胖的男婴儿就出世了,槃特就是在这种情形下来到这个世间的。可惜这孩子从小就是一个比较呆头呆脑的笨孩子,对人间的很多事理一点都不懂。但是到后来,他很有福报,能够遇到佛陀,出家学道。由于他的根性比较愚钝,佛陀很慈悲,诵念四句偈给他,他连四句偈都怎么也念不会。   佛陀为了教化这个特别的弟子,就给他大开方便之门。看到槃特在扫地,佛陀就指着扫帚说:“槃特,以后你在扫地的时候,一边扫一边就诵念‘扫帚’两个字,如果你能一心持念,自然会念到好处的。”   起初槃特念“扫帚”这两个字的时候,常常是念“扫”就忘了“帚”,念“帚”又忘了念“扫”。对于一点记忆力都没有的槃特,凡是见到他的人都在窃窃私语地嘲笑和摇头。   有一天,当地的耆域王子请佛陀和弟子们到王宫里去受供(过去很多皇宫贵族把法师请到皇宫里来供养他们,那是一种非常高贵的事情),他们就有意地说不欢迎槃特前去参加,不让他去。当佛陀和弟子们到了耆域王家里受供的时候,主人按照热带的印度的风俗,于请客之前先搬出水盆让客人洗脚,这种礼节叫作“行清净水”(就是大家把脚洗干净。过去丛林制度里,洗完脚上床睡觉,把脚洗洗干净,把污垢都洗洗干净)。耆域王子将水已经端到佛陀面前,佛陀不肯接受。耆域王子感到非常惊讶地问:“佛陀,您为什么不受清净水?”   佛陀说道:“来受供的大众中,槃特比丘在不在座?”   耆域王子回答说:“佛陀,槃特比丘连‘扫帚’两个字都念不出来,他比起牧羊人还不如,所以我们就没有请他来。”   佛陀说:“不,佛法是平等的,是没有高下的,没有差别的。你不请槃特,我也不受水。”佛陀也不肯接受这个礼仪。   耆域王子知道违背佛陀的旨意是不可以的,“来来来,赶快赶快,去把槃特尊者给我请过来。”王子马上去叫下面的人去请了。佛陀看到槃特来的时候很开心,要阿难尊者给槃特授钵(就是给他一个钵吃饭、受供)。槃特很老实,很纯洁,他就高兴地赶快站了起来(好像很尊敬,别人给他,他要站起来谢谢)。但是佛陀看见他:“你坐下来,用不着站起来,坐着就可以了。”佛陀有他的目的的,因为槃特比阿难尊者还要早出家。   佛陀知道槃特的座位离佛陀很远(就是在很后面),而且吃后还要将钵送回到佛陀的手中,确实不容易,佛陀就开始帮他了(其实佛陀就是让大家看得起周利槃陀伽)。然后槃特就仗着佛陀当时给他的一种能量、佛陀的威神力(所以有时候孩子傻一点,他很容易接受到能量体的,干净的孩子,脑子比较直的孩子,他小脑筋少,很容易修成的,他一接受,马上就感受到菩萨的能量),别人还没注意,“咻”一下,这个钵已经送到了佛陀的手中了(就等于他吃完的那个钵,佛陀的手这么一伸,就飘过来了,送过来)。这一个奇特的现象,大家全部头回过来看了,尤其是耆域王子,他急忙跑向前去,一看槃特有这个神功,就跪在了槃特尊者的前面忏悔,然后把他奉为上宾。   槃特当初虽然愚笨,可是他有坚韧的恒心,经过六年时间,他不但念诵了很多字,受别人讥笑不灰心,把嘲讽当成替他消业:“你们笑我就是在替我消业”。他的心念一转,慢慢地清醒过来,越修越好,不再散乱,直到有一天他开悟了,而且获证圣果。从此以后,智慧的心灵开了,他能够懂得微妙甚深的佛理,他能够领会佛陀深奥的法语。过去看不起他的人,都慢慢地开始尊敬他,不再嘲笑他。   槃特尊者有一次跟随佛陀以及四百九十九位大弟子们,到阿耨达龙王处去受供。走到阿耨达池边,佛陀命令弟子们:“你们各人饮用一点池中的八功德水,因为这些八功德水饮用过后,你们都可以瞬间知道自己前世的情景。”这时佛陀又让徒弟们各自在大众面前讲述喝过水之后看见他们前世的情景。   轮到槃特,他遵命就说了他为什么会如此愚笨。他说:“众位,多生前,我曾是一个养猪的人。有一天,我赶着一群猪要到市场上去卖。走到半途中,有一条河阻止了我的前进。为了赶早市,我又不能停留,因此就想办法用绳子把这一群猪一个连一个地全部扎起来。但是我又恐怕它们在河面上狂叫,所以用棉布将每只猪的嘴巴紧紧地塞住。这时我手拉紧绳子,自己慢慢地渡过江,我人已经上岸了,然后把猪拉上来的时候,因为这些猪的口被无知的我用棉布阻塞着,它们不能喘息,到了江中,一群活生生的猪都被闷死了。死猪上市很难出售,我的全部本钱都丧失了,从此我的生活非常艰苦,我经常呆立在河边,愚痴地看着河,想不出一条出路。有一天来了一位高僧,他看见我非常可怜,就劝我出家,教我修行。死后我生于天界,天福享尽,又再投胎于人间。由于我封住了猪口伤害了很多生命的业力,所以我今生受了蠢笨的果报。因为前世出家的因缘,今生又让我能够遇见佛陀,到今天能证得罗汉果。”   这个故事就是告诉我们,在佛法中,愚笨是没有关系的,但是要诚恳善良,要纯朴,又要懂得守戒。只要用自己内心善的因缘勤修佛法,好好守住自己的身口意,菩萨一定会来救我们的。

白话佛法视频开示 | 第49集 般若佛智 逾越缠缚

Posted Posted in 白话佛法视频开示

  业力就相当于一颗炸弹,炸弹或早或晚都会爆炸。善业不会爆炸,善业如同一朵花;恶业就像一颗炸弹,随时有可能会爆炸。所以业力慢慢地形成六道轮回的业缘:做好事,进入善道;做恶事,进入恶缘,下一世还要再来世酬业——在人间,善恶只要做了,都要来还的。为什么法师不肯接受别人太多的供养?因为要还债的,接受了太多,下辈子可能没修成,还得来还他的。所以师父跟你们说,别人对你好,过多地给你、对你好,给你做菜啊……你如果没有功德,接受了太多供养(包括义工也是这样),一定背业,只是看这是善业还是恶业,但是都要来还的。   佛经让我们“断惑证真”,断迷惑,来验证自己真实的人生。迷惑没有了,人才活在真实的世界中。一个整天讲谎话的人,他连自己都分不清最后讲的是真话还是假话,这种迷惑让人找不到心中的真佛。   修心的人是无价之宝,修心无价,为什么?因为修的是一颗心,而这颗心是无价之宝——心中的宝藏。把心修好了,一切具足,不欠了,不生不灭了,这个心就干净,这个心就使用自在。所以修心修到最后,就是修的这颗人的心。任何一个人,不修心,而利用了这颗善良的心去欺骗别人,去伤害别人,就是转世一千次,给他带来的还是一千次的失误。   师父给你们讲得简单一点,善良的事情都要好好地记着,恶的事情都要把它忘记;境界提高之后善恶俱不思,也就是当你境界提高,做了善事,也不要把它作为一种善事,恶事更不要去想。慈悲有时候是帮助别人,有时候是悲愍众生、可怜别人,有时候是一种布施,有时候说别人好也是一种慈悲。   学佛人,人的心最重要,心代表着受外在环境影响的产物。因为心受到不同的境遇,就会产生不同的想法和概念,所以心会根据外环境的转变而转变。看到大家都是这样,你的心也会动;大家都贪,你也贪;大家都恨这个人,你也恨;大家都在做愚痴的事情,你也做。很多流氓在做下流的事情,你一看,身边十个人做,你也去做,因为他们都在做。所以我们的心要懂得避开人间的外环境,寻找自己内心本性的善良,那就是寻找我们内心的佛性。外心加上你的内性(就是本性),才会修掉你的业障,才能合二为一。心性好,求什么都灵。你今天的外心替家里求,但是你的内心拥有慈悲——菩萨的本性,当你跪下去的那一刻,就是跟菩萨合二为一。求得不灵就是心在求,而本性没有散发出佛菩萨的光芒。我们要以恭敬心,以菩萨的慈悲心和佛的感恩心去求,心诚则灵。师父用白话佛法讲,就是你心诚,才能求得灵。所以很多人随随便便拜拜佛,“试试看,不一定能够求成”,抱着这种心愿,一定不能成功。为什么心是修心唯一的标准,是最最重要的?为什么师父跟你们说“念经就是念心”?经就是你心里的东西——本性中的东西,用你的心来翻开内心本性的善良。所以《心经》是经中圣宝(宝贝)。   讲到这里,师父要跟大家简单地讲《心经》。《心经》,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念,《心经》中有句话是“照见五蕴皆空”,这句话好像谁都懂。首先要理解五蕴是什么——色、受、想、行、识。那么怎样来照到它的空呢?首先要理解,要穿透、要照到它的话,首先要有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是能量非常大的力量,才能“照见五蕴皆空”。这股力量叫“般若力”,因为只有用智慧,才能“照见五蕴皆空”。般若不是向外求,很多人说“我去学一点智慧”——学不来的;智慧是内心,别人只能启发你本身内涵的东西。举个简单例子,你如果文化水平不高,一个教授再跟你怎么讲,也不能启发出你内心的般若;你要有般若的种子,别人启发你,你才能懂。所以般若不是向外求,而是向内去发现,这就是佛陀在两千五百年前就说的“众生皆具佛性”。   你自己就拥有着五蕴,人就是五蕴,五蕴空才能度过一切苦厄。五蕴就犹如五个障碍,犹如不可逾越的人生的障碍一样,如果能够看穿它,就“度一切苦厄”;如果今天被五蕴所缠缚,被它缠住了,就不能认识自己。比方说“色受想行识”,今天看见好的东西了,心被它勾住了,是不是失去了“度一切苦厄”的机会?今天感受到痛苦了,是不是就会愤愤不平?今天的意识中认为这个人是不好的,是不是就会对他一直不好?实际上你对他一直不好,就是有恨在心中,那你怎么会度过自己的苦厄呢?因为你恨他,最苦的是你自己。所以师父让你们懂得,要认识自己,就要度过它。举个简单例子,这个人很善良,跟你生活了很长时间,但是因为他某一件事情做错了,你的意识觉得“他很讨厌”,然而你度不过这个五蕴,看不穿这个五蕴,你恨了他,最后你度不过这个坎儿,度不过这个苦厄,你跟他离婚了或者分开了,是不是给你带来更多的苦?   人人念佛,但是也不一定认识佛;人人念《心经》,不懂得《心经》里面的道理;人人都知道佛是谁,但是真正能够理解佛的有几个人?因为我们被五蕴所束缚,靠什么来推动自己能够“照见五蕴皆空”?就是靠内心深处的般若力。“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才能“照见五蕴皆空”。这就是告诉你,只有行菩萨道,而且行得很深,理解佛法很深的时候,你的心看见了彼岸,明白了学佛的真谛和方向,境界高了,才能“照见五蕴皆空”。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的“深”字非常重要,其实这个“深”,学得越深,这个人就是有高境界。大乘称为“深般若”,小乘佛法称为“小般若”。深般若就是大大地理解大的智慧;小般若就是小地去理解菩萨的智慧。般若,如果你能够行深,也就是说修行能够修到很深,你就理解了念佛:佛从哪里来,佛为什么住在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为什么会有真谛;你看佛、看经文会越看越深。当你“行深”的时候,就不容易看到底。就像海一样,很深很深,你就看不到海底的世界。你不知道它有多深,你去“行深”,就慢慢懂得佛经上讲的“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因为太深了,不知道这海从哪里来,也不知道它到哪里去,又好像在,又好像没有,因为它太深了,不知道这海水有多少米。   所以“故名如来”。我们念佛,不管对哪位佛,都心中明白“亦无有来,亦无有去”,也就是“诸法无有来处”。佛菩萨教导我们,让我们懂得,所有人间的法“无有来处”,因为太深了,我们看不清楚,看不到来处,我们才懂得这是很深的佛经、佛法;如果有来处,如来便不是“无所从来”了。如果我们很快地就理解了某一件事情,就不能深深地去理解它。想想看,人的心是不是这样?很多人现在谈恋爱,很快就爱上了对方,根本不知道对方的内心世界。为什么很多人谈恋爱、结婚,到后来连呼上当?为什么有些人几十年下来,他们相亲相爱,到了最后才能理解他?因为情到深处。所以佛号也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深是什么?我们要学习甚深的般若——无底智慧,当你能够理解佛法无底智慧的时候,你完全进入空性了。  

白话佛法视频开示 | 第48集 执著是误 解脱是智

Posted Posted in 白话佛法视频开示

  今天继续给大家讲《白话佛法》。   学佛人要懂得“为善必昌”,一个人只要做善事,一定会兴旺,一定会繁荣昌盛。如果“为善不昌”,就是做了很多好事,但没有得到好的回报,说明过去还有余殃,过去还有做错的事情。“殃尽必昌”,也就是说等到业消完了,一定成功,一定会越来越好。“为恶必殃”,做坏事一定会遭殃,一定不好。“为恶不殃,必有余昌”,这个人做了很多坏事,但是还在享受人间的福报,说明这个人必有余昌,也就是曾经做过的善事或者上辈子做过的善事还在,还没有用完,积蓄还没有用完。“昌尽必殃”,等到福报受尽了,肯定遭殃。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到后来就开始倒霉,因为他一直在行恶,福报尽了就会受报。学佛人要懂得这些道理,求菩萨不要着急,菩萨都看得到。   学佛、做人要懂得常生惭愧心,觉得对不起:“我对不起别人,我对不起自己的父母亲,我对不起佛友。大家对我这么好,为什么我还要这样?”常生惭愧心,心中就不会起瞋恚心,就不会去恨别人。总觉得自己不好,不会去恨别人;如果经常觉得别人不对,就会去恨别人。所以学佛人要经常生起惭愧心,非常重要。经常生起惭愧心之后,会常生欢喜心,而且会有慈悲心的出现。因为一觉得开心,这个人就慈悲了。在生活中也是,一开心,“没关系,我帮你做”“没关系,这个事情我来做”,他就不会去跟别人斤斤计较。瞋恚心一有,恨心一有,火烧功德林,在佛教界经常讲“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你看发脾气的人,他一定不顺利。顺利的话,他为什么发脾气?开心的人发什么脾气?发脾气的人一定有障碍。   有时候,学佛人就是要跟别人不一样,“别人生气,我不生气,气出病来无人替”“别人贪,我不贪”,你得到的就跟别人不一样。学佛做人,有时候在人间大家都说“你学佛,山珍海味吃不到,还要受这么多的苦”,实际上到底谁在受苦?学佛人逆流而上,表面上看起来很苦,实际上坚韧不退却;我们知道我们找寻真理,能够解脱自身的烦恼,运用佛陀的般若,一定能够战胜自己。人最难战胜的就是自己,烦恼是自己找来的,如果能够战胜它,就是成功。   “随缘消旧业”,菩萨让我们随着缘分把旧业消掉;“慎莫造新殃”,谨慎地不要去制造新的灾殃。不要掩过饰非,不要动不动就掩盖、饰非,还要去讲、解释。很多人动不动就跟别人讲道理,别人说“你这个地方错了”,“不是啊,因为……所以……不但……而且……”这种人不就是“掩过饰非”吗?明白这些看似很简单的道理,实际上让你懂得了念念无常。这个世界一切都是无常的,有什么值得再去纠结在其中的,因为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是无常的,世间本是无常无我——有你吗?没有,好像有,好像没有。人活着的时候有,死了就没了。很多人在的时候,在这个地方有你;一离开这个地方,从此就“无我”了——没你了。   要懂得不要执著,学佛人不执著是智慧。学佛人要法身如如不动。在人间什么叫法身?就是学佛的身体。比方说你跟别人一样拥有一个身体,吃饭、睡觉,都可以做一些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但是你的心中有法——佛法。你跟别人一打交道,佛性就出来了;跟别人一说话,佛言就出来了;一思维,别人是想着人间的五欲六尘,而你就想的是佛法。所以一个人很干净,如如不动,就是法身。表面上如如不动,实际上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就是如来如去,有来有去。师父举个简单例子,你表面上停在红灯这里,没有开过去,实际上你得到更多的自由,因为绿灯时你可以马上走,如果你在红灯时硬要闯过去,被别人的车撞了,接下来自由就更没有了,所以要懂得守戒。   亦无所来,亦无所去。做人有时候就像“我来过人间,又没有来过人间”一样,“我学过佛法,又像没有学过佛法”一样,一切都是平静的。一切亦无所去,因为亦无所来,有了也像没有过一样,没有了又像有过一样。“无来无去”才能“一切如如”。举个简单例子,你在家里因为夫妻之间讲过一句不好听的话,一直放在心中,就是有“来”,因为你把这句话记住,一直不开心,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这句话记在心中,就不能跟他和平相处、友好地交往。真正的“无来无去,一切如如”,是不要把一切的无常放在心中,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是无常的。“恒在常住不变异”,也就是说永恒地常住——把佛性常住在心,不变化,那就是如如不动。懂道理的人,他不会跟你讲这个对、那个错,因为人间的对错都有每个人自身的理由,进入了对错就是进入了是非之中,就慢慢地会沉迷在是非中而不得解脱。所以师父让你们要法身佛“本自如如”,有一个法身的佛在心中,如如不动,智德圆满。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智慧,每一个人都周遍法界,每个人的智慧都非常大,根本不需要去寻找;而要去寻找的是被五欲六尘所染著的那颗心,它让你丢失了智德,让你不能圆满。   无始无终,非修非证。修得好的人就像没修过一样,如同一个孩子生出来非常童真,不会耍心眼,不会动小脑筋,这个孩子“非修非证”,他“无始无终”地活在世界上,因为他知道“我就是这样的”——如如、真如。心实际上没有表现,师父经常跟大家讲:人的心就像一面镜子,照见了什么心中就拥有什么。今天这个心照见了恶,心中就拥有了恶;今天这个心照见了善,心中就拥有了善。再讲得简单一点,心就是一个仓库,就是一个道场,这个道场装进佛法,装进慈悲,装进为人应该做到的事情,那心里就是善的;就像一个空的仓库一样,装进善的东西,仓库里的东西就是非常善的;如果将毒品等不好的东西装在心中,那心中充满着邪恶。   师父要你们懂得,心要像宇宙般地宽大,心要像大海般地宽广。人的心应该没有分别,因为像宇宙般地宽大。你为什么会忌妒别人?因为你的心眼小。如果你的心像宇宙空间一般这么大——举个简单例子,如果你们家大得不得了,有人说“我在你们家里住两天”,“好啊,可以,一公里以外我们那里有个房子,你去住吧”,你肯定不会在乎他住在你们家中。如果你家里只有二十平方,别人说“我住在你们家一个晚上好吗?”你肯定不会让他去住的,因为空间不一样。所以师父跟你们说要明空,心中要光明才能呈现出空性;如果一个人心中不光明,就没有空性;有了空性,才会纯净——没有分别心;明空,那就是拥有了宇宙的大心。心本来没有因也没有果,而是你自己造出来的——万法唯心。所以师父希望你们要用忍辱心来断尽自己的烦恼心,让自己的心能够像宇宙空间般地大,什么事情都不增也不减。无论别人怎样对你,都不要增加仇恨;别人怎样伤害你,也不减佛性对他的爱。这就是菩萨的大爱,这就是不增不减,在你心中才能拥有菩萨般完全平等之心。   心无有起,心没有起任何不好的意念,心无有起不好的恶念;因缘俱灭,你对别人一直这样,因为你没造任何的恶因,也不会得到恶缘、恶果,你如如不动地生活。师父告诉你,其实人生只是一个现象,佛经上经常讲人是虚幻之相。什么叫虚幻?虚幻就是因果轮回的真相。因为我们人心的造作才会起妄念,才会有行为,叫“妄动”;我们的心不造作恶念,心不去伤害别人,心就不会妄动。颠倒、妄想、执著、烦恼,这些都是由心所生出来的。举个简单例子,别人的事情跟你没关系,别人好了,你为什么要去忌妒他?这世界上好的事情多呢,你都去忌妒吗?是因为你接触到六尘才会忌妒,因为它靠近你了。为什么要“远离颠倒梦想”?《心经》里讲的,你不远离它,它就污染你。就像很多病毒一样,你远离它,就保护了自己;你太接近它,接近了颠倒,你的心就产生妄想、妄念。你的心只要接触了执著,你慢慢地就拥有了烦恼不断,最后就产生了在学佛中、生活中的不正见。所以菩萨让我们“心不妄念,性自本无”,也就是说,心中没有妄念,不应该想的事情不去想,“性自本无”——你的本性本来就是从来没有的。一个孩子如果没人教他坏的事情,他怎么会学坏?他如果从小到大没接触过香烟,我相信他一辈子都不会抽烟。   无明为什么不能解脱?因为对很多事情不明白,所以才会造下轮回的因果和大祸。佛教界有句话叫“己事己明”,自己做的事情要自己明白在做什么。你们所有的学佛人现在都知道,你们正在走的是学佛的道路,你们自己应该明白这条路怎么走下去,这样就会自然解脱。很多人一辈子解脱不了,就是自己做什么事情自己都不明白。不信你到监狱里去问问看,很多人犯了罪,他不知道自己做错什么;就像我们很多小朋友做错事情,他不知道“我错在哪里”,那更危险。你如果知道自己错了,“己事己明”,自然就解脱了。“这个地方我做错了,我不应该这样”,你就放下了,下次当心就好了。就像我们开车,不认识路可能就会开错路,甚至会撞墙,或者走错方向——开了很长时间,“哎呀,方向反了”,我相信你们都有过这种经历。如果你知道的话,你就不会犯错;当你不知道的时候,还会顺着那个不理解的方向继续开。   如何来化解,如何让自己的事情自己明白?做人要懂得理解众生、明白众生。了解众生,才能化解自己心中的烦恼。佛教界说:所言人也,谓众生心。菩萨告诉我们,为什么说你是人?因为你是属于众生的心。人完全可以变为菩萨的,境界高了就是菩萨。一切人生,若心无生,人无从生。心不生出来烦恼,人哪来的烦恼?人的心不生出恶念,人哪来的恶念?连你的名字都不知道是谁给你起的。实际上因果就是自作自受,身口意的恶念、善念,全部都会成为你的业力。  

白话佛法视频开示 | 第47集 若能布施心 智慧能行深

Posted Posted in 白话佛法视频开示

  佛经就是这么经典。证悟成道的人能善分别一切法相。他们虽然心中知道,这个事情吵架了,好还是不好,他有这个意念,但是虽作意而不著,也就是说虽然有这个念头,但是没有进入这个执著之相中,所以说“空”。师父上几集跟你们说到空、无相、无作。你的心空了,知道一切是缘分,你不会去参与别人家里吵架的事情,你就空了。你空的话,是不是无相?你觉得人家太太好,还是先生好?无相,不著相了,不因为自己是太太的朋友就说太太好,或者是先生的朋友就说先生好。不著相,然后就没有作为,不会去讲别人不好,也不会去劝架,只能笑笑,这是你很明白的道理,就是佛经上讲的“三解脱门”。   能善分别,用这个如如不动的善分别,因为当下自己性空了,不会为人间的一切去著相,这就是第一义,就是佛学的第一义谛,即真谛。真谛就是我们讲的“三解脱门”,因为它本身是空,所以它无相、无生。《心经》中就是讲的无生无相,所以佛学的真谛并不是形而上的道体,就是说不是形式上佛道的体现,而是真正的内心的一种智慧的体现。现代的哲学解释,学佛人经常讲的本体是什么,其实本体就是真谛,就是你心中认为这个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你本性中的真谛,而任何人不能改变的真谛,真理就是这样。过去经常说“歪理十八条,真理就一条”就是这个道理,因为你心中有真谛了,所以“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如果你今天能够善地分别、善地解释所有人间、世界上的一切法相(一切现象),这就是你心中的“第一义而不动”,也就是说你如如不动的本性,你知道的真谛,所以怎样也不会改变,就是第一义谛。   凡夫心意识的境界随外境而变化,别人说这个人好,你就说这个人好;别人说这个人坏,你可能跟着一起说坏;而一个有智慧的人,他心净,心自己净下来了,可以度到诸禅,就是“心净已度诸禅”。当你的心明白了真谛之后,你的内心就有禅定,所有的禅定都会出来。所以“已于诸法得自在”,对人间所有的法相,发现的所有的相都能够看破、看穿,能觉悟,当然得大自在。比方说两个人吵架吵了半天,你笑笑,你想到了这是因果,明天他们会好的;过几天你再去看,他们两个保证好得不得了了。你知道这个义谛,怎么会卷入到这种矛盾之中?   “能善分别诸法相”就是你的行为和作为“于第一义而不动”。佛教为什么叫我们如如不动?不要因为别人说什么而改变自己的观点;不要因为别人在做什么行为而改变自己的初衷;不要因为别人在想什么,而让你内心跌宕起伏。这就是师父告诉你们的,你们可能看见别人说什么,所以说“我要克制”,这个成立;如果你说别人在做什么,你看到了,你听到了,这是事实;但是别人在想什么,你说“我没有看到,也没有听到,也没有看到他做什么动作,也没听他说,为什么我会这么生气、这么难受”,因为别人的思维会影响到你,别人的思维在非常微妙的人生内心的展现中,他会以微妙的表情和微妙的行为让你感受到他对你的忌妒、瞋恨或者赞扬,这就是心理学上讲的body language(肢体语言)。所以人与人心有灵犀一点通,这个“灵犀”实际上讲的就是我们的第六意识。眼、耳、鼻、舌、身是五个意识,是单一的意识,而第六意识是全方位的意识。你的感受,跟这个人一接触就知道这个人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对方没有讲过话,但是你就知道他今天来者不善,这就是人的灵犀,就是第六感觉。   懂得这些之后,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要如如不动,我们懂得这个世界上一切都是虚幻的。只有找寻到佛的境界,才能自在而不执著,才能知道这一切都会过去的。就算今天有再大的困难,明天还是一个非常美好的明天;今天有再大的烦恼,明天就没了,因为这是无常的。这是用正能量的无常来解释你的人生,而不是天天混日子,觉得“反正这是无常的,我无所谓”。所以“是故稽首此法”,也就是说懂得四圣谛的都要好好地稽首。我们说“稽首皈依苏悉地”,稽首就是磕头。《心经》中讲到“照见五蕴皆空”,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怎样把自己的意识也能照空呢?就要有般若力,般若力就是智慧。 最后,师父要跟大家讲个故事。人间一善解百灾,所以不要以为做一点善事好像没有功德。   在藏经中有一个印度人,在马路上花园边捡了一朵花,他没看见过这么漂亮的花,花是金黄色的,非常庄严,他想先插在自己的脑袋上庄严一下。后来一想“我这个脑壳是无常的”,然后再一想“我要是死了,这个脑壳就被狗吃了,或者被狐狸吃了,或者被其他动物吃了都可能。嗯,不配戴这朵花。”所以他就没有把这朵花放在自己脑壳上。   他用手捧着一朵这么漂亮的花走到寺庙去,看见释迦牟尼佛的像非常地庄严,他就念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因为念佛的功德,他身上突然之间发热,每个毛孔都张开了,热得不得了,非常舒服。(就像现在我们学佛人念经,念得好的也会浑身发热的。)在供花的时候,他想:“佛是大慈大悲的,佛是非常有智慧的,佛是福慧两足尊的(又有福、又有慧),我以这样的心来供养花,佛一定会加持我。”   供养完,他把花放到佛陀的前面,然后说:“我供养花究竟有多大的功德?”心里就衡量供养这朵花的功德。他自己不知道有多大功德,就找到一位比丘,他说:“大德,我刚才以这样的心情,我身上每个毛孔马上都有热的反应,以这么一朵花供养佛,您看一看,功德有多大?”这位比丘说:“我刚出家受戒不久,只知道离开世间的痛苦,其他的我都不知道。我也没有什么道德,也没有读过什么经,也没有读过书,你问我这个,我没办法回答你。你去找一个读过经的法师问,看你这朵花供养之后有多大的福德。”   他又找到一位读经的法师问:“师父,我供养了这朵花有什么功德?”这位法师就告诉他:“你供这朵花多大的功德,我不知道,我也没有神通,我只是在念经,自己求福德。供花的功德,经上说是有的,你供这枝花的功德多大我不知道。那边有个坐禅的阿罗汉,你去问他,他有神通,他是证得了阿罗汉果的。”   这时候是佛陀涅槃之后还没有多久,证得阿罗汉果的得道之人有很多。于是,这个供花的人就走过去问证得六通的阿罗汉:“大德,您已经得了阿罗汉果,您能告诉我,我供花有多大的利益吗?”这位阿罗汉就入定了,一入定魂魄就出去观察了,观察完毕,他就说:“我看到你供养这朵花,你身体的报身舍了之后会受天上的福。你的一生至千万亿世,这是一个大劫。从一大劫到八万大劫,就是因为你供了这朵花,你的福还没有用完,以后的我就不知道了。”他有功德的。(阿罗汉的神通能够看到八万大劫,为什么在人间有些人通灵只能看到地府而看不到天上?有些人只能看到鬼,看不到菩萨?而有些人能看到菩萨,不一定看得到鬼?这一切有待于他修心功德的大小。)因为阿罗汉的神通只通到八万大劫,再上去他不知道了。旁边围着凑热闹的人就问阿罗汉:“师父师父,您老人家有神通,您答复不出来,您能不能到天上去问问弥勒菩萨?”让他再跑到更高的地方去问菩萨。   于是,这位阿罗汉坐在那里入定,他的灵魂神识就到兜率天去问弥勒菩萨。弥勒菩萨说:“这个人只受世福(这个人只受到了世间的福报),果报还没有尽(就是因为他供养花的功德大到,受到的世间的福到现在还有福气,果报还没尽),你们要问的这种事唯佛与佛乃能究竟(只有佛才能究竟,才能探索到供养这朵花究竟有多少福气),一切补处菩萨都不能究竟(补处就是候补位,还没有到佛的位置的)。”弥勒菩萨的意思就是这种事情只有佛才能知道究竟,连一切补处菩萨都不能究竟,都不知道,都看不到底的。弥勒菩萨笑着说:“你等我下去成了佛之后再来跟你说。”就是说“等我到了人间去救人之后成了佛,再来告诉你”。   这个故事就是告诉我们,他只是一点点用供养佛的心情去供养一朵花,弥勒菩萨都说不尽他的福德,供养一朵花就有这样的功德。布施的功德会让你随心所欲,你今天布施了一朵花之后,很多事情都顺利了。在我们人的眼中还把物质看得很重,他说“我要布施花,我能够……”但是在菩萨的眼中不会把它当成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因为菩萨觉得供花是正常的,物质随缘。   这个故事就是告诉我们,不管供养什么,就像刚刚这个居士一样,要用心来布施。觉得自己不够位,要把这朵他认为非常美丽的金色花朵供给伟大的佛陀。不单单是这朵花的供养,还要法供养,什么叫法供养,就是用心来对人家好,用心来供养别人,因为这样的供养,你不会贪著世间的福德,甚至连智慧都不贪。但是你不贪,它会不会有?这个故事就告诉你们,只要不贪,就会有无量无边的功德、无量无边的福德和智慧。每一个事情都好好地用心供养的话,一定会成就佛果,所以这个功德没办法说了。小小地供养伟大的佛陀一束花,唯佛与佛乃能究竟,也就是说只有佛才能知道这朵花到底有多少功德,而我们人是不能知道供养这朵花有多少功德的。   我们学佛人要懂得用心,做什么事情要深,要用心(内心)来做。就是《心经》里讲的“行深”——行要深,“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当你在这么做的时候,观世音菩萨说才能“照见五蕴皆空”。也就是说,你学佛越认真,越能照见五蕴皆空。希望大家好好地学佛,能够照见五蕴皆空的话,你就能够得到正等正觉,以后还能成为佛——无上正等正觉。 好,今天就跟大家讲到这里。希望下一次能够再跟大家讲怎样“照见五蕴皆空”。谢谢大家。  

白话佛法视频开示 | 第46集 观法无我 恒常不变

Posted Posted in 白话佛法视频开示

  师父要跟你们讲,在无常中有一种生命是恒常不变的,要找寻到每个人真正恒常不变的生命。虽然我们在人间一切都会改变,但改变的是一种物质和你的思维。如果能够找到你的心念,找到你第九意识的佛性,你既然知道生住异灭,人有生老病死,世界有成住坏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你就会知道这个意念定下来它也会改变,因为因缘在改变。就像过去一直很讨厌一个人,他不断地对你好,时间长了,你会改变你的看法。   我们在人间很苦,为什么有些人就苦中有乐?而有的人对有些期望过高的事业抱有很大的希望,最后失望了,但是他没有真正地失望,因为他心中找到了恒常不变的真理,他知道这个世界都是因缘所为,只要努力,等到因缘和合而成,一定能成功。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科学家,像美国的两兄弟造飞机,无数次的失败才造就了他们的成功。在人间无数次地跌倒,我们才能爬起来,勇往直前;无数次的烦恼,才能造就我们金刚不坏之身。   学佛,周遭的环境在变,你们学佛的心不能变化。我们可以选择在一些烦恼的时候逃避、放逸,但是我们要懂得,这些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这不是我们人的本性,不是我们人的慧命应该拥有的理念;我们应该积极地在这个无常幻化的境界中,借着无常的道理去运用因缘法,积极地去创造、建立善的缘起。   举个简单例子,给你三天时间让你做什么事情,你知道三天之后这件事情就不是你做了,如果你在这三天中抓紧时间,拥有信心,好好地把这三天的工作做好,你就是抓住了这三天的因缘,别人就会赞赏你,就不会说你没有抓紧时间、没有去做应该做的事情,这就是我们在抓紧自己点滴的生命。比方说你今天好不容易有休息天了,这一天的时间,睡觉也就睡掉了;平时上班天天比较辛苦,那么总算有一天可以在家里打扫打扫。如果你从早上早点起来打扫,做到晚上,虽然很累,但是你把家里可以打扫得干干净净,这时候一种幸福感就开始了,因为你完成了想完成的事情,因为你利用了无常,在无常中把这件事情结束了。   我们学佛人的生命一样很无常,但是我们利用这个无常短暂的生命到处去救人,到处去帮助别人,我们创立了自己的功德,学会了怎样在无常中和无常赛跑,我们改变了别人,也改变了自己,我们在短暂的生命中创造了无数帮助众生的奇迹。这就是佛法要我们懂得,怎样用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众生、解救众生的贡献中去,来完成自己命运的改变。   所以,在短暂的生命中不要让别人骂你是个自私的人,是个忌妒的人,是一个很肮脏的人。在这个短暂的生命中,要众善奉行、诸恶莫作,要自利利他,要帮助别人,要觉悟有情,也就是说,要能够让别人明白,启发别人的感情,启发众生的善根,让很多人能够有善良的心,说善良的话,动善良的智慧,就会让他远离痛苦、虚妄和烦恼。一个人每天很充实地活在世界上,学会帮助别人,去救度众生,每一天都没有活在虚妄中,而是活在了实实在在寻找自己未来的佛道上,这就是苦集灭道的“道”。我们要找到它,要契悟佛法真正的佛道,因为佛道就是让我们懂得,有一颗佛心在自己的内心长住不灭,那才是我们真正的本性和良心。   很多学佛人说我们在跟无常赛跑,因为我们的生命有限,但是我们要在这有限的生命中做很多善事,帮助很多人,不能再对无常认知不同了。如果不懂得无常,可能就会失去方向。就像坐飞机,告诉你大概几个小时到,你就会把自己这四个小时安排得稳稳当当,一会儿四个小时就过了;如果不告诉你多少小时,只告诉你时间很短,你会坐立不安,觉得怎么还没到、怎么还没到。我们人生也是这样,很多人活在人间,觉得时间怎么过得这么慢,所以才会打麻将,才会去做那些无聊的浪费生命的事情。当你知道生命可贵、时间宝贵的时候,你就会拼命地抓住希望,勇敢直前,而不是认为生命结束就什么都没有了,从而颓废。我们知道今天所做的所有功德,在我们离开这个世界之后,会让更多的人离苦得乐,会让自己走上一条佛的道路,因为我们心中有光明,知道我们应该到哪里去。我们现实的光明人生给我们带来在人间积极向上的心态,同时也给我们的心灵深处创造了一个圆满的未来世界。   佛经上讲,愚者于无常中意志消沉,就是愚蠢的人在无常的生命中天天觉得度死日,懈怠放逸,生活没有目标,天天就这么混;智者于无常中运用无常,改变目前的困境。举个简单例子,今天碰到烦恼、困难,你想到“这是无常的,我能够改变它,时间能够改变它,念经能够改变它”,会创造另外一种生命奇迹,这样才能创造更好的生命源泉。   懂得了无常的变化,你会观心返照,会拥有慈悲心和良心。当一个人在烦恼的时候,会想到“我为什么要烦恼?我还不知足吗?我应该懂得自己比别人好太多了。当我今天眼睛还能看见的时候,我要知道,在全世界有几千万的盲人;当我今天还能说话的时候,我要感受到,在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个聋哑人;当我还能走路的时候,要想到有多少人因为车祸失去了双腿,或者失去了生命”,这就是你的理念,叫观心返照。想一想,父母亲对我们的恩德,我们还没有报,为什么还要来恨这个世界?我们自己没给社会带来很多的功德和贡献,为什么天天还要埋怨这个世界和社会?所以要照见自己这个念头,不要生起不干净的念头,去灭度那些肮脏的理念。常住真心,懂得这个世界,不管做什么事情,它是不生不灭的,因为我们有一颗永恒的心,永远去帮助别人的心,我们没有害别人的心,这颗正能量的心就会常住在世。依着这个心前进,才能真正地做自己心的主人翁,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师父跟大家讲,世界上一切皆属虚妄,都是虚的。你去看,不跟别人争的人,他有智慧;不跟别人闹的人,他有般若。一个人能够懂得这些,就是因为他懂得了《金刚经》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就是从我们生命的开始到走的那一天,你所有见到的相都是虚幻的,因为我们带不走,我们的肉身也是带不走的。想想看,我们从小有多少念头?有了、灭度,有了、灭度……一会儿想这样,一会儿想那样,想不到要闹,想到了还要更多,所以我们这些念头就在生灭当中。如果你真的能够懂得它是虚幻的,你才能懂得《金刚经》中的一句话——“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也就是说人今天所有自己认为要去做的事情,就像电一样,过去了,就像露水一样被太阳一照,没了;你应该当作如是观,这是很正常的,没有对你有什么影响,那是虚幻的,一切都是虚幻。   在人间要学会真正的爱,那是一种大爱,是对别人内心营造一种最美的、能够为别人想的、超出凡人的一种智慧,去帮助别人。我们不能再去追寻,我们过去花出去的很多时间,和那些曾经让我们心碎的结局,在心中久久地跌宕起伏,伤害了自己的灵魂。所以对于生活,一个人不能执著世间一切物质和名利,因为这些名会没有、利益会失去,所以你就不会被物质名利所控制。师父曾经跟你们讲过,当你喜欢一样东西,你就会被这样喜欢的东西控制:喜欢一个孩子,就会被孩子控制;喜欢这个房子,就会被这个房子控制,因为你想买到这个房子,所以为了得到这个利益,拼命地打三份工、四份工、五份工来伤害自己。这就是因为人执著,所以不要被那些名利所控制。   我们不能追求人间那些感官的物品——就是你感觉很好、认为很好,一旦失去了,你接下来就会变得不快乐、不幸福,因为一切都会流失的。师父举个简单例子,一个留学生打工打了很多年,省吃俭用,天天吃泡面,就是为了买一辆很好的新车。当他买到这辆新车的时候,天天看,天天擦,很爱。叫他去买保险,他不舍得,因为没钱了。等到一个半月之后,这辆新车被偷走了。这就是梦幻泡影,他得到的是一种虚幻。这就是师父告诉你们的,人不能去追求那些感官上的享受。   人有一种痛苦,是太在乎自己的感觉和感受。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处在水深火热中而认为自己很苦,比你苦的人更多;你不要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无辜的人,其实比你无辜的人更多。佛法教导我们,一切皆为虚幻。你今天可以有钱,也可以破产;你今天身体很好,你的器官——肝脏、心脏,什么都很好,你觉得没问题了吧?最后有一天被车子轧死了。这一切都如梦幻泡影。所以师父告诉你们,人生如梦随风散,聚散喜忧皆是缘。欢聚和散都是一种缘分,懂得缘分的人就慢慢懂得了怎样来改变自己。所以师父希望你们好好懂得这方面学佛的真谛。   师父接下来跟大家讲“能善分别”,就是说这个人能够分别好的和坏的,这个事情可以做和不可以做,能够分别这个是好事还是坏事,说明他还在分别心当中。真的学佛要如如不动,要忘却。你今天说“我知道这个是好事,我要去做”,你还是有相,你还是在分别当中,不是无分别。佛能善于分别一切法相,但是凡夫更去追逐那些分别的法相,也就是说菩萨知道这件事是好是坏,但是有些人不知道,他去追逐、去研究这件事是好是坏,执著在里面,那么他不落善念就落入恶念,因为追逐使他的心变得要么好、要么不好。这件事情,当你明白道理之后,你说“这是好事情”“这是不好的事情”,实际上你要么就落入了善,要么就落入了恶,或者落入不善不恶的无记念。无记念是佛经上讲的,“无”就是没有,“记”就是记录的“记”,“念”就是念头。因为你只要掺和在这件事情中,一定会有这三种结果,要么落入恶,要么落入善,要么就是不善不恶。   只有成佛的人,只有有境界的人,才能善分别一切法相。经文里讲的什么意思?人家告诉你夫妻两个打架,一般的人“我去了解一下”,最后“嗯,老公不好”;或者有个人调查下来,“嗯,你的太太不好”;或者这个人说“两个人吵架,两个人都不好”。那你是不是落入了有相当中?你如果境界高了,是佛菩萨,是已经开悟的证道成佛的人,如果今天看到夫妻两个吵架,你会笑一笑,因为吵过了就会没有了,这是他们的缘分,因为看到了真谛——有分就有合,有合就有分,今天的争吵会迎来明天的和好,今天的和好会迎来明天的争吵,这就是缘,这就是果。所以不去劝他,不落入说“你是好的”,也不落入说“你是恶的”,不说老公好,也不说老婆好,也不说这个事情大家都不好,因为不落入因果。

白话佛法视频开示 | 第45集 四圣谛就是解脱谛

Posted Posted in 白话佛法视频开示

  今天我们继续给大家说《白话佛法》。   学佛就是要解脱。人在一生中,到了中年就会开始回忆,回忆自己的一生、年轻的时候。人经常会想:为什么人生会失去这么多?年轻时候拥有的,包括朋友、包括家,怎么到现在都没有了?我们到人间来究竟是为了什么?很多人就说,难道到人间就是为了跟其他人一样,在走一个生活的程序吗?这样走完人生的路,都不知道自己来人间的目的是什么;等我们走完程序的时候,才知道原来在人间应该学佛,应该懂得离开人间之后去往哪里。但是谁也没有想到这些,因为在人间的时候不会想到要学佛。首先,你没有这个缘分,因为你整天关注着自己的小家,忘记了还有个慧命的“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慧命,肉体是一个家,但是智慧又拥有了另外一个“家”,而这个智慧的“家”会让你的一生摆脱烦恼和痛苦。   很多人一生在这个社会上痛苦万分,就是没有找到一个智慧的“家”。很多人在肉体上拥有了房子、汽车,拥有了豪华的住宅和一些朋友,但是这些都如过眼云烟,很快就会没有了。没有人会想到,应该为自己的未来——到底准备到哪里去——做一些准备。我的人生为什么会这么痛苦?为什么在我的中年时代会发生这么多事情?因为你找不到另外一个生命,那就是慧命。   所以师父希望你们摆脱痛苦,摆脱烦恼,拥有自己的慧命。我们人很可怜,很多人刚刚学佛,刚刚找到一个自己的“家”,又因为无明造成自己很多劣根性和业障,然后又懈怠。找到了佛法,慢慢地又丢失了佛法,因为在学佛中克除不了烦恼,不能克制自己、不能忍耐,不能忘记别人跟他累世的冤结,不能原谅别人,不能包容别人,每天活在痛苦和烦恼中,慧命又因此失去了。因为看到这个社会的外环境整天是你争我斗,整天是朋友和朋友的忌妒,在烦恼中度过,所以他也加入了这个行列,而远离了自己的慧命。   学佛人要懂得,给你人生带来最大痛苦的是什么?就是你的身体。你的身体一会儿好、一会儿不好,一会儿痛、一会儿不痛。你的人生需要用你的肉体享受那些看不见的、很快失去的荣华富贵,当你有一天知道自己得晚期病症的时候,这一切又像云一样地飘散了。所以我们就在这个轮回中不停地走着自己的命,我们放不下,所以我们摆脱不了。当很多人查出来自己有严重疾病的时候,他会带着一生的遗憾离开这个世界,这就是他拥有的仅仅是肉身,没有留下自己的慧命。   所以师父让大家要学习,佛法就是教导我们怎样来解脱人生的烦恼。佛法里有一个最伟大的“四圣谛”,就是告诉你们有一个真谛,在这个人间你只要掌握了这个真谛,知道了这个世界怎样运作,你就能够克服自己的烦恼,就能懂得怎样走出人生的低谷。师父今天跟你们简单地讲一讲“四圣谛”。   佛陀告诉我们,佛教的道理其实最简单的就是“四圣谛”,佛法的基本理论就是四谛法,告诉我们在这个社会上什么是真谛,要怎样懂得真谛。首先,四圣谛的“谛”是什么意思?“谛”就是绝对的真理,真谛就是真理,没有别人可以驳斥的。“四谛”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从佛法上来讲,就是苦、集、灭、道。那么为什么这是一个永远的真理呢?就是告诉大家,人生就是这么走过来的,你不理解,它也是一个你要经历的真理。   比方说“苦谛”,大家想一想,人的苦就是生、老、病、死,谁都躲不过。今天再有钱、再有名、再有利,也摆脱不了生、老、病、死,谁都躲不过的,这是不是真谛?你说有钱人不死吗?身体再好的人不死吗?这是佛法告诉我们的——苦,因为死的时候会很苦;老了,想做什么都做不动了,很苦;生出来很苦的,一个孩子生出来,想吃什么不能吃,没牙齿,冷啊热啊又不能讲话,只会哭。你看人多苦,所以菩萨告诉我们第一个真理就是苦,因为谁都躲不过生老病死。   第二讲的是“集谛”,“集谛”就是集苦难的因。为什么会有苦难呢?因为一切众生从无始劫以来都有贪瞋痴的烦恼,上辈子的贪瞋痴延续到下辈子的贪瞋痴。“集谛”是聚集了二十五有苦果之因。“二十五有”是什么?就是有着二十五种生死轮回的生命形象。很多人都是从六道中过来的——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道、天道。天界里也拥有了包含欲界天的六天、色界天、无色界天。菩萨告诉我们,这个世界这些都是有的,要你们懂得,把它归纳起来一共有二十五种,所以叫“二十五有”。也就是说你再怎么转也转不出去,它是一个真谛,因为生死轮回就是在这其中轮来轮去。菩萨就是告诉我们,苦、集——就是因为有这“二十五有”的苦果的轮回,所以造成你的贪瞋痴在累世越积越多,这些苦难才会召感你三界生死的苦果。这个“集”就是集苦难的因,为什么你们会苦,要你们自己找到原因的。有些宗教谈到原罪论,认为人生出来就有罪;佛法界讲,就是苦、集、灭、道。“集”就是我们原来前世带来的那些因果,今世要继续接受它的果报和回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上一世没报完,这一世继续报。   第三就是“灭谛”。“灭谛”就是告诉大家,这个世界上人也好,物品也好,总归会有结束的一天,终有一天会灭,有生就有灭。比如,这地方着火了,总归会灭掉的;这个人再会讲电话,喜欢讲很长很长的话,再怎么讲,讲一个小时,总归会有挂电话的时候。人生也是这样,你生出来,身体再好,觉得活得很好,也有走的这一天;我们买的房子再好,时间住得长了,你能几百年住下去吗?终有一天要灭度吧?实际上,“灭谛”就是菩萨告诉我们的涅槃。很多人以为涅槃就是没了、死了,实际上涅槃是一种解脱。当你理解了这个事情之后,当你知道人不会死的,你就解脱了。所以“灭谛”属于生死相续,因为佛教里不称为人死如灯灭,因为人死了完全知道自己以后到哪里去,不会真正死亡,他会再投胎,或者到天道,或者到地府。所以这个生死相续就是“灭谛”,就是让人知道,这个世界的真谛就是:你迷惑也好,明白也好,最后迷惑也会结束;你有智慧、聪明,不管得到什么,最后都会灭度。所以必须要我们懂得,这个世界既然终有一天会结束你的苦难,或者结束你的快乐,那你为什么不能早点开悟,来远离人间的烦恼,远离生死之苦?   第四是“道谛”,“道谛”就是找到了这条路。我们开车如果迷失方向,不知道往哪里开,绕来绕去,终于找到这条路可以回家,这条大路只要一直开就可以了。当你找到这条道路的时候,你就找到了真谛,因为你会一直勇往直前,你会解脱,直到完全明白人生的道理,就是涅槃境界的证道。你明白了,知道这个世界上无非就是苦、集、灭、道,这就是佛教让我们懂得的高深理论,让我们知道,人不管做什么事情,最后都是生死无常,终归会有生老病死,一切都会灭度。所以叫你们在人间不要去跟别人争,不要去跟别人抢,因为这一切都会过去,就是灭谛,这就是真理。   在这个社会上,我们要学会把自己的心放平,把心态放低一点,不要什么都去争,要少看自己的优点,多看别人的优点,让自己的傲慢心慢慢变得谦虚和恭敬。你去看,任何一个人恭敬别人,别人一定会恭敬他。当你对所有人都很恭敬的时候,自然会感觉到所处的环境非常融洽,而这个融洽怎么来的?是你自己创造的。所以对别人的善,会引来别人对你的善;对别人的忌妒、瞋恨,会引来别人对你的忌妒和瞋恨。师父告诉你们,人与人之间很多矛盾都是从你自己这里开始的。你不能明白这个世界对你来讲不是很长的时间,因为一切都会过去。想想我们年轻的时候,很快就过完了;少年、青年、中年,一切如梦幻泡影。   师父让你们懂得,永远不要傲慢,因为谁都一样,离不开苦、集、灭、道。总觉得自己比别人高明,觉得自己比别人更有见识,懂得更多,慢慢地矛盾就会在你的生活中逐渐生起。家庭的矛盾怎么来的?就是不能放低自己。跟妻子、跟先生为什么会有矛盾?就是不能放低自己,总觉得自己是对的,这就是傲慢心。还有的人学佛没学好,整天在抱怨中,养成习惯,总是说别人不好,抱怨别人,那么你的心灵就像上了一把枷锁,没有一刻可以解脱。当锁上在你的心灵中,你根本没有办法来解脱自己的内心世界,你会承受着痛苦和烦恼。   我们要真正地理解,在这个世界上什么是幸福。师父告诉你们,幸福不是收获得多,而是抱怨得少。抱怨越少,你的人生越幸福;天天抱怨,天天烦恼,你的生活、你的命运一定不会幸福。所以,学佛学到后来,不要对别人太苛刻,遇事不要抱怨。学佛之后要懂得驾驭自己的情绪和心态,知道今天情绪不好,要学会驾驭它,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   在这个世界上,经常会听别人讲“佛法讲的,人生无常,没有长久的”,你一听“人生无常的”,“哎哟,这没意思”,心中常常会闪过一丝丝的凄凉,“什么东西都不能长久,多难受啊”,觉得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终归会变坏,一切努力都没有意思,努力到最后也会变掉,死了之后一无所有,生命没有价值了,他就会痛苦,于是心灵中就没有重点、没有重心——自己到底想干什么,到底在人间想做什么,日子就这么一天过一天,漫无目标。有些人听到佛法讲无常,又抱着另外一种心态:既然凡事都是无常的,没有长久,那我赶快欢乐,及时行乐,天天酒色财气,贪瞋痴,在财色名食睡中,在五欲中借那种虚妄的欢乐来迷惑自己,来填补自己内心的空虚和不安。然而当欢乐过后,给自己带来的是更加地痛苦、空虚及寂寞不安,就像一个人烦恼的时候喝点酒一样,可以暂时地解脱自己的烦恼,但是过一会儿又会烦恼。所以师父要你们懂得,如果你是一个不学佛的凡人,你就知道片面的无常世界——“没劲,反正是无常的”,所以很多人对无常理解得不对。   无常是生命的真相,你懂得了这个世界一切都是无常的,但是如果对无常没有正确的认识,就不会对生命寄予正确的希望,就会在你的心中、与别人的现实接触中,用理想主义和别人产生很多的冲突。举个简单例子,别人说“我要努力”,“努力什么?无常的,以后也没有了。”其实这种就是在自我心里创造了一种无尽的烦恼的障碍,所以现实和理想就会有落差,就会慢慢觉得“为什么生我出来让我这么苦?”很多孩子经常想:“为什么爸爸妈妈生我出来,让我吃苦?”就不会对生命有正常的认识,就不会懂得什么是圆满生命的开始。  

白话佛法视频开示 | 第44集 听闻佛法 尊重供养

Posted Posted in 白话佛法视频开示

  今天跟大家讲一个佛陀当年在世的故事。   佛陀当年到处去弘法,过去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法的时候,在这个城中有一位非常有钱的大富长者,他娶了一位名门贵族的女儿为妻子。长者特别聘请了这个城中最好的乐师,每天演奏种种上妙的音乐来取悦夫人。   长者的夫人怀孕十个月之后,产下了一名相貌端庄的男婴。这个孩子一生下来,居然身上自然裹着一件由须曼花编织而成的衣服,不但柔软,而且色彩缤纷,同时还透露了世间少有的清香,闻之令人神清气爽。为此,长者特别请来当地的占相师为他的儿子看相。相师们一看到男婴端庄殊妙的相貌,“这孩子不得了啊!”赞叹不已,纷纷询问长者:“孩子出生的过程有什么瑞相吗?”长者夫妇回答:“孩子身上的须曼花衣服是与生俱来的。”相师们听了都觉得不可思议,因此为男婴取名为“须曼那”(须曼那就是花朵的名称)。   须曼那在父母的慈爱中一天天长大,他的个性非常谦和,对人总是温和有礼,对于父母亲更是孝顺,大家都很喜欢亲近这个孩子。更不可思议的是,身上的须曼花衣服也随着他的身形成长而长大,孩子长多大,衣服就长这么大,始终非常合身。 长者夫妻知道,须曼那身上能有这件庄严的须曼花衣,一定有其特殊的因缘,他们就让须曼那前往祇树给孤独园出家修行(过去要出家不容易的,那是进入皇亲贵族的一种境界,非常高贵),并依照阿那律尊者学习坐禅等法门。   出家后的须曼那沙弥非常用心学习,他在阿那律尊者的教导下,不久就证得了阿罗汉果,然后得到三明六通,具八解脱。三明就是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六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还有神足通。也就是说,这个孩子具有特殊功能,能够到处跑。可能大家对其他几个神通都知道,但是不了解漏尽通。“漏”实际上就是烦恼,把烦恼漏尽了,没烦恼。这个孩子为诸天世人所敬仰,大家都很尊敬他。   有一天,阿那律尊者令须曼那到远方的拔提河去汲取净水,供养佛陀,于是须曼那就前往拔提河。他将净瓶装满水后,往空中一扔,没想到这个净瓶就跟着他飘浮于空中,然后就跟着须曼那往竹林精舍飞过来了。当时在孤独园中的比丘们见到装满水的瓶子飞过来了,个个都非常诧异,在得知须曼那只是出家还没有多久的沙弥后,他们对须曼那能具有如此的神通叹为观止,觉得不可思议:“他刚刚出家,怎么居然有这么大的神通?”于是大众比丘恭敬地到佛陀那里,请示佛陀:“世尊,须曼那沙弥在过去究竟修了什么样的福报,他不仅今世出生于富贵人家,而且又是须曼花衣随身俱生,而且在出家不久后,他就能证得阿罗汉果,具有如此的神通?”于是佛陀就为大众比丘慈悲开示其中的因缘。佛陀非常慈悲,你们问他什么,他就跟大家讲这个因果。   在过去九十一劫前,有毗婆尸佛住世,那时在波罗奈国弘扬佛法,教化百姓,功德圆满之后入于涅槃,就是完全证得无上空性,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当时梵摩达多王为佛弟子,于佛涅槃之后发心建造了四宝塔供养佛的舍利。这时有一个童子跑到塔前,瞻仰礼敬宝塔:“这么雄伟,这么好,这么殊胜庄严的宝塔!”心生欢喜。看了这座宝塔他就发愿出家,但是从小直到年老,他都没有开悟。(所以每个孩子,出家并不一定代表开悟,学佛并不代表一定有智慧。)他一辈子就非常自责和忏悔:“为什么我修了一辈子都没有开悟?”   有一天,这个自责的比丘以其所有的积蓄购买了须曼花,他亲自用细的线将一朵一朵的须曼花缝制成一件能够盖满宝塔的须曼花衣服,供养佛舍利塔(用花把这个宝塔全部遮起来,你看这个愿力多大),而且发愿:“我一定要生值佛世(就是以后再来生,一定要生在佛在的世界中),随佛出家,证悟道果。”在师父讲这些佛的故事中,有很多人的愿力就是“我一定要生在佛住世的世界”,这就是大愿力。   佛陀接着告诉大家,此比丘由此供养功德,九十一劫以来没有堕过地狱、畜生、饿鬼。无论在天道做天人,还是在人间,这位比丘常有须曼花衣服与身俱生(就是做天人也有这个花衣,在人间也有这个花的衣服),享受天人福报。更由于他忏悔发愿功德,于今世得遇佛出世,随佛出家而证道果。所以大家要懂得什么叫“忏悔发愿”,忏悔自己的愚痴,没有开悟,“我发愿一定要增长佛智”。因为忏悔之后发愿,那个愿力特别特别大,特别特别灵。所以师父叫你们一定要念礼佛大忏悔文,然后再发愿。佛陀讲到这里,大家闻佛所说,信守教诲,欢喜奉行。   这就是告诉大家,一个人可以不开悟,但是不能没有忏悔心;一个人可以做错事情,但是不能没有改变自己的心。《大般涅槃经》中讲道“若见如来舍利,即是见佛”,也就是告诉我们,你看到的佛经,看到佛陀的如来舍利,其实就是像见佛陀一样。这位须曼那在过去生中年少的时候发心出家,至老年他都没有开悟,他没有因此而退失菩提心,反而能够返观自照“我为什么一辈子都没有开悟?”心生忏悔。当他心生忏悔的时候,再发起广大愿心,尽其所愿供养,产生供养的功德,所以感得须曼花衣随身出生,并遇佛住世,出家修行,而证道佛果的殊胜果报。   我们今天学佛,已经闻到佛法,就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人,为什么还整天对很多事情不珍惜、不满足?我们有智慧,但是这些智慧都是人间的,我们要把它变成佛的功德智慧,要忏悔自己的过去。“生值佛世难,得遇正法难”,我们今天虽不能“生值佛世”(佛住在这个世界),但是有幸佛的正法还在这个世间,我们还能好好地学,我们更应该把握种种的因缘,好好地听闻佛法,尊重供养,精进不懈。 你今天长得面目清秀,一定前世供花;你的眼睛好,一定是供过油;你的口才好,一定口吐莲花;你脑子清净,没有灾劫,前世一定有修。所以一切都是你自己前世和这一世的“唯心所造”。你今天要想信解行证(你想解脱,要相信、要修行、要证得佛果),你要相信它,要“远契古佛心印”,要把菩萨的正能量牢牢地放在自己心中,让八识田中的佛性来面晤九识田中阿摩罗识本来拥有的佛性,这就是“契合心佛合一”,这样才能一世修成,永断轮回。   谢谢大家,今天就跟大家讲到这里,我们下一次再见。

白话佛法视频开示 | 第43集 无相就是不著相

Posted Posted in 白话佛法视频开示

  做人为什么不要把这个心住在烦恼中?已经发生了,硬把这个心放在烦恼中,就会越来越烦恼。   菩萨不住无为。什么是“不住无为”的道理?就是菩萨的心是“我今天去做这个事情,肯定是无为的”,就是没有目的地去做的,做没有目的的事情,根本不把这些无为的事情放在心中。菩萨今天去帮助别人了,别人都很感恩他,说“你做的是菩萨道,你在帮助别人,你在救度众生”,他说“没有,跟大家一样,我只是希望大家跟我一样”——菩萨的思维,这就是不住无为。连你做好事根本都没认为自己做好事,就是得道了,就是证得涅槃了。很多人不懂什么叫“涅槃”,你不住在所拥有的这个境界中,超脱这个境界,就是涅槃。   所以要懂得,我今天做了好事,我离开做好事的境界;我今天有烦恼,离开烦恼;今天我得到了,离开“得到”。因为一切都是虚幻的,所以要学“空”。佛教界讲“修学空,不以空为证。修学无相无作,不以无相无作为证。修学无起,不以无起为证。”修学空是什么?要学习空相、空性。比方说,今天不管做什么事情,它会过去吧?过去了是不是空了?这件事情在一年前有吗?有的。今天这件事情已经过了,是不是已经空了?像我们很多小朋友,过去是在读书的阶段,读书结束了,你是不是现在要进入成年人的阶段?那么你读书阶段就叫“空性”。所以叫你们学习一切要空,因为它既然过去了,就是无相,你也没有作为了,因为你已经不读书了,所以你也不要再到学校去有所作为了。这样,就是师父上一集跟大家讲的“三解脱”。   空,就是一切本空。我们学佛做人要懂得,这个世界来也空空,去也空空,我们来的时候,什么也没有带到这个世界上;我们走的时候,也没有一样东西可以带走,所以来也空、去也空,一切本空。这个世界上一切都是借给你的,是你借来的,哪件事情真的是属于你的?所以法师两袖清风,他们懂得“因为在人间是个过程,我不会永远在人间,在人间是借假修真的一个环境,所以我不执著人间的所有事物,因为我知道这是空的”。就是师父跟你们讲的,你们如果去到一个岛上旅游,很美丽,给你一个很大的房间,你说缺这个、缺那个,如果你把家里全部布置好了,这个买好了、那个买好了,可能没几天你就要离开这个岛了,因为这不是你真正的家。我们到了人间,眼睛一眨就是几十年,这不是我们真正的家,我们真正的家在天上。这样我们就懂得,这个世界一切本来就是空的,所以就叫学空——学习空性。学佛都要以空为基础。学佛,你今天学了吧?学了。学了之后不要高傲,不要骄傲,因为学了之后,进入你的八识田中之后也空了,学好了之后,没了、结束了,进入你的意识中了,然后你的意识就在生活中了,所以一切都是空的。   无相就是不著相。你今天是一个博士或者教授,如果到了老年,痴呆了,什么都记不住,还算什么教授啊?你把一切都忘了。所以不要去著相你今天是谁,因为今天的一切都是本空的。希望大家要懂得,我们不要被现象所欺骗。人好面子就是在现象中,你看到的人间以为这是真的、那也是真的,实际上你被它骗了,因为真正地活在世界上是空性的。   菩萨叫我们无作,作而不作,你好像做过了,实际上像没做过一样。想一想我们小时候,很多事情是不是做过了?现在想得起来吗?做过吗?做过,像没有做过一样。小时候生过气吗?生过,曾经有很大的气生过了,现在像没生过一样。你们小时候开一个party[聚会],或者曾经有一个birthday party[生日聚会],爸爸妈妈帮你叫了很多人来,那一天你打扮得很漂亮,大家都鼓掌、吃蛋糕,开心得不得了。过了吗?作而无作,你现在想起来就像没做过一样。这就是菩萨让我们看到的“本”,一切行为用现代话讲就是“过了就算了,过了就没了”。也就是叫我们懂得,无愿,没有带来什么愿望,也带不走什么愿望,因为一切都是空、无相、无作,这就是大乘佛法的三解脱门。 师父告诉你们,求菩萨,也要懂得解脱。我们经常跟观世音菩萨说“观世音菩萨,您有求必应”,对不对?但是要记住,你“有求”,菩萨可以“必应”,但是问题你自己的能量、功德有多少,菩萨听不听得到?而且还有最重要的一条,求菩萨能够求到有求必应,一定伴随着一个附加条件,那就是心诚则灵。如果你今天心不诚、不诚恳,以投机的观念来学佛,你一定得不到真正的回报。你只是为某一件事情来求,为某一件事情你完全靠菩萨,而不用自己真正学佛的心来配合,你是绝对不会灵验的,很多人的心没有到。我们懂得菩萨也不容易,因为我们人这个求愿、那个求愿,然后自己的功德不够,自己的愿力不够,只是为某一个事情而求,自己身上的业障这么重,求得不灵你还怪菩萨;你天天许愿,要求愿力,求到后来就变成“怨”了——抱怨“菩萨,您怎么不灵啊?”   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要学会懂得空性,懂得空、无相、无作,那就什么都放下来了。“我今天求什么,我知道是空的,但是我求了,自己的心用进去了,我得到的也是暂时解决人间的问题,因为最后还是离开这个世界”,所以这不是你真正需要的东西,也是一个空性。慢慢地佛就告诉我们,要“修学空,不要以空为证”。什么意思?如果一个人跟你说“我空了,我已经想通了,我完全想空了”,你不要去相信他,因为他执著在这个空上面,觉得“我是证得空性了”,没有空。真正证得空性的人,连这个空都没有了。这就是师父经常跟你们讲的,一个人说“我根本不跟你们争,这样东西你们去争好了,我根本不要,想都不想它”。你说他在想吗?他心中正在想这件事情,大家都在争,他嘴巴里还说“我才不要呢,我才不想这件事情”,但是他心里有没有这件事情?没有真正地空下来。   师父要你们修学无相、无作,就是不要著相,不要盯住这件事情,什么事情都要放下来,才是真的空性,因为知道空了。学佛中要绝对不入空,“我知道这个事情是空的,我不入空”,就是说“我知道这个人间是无常的,但是我不进入这个无常中”。有很多人说“无所谓的,人生苦短,所以我根本无所谓,你给我也好,不给我也好”,因为你还是觉得“我不入空”,实际上你入空了。这就是师父讲的佛法哲理,你的意识还在里面呢。就像师父经常做心理辅导,跟有些患者讲,她说:“我早就放下了,我才不在乎呢,他离开我就离开我,我一点都不痛苦。我真的……我又不回他信,我也不想他,我一天就……”她讲到现在,全是讲这个男孩子,你说她是不是入空了?嘴巴里说不入空,实际上心中全是执著空性。空了,我们又不能完全空,“顽空”也不行。因为完全空了之后,谁去救这个世界?谁去度人?如果不借假修真,大乘菩萨怎么能够体验到入世行善?天上下来的菩萨,个个都要入世来行善,来救度众生的。我们虽然要空,但是我们要入世行善。   要修学无起。什么叫无起?“不以无起为证”。无起,就是我们虽然在空性中,虽然有时候在入世行善,我们在空性中也是要行善,要去救度众生;实际上还是在空性中,但是不入空,也没有完全离开空。这就是哲学。无起就是不动心。我们不以无起为证,不动心了,就不要再去想动心的事情。“我要去救人,我今天到这个世界上来,已经许过愿了,我就是要救度有缘众生”——你还是有起,因为你有起动你的心念。所以学佛学到最后,能够不动心当然最好。积极地去行善,每一天都找很多善事去做功德,但是不能动这个心为究竟。也就是说,你不能去为了行善、为了做某件事情、为目的地去做,你不能为了这个究竟作为究竟。   所以佛法讲到后来真的非常非常难,就是“起心动念都是业”。今天动了一个善念,你上天了;动了一个恶念,你下地狱了。很多人说:“为什么师父叫我们不要随便起心动念?”这就是要想到空性,你想到每一件事情做了之后,最后归空,就不会再感觉到“我在法施,我在布施”,你“能善分别诸法相”。因为空性,等于离开了。比方说两个人在吵架,你离开两个人之后,诸法空相,看到的这两个人所做的一切行为、思维和语言,你知道都是空的,待会儿就没了。这样你才能知道这个世界上,他们两个人的争吵原来都是因果。你不入因果,但是他们入了因果。如果你说谁对谁错,你就进入了人间这个是非的因果。你说这个人“是”,那么那个人就是“非”(就是不对了);你心中觉得“这件事情是对的”,有个“是”,那你心中一定会有一个“非”。所以不入因果,那才是第一义。   我们要证得菩萨的道果,要学习持戒、修定。要懂得,成佛第一要没有妄念,没有烦恼,而且要空性,但是又不能执著于空性。一个已经成佛的人他还动不动念头?他没有念头了,他已经是佛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佛言佛语,他做的任何事情都是佛的行为、佛的智慧,根本不需要再去想“我是佛”或者“我不是佛”,或者“我要做佛的事情,因为我是佛”。就像一个人说“我是一个好人,我要做好事。我今天是个劳动模范,我必须要做模范的事情”,那你还是在“模范”中,执著这个“模范”,还没有完全空。你要真正地放下,知道自己是模范,而且你已经忘记自己是模范,总之看到模范应该做的事情、去帮助别人,你就去做。   “能善分别”,你如果觉得这件事情是善和恶,你能分别它,实际上你还是心中有分别;要无分别,才能善于分别一切法相。你要离开别人的争吵中,你才知道他们的争吵实际上在因果中。所以我们要离开,离开就是靠空,靠不著相。师父跟你们讲到现在,就是希望你们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做了要像“无作”一样,不著相。对这个世界,用禅定的心来看穿,它完全是一种禅定所产生出来的虚幻之相,你慢慢地就知道什么是“空”了。   希望大家好好学佛,把这个世界佛法的思维、佛法的第一义理能够完全明白,能够完全脱离这个空相——你不但空了,还要脱离这个空相——那你就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了。

白话佛法视频开示 | 第42集 三界唯心 万法唯识

Posted Posted in 白话佛法视频开示

  有大智慧的人能够了解自己和别人的心态,就能救度众生。你知道你在说什么,你也知道别人的想法,这就叫“大智慧”。   菩萨了知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不管学什么法,不管做什么事情,实际上都是意识在起作用。你认为这件事情可以去做,你去做了;你认为“我要学佛,我能用学佛来改变自己的身体状态”,这个意识在你心中,那你就好好去做。万法唯识,所以不要被一些物质的东西所迷惑。很多人一生,这个东西好了,就把那个东西扔了;那个东西好了,过一段时间把这个东西扔了。这就是人“心猿意马”,人的心就像猿(猿就是猴子)。你看猿猴都是攀援型的,它就攀,从这棵树爬到那棵树,总是拿了这个、扔了那个,拿了那个、扔了这个。所以菩萨叫我们不要被人间的物质所迷惑,不要被环境所转。环境变了,你也转了,大家都这样,你也这样,那你就是完全被环境所控制。   一个人不管对什么事情,要懂得“菩萨触物斯照”,就是菩萨接触所有的事物,马上可以照见他的五蕴皆空,马上就能理解这件事情。“声闻怕境昧心”,也就是说声闻乘比较小根智的人,他不知道心法两空。实际上心到了最后也是空的,法到了最后也是空的,所以心法两空。 师父跟你们讲得再仔细点。心,想想看,到今天为止你从小想了多少事情,你想过的多少事情都是白想的,都是空想的,都是妄想的。我们小时候想了很多事情,“大起来我要成为……”——想过多少,全是空想。我们小时候有多少物质,“我能够得到这个奖状就好了,我得到那个奖状就好了”,全部都是空的。所以心境——心和环境,实际上永远是对立的。因为你心中想着什么,环境不一定是顺着你的,所以心境对立。你想干什么,它不顺着你;你想做什么,它不能理解你。即使跟一个人接触,你想说服他,他就是不理解你。   对外环境,我们怎样克制自己因为心境对立之后所产生的恐惧、忧患、喜乐?我们对不理解的人会产生一种忿怒,有时候还会产生一种愚昧的心。因为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这是一个做不好的事情”,所以我们不能找到怎样救度众生的要点,因为我们的心和环境成了对立面。   所以真正的空就是心法两空、心境两空,什么事情都要真的放下。佛法告诉我们“悟者日用无生,迷人现前隔佛”,意思就是开悟的人,他每天智慧,“日用无生”就是他每一天用智慧来生活,不会生出烦恼;没有智慧的人,天天烦恼缠扰着他。“迷人现前隔佛”什么意思?迷惑之人在菩萨面前也看不见菩萨,就是在佛法面前也不知道这是佛法,就像隔开佛一样。很多人明明找到了这么好的法门,找到了这么好的佛法,但是却不好好修,他就远离了佛法。   了知万法皆空,一切都是佛性的变现,当你知道这些,你的心却无罣碍,你的心才能破除心中的迷误和存物,这样,你的心中就会慢慢地无四相。能够远离四相,你就远离了障碍和罣碍,才能见到真佛——你心中本性当中的佛,才能慢慢地在修行中显现出来,才能用你人间的心修成和佛一样的境界,那就是佛教界经常讲的“心佛合一”。   今天跟大家稍微讲得深一点,因为佛法要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用佛法来解开心中的烦恼,你就开始进入般若智慧中。如果学了半天的佛,还是天天迷惑颠倒,想不开、道不明地忧伤,就是远离了般若智慧。   佛法中有禅定,要入禅定而心不散乱。禅定是什么?把思维集中在某一点上。你们看师父,我吃饭,我就很开心;我做一件事情,我就很开心,当时其他事情我都可以忘记。而我们现在的人修心,念经的时候想到要吃饭、睡觉;睡觉的时候,想我今天还没念经呢,总是散乱的心。一个真正解脱的修行者,他要明白,要觉醒——觉悟和醒过来。菩萨将我们人在人间的很多想法看作“睡觉”——没有觉悟,没有醒过来。师父曾经跟你们讲过,师父像一个闹钟,每天让你们早早地起来,叫你们好好地念经,在唤醒你们心中的佛性;希望你们变得越来越慈悲,越来越能够为别人想,不要整天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解脱不了,想着都是自己的事情,这样你才能增加禅定的能力。   怎样能够禅定呢?要专注精神方面的统一而不散乱,靠的是一种禅定心。这种禅定心在禅宗里怎么来的?首先要去除妄念,也就是要集中心中的力量。“我今天要开始念经了,我要开始禅定了,我要把所有其他的杂念全部忘掉,去除杂念,然后集中我的心力。”因为心中有力量,当你发出愿力,发出一种心力的时候,心识会转换成一种力量(心识就是心里的意识)。举个简单例子,你家里出事了,你心想“我今天求菩萨保佑,我用全部的心力来求菩萨,菩萨一定会保佑的”,你求的时候心力集中,意念非常集中,你心里的意识认为“佛菩萨一定会救我们家里的人”,这时你的心会产生一种巨大的力量,你才能解脱世间的烦恼,你的心中会产生一种圣果。很多人坐禅,说“我禅修,禅定”,没有力量,没有能力,坐在那里只能打瞌睡,“入定”了——入的那叫“昏沉大定”。一坐下来就要睡觉,很多人一念经就睡着了。当然有人问:“师父,我一念经就睡着了,好不好?”我说:“总比脑子杂念横飞好。”但是如果你能集中精力好好地念经,你的力量、心力就不会涣散。如果你心力集中,能够完全解脱世间的烦恼,就会引发内心的大能和智慧。一个人如果心力集中,坐在那里求一件事情,他的能量无限,那种智慧和巨大的能量体——正能量,全部都会出来。用现代话讲就是“专注力”。你们想想看,一个人专注一件事情是不是能够成功?一个人对这件事情没有专注力,就不能成功。所以去除妄念靠自己的专注力和自己的觉醒能力。佛教界说,如果能够去除妄念,能够有去除妄念的能力,而且能觉醒了,你就是佛教界讲的“定觉支”。人要定得下来才能有觉悟,禅定,禅坐得下来,才会有定力,才能有智慧。   作为一个学佛人,想要求自己能够做一个解脱的人,要学会觉醒,要增长内心对外界刺激的承受力。因为我们每天内心对着外缘都会受到刺激,今天感情受伤了,今天语言受伤了,今天别人的一个行为让内心受到了刺激,而让我们痛苦不堪、苦恼,反映出来的是一种散乱和心识的丢失,因为妄念四起了。“他这么恨我,怎么办呢?我要反扑,我要对他进行正面的交锋还是在背后怎么搞他?”你的心就会散乱,就会引起苦恼,而且在思维中想去报复,想去做某一件事情,只要在你意识中成为一个焦点,你很快地就会心智丧失,因为害怕。   所以要懂得菩萨讲的“诸行无常”,我们做什么事情,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四大皆空。今天想了半天,做不到,那这事情是白想,你去想它干吗?想了之后只会在你八识田中增加烦恼和障碍。今天去做了,接下来会有报应,然后你又害怕,害怕之后最后还是没有。为什么?你被别人报了,冤冤相报,到最后结束了,还是以别人报应给你或者你报应给别人为解脱——这个解脱那是虚妄的。那是一种暂时的快乐,好像“我战胜他了”,实际上是一种人间的烦恼,当时的环境让你能够得到一种暂时的心里的舒缓。   世间的一切物质,无论是物质现象或者是精神上的,你所用的一切手法,在物质现象中,佛法就把它称为“色法”;如果在精神现象上,你恨别人、跟别人作争斗,其实这就是“心法”——都是留不住的,你的意念会留不住,你和别人的争斗也会逝去,别人对你好、对你不好都会失去,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都是不永恒、不常住,因为所有的色法和心法都是性体本空的,都是空的。你心里想的是空的,物质上去做的,最后得到的也是空的,所以叫“四大皆空”。所以菩萨告诉我们“诸法无我,诸行无常”,你要懂得这些道理,不要再去执持世界上很多你本来就得不到的,而且是虚妄的东西。即使别人伤害你了,你去报复他,只会反弹给自己更多的痛苦和磨难,让自己在红尘中、在烦恼滚烫的油煎中,再一次再一次地伤害你的心。要懂得虚妄不实的物质,就是对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我们不要去采取任何的追忆、难舍、瞋恨、忌妒、放不下。菩萨让我们解脱,对那些还没有发生的事情,为什么要提早去担忧,给自己带来很多苦恼,给自己带来很多烦恼和忧愁?   学佛学到后来,我们要运用自己的智慧——本性中第九意识的智慧,去改善那些可以改善的事物。这件事情还能改善,我们就尽力去把它改善。对改善不了和已经发生的事物,要学会勇敢地用禅定去面对它,定住自己,“已经发生了,已经这样了,我不想再去纠缠,我不想再为这件事情给自己制造更多的烦恼”。现代人“惟人自召”,别人骂你一句,回到家里想不通,他骂你的一句话,你回家可以拿这句话来想一百次,来伤害自己一百次,这就是愚痴。   菩萨叫我们要懂得坦然接受一些现实,对人间的任何事物没有丝毫的喜怒哀乐,没有激动,不要对任何事情产生激动的行为和思维,面对外缘给你任何的刺激都要如如不动,这样你就会不添加自己的烦恼。你一定要记住,因为这一切都会过去,烦恼会过去,法喜也会过去,任何人去纠结人间的欢喜、烦恼,他只会解脱无望,平添自己在人间更多的苦痛。   所以我们要面对外缘(外面的刺激),自己好好地用禅定,不起苦恼,慢慢地,而不是快速地反应。对任何一件事情,不要人家骂你一句,你马上骂回他;人家对你好,马上回报他;人家对你怎么样,马上就怎样——不要啊,你要如如不动,因为这些事情很快都会过去。你只要想好了应该一步、两步怎么做,你就产生了智慧,这在佛法界就称为“行舍觉支”。

白话佛法视频开示 | 第41集 心净智慧 远离罣碍

Posted Posted in 白话佛法视频开示

  我们今天继续讲《白话佛法》。   学佛人要说佛陀的佛言,行佛陀的佛道,学佛陀的教义。佛陀留下很多的无价之宝,告诉我们修行之重,必先克其劣行:每个人学佛,首先要克制自己的劣根性和在五欲六尘中所染著的东西。要常存悔心:经常心中要有悔意,“我过去做了很多错事,我对不起自己的父母亲、曾经帮助过我的同学、师长”。多存善心、善念,因为善心和善念就是一个引导着你语言、行为能够行善的根据。多行善念和善心之后,你会有善愿发出。有善愿的人,就会严于律己,也就是说自己能够守戒。有愿力的人说“今天要做一个好孩子”,那他就不会乱来;“我今天要做一个善良的人”,那就不会去忌妒别人,去贪瞋痴慢疑。你心里的智慧才能明亮——心智才明,前程乃畅,就非常顺畅。   如果修行的人只顾自己,我行我素,慢无他人(就是傲慢,心中、眼中没有他人),贡高我慢,就不能明法正身——你心中不能知道什么是正能量、正法,也不能有正确的身体行为,所以这一辈子可能就会断送慧命。怎样能够到佛之彼国去?很多人没有慧命,根本不知道怎样能够到西方极乐世界,因为当他们要修心的时候,会有诸多的魔障,所以必定要坚其道心,意志坚强,学会勇于承受,能够担重任于身——要救度众生,弘法利生。   不要被人间的五浊恶世所缠扰,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很容易被五浊恶世所染著。过去说“染尘所染”,就是这种灰尘会使你染著。那么怎样能够让自己不被这些五欲六尘所染?就是要以佛之正气来护及其身,要用佛法的正气、正能量,永远不要生出伤害别人的思维和念头,不要生出忌妒别人的意念和思维,这样的人就敢于担当,浩然正气,再凶猛的波涛能奈我何?很多人为什么能够在非常恶劣的环境中继续学好佛?自古以来很多高僧大德,他们能够明心见性,无论周围发生什么,无论心中产生了多少魔障,都有能力去克服它,所以不会成为无明之众,否则你就会成为一个无明之众。所以修心最难超越的就是心中的魔障,心中的魔障就是心中的障碍,就是《心经》里讲的罣碍心。如果有罣碍心,什么都放不下,什么都罣在心中。所以一个人要有正气、正法、正信、正念,才能克服这一切。你们要好好地学习佛法,救度众生;能够修行之精,就是修行的经典。希望大家能够懂得,观世音菩萨传授我们这个正法,就是改变我们的心灵,上至天、中至人间、下至地府,能够救度万劫之身悲苦中度。   所以不应该去想太多,不应该放不下。一个学佛的人要胸阔如海,坦然正法。什么是“正”?能够用菩萨的正法来对照自己,在法界中能够接人间天地之浩然正气,广度有缘,悲愍无明众生,这些都是以最爱之情来感化众多的有缘众生。我们要真心地帮助众生,来改变他们,去怜愍他们,去感动他们,这样才真正地显示出我们佛之本性,逾越自我,大爱无疆。   有时候碰到很多难度的无明之众,我们要动之以情,施之以礼,表法最重。“佛法僧”三宝,为什么称“法师”为一个“宝”,就是表法。众生因为在人间,人之有情,殊不知不能被人之感情所染,否则就进入红尘感情之中。我们学佛要有信心,要清净慈悲,要用菩萨的大爱之身与天地同宽,以宽厚待人,以善为本,人心皈依,这样才能救脱更多的苦难众生。   我们学佛不但自己要解脱,也要帮更多的苦难众生解脱。我们无始劫以来有很多业障和灵性在身,造成我们修心困难重重,这些困难造成很多人的懈怠、无明,造成很多人的贪心,由贪心慢慢地转为瞋恨心,由瞋恨心慢慢地转为愚痴心,而这些本身皆是唯心所造,每一个贪心、每一个念头,善恶都是心。所以要善念长存,善愿永存,长存在自己的心中,要斩断人间的五欲六尘。   佛陀曾经告诉我们,众之欲望,如水火之毒殆尽其生命。佛陀的意思就是告诉我们,我们众生活在人间,欲望就像水和火一样,能够烧着我们,能够把我们的生命烧光,烧到我们生命结束,水把我们淹死,火把我们烧死,因为我们在欲望中出不来。所以修心的人要善恶分明,恒常常思己过。一念善越云霄,一念恶堕九泉,妄念、欲望、欲念、贪念,还有爱念、恨念……我们一定要越过所有的障碍,越过罪孽——佛陀说,这样我们才近于佛之彼国也。   所修的人要真修实修,做人要坦荡。佛陀、观世音菩萨、所有的龙天护法,都会保护我们这些精修之众。佛把我们视为佛中之宝,因为修行的人,菩萨、佛常常在观照我们,时时地在观望着我们,他们用佛光在护佑着我们。观世音菩萨慈悲所有的孩子,无时无刻不来观照我们。我们学佛的人虽然因缘不同,感官略有差别,有的人有感应,有的人感应差一点,但我们要懂得常感念善举,多圆众生,就是我们经常要感恩自己和别人所做的任何善举、行为,多多地包容、圆融众生,我们才能回到光明的佛之大道,破迷开悟,离苦得乐。   因为我们过去种下了无明的因,所以轮回为人,学佛人学到后来就要修回本源。我们要无债无业,才能变得轻一些,才能赶上法船。修心,很多人讲究修哪一个法门,不管修哪一个法门,不管跟着哪一尊菩萨或佛,他的法你只要能够融入其中,只要能够得到法味,提升和净化自己的心灵,你就是在慢慢地往前走,一步一个脚印地在接近你的本源。我们真正的解脱之道,就是要用自己的定和智慧。凡是一个人能够定得下来,那这个人就拥有了佛法的智慧,所以定能生慧。 要时时刻刻关闭你的“六贼”眼耳鼻舌身意,把你的“五蕴”色受想行识、贪瞋痴慢疑要全部修掉。修心就是要全部修掉我们身上那些人间的贪瞋痴慢疑,清除我们心中的杂念,保持我们心中的净念(干净的念头),我们的精气神才会合一,天地人才会在心中合一,元神(佛的本源)才会被激活;活在这个世界上神清气爽,有目标地修,你一定会解脱这个世界的红尘烦恼,走进佛的光明大道。   在佛经上说“干慧辩者口疲,大智体了心泰”。其实在佛经上,“干慧”就是一种思维和念头,一种见解。干慧辩者口疲,也就是说,我们做人要正确地见解、正确地思维,不要去耍小聪明,不要认为自己的见解是正确的,不要玩弄口舌是非,很多人讲话总喜欢“歪理十八条”。言语说得好的话,道兴,佛道就兴旺;言语说得不好叫“言语道断”,言语道断的话就“心行处灭”,也就是说你心里的行为这个地方,好的佛法佛道就被你灭掉了。你自己要证悟,要正确地来领悟,你用这种辩才,无论怎么想、怎么辩、怎么说,心中不正,讲出来的一定不是真道。所以有大智慧的人“体了心泰”,就是说有大智慧的人,能够了解自己和了解别人的心态。  

白话佛法视频开示 | 第40集 远离忌妒 超越自我

Posted Posted in 白话佛法视频开示

  今天给大家讲个故事。   自古以来,人有一个很大的毛病,就是忌妒。为什么人都会有忌妒呢?因为忌妒是为了竞争一定的权益,每个人都为了竞争一点权益,对相应产生的一些幸运者(在竞争中有些人比较幸运,他得到了,他拥有了)或者潜在的幸运者(就是这个人很可能会得到)产生一种冷漠、贬低或者排斥,甚至敌视的心理状态,就叫忌妒。所以忌妒是我们内心深处一个很难去除的毛病。每个人都会忌妒别人,大部分人看到别人有成就,就忌妒难平,心里很难过;看到别人受到赞赏、赞叹,心里就不是滋味,经常心里想“为什么表扬的不是我,是他?”甚至有的人就自赞毁他,为了表扬自己,情愿把别人讲得很低下,表示自己的高傲。忌妒就是病根,所以自古以来,只要有人在,就会有忌妒。忌妒就是当别人要成功了,你会给他加以障碍。   佛陀在世的时候,不断地到处去弘扬佛法。给孤独长者希望佛陀能留在他的国家舍卫国弘法、度化众生,不惜巨资——以黄金布地,向祇陀太子买了一块地(因为对方说了,如果他把黄金铺满地,就把这块地给他,结果给孤独长者真的拉了很多车的黄金过来,铺在地上)。正当他在兴建祇园精舍的时候,舍卫国当地的那些外教徒听到这个事情,非常震惊,认为:“那是我们的地盘,如果瞿昙沙门(当年对释迦牟尼佛的称呼)来此,我们信徒的信念就会受到影响,供养我们的人也会减少。”这个时候,外教徒就想尽方法阻碍这个工程的建设。   第一个行动,他们就向给孤独长者抗议,说:“你知道瞿昙已有安定的住处,为何要把他请到这里来?到底他有什么能耐?”外教徒议论纷纷:“是啊,为什么请他过来?我们在这里挺好的。”但是恭请佛陀到此弘法是给孤独长者的一个心愿,因此别人再怎么讲,他都不受议论的影响。   外教徒抗议无效,于是又向国王提出抗议。国王对佛陀早就有耳闻,而且好乐佛法(很喜欢佛法),所以也不听外教徒的言语。外教徒只好又回头找给孤独长者,说:“如果你要邀请瞿昙沙门的团体来到这里,必须答应一项条件,否则我们不会信服的。”   长者问:“你们有何条件?只要将来大家能和睦相处,不管你们提出任何条件,我都会尽量想办法。”   外道众徒说:“瞿昙沙门座下有一位舍利弗,据说他的智慧第一,我们要请他来跟我们较量较量,一比高下。”   长者认为这个也不困难,就到王舍城向佛陀说明此事。佛陀认为,要教化舍卫国,这就是一个最好的开端,这倒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于是,他就派舍利弗前往。佛陀说:“当地的工程正在建设,你最好先去安抚当地的人心。”舍利弗欢喜地答应了:“感恩佛陀。”走了。   给孤独长者请教舍利弗说:“尊者什么时候可以和外教徒论理较量呢?”   舍利弗说:“七天后吧,给他们七天的时间准备。”   长者马上就与外教徒联络。外教中有一位最被尊重的领导者,他认为这是一件大事,胜败就取决于这一次的较量,如果外教输了,沙门的僧团进入城内,外教原有的利养和地位就会大受影响,所以,这场辩论一定要非常慎重。七天之中,他们到处找最好的人才准备辩论,也召集了许多人当天助阵。   给孤独长者对此事也非常地慎重,他搭设了一个大讲台,用心安排舍利弗和外教徒的座位。较量的日子终于到了,因为是在当地,所以外教徒就浩浩荡荡地排开阵容走进来,很多人,有骑马的、走路的,全进来了。舍利弗是单独应阵,一个人坐在那里。   舍利弗向众人说:“好吧,时间到了,你们选择辩论还是用神通来比较呢?”   外教徒说:“道理从何辩起啊,没有道理可以辩,还是比神通吧。”   “对啊,比神通吧……”“比神通!比神通!”众人附和道。 外教徒随即幻化出一片非常美丽的花园,花朵盛开,芳香四溢。舍利弗一看他们幻化出一片花园,马上化出一阵清风。花园里的花摇曳生姿,犹如仙境;可惜没多久,花瓣、叶子纷纷地掉落。这一回,外教输了。   接着,外教徒化出一座清净的池塘,里面的水清澈见底。舍利弗一看,马上化出一头大象,到清净的水池里洗澡。大象一翻身滚动,池里的水立即混浊。这次评分,当然又是外教输了。   那时外教徒非常生气,化出一条凶恶的九头龙冲向舍利弗,舍利弗眼睛一看,立刻化出一只大鹏金翅鸟,它飞翔自在,然后稳稳当当地坐在九头龙的头上。这时候,外教徒非常恐慌,认输了。有些人立刻请求皈依,但是也有一部分顽强的人不服气离开了。   那些顽强者仍然要阻碍工程的进行,还假装成施工的工人,要求长者让他们工作。长者心里有数,知道外教徒可能会混入工人群中,于是就告诉舍利弗。舍利弗说:“长者,工程如果想加快进行,当然必须要号召更多的工人。好吧,让他们来吧。”舍利弗亲自在那里守着,做监督工作。   有一天,舍利弗在大树下看到一群工人来了,这些工人不一般,手里拿着棍子、锄头、铲子等工具,向舍利弗气势汹汹地走过来。但不知道为何,突然人人满心疲倦,好像要睡着一般,眼皮都抬不动,挣扎着向前,但是脚步却越来越沉重,不听使唤了。他们累得全部坐在地上,而且向舍利弗求救。他们知道舍利弗用法力了。   舍利弗即向前为他们宣说“四谛法”,那些工人听了如梦初醒,大家都被舍利弗降伏,从此工程顺利如期完成,祇树给孤独园就这么开始了。就是因为有这一段兴建的过程,所以在佛教经典里才会经常看到“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的经文。   所以,学佛人不能有忌妒的心。碰到障碍,碰到别人的忌妒,要如如不动,心魔永远无法战胜心中的正法正道。希望大家要好好地学佛修心,战胜自己的心魔;不要被人间的五欲六尘所染,要以佛的正气护及自己的身体,敢于担当,在人间,再凶猛的波涛骇浪能奈我何?所以吞没之身实际上是无明之众,别人对你的好坏,对你所有的讲法,实际上都是一些无明的众生,一旦他们明白了,就是有道之人。所以希望大家要超越心中的障碍,不要把别人对你的忌妒、给你的一些烦恼,障碍在自己的内心。要懂得,他们只是一时的迷惑,也是可怜的无明众生;一旦佛法被他们理解,他们一定会正气浩然,一定会像我们一样正气正法,得到最可贵和宝贵的佛法。   好,今天的《白话佛法》就跟大家说到这里,我们下次节目再见。

白话佛法视频开示 | 第39集 证悟空性 照见五蕴

Posted Posted in 白话佛法视频开示

  记得上一次师父跟大家讲过空、空性,很多佛友反馈说深了一点,但是听得懂,很喜欢听,所以师父今天再跟大家稍作一些介绍。   空是什么?空不了的,让你脑子里空,你空得了吗?因为你的八识田、七识田、六识田中有很多杂念和意念,你根本完全空不了。那么怎样空呢?就是要一步一步、一点一滴地把八识田阿赖耶识中的那些无明习气、无明烦恼、无明的障碍和过去生中的业障,慢慢地全部清空,就像搬家一样,一样一样地解决,一样一样地搬出来。等到搬空之后,你就彻底地无相,想通了。不会再想不通这些事情,就会无相。   师父跟你们讲过,一个人任何事情都不著相,就是根本没有想过“这是好事情,我要去做”;连想都不想就去救人,从来没想过“我要去救人”,救人就去救了,救人本来就是学佛人应该做到的;一个好人就是要做好事,那这就是做了像“无作”一样,心中有愿力就像没有愿力一样。举个简单例子,你们每个人曾经都跟菩萨许愿说“我吃素了”,愿许过了吗?许过了。吃素之后心中想通了,“我吃素了,天天吃素”。当你每一天在吃素的时候,会不会想“我今天又吃素了,我今天又在行自己的愿了”?你不会想,因为你觉得吃素已经是一个很正常的事情,吃素已经印在八识田中了,是学佛人应该有的慈悲,这就是无相。无相之后就会无作、无愿。   这就是师父告诉你们的,自然的空是最高境界。自然的空——我们不能在自己心中希望拥有一个空,“我要空啊,我要空啊”,空不了的。自然地做好事,那是真的做好事;自然地去帮助别人,那是真的帮助别人。逼着自己说“我要做好事,我要帮助别人”,那你还是在“作”,还是“有作”(“无作”就是自然),照不出空性的。你说“我要把自己的心完全掏空”,你有这个“要把自己掏空”的心,就还是有心;很多人说“我要成菩萨”,你还是有这个“要成菩萨”的心。很多人已经天天在做菩萨的事情,他没想过“我要做菩萨”,但是他天天在做菩萨的事情,这就是空的妙用,这样你能够得到更大的功德。 所以,光明境界就是无作。一个人的境界到了一定光明的程度,就像一个人,别人见他进来——好人;班级里一个同学进来了,大家一看他,这个人成绩好,因为他到现在天天成绩都很好。这就是已经“无作”了,没有必要今天进来的时候跟大家说“你看我成绩多好”。我们如果在有作的修行中,就是有修有证,其实还是一种有为的修为。“我在修,我有认证,我有证悟”,你还是在证悟中。佛的证悟是不要去“证”的;而证悟空性还是在证悟当中。菩萨的空性无需证悟,他一定是般若空性,所以无作就是无修无证。得道的人,无论他怎样坐,怎样站,即使跳起来,他也是得道;坐下来,他也是得道之人;走路,他也是得道之人;肉身结束了,他的法身不生不灭,他还是在得道中。   大家明白这些道理,就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空性。师父跟大家讲的,怎样能够达到空、无相、无作。天天做这件事情,做得熟了就像没做一样;天天接电话帮助别人,突然之间有个人说“你接电话,你在帮助别人,你在度别人”,他没感觉,“我天天接电话,我天天在帮助别人”。无相、无作,你的意识中自然就空了,因为你的意识完全在空性中,因为你天天在做着善事,在帮助着别人,你的意识解脱了,进入了空性,自然就入道了——入到佛道了。这个人365天每天在做好事,每天做一点点好事、两点点好事、三点点好事……等到一年下来,自然就入“好人”了。一个同学每天做好事,一年下来,评他“三好学生”,他自然就是“三好学生”,他“入道”了。他进入了“三好学生”,就是因为他每一天的变化。   我们学佛,无论大乘、小乘(“乘”过去讲实际上就是船,大乘、小乘就是大法船救众生、小法船保自己),无论何种宗教门派,其实归纳起来最后都是求解脱。哪个法门、哪个宗派到最后不是为了求解脱?学佛到最后是为什么?就是想解脱自己的烦恼痛苦,解脱自己的业障。那么什么是解脱呢?很多人以为“我要解脱,我要用功”,用功不是解脱;很多人说“我要解脱,我相信菩萨”,信仰不是解脱。什么叫解脱?解脱就是用你九识田中的佛性产生出一种空性的智慧和般若,来影响你的阿赖耶识(第八识)和末那识(第七识),慢慢进入你的第六意识感官意识中。慢慢地,你就会懂得一切都是苦空无常,而这一切本身就是空的,都是虚幻的。当你明白了这一切,你学佛的伟大成就就开始了,因为你进入了佛的境界。所以一个人只要能够进入佛的境界,他就是人间的佛。   学佛不是拜拜佛、迷信,或者求求菩萨保佑家里好、一种福报,而是解脱。它不是迷信,是智慧地解脱,让人能够完全放下烦恼。如果今天还放不下,就不可能精进,也不可能忍辱;今天放不下,就脱离不了人道的六道轮回,所以你的境界永远不能提升到正信正念。正信正念和智慧有什么区别?有正信正念的人怎么会没智慧?“我坚信这是一条正道”,如果连这种正的信念和念头都没有,怎么能够得到菩萨的般若智慧?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要离心意识参悟佛。师父跟你们讲的就是要离开自己的外心。离心就是离开一些杂念、杂心、凡心、烦恼心、忌妒心和一些不好的心态来参悟佛法,叫“离心意识参”。修到最后,连内心的意识都没了,来参悟佛法,那你就是空性了、参悟了。这些都是佛法的妙用。   我们要懂得这些,慢慢地就会懂得管住自己的六根。佛学把我们的生命分成六个工具:眼、耳、鼻、舌、身、意。对外尘(外在的六尘)来讲,是色、声、香、味、触、法。佛法又把我们分成了五蕴:色、受、想、行、识。师父告诉你们,我们每一天的六根会接触外尘:眼睛会接触色(看见的),耳朵会接触声音,鼻子会闻到香味,舌头会有味觉器官,身体会有接触的触。人外表的六根相对于外在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在接触中产生了正念,你就是正信;你接触外尘产生了邪念,就是邪信——不正信。怎样来辨别这些,让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不去接触色、声、香、味、触、法;就算接触了,我们也能克服它,知道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那么就是要用我们的五蕴。要懂得五蕴,要把五蕴完全识透,懂得它的道理,就可以悟道了。《心经》里有一句话叫“照见五蕴皆空”,你们因此就知道“五蕴”在学佛人的境界上是多么重要。   唯识宗主张万法唯识,也就是说,无论这个世界上发生什么事情,都是意识产生的变化。将这个物理世界和精神的生命合在一起,就分成了八个“识”,这又是另外一个系统,所以佛法界讲“八识田”。在你八个意识中,第六意识是你对外接触的第一的思维意识,实际上一般经常谈到的是第六、第七、第八意识,一般我们不谈第九意识。第六、第七、第八意识,唯识论就将其作为都是由心而起的。比方说,第六意识的感觉是不是心?“这个东西很热”“很好”“现在天冷”——这是心的意识吧?第七意识,“他是好人,我就很喜欢他”“他是坏人,我就很恨他”——辨别意识,是不是也是唯心?当这个意识已经在你内心深处不可磨灭了,已经存在你内心的八识田中了,那么是不是你的心识存在?没有你的心识存在,第八意识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唯心。唯识论就是讲一切万法唯识——即你的意识。   八识(第八意识)为心王。什么是心王?进入了你的八识就很难改变,好的坏的全在你的内心中了。你的第八意识认为这是坏的,可能现实社会中是好的,但你不知道它是好的;你的第八意识觉得这个东西是臭的,别人吃了都很香,你仍然觉得是臭的,因为在第八意识已经固定了,所以你不会觉得它是香的。这就是人与人一种观念的区别。当你经常犯错,别人的第六意识受到刺激之后,第七意识的辨别识慢慢知道了,然后进入第八意识,就很难改变别人对你的看法。所以不能经常轮回地做错事情,不能经常轮回地许愿“我发愿,我再也怎么……”人要有骨气。你们有多少人都跪在菩萨面前发过愿,改了吗?你们看《佛子天地游记》中很多人被拉下去,说他们曾经学过佛,曾经想改过,但是最后没有改。为什么?劣根性。   师父跟你们讲,心王就是八识,千万不要进入第八意识。因为你的心就是你的意,人家说“这件事情你的心意如何”“你想过吗?你最后的意念是怎么样?”这个意识其实就是讲的第八意识。把心的意识的三个层次做一个分类、比方:你的心是大海,意念就像大海里的波浪,一个意念连着一个意念,你的思想不停,你的意念不停,在“大海”里,在你的心中翻起层层波涛,就像海面上的浪花一样。所以菩萨让我们要懂得万法唯心,万法唯识。无论如何,要守住自己的心。菩萨再三地让我们要修心,一开口就是修心;修就是修证,如果你能够把自己的心修证了,那你修心就成功了。   所以空、无相、无作和你的心、意、识之间有着一种天然的连带关系。你想想看,你空了,你的心要空;无相,就是你的意识、意念要无相;无作就是你的意识中“我没有做过”。师父给你们举个例子,比方说你的心想去占人家一个便宜,你的意念中又在想“这个很正常,占他一个便宜又怎样,他也占过我便宜”,然后你的意识就开始产生一种行为——“那我就去做了,我就去对他怎样了”,这个“识”就成功了。心、意、识与空、无相、无作又有什么关系?如果你不对这个人有意见,不想去占他的便宜,你的思维中觉得都是平等的,不应该这么做——空了。空了之后,你就觉得“他像我的兄弟姐妹一样,所以我不能把他看成一个坏人去惩罚他、对他不好”——你无相了。无相之后,你怎么会对他有一些作为,怎么会去对他不好呢?这就是关系。这就是师父跟你们讲的,“无作”——不去做,因为你的心不想做,所以你就无作;你的心空了,你就不想做了。但是很多人心没空,就会去做很多不好的事情。你的心哪怕还想着善,说“我要去帮助他,因为他被别人告了,因为他受到委屈了”,你有心想去帮助他,你一定会有作,那么你可能就走偏了。因为这个被人家告的人也不是个好人,他长期以来欺负、辱骂别人,最后才被人家告了。如果你去帮他,实际上你进入了他的因果中,所以你的心识还是走偏。   怎样空?佛教到后来,让我们不思善、不思恶,因为人间的善和恶都不是我们能衡量的,那是一种因果。怎样能懂得这些道理呢?要产生无量的智慧。菩萨告诉我们,要解脱,才会入“不二法门”。如果你今天入“三解脱门”,就会入“不二法门”。空、无相、无作,随便由哪一个法门证入,只要一门深入,就会增长智慧,开悟明性。为什么这么说呢?空、无相、无作,这是“三解脱门”:你能够空,就会无相、无作;你今天能够无相,一定会空、不去作——无作为;你今天无作为,一定是想通了、空了,一定是无相,那无相布施就开始了。   有时候人很难理解佛法,佛法中有句话是“妄想就是般若”。很多人根本不能理解,什么叫“妄想就是般若”?妄想难道会成为般若吗?实际上,知妄想是空,妄想即是般若。因为妄想了之后,你知道这个是妄想,你得到了空性,就拥有了般若。如果你执般若是有,你觉得“我有智慧,我有佛陀的智慧”,你执著于“般若是有”,那么般若即是妄想。希望大家要懂得这些佛法深奥的理论。   师父简单地解释一下。“知妄想是空”:你知道这件事情不好,不能去做,“空”就是你理解它,知道这件事情不好,那么你认为它不好,不能去做,你是不是有般若智慧?有了。那么“执般若是有”:“我这个人就是能够懂得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你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啊?你执著于般若,般若就是妄想;你这个智慧也是妄想出来的,不是真正的解脱。所以佛法的高妙之处就是在于境界的提升,而且这个境界一直在往上升,达到无上正等正觉。    

白话佛法视频开示 | 第38集 解脱是智 生光生慧

Posted Posted in 白话佛法视频开示

  修心,每一个人要精进,精进的时候要完全放下,要心中没有罣碍。今天念经的时候,心中还想着很多事情或要做什么事情,你说“我来修修心吧”,你心中肯定放不下。修心,每天至少要用一到两个小时,用自己的恒心来坚持,“这一两个小时就是我天天念经的时间”。人只要一罣碍,马上就会到中阴身中去,因为中阴身会在你的罣碍中。人灵魂一不守舍,马上就会产生颠倒梦想;无罣碍的人无有恐怖,没有罣碍,不会产生颠倒梦想。修心的人一定要管住自己的意念,不要产生在中阴身中的罣碍心。所以师父让你们要安住自己的心,止住自己的念。一个人念头停了,心就不会乱想;念一起,意念上升,接下来就会杂念横飞,所以要止念。   菩萨经常跟我们说,要学会用法界的护持力。什么是法界的护持力?就是要懂得求菩萨保佑我们今天把经念好,求菩萨保佑我们把心修好;请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让我们心中能够得到一种解脱的力量,来提升自己,不要心起罣碍。有的佛友经常问:“师父,我们能不能跟观世音菩萨祈求,让我今天把经念好?”当然可以,凡是向上的,菩萨都会加持你。比方说,如果你思维中产生欲望了,你求菩萨加持你去除欲望,菩萨还是帮助你。如果你心中有很难克服的障碍,你可以跟观世音菩萨说:“菩萨,请您给我力量,来克服我这些心理障碍。”其实在求的时候,你心中本身就产生了一种正能量,因为你求菩萨帮助你消除这个业障、消除这个障碍,说明你在进步,说明你在精进,说明你想求菩萨来化解自己的烦恼,这本身就是一种正能量。而任何的正能量都会消除你心中的负能量,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人会生病,如果你求医生:“你帮我看好病吧。”医生说:“我一定帮助你。”那你是不是信心大增?你是不是能够想到“我能够克服自己这个病,我能够把身体上的这个毛病消除掉”?所以,信心的生起实际上已经是你得到加持的开始了。很多人不懂这些。   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尽心尽力。什么叫尽心尽力做事?今天念经尽心尽力,万一有杂念了,求菩萨保佑;今天学一件事情尽心尽力,万一有障碍了,求菩萨保佑。你是不是在尽心尽力?经常这样尽心尽力,慢慢地你碰到事情就会精进修行,碰到烦恼就会放下、解脱。   不把任何烦恼放在心中,不把任何障碍、罣碍放在心中,就是取得了中观中道。烦恼有吗?有的。来了之后把它消除掉,不就是中观中道吗?并不是让你完全止念,因为你止不住念头的,止念只是在你慢慢达到中观中道之后所产生的一个效果,而这个效果是你终有一天能够用你的修为止住自己的念头,并不是现在就能止住它。   行者知道人世间一切的起伏:在人间碰到这个因缘,烦恼生起了;碰到那个因缘,烦恼生起了——就是在因缘中生存,在果报中生活。我们哪个人不是在果报中生活?你今天是不是受着过去的果报?今天胃不舒服,是不是过去没有好好照看好自己的胃?今天要改掉你们身上的烦恼,改掉你们身上的毛病,痛苦吗?有些时候像剥一层皮一样痛苦。要改吗?要改。选择了佛法,选择了成佛、成菩萨这个道,就必须要改变自己。学佛人绝对不能受到社会的染著。“别人怎么想没关系,我就是这样好好地修、好好地努力。我虽然活在这个世界上,但我就是要做菩萨。别人在用人间的贪瞋痴慢疑生活着,他们觉得他们是对的;而我就是要用菩萨的慈悲喜舍生活,人家骂我傻子,没关系,情愿做为众生服务的傻子”,这就是你用这种坚强的毅力和信念来克服自己的障碍。   我们学习佛菩萨,就是要学会把佛陀的光、观世音菩萨的热、所有护法神对我们的爱和我们本应拥有的九识田中的智慧洒向人间,救度众生,来帮助别人一世修成。你们想想看,能够帮助别人一世修成的人,他自己能不能一世修成?这就是利人利己。 我们要让每位众生生活在快乐之中,脱离痛苦;要将自己的心变成光明心。你们知道什么叫光明吗?光就是能量。明是什么?日月,白天也很懂,晚上也很明白,那么就是明白的“明”。一个人要懂得,今天无论做什么事情,已经明白了自己的心,明白了自己到人间来的任务就是来度众生学佛,来改变自己的,不能像凡人一样在人间红尘中与什么结缘就做什么,遇到外尘就去做外尘的事情。一定要懂得,看到很多人间的事情,不要把眼睛睁得太大;当你看得太清楚的时候,眼睛睁得太大的时候,就会把人世间的一切假相看成是真的,然后心中就会有烦恼和障碍。   你相信自己能改吗?能改就是个好孩子,不能改就是个坏孩子。只要相信这个世界一切都会改变,不把人世间暂时给自己造成烦恼的任何事物和人看成真的,明白这些只是暂时的烦恼和障碍,那么人生就会有转折,就会有转变,就会有更好的明天。所以,学佛就是要用心来解脱。你的心到底想解脱什么?你还在做什么?你的心是不是明心?你的心是不是还在沾染着一些人世间红尘的五欲六尘?是不是沾染着很多的污垢?所以,要灭度自己心中的烦恼,要让菩萨的智慧散发出般若的无限光芒,把自己都忘记了,把自己都变成空无了,就得到菩提了。得到菩提智慧的人,实际上世间一切智都拥有了。所以,能解决人间很多烦恼的人,拥有的是菩提智慧;拥有菩提智慧的人,可以解决一切烦恼。很多人念经,想通,完全放下,懂得如理如法地去修,如理如法地去行佛道,这样就能得到解脱,就能走入至善的境界。佛陀为什么称很多人“善男子”“善女人”?因为一善解百灾,有善就没有恶,是善男子就不能有恶行。佛法的传承能起八万四千法门的大功德、大智慧,每个人只要得到了佛法,就已经拥有和进入了八万四千法门的大功德、大智慧。   学佛人,首先心要定下来,心定不下来的人学不好佛的,所以清净心非常重要。你干净吗?你的心干净不干净?经常说这个人良心非常不好,就是心不干净。无所求,无欲自然心如水,心就像水一样地干净。无垢心——没有污垢的心,干净啊。你们如果还有一些为名为利、吃喝嫖赌的心,怎么能够没有烦恼心?因为你有垢心,一定起烦恼心。寂定于心,什么意思?寂静的人定得下来,心能够寂静,心就定得下来。   人活在世界上有很多的无明——不懂,不知道。多少人上当,多少人受骗,最后都说一句话:“不知道啊,我知道的话就不会这样了。”一个人怎么会无明的?因为有污垢心,因为有自私的心。如果能够寂定于心,必定如实而知自己的无明。不贪的人,对这个世界上一切都看得很穿;整天贪人间名闻利养的人,心一定是不干净的。   无明集,无明灭——无明开始,无明灭了,实际上就是一个修心的过程。很多人无明、不懂,然后做错很多事情,业障慢慢地聚集,造了很多的因,集起来了吧?无明灭也是在因果中,果报受了之后,无明就慢慢地消掉了。下次还会有无明起——无明集的,那么怎样让自己下次不要再有无明呢?那就是在无明灭的时候,要懂得把无明彻底地灭掉,就懂了、明白了,明白了道理,就是灭除无明,那就得到了。懂了,下次不会造这个因,也不会受这个果报。想到自己很痛苦的时候,就是因为自己的因才造成了现在痛苦的果。菩萨就是让我们要懂得这些道理。人的心会生出无明和烦恼,会生出很多的贪瞋痴慢疑,但是不要忘记,心也会生明、生光、生慧。心会生出烦恼,但是也会生出光明,生出佛光。明心见性的心也能生出智慧。那你到底想生出智慧,还是想生出烦恼?这就是你自己的选择了。同样是“一心”,为什么佛教界经常讲“一心是佛,一心是魔”?就看你的心到底是如何想的。   要想去除无明,首先要懂得无明是怎样产生的。师父告诉你们,无明是过去无始的烦恼(无始劫以来的烦恼)造成我们这辈子到人间来还是想不通、还是搞不清楚。因为我们曾经做过很多错事,因为我们曾经造过很多无明的业障,这辈子我们懂了,因为我们过去无始的烦恼和愚痴迷惑的结合而产生无明。上辈子做错多少糊涂的事情?这辈子做过多少愚痴的事情?无明妄动,一个人不明白就会说“我去做,没关系”,乱闯,就会出事。你如果明白这件事情不容易,还有很多的限制,还有很多的规矩,你就不会盲动。你看,出事的人都是因为无明妄动,所以佛教界讲,无明妄动本身就是一种愚痴。你不明白,还要拼命地去乱动,去行动,你以为是对的,最后就增长愚痴,这就是轮回的根本。所以无明产生愚痴,最后进入轮回。轮回的根本就是此生在人间生生死死的根本。

白话佛法视频开示 | 第37集 空性究竟 般若亦然

Posted Posted in 白话佛法视频开示

  要中观正见,对这个世界的空性,不能整天说“反正空了,反正家也没有,家具也不要,我什么都不要,我无所谓了”,那这个人就是偏执。所以不走偏的话,一定要中观正见,借假修真。在人间,是空吗?是空的,但是又不是完全的空,而这个空是假空,是假的身体、假的物质临时借给我们用一用,它不是一种彻底的拥有,也不能够带走,不会永久,所以这种虚空不能影响本性的空。   般若毕竟最后就是空,当你彻悟了这个世界的智慧、懂得佛陀的智慧的时候,你就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空性。怎样能够让心中得来这个空?比方说有些人喜欢打坐,坐在那里“空空空……”,脑子里想要空,“我要空,我要空……”但是他脑子里能空吗?杂念纷飞:水烧开了吗;待会儿要去接孩子了;今天晚上还有什么东西没买……你们很多人在念经的时候,就会想起很多事情还没做,本来忙忙碌碌的时候根本想不起来的,一坐下来念经,什么事情都想起来了,“我还忘记了这个,我还忘记了那个……”实际上就像茶叶沉淀一样,人一沉淀,很多念头就起了。因为你忙着天天在求空,那你就是“空忙”。真正的空性是什么?这个空求不到的,你忙了半天想求空,但是这个空不是求来的,而是自身的一种素质,是“空”来空你,不是你去空它。也就是说,一个人要完全地放下,是自然地放下,它本来就慢慢地空了,空就来了;脑子里没有杂念,没有意念,没有各种各样虚幻的妄想、妄念,那么空就来到你的身边;而不是你满脑子都是杂念,满脑都是意念,满脑都是妄想的时候,“我求啊求啊,求菩萨让我空啊空啊,不要有杂念”,那你忙到最后就是“空忙”。你们要懂得这个道理,当你懂得这个道理,“我不能求空”,而是要把自己所有的杂念放下来,做到心中自然,就是自然空。你们现在在听师父演讲,有些人很认真,有些人脑子里还没空,还在听师父讲什么;有些人是自然空,听到师父讲到这个妙法,“很好啊,师父讲的白话解释佛法的道理很好”,其他的根本不去想,就是“自然空”。而很多人在想“以后生活中我要空,我一定要听话,我一定要把杂念去除,我一定要把妄念去除”,那你还是在杂念中,还是在妄念中,你这样求空,怎么空得了?   要懂得,我们不空是正常,空也是正常。因为你感受到空,你已经在不空当中;当你没有感受到空而自然空,实际上你的杂念早就跑掉了。学佛人学到后来智慧生起的时候,比方说别人杂念纷飞,跟你谈一些人间的杂事,他会使你变得跟他一样非常烦躁、非常懊恼,这时你顺着他的思维去了,就是没空。这时候你脑子里会想:“我不要听他的,我要空,我要空,我不要去……”那就是你在把自己的空赶走。当你完全忘记了,放下了,心中没有这件事情,你才自然没有这个感觉。所以师父告诉你们,不是你去空它,而是它自然地把你净空,变成一种完全的空无、在你心中的妙有。   很多人在求空中走了很多反路。反路是什么?就是背道而驰,应该走这条路的,他没有走。很多人学偏了,说“佛法都讲空的,反正到最后都是空的,我现在就空了”。怎么空?“我什么都不管,我什么都不要了”,那是偏,不是本空。了解本空,你才能真正地解脱。本空是什么意思?我们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很想把自己的思维停留住,把自己的意念停留住,实际上师父告诉你们,停留不住的。你只有把这些全部消除,不去想,不罣碍,才能找到第九意识的本空。当你一想不通,你把想不通的感觉留住了;当你一烦恼,你把烦恼就留在了心里;当你在痛苦的时候,这个空是空不掉的,因为你的第七意识、第八意识已经把你的本空给遮住了。   怎样能够接触到本空呢?实际上感觉到痛苦,感觉到烦恼,就是“受阴”,就是业力的根本。因为你烦恼,接受了一些负能量,这些负能量有业障的,它的业障很重,你就会被痛苦所束缚,被这种负能量的力量捆住,解脱不了,你就有业障。所以想不通的人,就是被这些业所缠扰。   有时候很多人说“我想空”,靠坐禅,觉得打坐很静。坐禅的确会让你变得空,但是很多人一边坐禅,心头还是想“我要有个静的境界,今天哪怕打坐,我也要安静,我要空”,那你还是在寻找着空性,还是在“受阴”。你如果坐下来打坐,想都没想,就是打坐,这时脑子里什么都没想,连打坐的念头都没有,连“我想要空,想安静”的念头都没有,你是不是已经进入了空性?你在想这些的时候,实际上会杂念横飞。打坐的时候如果想“我今天打坐是为了把上个礼拜很多烦恼的事情消除”,那么你解脱不了。打坐到你觉得空了,“我现在不想了,我打坐打空了”,你又著相了,因为你著空相了。所以学佛念经非常非常难,你今天说“我打坐好了,我没有杂念了”,实际上这个杂念还在你的心里,因为你嘴巴里说、心里在想“我没有杂念了”,你想到了这个杂念,这个杂念在不在你的心中?百分之一百在你心中。就像很多年轻人谈恋爱说“我不要他了。算了,他不要我,我也不要他了,我早就把他忘记了”,你说忘记了没有?过一会儿别人劝她:“你别痛苦,你把他忘记算了。”“我想都没想过他。”你说她心里有没有他?所以真正的解“空”,完全根本没有意识存在,真正的空性是无意识,没有任何意识强迫自己要去达到空相,连这个空相都要空掉,没有空啊。你说空了,觉得清净,可是既然还有个“清净”,你又不空了。你心中说“我把这件事情忘了”,那这件事情还在你心里。人家问你:“你这件事情忘了吗?”“什么事情啊?”你真的想不起来,那才真的叫“空性”。 佛法就是这么奇妙,佛陀在两千五百年前就能够让我们每个人的心里充满着智慧,让我们能够解脱,理解这个世界是苦空无常的,让我们早日解脱烦恼,就是让我们能够早一天脱离六道轮回,共攀四圣。   给大家讲个故事。在拘留国有一位婆罗门名叫摩诃密,是富贵之家,连拘留国的国王都拜他为师。摩诃密这个人虽然很豪富,但是他的本性非常悭贪吝啬,非常贪钱,不信佛法,听到有利可图,无不争先恐后地想得到它。摩诃密有七个女儿,这七个女儿长得非常漂亮,个个都是花容柳腰,美貌无比。七个女儿的衣饰都是以金银璎珞庄严着(也就是说都是穿金戴银,非常漂亮。庄严是什么意思?穿的衣服庄严了,就好看了)。婆罗门为自己的七个女儿无比骄傲。有一个人对他说:“婆罗门,你将女儿化妆之后在街上行走,如果大家都说她美丽,我就给你五百两黄金;如果有人批评她们不美,你就给我五百两黄金。”婆罗门对女儿的美貌非常有信心,他觉得这个打赌对他非常有利,所以就对七个女儿说:“孩子们,全部给我打扮打扮,我们到外面马路上去游走。”结果九十天当中,他带了这七个女儿巡游各地,看到的每一个人无不赞美他的女儿漂亮。婆罗门不以此为满足,他得到五百两银子之后,听说有个佛陀(佛陀在另外一个国家),他便带了七个女儿到祇园精舍,希望让佛陀夸夸她们,抬高七个女儿的身价。   他见到佛陀就对佛陀说:“佛陀,您游化各国,您有见过这么美的女郎吗?”他以为佛陀一定会赞美的,哪知佛陀说:“这七个女人,外表没有一点儿可以说是美的。”这个婆罗门非常不开心:“拘留国中没有一个人说我的女儿相貌丑,到了舍卫国来,为什么你说我的女儿长得丑陋呢?”佛陀回答道:“世界上的人都是以面容的美为准,而我认为身能不贪细滑,口能不说恶言,意能不起邪念,这才是真正的美。”婆罗门无言以对。   在这个故事讲完之后,师父要告诉你们,从心理学上来讲,我们人对事物的认识,精神对物质的认识活动,存在着相互渗透、彼此制约、彼此含蕴的两个方面,就是实体认识。我们看一样东西,眼睛看到的实实在在的东西,实体认识,真的内涵价值的认识,那才真的是善的判断。表面上一个人长得好看,你要看他内心是不是善良。在实践中,我们学习佛法、体验佛法形成真实感和道德感。我们学佛人要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美:能够学佛的人,不贪、不瞋、不恨的人,那是真正的美;没有贪瞋痴慢疑的人是美。对美的审美过程,实际上就是追求心灵中的美,要求美和善的和谐,达到美和善的统一。事物的表面并不能说明它内在蕴含的内容。   我们人类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其实很复杂,因为我们眼睛看到的东西比较复杂、凌乱,善恶都分不清楚,我们不知道很多东西是好的还是不好的,从小父母亲教我们的一些概念性的问题,都不一定是正确的,所以让我们在这个人间有时候黑白不分。实际上,在你认识自己内心本质的时候,要懂得内心纯洁的本质是永远不会变的。小时候我们很善良,损坏东西我们就要赔,但是父母亲可能看你损坏东西,一看边上没人,拖着你就走,你可能还会拉着母亲或者父亲的手说:“爸爸,我把他们东西弄坏了,我要赔他们。”当你深入到你的本性中,实际上是没有善恶的。犹如一张白纸,你画上了各种图案,无论画上什么图案,最后只要用可以褪色的墨水来洗刷,就像油画一样,把图案洗掉,还是恢复它本来的洁白。每一个人的本性还是洁白的,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佛的道理。我们的本性都是善良的,我们只有通过自己的本性才能理解佛性,否则被五欲六尘所染,永远不知道佛性——真正纯洁的本性。   所以师父要你们识心亦然——认识自己的心就是这样。我们要用智慧的水来涤荡内心的污垢,洗刷昔日内心的污秽。我们内心的纯洁是光明的,这就是为什么要学佛——来恢复我们拥有的本来面目。佛陀在两千五百年前就告诉众生:众生皆具佛性。我们只有把自己的佛性修出来,把我们本性中最纯洁、最善良的佛性修出来,才会找到真正的家,才能真正地理解佛法的真谛。 好,今天跟大家《白话佛法》就说到这里,我们下次节目再跟大家继续说。谢谢大家。  

白话佛法视频开示 | 第36集 中观中道,三解脱门

Posted Posted in 白话佛法视频开示

  菩萨叫我们学会“三不可得”,就是让我们要懂得,在人间一切皆属虚妄。让我们要去除自己内心的意识,就是靠这个“三解脱门”。菩萨告诉我们,人到要走的时候,就知道这个世界是空了吧?所做的一切是不是空的?你们想一想,小时候幼儿园、小学老师、小学的同学、中学的同学,你们碰不到了,一切结束了,是不是空的?是的。空之后是不是没有记忆了,无相了,不会再思维在其中了?你想不起来的东西是不是“无所作”?是不是像没作为一样?你这么一想,脑子就干净了,就无意识了。菩萨最怕我们有意识,因为脑子里有意识,会残存在八识田中,阿赖耶识会储存很多过去痛苦和悲伤的事情,以及自己曾经做过的很多不如理不如法的事情,都会永远地待在意识中,让你在六道中轮回不止。   三解脱门就是空、无相、无作。菩萨的经典非常有哲理,就是让我们要解脱,解脱的门在哪里?让你们要想到空、无相、无作。无作在佛经里曾经还被翻译成了无愿。很多人心想,我们学佛人不是整天要许愿吗?很多大菩萨、大佛不是都有愿力吗?无愿,这奇怪了,学佛不是都要发愿的吗?无愿其实就是无作。为什么?许过的愿也只是一个愿,没有去做——无作;当这个愿力实践了,你做了,最高的境界就是你今天实践了愿力也像没有做过一样,所以作而不作,做了像没做一样,这就是佛法的最高境界。   我们要抓住这三个解脱门,把什么事情都看成空、无相、无作。师父举个简单例子给你们听听。今天你在单位里马上要搞一个很大的庆典,忙了半天,最后这个庆典结束了,你当时在台上非常荣耀,到最后这个事情过了、空了。再比方说,我们传媒集团曾经举办过十周年台庆,在悉尼歌剧院忙啊忙啊,非常好。结果忙完之后,在开车回来的路上,我们有一个主持人就说:“忙了这么长时间,就这么结束了。”这就是空,结束了,忙完了,空了;空了之后你忘记了。你们现在再回想几年前的这个活动,没有感觉了,脑子里没印象了,很少去怀念它、想念它,无相了。你如果脑子里没这个印象,是不是“无作”?只有偶然地在我们的网站上看到一些演出,还会想起这件事情。菩萨让我们懂得这三个解脱门——什么是空,什么是无相,什么是无作,那么你慢慢地就会掌握、抓住这三个解脱门,一切佛法的道理你就全明白了。   很多人为什么不懂,佛法学了像没学一样。学了吗?没学吗?学了。你们小学里的课上过吗?上过了。你们学习了很多字,现在还在用吗?在用。为什么在用?因为学过了,学到了内心。你现在想起来像没学过一样,因为你把小学学过的早就全部忘了。但是真的忘了吗?没忘,记在心中了,用在实践中了。这就是菩萨高深的地方,是空、是无相、是无作。其实是空吗?也非空。是无相吗?也非无相。是无作吗?也并非是无作。所以三解脱门就是让我们懂得学会放下,要学会放下世界上一切的……无论是法门,还是学习过的知识,它都是空的。空的东西用过了,学过了,空了之后,它这个相就没了。你不著相,在心中就没有这个相,不执著这个相,你也就忘了。就像你们年轻的时候,有过很多伤心的事情或者恋爱史,现在不提起,肯定没这个相。包括念经也是的,无论过去学过多少经文,学过多少法门,学过多少佛经,诸法都学过了,最后落得什么?为什么《心经》里面讲“诸法空相”?一切都是空相。所以《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就像电一样,一下过去了;就像露水一样,太阳出来它就消失了、干了;就像梦幻、做梦一样。在梦中非常真实,有的孩子醒过来还在哭泣,还在想着梦中的那些事情,你能执著这些梦境吗?过了就没了,所以“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那你应该实事求是地看这些事情,叫“应作如是观”。我们学佛学到后来,难就难在怎样让自己所学到的变成空性,怎样能够理解它,这个不是真正的空,不是一种顽空,而是一种实实在在能够帮助到你又看不见的空——空的本性。   中观正见很重要。看什么东西要中观,看这个人有点儿缺点,但是总的来讲他品质很好,他道德不错,这叫“中观正见”。这个人是有点儿毛病,毛病来的时候很讨厌,但是他本性还很好,而且他学佛,应该保留他的慧命——中观正见。所以见道,根本智是什么?佛法最根本的智慧就是中观。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如果用中观来看待一切事物,我们的心就是非常好的态度,为什么?心态正常。对一个很讨厌的人,我们说“这个人很可怜”,那么大慈大悲心就出来了;这个人做得很好,我们考虑到他也还有不足之处,希望他能够改变得更好,是不是有一种精进力出现了?什么事情把它看成中观,不空也非有。不空——你心中虽然说“这个人很好”,但是你也没有把他放在心中,也没有说他完全好,我们说“不空也非有”,也并不是没有。我今天看这件事情,中观中道,总是有的,完全把它看成有,它又没有。所以好像看上去是空的,其实好像它又是有的,这就是即空即有。 得中观正见的前提是什么?一个人要想真正地得道……学佛人经常说“我要得道”,什么叫得道?看人你不要把别人看扁了,中观正见,你就是得道了。如果大家都说这个人不好,你说“这个人他也有他的优点,虽然他有缺点”,你是不是得道之人?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要见空性,要离相。比方说,你现在很烦恼一件事情,家里天天吵架,面临崩溃,你“先见空性”——“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夫妻之间到最后一定会吵架的,这是每个家庭都有的”,你先见到它的空性,“所以我们不要太把它当回事”。一点点小事、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你都不要太当真,那你见到它的空性了,婚姻的空性出来了吧?见到空的一面之后,你就变成了局外人,就不是一个执著在婚姻争吵中的人,就觉得“婚姻都是这样的,每对夫妻都会吵架,每对夫妻都会有这种情况的”,你是不是脱离了在这个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你离开了,变成局外人之后,就可以见到这件事情的真性、本性,本性是空的。就像两个孩子吵架,爸爸妈妈在旁边总是说“不要吵,不要吵”,他很清楚,两个孩子吵架总是有各种各样想不开的事情,忌妒、烦恼、在外面不开心等等都有的。空性是什么?空性就是知道总归会吵的,爸爸妈妈说“知道,我又没参与到吵架中”,爸爸也没去帮哥哥,妈妈也没去帮妹妹,这样就见“性空”了,已经空了,从中脱离了。你了解了性空,你不在其中,你就很清楚,自己思维上各方面就感觉到本性是空的。因为这件事情过一会儿就像没发生过一样,两个人又好了,一起吃饭、一起玩、一起开心,性空。   佛法界讲,自性本空,你们每一个人自己的本性本来就是空的。世界“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人心就像一面镜子,你不照到那些肮脏的东西,心中怎么会有肮脏的东西呢?学佛的第一步,就是要让自己了解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不要把它看得太真实,要看到空、无相、无作。这样,你就是迈开了学佛大道的第一步。你不但从理论上了解,你的心也要离开,就是看懂了本性是空的,“我不在其中,慢慢地就会理解其中的真实含义”。所以当一个人卷进吵架之后,他不知道谁错谁对;当你身在其中吵架的时候,你肯定觉得自己是对的,这就是已经卷入了其中。性空就是让我们要懂得,学佛怎样能够理解。很多人说“我理解了,我学佛了,我学得很好,我都能够用在生活中了,我能控制自己的脾气了”,为什么到头来还是控制不了?脾气来的时候几个人能控制?烦恼来的时候几个人能够控制?学佛要解脱生死,学佛学了半天,不要说解脱生死,今天就是腰痛都解决不了,何况生死?今天烦恼来了都化解不了,怎样解脱生死?   什么叫悟道?什么叫证道?就是你整个的身心完全进入悟性中,进入佛道中。就像一杯茶一样,用白开水冲泡茶叶,茶就有味道;你只讲空话,讲得再香再浓,白开水还是白开水,所以你佛法讲得再好,不用在实践中,你喝的还是白开水,你讲得再好、再浓、再香,毕竟没有实践。所以要证道,就是你要证实佛法的存在,验证佛法存在的根据,而使你受益,那这样才是真正的开悟。 所以,性空是要靠验证的,懂得性空的人有验证感,证得了性空,还不算完全学佛法成功。你证悟了,说“我明白了,佛法真的是空的。你看,当我们家里好不容易存点钱,一生病全部花光了,是不是空的?又变成重新要打工挣钱了,这时我就感觉到这是空的了”,这还不算空。每一个理解,只是每一步对性空的起步而已。性空了,还要知道为什么是空的,缘起是什么。什么叫性空?什么叫缘起?你要理解为什么这个世界一切都是空的,那么你就是真空;你理解了这个世界真的是空的,你放下了,就像法师一样,他知道家庭终归会没有,人一切都会失去,“我要寻找一条能够证悟的佛法的道路”——证道,所以他明白了,他心中有妙法,舍弃了人间的名利、地位等一切,他就妙用佛法,让自己能够置身一个安静的环境中,不贪瞋痴慢疑,这样他的佛法的精进又再进一步。   说到这里,很多人说这算成功吗?这还不算成功,要空非空,有非有,即空即有。就是你要空,并不是空的。你心中要空吗?希望要空,但是又不完全是空的。有非有,你心中说“我有这个佛法,但是我又没有”,实际上这个佛法已经进入你的阿赖耶识了,已经进入你的生活中了,你的生活就在六波罗蜜中。所以即空即有,好像空又好像有,好像有又好像空,实际上你已经运用在空性的实践中。佛法的奥妙之处,就是让我们想通、想明白,想空,看得穿。非空非有,好像空了又好像没有。就像你们今天活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个家,但是这个家好像有,又好像没有。就像法师,他们曾经有家,但是他们出家了,他们过去的家有没有?似有非有,非空非有。你才能真正了解到般若性空的缘起,就是真正懂得了,这个缘分在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是空的,“我完全明白了,我现在想通了,因为我本性理解佛法,人到最后什么都没有,一切无常,它是空性的”,你懂得了这个道理的缘,就是“缘起性空”。   今天跟大家讲的的确是深了一点,但是师父尽量用白话在跟大家解释。再深的佛法,也离不开众生心灵对它的悟性和理解。我们这个空到底究竟不究竟?空性,到底是空还是不空?是空到什么地方?是空到底了吗?空性绝对究竟,也就是说,这个空在现实生活中也好,在学佛中理解的佛理也好,是究竟,就是到底了,因为这个世界一切都是空,佛陀佛法早就告诉我们“成住坏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