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的心态
白话佛法 (八) 31.《中庸之道的心态》 点击链接
佛教导我们要中观,就是不管发生什么事要在当中来看事情,孔老夫子叫我们要学会中庸,一个成功的人一定要懂得中庸,什么事情做得不要太绝,不要太松,也不要太紧。师父讲你们是为你们好,师父讲了你们,你们不听,师父就中庸了,师父就不讲了。学佛做人要懂得调节,中庸就是要调节好自己的身体和心灵,不要让心太难过,不要让心太烦恼,不要让心太悲伤,也不要让它太开心,更不要让它太“骨头轻”。身体不要让它太刺激,很多人去儿童乐园游玩的时候,只管玩得很刺激,结果心脏不好,头晕呕吐,所以,人要懂得调节好自己的身体。想发脾气的时候不要发,不发脾气的时候想一想,我也有尊严,我们不能有脾气,又不能没有脾气,没有脾气那也不可能,懂得调节是最重要的。
中观中道
2016-01-17 卢台长悉尼《玄艺综述》大型解答会 点击链接
人要学会调节好自己的身体和心灵,身体一定要处于一种平衡状态,做人身体好要营养适中,不要累积过多;人的精神、心灵要好,不能烦恼太多,心灵要处于知足的状态,总觉得“我够了,我满足了,”就变得非常法喜。
学佛人修心如果用苦修的话,觉得太苦了,修心修得太散乱松散也不好,佛菩萨教导我们,人要学会平衡自己,“中观中道”,也就是孔老夫子讲的“中庸之道”,做人不要偏的太过分,不要太左,也不要太右,就是中庸。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学会把握好,给别人留一条路就是给自己留一条后路。调节好自己的身体和心灵,不要常发脾气,要学会忍辱、吃亏,做人要想得开才能开悟境界,犹如在生活当中吃了太多热性食品,脸上就会长疮,身上也会发脓头,就要懂得降虚火,就像广东人经常讲的为什么要煲汤,就是调节身体内部结构。犹如天气冷了,要多穿衣服,天气热了,要少穿一点,这就是人的一种调节法。在人间,符合自然规律,才不会违背自然法则。人为什么会心虚,因为做的事情已经让自己的心感到有负能量的存在,因为已经感觉到自己心做得不对……人的内心有生命的原素,生命的原素称为成为正能量。不能接受这个正能量的话,心违背正能量去做任何事情,你做的就是负能量的事情,才会使内心恐惧和心虚。人正不怕影子歪,做人就要对别人好,无私无怨地奉献,帮助别人,就是拥有正能量;如果帮助别人的时候拥有某种目的,为了在别人身上能够获取自己所需的利益,就是负能量,心才会发虚。心虚是负能量,直心、诚心是正能量。如果心总在发虚,身体就会不好,心情就会受到影响。
开悟之后才能做到中道
卢台长开示解答来信疑惑 (八十五)点击链接
同修问:我想请问,师父在白话佛法里提到说我们修心不要注重外表,也不要注重内心,要走中间。有师兄和我说,中道是开悟后的中道,没开悟没办法中道。是这样的吗?
台长答:是这样。开悟之后才能做到中道,就像很多人说你要用良心做事情,但是很多人他不修心,已经没有良心,良心已经被五欲六尘所染了。中道就是你开悟了,知道任何事情不要偏左不要偏右,有些是拼命做善事,组织学佛人在马路上搞清洁卫生,但不念经;而有些只管念经,隔壁着火死人也不管,两种都不好,该我外表做我就外表做,该我内心修就内心修。内心外心要一起修,行为思维都要修,才能修到中性有智慧的一个点上来。
在凡尘中要脱离凡尘
2016-10-03 卢台长台北《世界佛友见面会》 点击链接
有一位无相禅师,他非常有智慧,他经常在走路时感到口渴,有一次,他遇到一名青年在池塘里踩水车,无相禅师就上去问他:“哎,请您给我一杯水喝,我的嘴巴有点干了。”青年人非常羡慕地说:“禅师,如果有一天我看破红尘,我一定跟你一样出家学道。不过我出家之后,我不想跟你一样居无定所,到处去行脚,我会找到一个地方隐居,好好地参禅打坐,不再抛头露面。”这个时候,禅师哈哈大笑说:“哦,那你什么时候会看破红尘呢?”青年人答道:“在我们这一带,就数我最了解水车的性能了,全村的人喝水都靠这个为主要的水源,如果找到一个能接替我照顾水源的人,我没有牵挂了,我可以找出自己的路,看破红尘出家了。”无相禅师说:“哦,那你最了解水车,请你告诉我,如果水车全部浸在水里,或完全离开水面,又会怎么样呢?”这个青年说:“如果水车全部浸在水里,不但无法转动,甚至会被激流冲走,完全离开水面的水车根本上不了水。”无相禅师这才哈哈大笑说:“你知道吗?水车与水流的关系已经说明了我们人世间的关系。如果一个人完全入世,纵身江湖,难免会被五欲六尘潮流冲走;假如纯然出世,自命清高,则人生必是漂浮无根,空转不前,像没水的车一样。”青年人听后欢喜不已地说:“禅师,你的一番话让我醍醐灌顶,破迷开悟啊。”
这个故事就是告诉大家,出家了,也要不忘我们是众生;是菩萨了,也要不忘我们是开悟的众生。今天我们不出家,我们要朝着出家的方向好好走;我们出家了,也要回到人间来,更好地救度众生。孔老夫子讲过中庸之道,做人做事不可偏激,凡人要学出家人的开悟,出家人要学菩萨的广度有缘。出家是离开小家,进入大家;在家居士要学出家人,守戒勤修,在红尘中看破红尘,在凡尘中要脱离凡尘。
白话佛法 (七) 21.《学“中观” 习“唯识”》 点击链接
中观就是什么事情都放在当中去看,中观不在内,不在外。就是说,我们修心不要注重外表,也不要注重内心。不在外面,不在里面,那在哪里啊?那不就是在中间了吗?你看一个问题,不把它看成左,也不把它看成右,那你就中性地看问题了。人家吵架的双方都跟你讲对方不好,你不说这个好,也不说那个好,你站在中间了,这就叫中观。因为不常见,才能断见,我们不经常去碰到那些烦恼的事情,我们经常不去接触那些肮脏的、琐碎的人间的红尘之事,那你才能有断见,这是什么意思呢?很多人喜欢说,“他说什么了,你告诉我?”他就开始有见了。断见就是把自己的见闻所知全部断掉,没有了,你才能中性,你才能中观,看到东西说没有看到,那就叫断见。
断见和常见
学中观 ,习唯识
白话佛法 (七) 21.《学“中观” 习“唯识”》 点击链接
很多修得好的人,碰到人家说,“他说你什么什么”,“哦,我没有听说啊”,他就断掉他自己的愚见。所以,在常见和断见中,就叫做中观。经常看见很多事情,根本不往心里去,似乎我什么都没有看见,一左一右,到了最后,你看见又没有看见,没看见又似看见。实际上很多人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你看见了吗?”“没有看见”,实际上他看见了。又有很多人说,“你看见了吗?”他看见了,却说“没有看见”,这不就是中观吗?看见了,我认为没有看见,知道的事情,我不认为它是现实,而是虚幻的,所以,我才会有中见开始,用现代学佛人的话说,就是唯物辩证法。我们心中对人间的事物都要中观。中观就是在当中看,不要看偏。这个人这么讨厌,不过他也有好的地方。比方说,有时跟老公吵架的时候,想想恨得不得了,但是突然之间为他想想,他为这个家也吃了不少苦,你的气不就消了很多吗?这不就是中观吗?对朋友也是这样的,这个人经常欺负我,想想这个人也帮了我不少,你一想他好的地方,你就会对他很好,他在骗你钱的时候,你在想,他也为你付出很多,他曾经也帮了你,这些问题,你也应该中观,你就不会恨他了。骗钱是他不对,但是我也不恨他,中观就是这种概念。心中要不着空,“着”就是踩着,“不着空”的意思就是不踩空,这个“空”是人间之空。也就是说,我的心中永远是踏踏实实的,心里有底,我不会做错事情的。“不着有”,我也不觉得这个事情会有,我也不觉得这个事情是空的。所以,佛法实际上是最辩证之法,是哲学之法,它讲的全部都是一分为二,是唯物主义观,看一个事情要看它的两面,把这个人看好了,也要看到他的缺点,把这个人看得不好了,也要看到他的优点,这叫中观,这叫不着空、不着有。
如何理解“色”与“空”的关系
191018马来西亚・吉隆坡世界佛友见面会提问 点击链接
答:这世界上很多事情,你可以把它看到底,那是没有的,是无;但是你现在看的,它是有的。实际上很多东西……比方说显微镜也是这样的,你说这个花在我前面,我现在眼睛看到是花,如果把它分析开来,它都是一种微分子结构,是花粉,还有空气、水分,它都有的,它混合成一朵花;但是你把它看到底了,它变成另外一种物质了,它只是一种水和花粉的分子结构,它不是一朵花。就像人一样,你把人看到底了,他就是死人了;你说他现在活着,当然是活着了。那到底是活着还是死了呢?因为死了就是活着,活着就死了,叫“无生无灭”,所以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你看到的空是未来的,你也可以把它提早看成空。我们现在的烦恼,它是空的,因为多少年之后,四十年、五十年之后,我们全部都空掉了,所以不存在它有色的东西在。但是你说你现在活在这世界上,你没有看见这个烦恼吗?你没有看见这个困难吗?那是不可能的,是看到的,但是这个看到的,以后是没有的,那么到底是有还是没有呢?那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感恩师父慈悲开示)
Shuohua20180112 01:56 点击链接
台长语:缘分很重要,什么叫“缘”?缘就是中庸,“随缘”就是中庸之道,不要偏,不要左,不要右。走一步往后看一看,进一步往后看一看。经常观照自己,不要偏左也不要偏右,经常让自己的心放在当中,不偏差就是正,有偏就不能算正。学佛人心正,那就说明他不偏。什么叫“偏”呢?对某一个人有特殊感情,对某一个人包庇,对某一个人特别喜欢,都叫“偏”。做到对所有的人都要正,你就要有正确的观念。
人生若只如初见
白话佛法开示第16集【顺缘逆缘 佛道自然】点击链接
所以我们每个人在这个社会上,都要懂得怎么样来淡化自己对人间的一切执著。一件事情放不下,人生很多事情放不下,你要想办法能够把它解脱放下,最重要的就要理解“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我们人跟人最好保持在像初次见面这样,这就是我们经常,中华传统文化当中讲的一句话:君子之交淡如水。有的时候太好了,就会感情牵扯、牵绊,所以初见伊人。不再往心里去,何来分别计较?一个人如果你刚刚跟他初次见面,你不会对他有过分的要求的,你总是说“很好”。看到别人就犹如刚刚初次见面一样,你可以保持一种尊重,可以保持一种沉默,可以保持一种理解,也可以保持一种圆融。 所以初次见面那种感觉就是“我们是一个好朋友,我们是一个好佛友”,你一定不会斤斤计较,一定会随缘放下。当你随缘放下的时候,你人本身就是万般自在。所以很多人说,你活得很自在,为什么他活得不自在?实际上自在就是你自己在调节你的心。你把很多的老朋友,把很多的外面的人间的那些,单位里或者一些人身上有毛病的,你把他感受到“我跟他初次见面”,你一定不会对他有过分的要求。这是佛法的智慧。
如何把握同修之间相处的尺度
150620中国·香港佛友见面会共修组提问 点击链接
实际上同修和同修之间前世都有缘分的。我经常看见很多同修之间上辈子都是在一起出家的人,他们的感情很好,所以一进共修会,一看见,“哎呀,我跟你怎么这么有缘分啊!”很正常。但是要记住,那是上辈子的缘,你不能跑到共修会来,“我来跟你继续这个缘分”,那就天下大乱了,这是第一;第二,要记住了,同修之间只讲佛法,少讲人间事。因为心中有“是”才会产生“非”,因为你的心经常不安定,觉得“这个是应该这样,那个是应该这样”。所以不能想,到了观音堂,到了学佛人的地方,就要好好地念经,只谈体会,不讲任何生意上的事情。佛友,那是佛的朋友,佛的友爱,所以不能掺杂着任何人间的是非。记住了,谁在观音堂、在共修会说是非者,他就是是非人。
如何理解学佛的人要中观中道
170923 意大利·米兰世界佛友见面会提问 点击链接
问:师父在《白话佛法》第七册第29篇里开示,我们要学中观,即中性地看问题,不偏左也不偏右;师父经常教导我们为人处事要取中庸之道。有师兄在参与弘法的时候,事事力求圆满,做得最好,有时候就会因事情不顺利,或达不到最佳效果,而心生烦恼或与师兄们产生意见分歧。同修觉得如果弘法或学佛也取中庸之道,不必追求极致,差不多就可以了,是不行的,但有时候又无法避免因追求弘法的圆满而产生的烦恼和分歧。请师父慈悲开示。
答:其实这个人学佛就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没有完全解脱,没有完全开悟,所以他把学佛的境界合二为一了。一个高境界的人,他舍得下,他知道人间没有圆满的事情,所以不能去追求圆满,因为在人道是不会圆满的。你们想想,在人间哪一件事情能够圆满?不可能的。所以在学佛当中,尽自己的心、尽自己的力去做,就叫圆满。实际上菩萨不是说不让我们圆满,菩萨让我们开智慧。当一个人在弘法当中,不要去偏左,不要去偏右,尽量把自己做得最好,你就是在开悟当中。所以,不要去让自己进入烦恼,进入烦恼就是不开悟,开悟的人不会烦恼。尤其学佛的人要中观中道,中观就是今天这个事情比昨天好了,但是还没有完全达到好的要求。“我今天好了,我觉得很满意了”,那么继续这么做下去会越来越好。身体也是这样,看病也是,一天比一天好,他不会今天看了病,明天马上就好起来,全部都好。学佛也是一步一步往前走。
中华传统文化的佛法智慧,是推动当今社会和平与发展最好的良药
wenda20160207B 01:11 点击链接
我觉得要靠着大家不停地在这个世界上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精髓……因为中国人讲究中庸之道,什么事情不要偏左,不要偏右,这样的话你就不会走偏。
“中庸之道”就是什么事情都放在当中,把你的良心放在当中,你才会把事物看得清啊。你对这个人好,你就是偏了;你对这个人不好,你讲他不好,那也是偏了,所以中庸之道,这是很重要的。
为人、处事、养生都要讲究“九不过”——九个不过
2019-09-05 卢台长法国 巴黎《世界佛友见面会》点击链接
第一,怒不过度。就是说发怒不要过度。有位名人说过,世间最可厌恶的事情,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你们去看看,很多人就是喜欢把一张臭脸给别人看。把这张脸摆给别人看,别人看得比打他骂他还要难受,实际上这个人是一个很自私的人。所以不要动不动就给别人脸看,本来已经长得不好看,再来一副臭脸,是难看加上难看。学佛人要明白,心里有烦恼,不要生怒气,怒则伤肝,所以肝不好的人经常发怒。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提高境界,乐观处事。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你们活到今天没过来啊?你们都过来了,过来了就是战胜它了,战胜它,你们就是成功了,所以你们就是成功之人啊。
第二,名不过求,就是名气不要过度地去追求。过去讲,名利是苦海无边,繁华如过眼云烟。每天要吃两颗药,早上吃一颗“知足”,晚上吃一颗“感恩”。看淡这个世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人生喧嚣,名利来往,最主要要放下欲望,心静自安。
第三,利不过贪,利益不要去贪过头。贪婪的心就像沙漠当中的枯井一样,吸收一切雨水,但是这个枯井却从来不会滋生甘泉以方便他人。所以学佛人,“酒色财气我不取,风花雪夜我不沾边“,无欲无求,无牵无挂,知足常乐,顺其自然才能达到学佛人真正的目的,返本归源。
第四,衣不过暖……首先跟大家讲“冬不欲极温”,就是在冬天的时候,人不要贪图太热。为什么冬天一洗热水澡容易中风,很多人在浴室里就走掉,因为冬天血管收缩,热胀冷缩,血管冬天比较硬。热的东西一冲,一个对比太多了,这个人就到倒下来,头脑的血管非常短的。“夏不欲穷凉”。“穷凉”是什么?穷就是穷尽到底,不能贪凉。你看很多人在夏天贪凉,年轻的时候就是骨头贪凉,所以到了晚年关节炎都出来了。你们的爸爸妈妈跟你们讲过吗?夏天的时候不要睡在风口上,脚不穿袜子,风从脚上去了。贪凉,男孩子光着个胳膊就睡了,好了,晚年都会有关节炎的……所以,其实就是讲穿衣戴帽,过暖了容易感冒,过冷了容易受寒,所以要中庸之道。
第五个叫“食不过饱”,吃饭不能吃得太饱,而且吃饭有一个道理叫“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过多”,这什么意思?一个人如果已经饿得不得了的时候,就不能吃得太饱。肚子里有点东西,你吃得饱没关系;完全是空的,饿得不得了的时候,你吃得很多,待会儿你的肠胃就出毛病了。如果你的嘴巴干得不得了,你不能喝得太多,很多人嘴巴干得不得了,拿起来水壶”咕咚咕咚“……肠胃坏掉了。吃饭要吃七分饱,八分饱最多了。
第六,住不过宽。住的地方不要太宽敞,随遇而安,只要干净舒适就好,不要搞得富丽堂皇。过去人家说,太大的房子,家里会走衰败运的。风水上讲,家里只有三个人,太大的房子人气不足,鬼就来了。你看看我们,这么多的人在这里,他敢来吗?所以,一个人如果过度地享受富丽堂皇的住宿,那么非常容易夺心志而蜕化变质。你看过去佛法界对法师都有很严格的讲究,法师不能睡高广大床——“八戒”里面有的。它有意地,明明这么大的庙,为什么叫一个人就睡这么一点点?睡在地板上,每个人铺出来一点点,就是叫你懂得看看边上,照顾边上的人,你一翻身翻到边上来了,睡相不好。就是靠平时这样来管治你。你就这么一块地方,你不能去侵犯别人,不能去伤害到别人。你要考虑到,哪怕睡觉都要守戒,不要去影响别人。实际上学佛的禅定就在这里,就是让你们知道“我做什么事情要考虑到别人”,就叫禅定。
第七,行不过快。你们记住了,身体健康允许的话,不要经常以车代步,要以步代车。……为什么说“行不过快”呢?不要太快。因为走路走得太快会伤你的心脏,所以你去看,当你跑步跑得很急的时候,停下来的时候,气喘不过来,影响你的是什么?就是心脏。跑得快的时候停下来难受吧?心脏要管好。
第八,劳不过累。劳动也不能太累。因为我们劳动的强度是有限的,有些人他根本没有超负荷的能力,但是他去做了超负荷能力的事,就对身体进行了伤害。所以要学会不能过累。心灵有时候也是因为超负荷产生问题的。你想想看,你这个人本来就没有什么承担力的,你这个人本来就害怕很多事情发生的,你给他很多压力,他就脑子出毛病了。很多人不能有压力的,慢慢地来,一给他压力,他就成为忧郁症、自闭症了。很多孩子很小,爸爸妈妈就是给他压力,“你考不出来,我告诉你,我们全家都靠你了,否则怎么怎么”,一讲,孩子就完了,他经受不起这些压力的。所以我们要记住“劳不过累”,包括精神上的劳累。
九,最后一个叫“逸不过安”,就是人天天在家里,不想出去,无所事事,你会丧失对生活的责任感,心灰意懒。你们在家里,天天“今天不出去,明天不出去,我不要出去,我就在家里待着蛮好”,我告诉你,时间长了,你越变越懒,而且你跟别人接触得少,你觉得你很清心寡欲,实际上时间长了,你去试试看,你的心态一定发生变化……我们现在做人也是这样,要跟别人多交心,多去广结善缘,散散心。对学佛人来说,我们要参加弘法,广结善缘,救度众生,许愿、放生,大家在一起多开心。你们看看你们多开心,你们哪辈子想过你们还能全世界飞?我今天接到秘书处一个小朋友写给我的东西:“师父,我小时候许愿要到全世界都去跑一次就可以了,很多好的地方我去一次就可以了。欧洲是我从小就向往的地方,我想法国我去一次就够了。”他说已经跟着师父到法国有7次了。所以,我们要许愿、放生,锻炼身体,学佛的智慧,保持心情舒畅,延年增寿。
做任何事情都要保持中道
wenda20170428 31:45 点击链接
男听众:师父,现在有一个同修说他的孩子打游戏,直接就玩疯了,继续给他念经、烧小房子,但是孩子就是这样沉迷在游戏之中。我说:“你给他念经、念小房子,这边在给他补着,他那边打游戏在漏着。”师父,针对这种问题,如何是好?
台长答:小孩子打游戏机,大人抽烟、喝酒,不是跟小孩子打游戏机一样?你说大人沉迷酒色、赌博、抽烟,哪个改得了的?凡是上瘾的东西都给人带来诱惑。钱会上瘾,赌博会上瘾,男女之色会上瘾……什么都会上瘾的。你只要上瘾了,你这个人已经不是中道了。“中道”就是什么东西都放得下,无所谓,有就有。最喜欢的东西,叫你放下,也得放下,那你这个人成功了。
男听众:对。师父在法会共修组提问中说:“任何事情做到一定程度都会有些问题。”是您刚才说的这种吗?
台长答:对,凡是人间,任何事情你都会有问题的。比方说,“哎呀,我慈善,我拼命地做啊做啊……”做到后来你贡高我慢了,你已经过头了。因为你开始做慈善是真的为老百姓,你后面做的慈善是为了宣扬自己“我是个大慈善家”,意义不对了。还有弘法到后来也是的,开始的时候是为众生,弘到后来:“你看,我是救世主了!”那些邪教就出来了。你看看师父多低调,什么事情人家一讲,都是观世音菩萨,跟我有什么关系,我只不过是一个媒体,把观世音菩萨的信息传达给你们,把观世音菩萨这么好的、佛陀传下来的佛法传给你们,教导你们,我不就是个媒体吗?(是的。就是有些佛友在感恩您的时候,您说:“不用感恩师父,你谢谢观世音菩萨就可以了。”)对啊,没有观世音菩萨,有我吗?没有观世音菩萨,有我们今天吗?没有观世音菩萨,今天弘法能弘得这么好吗?能有一千万人跟着吗?就这么简单。
如何把握好“情”的尺度,要恰到好处
wenda20160103B 18:33 点击链接
男听众:请师父开示一下这个“情”吧,弟子记得师父说过,在十多岁的时候就没有了母亲,您又很爱自己的外婆,在您失去至亲至爱的人时,是如何正信正念,从虚幻中解脱的呢?请师父开示一下。
台长答:当你一旦开悟了,你就不会很沉重了。当你没开悟的时候,你会钻在感情里面出不来。很多人为什么会感情问题纠结一生?因为情是一个人的中心点。当一个人做人的时候,要把自己的情深深地埋藏在心里,不能拿出来,而且不能把它作为一种交易的手段。很多人一辈子为什么会投鬼做下三道,为什么以后只能投畜生,到地狱里边去,就是因为他把这个情用错了,一个人如果情用错了,他就已经下地狱了。所以情像深深的一潭水一样,这潭水你把它烧得太烫了,就把你的喉咙、把你的心脏都会烫坏掉;如果你让它太冷了,会让你的肠胃不好;你让这段情温的,那你永远不会烫坏身体,也不会损害你的心脏、心灵,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要把情用到恰到好处,就犹如细水长流……所以很多人就是因为对某一个感情过头了,接下来把自己烫死了,很多人自杀为情所害就是烫死了,很多人受到感情的伤害就是受伤了;太凉的话,会让你肠胃不舒服,会让你感觉这个世界上没有温暖。所以不冷不热温,那就是一个中性,那就叫中庸。孔老夫子非常喜欢中庸之道,什么事情不要过头就可以了。男女生情可以一点,但是不能过头,就是这个道理;佛友之间喜欢看看就看看,喜欢接触就接触,你只要歪念一到,你很快地境界下降。如果你已经做了什么不好的行为,那你一定会受果报,就这么简单。
如何把握对别人好的程度,要适可而止
wenda20150628B 47:00 点击链接
男听众:对别人好也是一门学问,要看缘分,要知道别人真正要什么,可能我们认为是对别人好,反而给别人带来麻烦。当我们还没有开智慧明白别人真正的需求时,请问师父如何把握这个度?怎样做到对别人好又让人家接受呢?
台长答:能够让别人接受就是好,就是适可而止,就是中庸之道。让人家不理解你,你明明是好心,那你就是过分了。所以要记住,能够看到果,才能知道因,你想知道怎么样把握这个“度”,看他的果就可以了。你讲话让人家不开心了,说明你过度了,这个因就不好,就是过分了。
修行过程中如何兼顾家人
161224马来西亚•吉隆坡《世界佛友见面会》共修组提问 点击链接
问:心灵法门三大法宝为我们广大同修带来了很大益处,但是有些同修在修行的过程中一方面忽略了家人,在日常生活中不顾及甚至疏远了家人;另一方面,也忽视了自己的身体,睡眠时间过少,长期处于疲劳状态,造成体质下降。用这种执著的心态修行,最终导致自己面临崩溃的边缘,客观上也影响了别人对我们心灵法门的看法。请师父慈悲开示,该怎样如理如法地处理好这种关系?
答:首先,修心不能修偏,任何的过都不好。我们孔老夫子讲的中庸之道,什么事情要放在当中,不要偏。你过分地不睡觉,那也叫偏;你过分地去执著“我一定要修好,一定要到西方极乐世界”,那也叫修偏。随缘,一切随缘,尽自己的努力,精进地、好好地修。你照顾到家庭,因为你还有家庭,法师他们已经脱离了自己的小家进入了大家,他们舍得了,舍下了,而我们舍不得,就必须要带着他们一起。实际上如果你的先生或者你的太太不修,你可能会背一个沉重的包袱,没办法的。很多人还要阻碍你修心,对不对?如果你今天把他甩了,那也不好,人家会觉得你们修心的人都疯掉了。
实际上,他们真的不开悟,而我们开悟。举个简单例子,法师难道没有父母吗?他们为什么出家?他们对父母亲难道不孝顺吗?想一想,就是法师今天在父母亲跟前端茶倒水,也救不了他一条慧命。但是我们念经学佛修心,帮助父母亲开智慧,他们在人间会活得身体好,就用不着你在身边。等到他们要走的时候,法师会帮自己的父母亲超度,帮他们消业,难道这个功德不大吗?难道这不叫孝顺吗?一定要在身前端茶送水照顾那才叫孝顺吗?这就是我告诉你的:境界不同造成的人生不同。为什么有的人能够做菩萨?为什么有的人只能再投胎?
度人跟进时,要不快不慢、不松不紧
wenda20170305B 57:36 点击链接
台长答:要靠智慧的,要跟得不松不紧、不慢不快。夫妻相处之道、人跟人相处之道都有个度……就是要时刻检查:现在是不是应该让他继续精进,还是觉得“我不要太过分”。心中有杆秤,你就会有一个度。师父跟你们稍微有点不一样,就是比你们多了一点点东西而已:智慧啊!你们跟我差不多,基本上一起修、一起学,什么都一样,只是你们比师父少了一点点东西,就是智慧还少一点。智慧修出来,那就越来越好了(我们不敢跟师父相提并论,您是我们的师父,是我们的老师,我们要好好地跟您学习)尊师重道是一个方面,但是也不要太谦虚,因为人人皆具佛性,佛陀说了,人人都能成佛的,只是看自己精进努力。
< 白话佛法共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