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佛法广播讲座 | 第63集 终成于观 成就于止

Posted Posted in 白话佛法广播讲座

  好,再给大家要讲得稍微深一点了。在佛教的禅学当中,心灵法门基本上讲的是禅学、禅道,那么禅学当中,有一句话叫“石中有火,不打不发”。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看两块石头,虽然一块冰冷的石头,你只要把它分成两块,相互去对打,也能擦出火花出来。石头都能擦出火花,这个火焰有时会成为燃烧人世间的能源。也就是说,今天我们,不要说你是花岗岩的脑袋,因为任何一个人都有佛性。这个男人再坏,你只要用心,他照样会像火一样地来化解你冰冷的心。禅学当中说,不要把别人看死了——“这个人没用的,这个人肯定不行的,这个人怎么……”你功夫不到,所以很多人忍耐功夫不到就离婚了,这就不好了,一切都finish(结束)了。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要去不断地启发他。就是这个人是块石头,你不停地去启发他、去碰撞他,他照样可以擦出火出来,来燃烧。这个燃烧不是说不好,这个燃烧就是让你心中有这个热量、能量。所以佛法界讲,就是路旁一块石头,你也要交友为师,交朋友,要把他当成老师,任何人身上都有优点,一个石头都能擦出火花,何况一个人呢?这个人你只要好好地跟他学,他一定有很多你学不到的优点。所以任何人去小看别人,就是没有好好学佛,因为佛法教我们不要贡高我慢。这个阿姨,就会做饭,你知道她脑子里很多东西很高尚,有的时候你自己解决不了,她倒能解决。   所以大乘佛法的修习,我们现在是救度众生,是学大乘佛法。大乘佛法里边有六度,大家都知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好,我现在讲了四个,对不对?这个称为“四度”。把它剖开来给你们讲,这个布施、持戒、忍辱、精进这个四度,其实你把这个四个好好地做,你就能让你心中的禅定和般若把它修出来。所以很多人说“我来修般若”——不可能的,“我来修禅定”——你定不下来的。你要是没有前面这个四度,你后面这个两度是度不出来的。   想想看,一个人想有智慧的话,你不布施,你会有智慧吗?一个人想禅定的话,你不持戒,你能有禅定吗?你不忍辱的话,你不精进的话,会有禅定,会有般若吗?所以你要想超出欲界、求度解脱,先把四度修好,然后再能得到禅定和般若,那么才叫六度波罗蜜,所以才能求度解脱,超出欲界,断尽烦恼。它全部都有递进关系的。很多人说:“医生,我太瘦了,我能不能胖一点?”医生说:“吃了睡,睡了吃。”就是这句话,里边都有道理,因为睡了之后你不吃,你胖不了;因为你吃了之后你不睡,也胖不了。这个有递进关系的。   所以希望你们要懂得,不受生死轮回的束缚为究竟。如果一个人,自己已经解脱了生死轮回的束缚,就是没有感受到害怕、恐惧,“哎哟,我会死”……谁不死?这世间谁不死啊?你要把它超脱六道生死轮回,你要不受它的束缚为究竟。什么意思啊?“我要修出我完全能够脱离生死”,所以真正修得好的人叫脱离生死。生为何物,死为何物?实际上生死不就是一个过程吗?任何人生出来总归要死的,死了之后六道轮回又会再生出来,生死不就是这么回事吗?就像很多女人一样,“没生过孩子”,生过第一个之后,“哎呀,害怕,非常痛苦,真的再也不生了”,过一年之后又生了,所以人就是这样轮回。   所以菩萨教我们要去掉生死轮回的束缚,要都摄精神,找寻都摄六根的方法,就是你要把自己六根好好地观照、看住自己。你的六根不要出毛病,耳朵不要去贪好听的声音、靡靡之音,眼睛不要去看那些美色,对不对?师父跟你们讲,实际上,你们的电脑就是考验你们的,你们谁如果看电脑看到里面去这种美色,你这个人就是经不起考验的一个人。你有本事看到好的、喜欢的,你不要去看,那你这个人就是都摄六根了。耳根、眼根、舌根,好好地不要乱讲话,你就都摄你的舌根了。嚼舌头就是这么来的,控制不住的,看到事情就讲了。   所以观照,看看自己,观照什么?除了观照你六根之外,你就慢慢地学会观照真理了。真理是什么?就是真正的道理,真正的道理叫我们不要浪费时间,叫我们不要去跟人家争、不要去闹、不要有欲望,一切随缘,有这点可以了,很幸福了,不要再去贪了。运用正智之道——正确的智慧之道……所以智慧不是完全的,所以智慧跟般若不是一个概念,有的智慧那叫聪明——小聪明,没有用的。新闻里有的人小聪明,没有用的,装傻,被人家拦下来喝酒了什么什么,马上就装糊涂了,“哎呀,我身体不好,我怎么怎么”,这种小聪明没有意思。要修正智之道——正确的智慧之道。   修习于止。修习,就是学习,“于止”,止是什么呢?就是止观。就是要修学,什么东西都要克制,想停就停下来。有一个佛友跟我说他的尿中毒就这么来的,看连续剧,他就连上卫生间都不舍得。录像,你可以暂停的,他连暂停他都不想暂停,他控制不住自己,不想停一下去用个卫生间,他就一直憋憋憋,憋到最后尿中毒。你看看人能控制自己什么,你们告诉我?电视想停都停不下来。师父教你们,经常自己看看,看了很开心的时候,心里想“我要锻炼自己的止观”,就停止观一切。止观,然后心中倒数“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不看了”,一切又回到现实当中来。“终成于观”是什么意思?最后(因为)你的观才会成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看到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东西,你慢慢地懂得这个世界“终成”,最后你不要去看,终成于观。   修习观,成就于止。修的时候,你要看看六根里边干净不干净,到了最后你连看自己的观都没有了,就直接停止了,叫“成就于止”。  

2021年师父每日佛言佛语|2021年1月18日

Posted Posted in 师父每日佛言佛语

  每个人每天都在找智慧,其实智慧就在你的心中。 当你想通的时候,你就是有智慧; 当你想不通的时候,你就丧失了智慧。 在学佛中,毫无益处地执著,不但伤害你的智慧,更会伤害你的慧命。 追究于一些佛法佛理,执著地想去理解它,就是还没有真正地开悟。   佛说:当你去做一些没有必要的付出,想理解你的问题的时候, 你可能因为你的时间,会丧失你的智慧和幸运。 世界无常,当你在辩论一些毫无意义的佛学问题时,你的智慧正在流失。 对别人的夸夸其谈,只有当你不回答的时候,你才会思考; 而当你自己在执著和辩论的时候,你会失去智慧在你心中的价值。  

2021年师父每日佛言佛语|2021年1月17日

Posted Posted in 师父每日佛言佛语

学会观慧,经常觉察自己有没有智慧。如果觉得自己经常做错事情,你就观得自己“无慧”;常观慧会让你增加智慧;如果智慧不够时,把心要定下来,定能生慧。 怎样才能定下心来呢? 再用观慧,因为当你观慧时,你就会知道自己有没有智慧。 即观无慧,定当精进; 常观心定,定能生慧。 常观慧,会得到“苦空无常”的境界; 常观慧,会修成“心中无相”常空性。 空性的人,必然有智慧; 定得下来的人,不一定有智慧。 定只是引导智能的一种方法, 所以佛法界讲,“依慧不依定”。 真正的智慧是观无相,看空无常,看破红尘。在无相当中生存,在红尘当中历练,你定能得到般若智慧。  

2021年师父每日佛言佛语|2021年1月16日《现实篇》

Posted Posted in 师父每日佛言佛语

《现实篇》 今日想不通,只会带来明日的烦恼; 明日的忧伤,会让你进入无明痛苦。 今日的烦恼,明日会消失; 后天的忧伤,一周会痛苦。   请记住: 任何人间烦恼, 一月后只是曾经发生; 一年后变为曾经故事; 几年后是过去的历史。 抛弃无谓的烦恼, 拥有智慧的菩提。        

2021年师父每日佛言佛语|2021年1月15日

Posted Posted in 师父每日佛言佛语

学佛人都在转变自己的气质。 修得好的人会越来越稳重、越来越庄严,女人像女人,男人像男人, 整个人的精气神就跟没修心的人不一样。 一个有智慧的人,能静得下来; 一个有智慧的人,能够时刻在心里拥有一把金钥匙。 这把金钥匙就是让你在左心室痛苦的时候, 打开你的右心室,来分散左心室的烦恼和痛苦。 当你在右心室感到胸闷、难受的时候, 用这把金钥匙打开你的左心室,来分担右心室给你带来的难过。 这就是智慧的转换。        

白话佛法视频开示|第110集 知无常才能不住心

Posted Posted in 白话佛法视频开示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是一个纲领——《金刚经》非常重要的一个纲领,也就是说你不住心。举个简单例子,你帮别人了,你不要把它挂在心上,而生出来的心,就是干净的心。我今天救了人,我没感觉到救人,我生出的心就是纯洁的心、没有罣碍的心。只是为了众生的利益,只要能够救度众生,无论什么事情,再苦再难我们都要去做,而生出来这个心;不是说“我要去救人,我今天要帮助别人”。无我相了,所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非常辩证,又要在心中住足,但是又不能生这个心而住足。那么到底什么样的心可以住足在内心,什么样的心不应该住足呢?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任何的心都要无所住,你没有心了,你生出来这个心还有的,那么这个是你的真心。师父在这里举个简单例子,你今天看见佛堂就磕头了,没有想到“我今天要来给观世音菩萨磕头,我要求什么”,你跪下去就磕头了,很自然地磕多少个头,用不着数的,你心里全知道就磕多少个头、跟菩萨怎么讲,因为你天天这么做。这个就是“应无所住”——不要住在“我今天磕头求菩萨”的份上而生出来的这个自然的心,那就是纯洁的心。所以学佛人不是不做事情,而是做的事情应该随着因缘,而不要去执著某一件事情上去做。师父跟大家讲的意思就是,任何一件事情,随缘,总会有因缘的;但是你不能说“哎呀,我随因缘”,你就执著这件事情,“我一定去做”,那你的境界就不会提升。自然地去做,自然就会得到境界的提升。   佛经讲,一切处、一切时都是真心的显现。就是告诉我们无所不在,处处都在,你的心无所不在,处处都在。你的修心,你的为人处事、救度众生,表面上看处处都在,实际上你已经做到了不在内、不在外,因为是无所住而生其心。举个简单例子,你做某一件事情,不要去想你做这件事情别人都会说你好。你今天想着“我要成为劳动模范”,你去拖地板、擦地板,那你生出来的还是在内的心;而真正的劳动模范是:自然地每天就帮助别人,每天就做事情扫地。所以“一切处,一切时,一切无著,名之为心”。我不执著哪一件事情:今天有这件事情,开心;没有这件事情,我也开心。无著之心,不执著。所以学佛,有时候你又不能什么都不管,“哎呀,我放下了,我什么都不管”,你不能没有心,而是让你处处用佛心来显现。   佛曾告诉我们,一切事物本体是空。我问你,这幢大楼几百年之后肯定没了,对不对?一个人几十年之后就走了。但是又不是说这个大楼没有,又不是说这个人没有,相反地,要妙用这些拥有的现象,然后智慧地去理悟、去超越它,那么这就是真如佛性的妙用。就是告诉我们,知道这个事物的存在,知道它的本体最后是空的,但是我们不落入顽空。比方说,这个人到单位里来了,领导早就讲过他来三年实习的,在这个三年当中你跟他好得不得了,你应该了解到三年之后他一定会离开,离开后你们两个又没有朋友做了,就结束了,没有感情了,你要了解这些。你又不能说“我了解这个三年之后,我们两个人又不可能这么好了”,那你现在谈都不要谈,“你不要跟我交什么好朋友,我不要你这个人,因为三年之后我们都是空的”。所以知道它的本体最后空,“我不落入空,我还是在这个三年当中好好地认真地去跟他交往,去跟他作为一个好朋友”。那么这样就不执著在这件事情当中,你就离开了。   师父最后跟大家举个例子,教育孩子最后本体是空。你们想想是不是?我们教育一个孩子,天天跟他讲“你大起来要好啊,孩子,你要懂事情啊”,因为孩子长大了,孩子懂事之后他是空性,他会离开你,这件事情到了最后,孩子跟父母亲都是空性,不可能父母亲跟孩子一辈子在一起。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尽自己的心认真地去教育他,而不是执著,“哎呀,你好好地,你一定要考上大学,做博士,做教授,爸爸妈妈以后都靠着你了”。你这样的执著,这孩子考不进博士,做不了教授,就会伤到你自己,也会伤到孩子,因为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够百炼成钢的。不要去执著地教育孩子,“你一定要怎么样,一定要怎么样”,你要学会放下,不要去执著。同样反过来,孩子必须教育,你又不能不教育他。所以你要借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间来好好地感化他,又要把这件事情做好,又要不能落入顽空,那么你就是要有智慧。   学佛不应该在自己的执著上定位,“我这个人就是执著,我这个人就是放不下,我这个人就是认真”,这些都是给你自己定位执著,你会执著在定位上面。有的时候没有这些概念,你倒不会去执著。很多人就说“你看,我这个人就是这样的”,好了,“就是这样”,你真的会这样,因为你落入了一个概念当中。所以佛法叫我们随缘,而不要去拼命地追寻人间的那种虚幻的根源。度人也是要根据众生的根基用不同的妙法去救他,能救到的就是有佛缘,可以直接教导他。如果这个众生与哪个宗派或者法门有缘分,就应该用哪个宗派和法门去教导他修行的方法,这样你能启发他的根基,因为他的因缘就是这样。如果一味地把他拉到自己的法门,你可能会背离了佛法的妙用。   所以真正的是要无所住心,心不要随随便便地把一个概念性的东西就放在自己的八识田中,时间长了它会在里边发酵,因为好的会变得更好,因为恶的在你的八识田中会产生恶的种子。希望大家好好学佛,好好修心。师父下次跟大家讲,人在八识田当中,应该怎样来消除那些烦恼,怎样来把一些好的善的佛光,在八识田中包裹着正确的意识。好,今天跟大家《白话佛法》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今天最后跟大家讲两个短的故事。   佛陀晚年,令他悲痛和伤心的事情,莫过于他的首座弟子(就是佛陀过去在开示的时候坐在当中,升座,然后边上有首座,就是坐在他边上的弟子)舍利弗、目犍连都相继先佛陀而入涅槃(就是先走了)。当舍利弗回到家乡进入涅槃之后,佛陀其实也很难过。舍利弗的弟子均头沙弥,非常伤心地捧着灵骨回来去见佛陀。   佛陀就开示均头沙弥说:“均头,你的老师入灭了,他的无漏戒定功德和深广的智慧也随之消灭了吗?”   均头哭着回答:“没有。”   “既然一切生死的痛苦灭去了,而一切清净功德都没有失去,那你又何必哭泣呢?”   均头一想:“是啊,老师的肉身虽然幻灭了,但是老师的功德却长留人间,法喜充满宇宙。”当下领悟而止泪。   这就是告诉我们,人生真正的意义,应该是创造宇宙继起的生命。我们人在这个世界上,要懂得生命是短暂的,但是我们所做出来的救度众生的这种事业和理念,那是永存的。2500年前佛陀示现了佛光普照,到今天还照耀着我们广大学佛的众生,指引着我们前进的道路。   佛陀时代有一位妇女名叫乔达弥,她有一个挚爱的儿子在出生几天之后就离开了人世间。痛失爱子的她十分悲伤,抱着儿子的尸体,到处去寻找让儿子能够复活的方法。其中有人看她很难过,就告诉乔达弥说:“有一位智者,他叫佛陀,或许有治疗死亡的方法。”   于是这位乔达弥来到佛陀的住处,向佛陀哭诉着她心中的悲痛。 佛陀告诉乔达弥说:“只要你能用从来没有死过人的人家里的火点燃一炷香,把这炷香带来见我,我就能帮助到你的孩子复活。”   乔达弥心想:“哎呀,只是去借个火点个香,这很容易。”非常喜出望外地赶紧拿着香,到城中挨家挨户地去寻找从来没有死过人的人家的火。   然而每一家都告诉她:“我很愿意帮助你,为你点燃香,但很抱歉,我家有死过人。”   经过了一番的寻找,乔达弥自己开悟了,她终于了解到,死亡,那是人生必经之路,那是不可避免的,没有什么可以悲伤,因为无常是世间的真理。乔达弥就停止了悲伤,出家修行,终而契入不生不灭的涅槃(如果入涅槃的话,基本上可以到声闻道、缘觉道)。   其实我们在人间,不用等到死亡,无常时时刻刻就在我们的身边。身边的交通事故意外是无常,生病是无常。你只要观察生命中来来去去的人、事、物,你就会发现,生活中每一件事情是无非无常的(都是“非常”,不正常的叫“非常”)。当我们执著于某一个事物的时候,我们会习惯性地误以为这件事物是常态,是有常的。生病时以为病不会好,意志消沉,实际上它也是无常的,因为你生病了,无常会让你病好,就是说一段时间你的病就好了。同样,欢乐的时候它也是无常的,因为欢乐一段时间,接下来就给你带来痛苦。所以欢乐消失的时候,你会感到空虚寂寞,因为无常来了,你就会觉得这么痛苦。因为不知无常,而使我们的生命充满着痛苦。   所以师父要你们好好懂无常、知无常,要懂得生命的真相,就是我们要好好地救度众生,沿着佛陀的脚步好好地往前走。我们要做好人,做好事,我们要改变自己,每一天的改变会给你迎来新的光明,每一天的觉悟会让你拥有美好的明天。学佛不是靠师父,学佛是靠的觉悟。希望每个学佛的孩子都能够觉悟,都能够理解我们真正的内心。要学会控制自己、理解自己,你才能去理解别人,你才会产生悟性。知别人痛者,你自己也会痛。当你理解别人了,你这个人就会有悟性;当你经常想一想“我贪瞋痴慢疑还有没有”的时候,经常去检点自己这些毛病的时候,你的悟性随之在增加。希望大家每天观察自己有没有贪瞋痴,有没有做错什么,每一天的检查会让你智慧充满,会让你觉悟人生。   谢谢。好,今天就到这里,我们下次节目再见。

白话佛法视频开示|第109集 佛语心为宗

Posted Posted in 白话佛法视频开示

  佛教无论大乘还是小乘,中心思想讲的是什么?唯心因果。因为所有的因果都是你的心所造,从小乘的业报缘起,到大乘的缘起性空,所有的一切都是有缘,所有的缘离不开你的心。我问你们,如果你跟别人开始有缘分了,你心不动,这个缘会延续吗?人家说“哎哟,来了一个男孩子来追你了”,缘分来了,开心了,这个缘分就开始延续了;如果你的心如如不动,这个缘分会续下去吗?所以,真如缘起、赖耶缘起,这一切缘起都离不开你的心。你心不动,缘就没了,所以缘起性空。佛法讲得很深奥。这个世间没有一件事情它本性是实在的,都是虚幻的。   佛经上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其实这就是告诉我们,身口意三业都要管好。诸恶不能作,众善都要行,自己要干净自己的所有意念,佛法就是靠自觉觉悟,管住自己。那么管住自己,管哪里?身、口、意三业。三业中哪个业最重要?意业最重要,因为意业一动,才会引发自己的身业和口业。你想想看,脑子里没有意识的话,嘴巴会乱讲吗?如果脑子里没有这种不好的执著的意识,你的行为会暴露出对他的不尊重吗?所以修行人就要自净其意,就是你的意识要让自己的心干净,你所有想出来的意识,必须让你自己的心干净。举个简单例子,你是个丈夫,看见一个女人今天在家里,你不要觉得她累了停一停,做一做。她不是你的佣人。你自己要干净,觉得她是在付出,你就会自净其意,不会对她产生烦恼,否则你就觉得她一天到晚在偷懒。   意识就是心,当一个人意识形成之后,有时候会害他一辈子。比方说,你认定了一个亲人改不了的,你可能就害死自己跟他的缘分,可能一辈子得不到他的帮助,或者你让他永远恨你。这个缘分会产生一种高境界或者低境界。所以缘分由意识控制,自净其意,就是一定要学会把自己的意念弄干净,这样才不会去冤枉别人,才不会去害别人,因为你的意念是干净的。   意识就是心,意识就是自己所拥有某一件事物单独生起的一种概念。希望大家一定要懂得,今天不论有什么概念、有什么心,一定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八个字就是告诉我们,人要离开所有的恶;所有的善都要去做。有时候,我们看不到这件事情的善和恶,但是在你的内心深处、你的意识当中,会有辨别意识,那就是第七意识。有时候人家说“我心很难调”,调心就是把这个心给调准了,调到自净其意,你大脑的思维要照着菩萨的思维来改变,那么你才是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师父举个简单例子,你过去看见这个人一直很讨厌,现在他学佛了,你还是像过去一样看不起他,很不喜欢他,那么在你的心中就缺少了慈悲的概念;你如果把心调好了,你觉得他很可怜,“他比我学佛学得晚,他现在终于知道学佛了。虽然他身上还有很多毛病没有改掉,但是我们必须摄受他、帮助他,来改变他过去不好的一些意念。那么我们要众善奉行,帮他调节好他自己心中的那些善念,把恶念调整到善念”,这就是真正的修行人应该做的。   在大乘佛法中经常说“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就是由心造起的。你们现在可以做个试验,你们想一想现在心中还恨谁,你恨着这个人是不是你的心造的?如果你知道了你恨的这个人已经走掉了,你还会恨他吗?不会了吧?可能还会有些可惜,之后就结束了。这个心生了,是不是种种法生?心灭了,是不是种种法灭了?告诉你这个人死掉了,你是不是不与他计较了?是不是你的心在起作用?所以佛法讲的是调心。心调不好,怎么会幸福快乐?一个人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感情,不能把自己的心调节到让自己舒服,你的心怎么会舒服呢?   “佛语心为宗”,什么意思?佛法讲,你的心就是你的宗旨,就是你的宗门,修心就是修这颗心。佛法界还有一句话说“无门为法门”。很多人说“我学了这个法门,我不学那个法门”“我学了那个法门,我不学这个法门”,实际上任何法门都是一条道,任何法门都是让你成功修行、能够解脱的一条道路。“无门为法门”,也就是说“我不执著某一个法门,但是我在这个法门当中好好修”,那就是一门精进。所以佛法说以心为宗,你的心就是你的宗旨,就是你修心最重要的去掉执著,你不管走哪个门,都能走上佛的佛光大道。   学佛人最重要的,心念不能乱动。如果你的心念不停地动,你的前念与后念之间就会没有隔阂,你的五根就会产生对尘境的依赖,五根就会抓住这些尘境不放。师父说这些,你们肯定还不是很能理解,我来解释一下。如果你的心不停地在转动,那前念和后念之间就会转在一起,那么你的五根就会产生对尘境的依赖。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比方说,你今天对自己老公有意见了,“整天在家里不帮忙,整天往外面跑”,心念不停地动,前面这个念头“真讨厌”,然后后念“真的很烦,跟了他这么多年了还这样”,你如果前念和后念慢慢地越来越接近、越来越接近,这个就会对你五根产生依赖。什么依赖?你的鼻子“哼!”出来了吧?你的眼睛会恶狠狠地看着他,对不对?然后你的舌头——嘴巴就会骂他。你耳朵听到他的话,就会觉得很讨厌。是不是五根对尘境的依赖?而且这种五根的回馈,会产生你前念和后念的一种加强的力量,让你的心念不停地转动,产生很多的恨念。同样举这个例子,如果你的心非常慈悲,你的前念在想“我要出去度人”,然后你的后念想“我要帮助更多的人,抓紧时间”,这两个如果没有隔阂,你的五根就会产生对尘境的依赖,然后就是“外面的世界是很美好,我要多度人,多帮助别人”,你的眼睛看出去的人都是要度的人,你的鼻子闻到的都是香味,你耳朵听到的都是佛言佛语,你走出去的路那是佛道。   参禅、精进、念佛,其实都是在加持你的身口意的法门。师父跟大家讲,身口意有法门吗?身口意也是一个法门啊。这个是什么法门?管住你的嘴巴,管住你的身体不要乱动,管住你的意念,这就是一个法门。所以心灵法门就是集念经、实践、参禅、许愿于一体,摄持自己心念的平和,不乱动。所以师父叫你们学佛,就是让你们的心不要乱动。心一动就有行动,一恨他,你就会做出伤害别人、伤害自己的事情。不管碰到什么,心不乱动,这叫摄受心念,然后你很容易进入佛道。   佛菩萨让我们在人间不要染著,不要执著人间的任何色相。也就是说你看到的房子好不好,看到这个女人、这个男人好看不好看,一切有色世界的东西,你都不要起贪念,就是菩萨让我们不要染著。你们记住了,你们只要一贪,“很好,这个归我就好了”,你就是进入了执著的空间。所以师父叫你们以后要经常反观自己,经常地“照”自己。“这样东西给你,要吗?”自己考试自己,“不要。”大家都在吃蛋糕,“现在我不去吃蛋糕可以吗?”“可以。”就是不停地让自己不要起贪念。“我今天吃一块够了吗?”“够了。”自己跟自己讲,然后再多也不要去吃第二口。那么你才能真心求佛,才能显现你的本性。 如果你修心中偏空了……偏空是什么?一切都无所谓。人家问你:“这个要吗?”“不要。”“那个呢?”“不要。”“家里呢?”“不要。”那就叫偏空。因为你还在这个有色世界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你还在有色世界里边,所以你不能完全偏空。那么你接下来又不能什么事情都执著过头,就是执空也不行。所以无著也是过头,你说“我无所谓了,我不执著了,我什么都不要了,你们全拿去好了,跟我有什么关系啊?我不要了。”无著也是执著。很多人说起来,吵到最后,“不要吵了,我无所谓了,你爱怎么样就怎么样”,无著就是执著,你还在这个事情上执著地不肯回头,表面上说“我不要了,无所谓了”,实际上你是真正的无所谓吗?因为你对这件事情还在生气,你还在执著这件事情。所以过去有一句话,他跟你炫耀什么就说明他需要什么。他跟你炫耀说“我家里有的是钱”,这个人没钱的;这个人跟人家说“我这个人很聪明的”,这个人不聪明他才说自己聪明,聪明的人怎么会说自己聪明?这个人觉得自己形象不是太好,(化妆)画了半天,跑出来跟人家说“你看我今天这个眼睛画得好吗?”这就是她非常地执著于某件事情。“好了,我不跟你吵了,这件事情我不愿意吵了”,还在执著在这件事情上,有本事你讲都不要讲这句话,不吵就不吵了,不吵为什么还要解释?我问你,就像你看见红灯一样,停下来你还说“我停下来了,因为红灯我停下来了”?红灯就是应该停下来。对某一件事情和对某一个人紧抓不放,这叫执著;无著是没有一件事情放在心上的。无著不能认为什么都没有。很多人“无所谓了,我无著,不执著了,关我什么事?那个事情跟我有什么关系?”这个又是偏差,所以不是什么事情都不做。   《金刚经》中所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件事情你不要把它放在心上,你再生出来这个心就干净了。佛法界讲这句话,非常地深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是一个纲领——《金刚经》非常重要的一个纲领,也就是说你不住心。举个简单例子,你帮别人了,你不要把它挂在心上,而生出来的心,就是干净的心。我今天救了人,我没感觉到救人,我生出的心就是纯洁的心。

白话佛法广播讲座 | 第62集 人生苦乐无常

Posted Posted in 白话佛法广播讲座

  学佛人要身心合一,你身体到底想做什么,跟你的心要一样。现在很多人口是心非,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嘴巴里说的“不要不要,我够了,我够了”,实际心里说“这么一点点菜,我还没吃饱呢”,人现在是不是不一样?所以一切身和心要合一,自度度他。因为你能够了解别人,你就会度别人,自己也要救度,因为你是实实在在做人,实实在在做事,你就等于帮助了别人也帮助了自己,然后会达到自利利他。你们想想看,做生意也是的,你自己受利益了,让别人也要赚钱吧?做生意都是互惠的,没有单方面赚钱的,你如果不想让别人赚钱,你永远赚不到钱。你要想到他能赚多少钱,他肯定会满足了,那你一定会赚到钱。你就想到“我不能让他赚钱,我要把他的钱赚过来”,这个生意做不成的。   所以身心合一,自然可以做到烦事无事——烦恼的事情就像没有事发生一样。所以很多有智慧的人,很多烦事,他像没事发生一样,人就是“烦”人,烦得不得了,你到人间来你能不烦吗?你做好思维准备。就像我们一个人到人间,我们小时候有个家;中学有个家,中学的家就是宿舍,有的时候走读;大学有个宿舍的那个家;很多人成家了,觉得这个家可以怎么怎么,开心得不得了;一出国就停了,一个留学生到澳大利亚,十五年左右至少搬家六次不止哦。所以讲给你们听,到了人间就做好思维准备,烦的事情不断,我要怎么样来正确对待这些烦的事?你结婚了,你就准备好跟老头子有的吵,你就不会吵了,“哎呀,反正就这么吵,理他干吗?有什么好吵的”,你就烦事无事。难事无心,不管什么事情,很艰难的事情,不要挂在心中,有什么好难的?过去说困难吓不倒英雄汉,现在我们是说困难吓不到学佛人,因为我们有菩萨保佑,我们会念经。永远不要浪费生命,就是不浪费时间,难的事情也会正常地发生,不要再去罣碍,随缘、随顺。随缘,来了就来了,所以中国传统文化讲的叫“随遇而安”,来了就来了,来了我就平安地去对待它,有什么办法?随遇而安,发生就发生了。怎么办?把它解决掉最好,苦嘛苦一点,谁叫你投人,这没有办法的。这个世界上,随遇而安,随缘随顺,一切无碍,都不阻碍你,不管发生什么事情都无所谓,都不要阻碍在心中。   尊重,尊重菩萨,尊重长辈,尊重学佛人,尊重自己的慈悲心和智慧,你就会保持一种精进力和加持力。加持力怎么来的?你尊重别人都会有加持力的:你尊重老板,老板对你好,你是不是觉得很安心?因为你工作不会被炒鱿鱼;你回到家里,你尊重老婆,你用不着担心老婆把你炒了,现在很多老婆把老公一炒就炒掉了。所以学佛人,第一要尊重,得加持力和精进力。第二要重法,就是对佛法要特别尊重,对法师、三宝,对菩萨像磕头,还有对佛法、书、学佛,要特别特别地重法,那么得智慧力。重法的人得智慧力,尊重别人得加持力。然后还有一个实修,实实在在地修,不要假的,假的没用的,在家里不念经,假的有什么用?实修得慈悲力。你去看一个人,如果真正实实在在在修心的人,他会得到慈悲力量。你去看他学菩萨,一直学,学到后来怎么没有慈悲心啊?一个人一直念经修心,你说他怎么会对人家不慈悲啊?什么事情,“算了算了,哎呀,算我欠他的”,这已经算他的了,好的就说“哎哟,他很可怜,他很好,这个人我应该多帮助他。”慈悲力,所以你们要学会实修。   有时候人生真的很苦,师父分析给你们听,在人生的苦它是一层层的,中国传统文化说,只要有一件事情不舒心来了,你准备好,过一过二不过三,至少有三件事情接连来。你们可以想想看了,倒霉的时候,一件事情倒霉了,接下来又一件事情了,再一件,“怎么最近这么倒霉啊?”好,你去讲好了,你嘴巴里再讲“怎么最近这么倒霉了”,你不念经、不修心,不想改变,你接下来过一过二不过三,三过了之后,好了,三个月之后又倒霉了,它是一个循环。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叫一层层地刺伤你的心,一层层地把苦剥开。你看很多的药外面有糖衣,糖衣剥掉,里边是苦的;你把它切开,更苦,一直是苦的。所以人生很苦,你只要盯着某一件事情一时觉得很苦,你只要对某一件事情“我怎么这么苦了?你看,爸爸妈妈不如人家的爸爸妈妈,我怎么好?”一时的苦,你盯住它,你就会举步不前,你就会轮回受苦。所以不能把苦盯住一个事情上,苦了就苦了,还有甜的事情,找一些甜的事情来就好了。就像吃一桌子菜一样,你说吃个苦瓜苦得不得了,你可以不要吃,你吃别的菜不可以的?但是有的人就说“这个苦瓜怎么这么苦的?”吃两口,“怎么这么苦的?”就像很多人一样,吃个菜,“哎呀,怎么这么咸的?”过一会儿又吃,“怎么这么咸的?”为什么?你老吃咸的,你当然是咸的;你老吃苦的,你就一直受苦;你老盯住你人生苦的事情,所以你就一直苦在里面,苦不出来。所以很多人一直苦,就是因为他没有知道苦是甜的因,因为你苦了,你才会找到甜的因。苦的人是不是想翻身?苦的人是不是想寻找甜的因?比方说你身体不好,苦了吧?你说“我看看病吧?”病看好了,是不是又甜了?那么甜是苦的果。因为你甜了,你很快就要受苦了,不要开心的时候过头。这个就是师父讲,甜是苦的果。   世间的苦来自于我们心中的妄念、妄想,苦的人就是因为乱想,越想越苦。举个简单例子,你生一个病,身上长个东西,开始还不苦,你过一会儿说“我明天去看病了,医生不知道会说我什么病,说不定是癌症,苦得不得了”,好,妄想、妄念产生更多的苦,因为妄念和妄想会去除你心中的清净心,你干净的心没有了。你说一个人从很脏的地方跑出来,垃圾堆里跑出来,你心会干净吗?你满脑子都是刚才看到那种垃圾。就算在污泥浊水里,学佛人也要有勇气培育出自己清净的莲花,这就叫入污泥而不染。你今天做垃圾工,你就一定要穿得像垃圾一样的?你今天做一个清洁的话,你就要身上弄得很脏很臭啊?你今天在人间,你就必须要把自己弄得干净一点,干净的思维。  

白话佛法视频开示|第108集 四谛十二因缘

Posted Posted in 白话佛法视频开示

  好,今天继续跟大家讲《白话佛法》。   佛经是我们的精神粮食,所以学佛就要学会懂佛经。佛经所云(就是佛经上所说),四谛、十二因缘是学佛人的开始,所以要懂得四谛、十二因缘。其实就是讲业感缘起,我们种的业开始,有这个缘分——十二个缘分,说明我们众生在这个世界上是怎么流转世间,又要怎样出离世间。释迦牟尼佛在成佛之后,为弟子们讲的最初的佛教道理就是四谛法。大家都要懂得什么叫四谛法,因为佛的最基本的理论之一就是四谛法。   “谛”实际上就是真谛的“谛”,就是说这是一个真谛。“四谛”,这四个是绝对的真谛、绝对的真理。四谛就是指苦谛、集谛、灭谛,还有道谛。苦,那是人生不可抗拒的,苦在人生中就是生老病死。集谛就是为什么集这些苦难的因,到底是什么原因。集就是积聚了二十五个有苦果的因。人有很多的苦,非常地苦,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从贪瞋痴开始的烦恼,造业,造着很多恶业,就能招感三界生死的苦果。实际上人的集谛就是告诉我们,苦是怎么来的。灭就是涅槃,涅槃实际上并不代表死亡,而是一种解脱。大家一定要明白,死亡跟解脱不是一个概念,死亡是人的肉体死亡,解脱就是生死相续,他的灵魂还在运作。所以要懂得灭谛,就是灭惑业而离生死之苦:灭就是要涅槃,要灭掉自己迷惑的业障,离开生死之苦,我们一定要离开这个生死。道就是完全解脱,就是实现涅槃境界的正道。一个人学佛学了半天,最后不是正道,那就很可能成为偏道。简单地跟大家讲了四谛,就是四种真理——佛陀告诉我们,佛法里就是苦、集、灭、道。   还有十二因缘。因为这些分开讲要讲很长时间,师父就把十二因缘中的环节——有联系的十二个环节,跟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等以后有时间我再跟大家细细地分解,做更多的解释。   首先是无明。大家知道无明,无明就是无知、不明白。你知道什么?你不知道,才会闯祸;因为你不明白,才会六道轮回;因为你不知道这个事情的严重性,你才会出事。   第二是行。因为无明之后你去行了,因为无明而产生善与不善等等的行为。大家想一想,善和不善,自己有时候不知道的。你以为做了一件善事,实际上它不是一件善事。举个简单例子,人家夫妻吵架,你说“对方这么欺负你,你跟他离掉算了”,你觉得是帮了她,实际上你是造了因果。所以行就是无明而产生的善与不善的行为。   接下去就是识,意识的识,就是投胎之前和投胎之后意识的形成,心里的意识所为。大家不要以为一个婴儿在母亲的怀里什么都不知道,实际上他已经有感觉了。只要胚胎形成,他的灵魂注入,他就会有感觉,也会产生喜怒哀乐。心里的意识行为产生就是你的意识,投胎之前和投胎之后都会有这种感觉;还在地府的时候,这种感觉更强烈。   第四是名色,相当于在投胎之前、投胎之后精神和物质方面概念的形成。   接下去就是六入。“六”大家都知道——眼、耳、鼻、舌、身、意。通过眼、耳、鼻、舌、身、意进入你的思维器官,那么感觉器官听到好听的声音、音乐,人会兴奋,吃到好吃的,人特别开心。这个六入进入你的内心世界的感官——感觉器官。   接下去就是触,接触。触就相当于投胎之后,你接触到外界的一切事物。一个人投胎之后,生出来之后,慢慢会接触人间所有的事情,会知道这件事情是好事还是坏事,可以做、不可以做,是靠接触的。就像我们经常说,人跟人要靠接触,接触了,觉得这个人好了,你可能就跟他很好。   第七是受。受是什么呢?对苦乐的感受。这个人觉得有苦了,他才会感觉有快乐;有快乐过了,有很多苦的事情出现了,他就会觉得这是苦。这就是受。   第八是爱。很多哲学家还有很多文学家在写小说的时候,他们经常讲一句话:这个世界是由爱组成的。人不能把爱仅仅作为一种非常狭隘的男欢女爱、夫妻之爱、跟兄弟姐妹之爱,其实它可以变得很崇高;如果把它拉低了,在人间的十二因缘中这个爱实际上就是爱欲和欲望,“我喜欢这样东西”“我喜欢这个房子”和“我喜欢这个人”,都是属于爱的欲望。   第九是取。取,就是夺得、收取的意思。取就是追求,“我去取这个事情、取那个事情”。人往往是“我喜欢这样东西”“我去追求这些名色、这个名利”“我喜欢这朵花”“我喜欢这个会长、董事长”……这些名和你拥有的一些感官觉得非常好的东西——名色,就会刺激你的物欲(对物体、物品的一种欲望)。这就是取,因为你会去得到它。   第十是有。有是什么?现实中生存的环境就是有。“你有吗?”“有啊。”   第十一是生。生是什么?我们说来世再生,生出来又灭度,灭度了又生。   第十二是老死。人生最后终有一天有终结的时候,这就是老死。 要懂得十二因缘,就是从无明(什么都不知道),一直通过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形成十二个因缘的环节,都是连续在一起的。师父举个简单例子,你到了这个世间非常不明白,你可能还没有到这个世间之前就是无明、无知,什么都搞不清楚。然后你的无明、不知道,就会产生很多善和恶,因为你不知道这是善的、恶的,无明产生善与不善的行为。然后再接下去,你开始有意识了,开始准备投胎了,投胎之前、投胎之后,你知道了“我怎么觉得很温暖?”母亲吃一块冰激凌,你在里面冻得像在冰山上一样;母亲喝一碗煲汤(广东人喜欢喝煲汤),孩子在妈妈的肚子里滚烫,因为有些人还喜欢喝非常热的,那孩子就感觉到,这个投胎前的精神和物质方面的概念慢慢形成了。慢慢出生之后,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觉器官开始接触社会的所有一切,自己感觉了冷、热,听到声音了,然后舌头——小孩子肚子饿要吃奶瓶的时候,有时候他哭得很厉害,这个牛奶还没弄好,这孩子就在哭,妈妈就拿个奶嘴先塞在他嘴巴里,这孩子舌头一碰到,他就不哭了。实际上就是一种感触。引起了接触之后,小孩子就会感觉到吃了东西之后开心,笑了;苦的时候,没吃,肚子饿,他会有感受出来。感受之后慢慢觉得,妈妈抱在怀里的时候特别开心,爱欲、欲望都开始出现,人跟人之间的爱、那种欲望都出来了。接下来就追取一些人间的名色和物欲。追取之后拥有了,就存在在这个环境中,“我拥有它了”。然后再生出来,再生出来其他的想法,“我还要,我还要”。最后就是人生终有一天老死。实际上这就是十二个因缘环节的一种轮回。 佛经上跟我们讲,我们怎样流转世间,怎样出离世间,无非就是由于业。我们人在这个世界上作孽很多,犯业很多,流转世间。你只要在今世没有好好地修,下辈子六道轮回还会再来,就叫流转于业。这是因为你造业了,你下辈子还会再来。业就是由于烦恼和无明。你怎么会造孽的呢?因为你烦啊,因为你无明啊,不明白。你不明白,去做了一件事情,伤害别人了,接下来给自己找了无尽的痛苦,那么你就无明烦恼生起;生起烦恼,然后就造孽,造了很多业;造了很多业之后,要还吗?这辈子还啊还啊,还不完,那么下辈子再来投胎继续还。所以这就叫轮回造业。   造业是由于什么样的环境才会造业的?造业最重要的是心。因为你的心会造很多业报,造业的人会有业报。小乘佛法说的业报论就是讲唯心因果。因为人的心会造孽、造业,那么你的业报就是由于心开始的,叫业报论。这就是佛教基本的思想基础,就是学佛的基础。三界唯心,指三界的业报,业来了会有报应,报应了又会造业,造业了又会有业报……怎么会生生死死离不开这些业报呢?因为你的心,你不甘心。这就是为什么打官司明明打赢了,又被人家重新再上诉,然后再打官司。你打赢了,他上诉;他打赢了,你上诉。这就是你的心所造,因为你不买账,因为你觉得是他错,凭什么他赢。这就是生生死死。   所以唯心所造,万法唯识。所有事情在人间都是因为你的意识认为这件事情是不对的,所以才会继续自己的行为。比方说,今天你觉得这件事情是你错了,你是不是不会跟人家争了?你觉得这件事情你是对的,你是不是不停地跟人家争?人家找理由,你再去驳斥他。所以万法唯识之认识一切,你必须要认识一切世间的现象。今天大家都在讲你,你应该懂得这个业报开始到来了。你因为长时间地不理这个人、不理那个人,跟这个不好、跟那个不好,等到大家都出来指责你的时候,你应该收了,不应该再去找理由,因为你的业报到了。很多人傻傻的,突然之间在单位里有几个人跳出来跟你斗的时候,实际上大家都在背后讲你了,两个人跳出来,然后边上人就起哄,实际上你的人缘已经很差了。因为你的内心还不买账,你的意识还不买账,觉得你是对的,那么就引起了内心的分别。   唯识,意识的分别,你觉得这件事情对,你会一直这么执著下去。意识是什么?意识就是分别的意思。要记住,你有这个意识,实际上你就有这个分别心。“我认为这个人改不好了”,你就是心中有分别心了;“我认为他一定会改好”,你也是有分别心。因为在你心中,意识“能分别”是心的作用。“所分别”是什么?就是由心观察对象。你的心去观察这个事物或者这个对象,你跟它的作用,所分别心。佛教无论大乘还是小乘,中心思想讲的是什么?唯心因果。

白话佛法视频开示|第107集 见证实相 以相妙用

Posted Posted in 白话佛法视频开示

    每一天要心无所住,那你的心处处才是净土。你心只要住在一个位置,无论你所住人间的哪个地方,因为它是红尘,那么慢慢地在你心中就会有污浊之土。所以忘不了过去的人心中就有污浊。很多人就是忘不了,很多歌曲也是忘不了,《勿忘我》等等,你的心怎么能清净?当你天天忘不了过去的时候,当你忘不了别人对你的好,也忘不了别人曾经伤害你,都会对你寂静产生障碍。一个痛苦的人怎么能够静下来呢?如果在滚滚红尘中你能够放下这些,你就是弥陀。要时时刻刻打消这些妄念,要见证实相,死要面子的人不会有好的果报的。   以相妙用,以真实的如来相来印证自己内心的佛相,对人间看穿看破,但是要善待,要妙用,这就是禅门观。能够有智慧来看待这个世界的一切,就拥有了超越一般凡尘的烦恼障碍的一种智慧。念经同样也是要把这些经文念到自己的第八意识中去,这个种子成熟了,你就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念经的人能够念成了,就成功了。所以念经要念出佛的种子,做人要做出圣人,学佛要把佛的愿力做出来、学出来,然后才能产生愿力,才能用这个愿力去战胜人间一切烦恼,最后才能成为人间的活佛。   今天师父接收到一篇一个弟子的忏悔信,这个弟子说,昨天无意当中看见一篇文章,是关于佛陀教子的文章,他说:“我突然发现,原来师父教育我们和佛陀是一样的方法,对我们的慧命师父格外地重视,对我们的毛病深恶痛绝,对我们的生活关心记挂,因人施教,既有师子吼,又有谆谆的善诱,教导我们真修实修,不要贡高我慢。”他说他看到一个故事,关于佛陀教育他的孩子罗睺罗的。师父今天在这里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就是讲佛陀怎么教育他的孩子罗睺罗。实际上我们都是佛陀的孩子,我们都要接受教育。   在《教诫罗睺罗经》中记载佛陀善巧方便教导罗睺罗改过的典故。佛陀的孩子罗睺罗开始修行的时候,他因为比较小,比较淘气,他学法持戒有疏忽的地方,因此受过佛陀父亲的训诫。在这个经文中,对他喜欢说谎的坏习惯,佛陀用了一种比喻,这在《相应部》的第二品中讲到,就是对小沙弥解说世事无常的本性。师父觉得这个弟子选的这一篇非常好,所以师父今天跟大家讲。本来我给大家准备了另外的佛陀的故事,今天就告诉大家这个故事,比较贴近我们的生活。师父也是这么遵照佛陀的教诲在教育你们大家的。   有一天,佛陀命令他的孩子罗睺罗端着一大盆水洗佛的双足。洗完之后,佛就问他:“孩子,这些水可以喝吗?”   罗睺罗说:“洗过脚的水不干净,不能喝。”   佛说:“你知道吗?你就和这个洗足的水一样。水本来是非常清净的,洗了脚之后就很脏。就比如你本来是皇宫贵族的王孙,现在远离了世间虚假的荣华富贵,你现在出家做沙门,不精进修道,不清净身心,不守口慎言,整天讲玩笑话骗人,三毒的污垢填满了你的心中,同清净的水里有了垢秽一样!”佛陀从来没有这么严声厉色地对罗睺罗说过话。罗睺罗低头不敢仰望佛陀,佛陀招呼他把水拿去倒掉,他这才敢移动身子。   等罗睺罗倒了水回来之后,佛陀又再问他:“这个盆可以用来盛饭、洗米、洗菜吗?”   罗睺罗说:“洗脚的盆不可以盛饭吃,因为盆里不干净,上面有污垢粘着,所以不能装东西吃。”   佛说:“你就是和这个盆一样,你虽然出家做了沙门,但是你不修戒定慧,不净身口意,满身充斥着不实的垢秽,圣洁光明的智慧、大道的资粮怎么能够装进你的心中?”佛陀说后,用脚把盆子轻轻一踢,盆子就滚得转起来。罗睺罗很害怕的样子。 佛陀就问他:“罗睺罗!你怕把这个盆子踢坏吗?”   罗睺罗说:“佛陀,不是!洗足的盆是很粗的用物,坏了也不要紧。” 佛陀跟他讲:“罗睺罗!你就和这个盆子一样,不会得到大家的尊敬和爱护。你出家做沙门,不重威仪,戏弄妄言,自甘堕落,自取下贱。这个结果将使谁都不爱护你、珍视你,就是到了命终的时候也不能觉悟,你会处在迷中增加更多的迷惑!”   罗睺罗全身流汗,惭愧得无地容身,他发誓自己以后一定要改变自己的心:“我绝对不能自甘堕落。”   这个故事就是告诉我们,对弟子们身上的毛病,作为一个师父要严加管理。如果对弟子身上的毛病不好好地管,就是放纵,就是在伤害他,就是看见他自甘堕落,让别人看不起他。所以要熟悉自我,自己要了解自我,要降伏自我,要改变自我,否则更何谈去改变别人。学佛是对自我佛心和善心的一个交代,不是做给别人看的。很多人一辈子假修,有什么用?所以要了解一个人,让这个人修心,首先要看他的出发点和目的是不是相符合。我们很多学佛人,出发点就是为了让自己家里的病人身体好,就单单这个出发点,等到他家里病人求好了,他就不修了。真正有智慧的人,今天学佛不是单单为了帮助家里人,不是单单为自己求得顺利、人间去除很多烦恼,而真正的目的是要超脱六道,能够一世修成。如果你的目的和你今天最后的愿望是相符的,那你这个人就很容易方得始终,就很容易不忘初心。这就是师父告诉你们的,要了解、要看他的出发点和目的,你就知道他是否真心了。 有一句诗:“千百年来碗里羹,怨深似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很多人整天埋怨:“我为什么不幸运?为什么我身体不好?为什么我这么不lucky(幸运)、不幸福?为什么我灾祸横生?”你们看一看你们累世积累了多少杀业,你们今世吃过多少活的生物,这一切都是一种业报。 所以学佛要有正确的修行观,才能开启内在本有的智慧。有的佛教徒在还没有学佛之前,他觉得他很快乐;但是学佛之后,他慢慢觉得自己有束缚了,觉得很痛苦,还让家里人跟着他一起痛苦。有的在家居士,有心学佛是一件好事,但是必须认清楚自己为什么学佛。因为想永远地幸福,永远地脱离痛苦,不是拥有一时的幸福。因为在没学佛之前,就算有幸福也是暂时的;但是学了佛之后,我们的幸福是永远的。这就是修行的分别。   所以真修的人在内心深处改变;而假修、为了某一个目的在修心的人,他只是用某一个方法,或者用一种理念,在学佛的过程中来改变一下自己。所以要修心,每一天必须花很多时间念佛、拜佛、念经,包括自己共修、做善事或与修行相关的功课,这就是我们学佛人应该做的事情。每一天的精进会使你进步,每一天的懈怠会使你丢失本性。希望大家好好地学佛,好好地改变,真修实修,进入如来智慧,用如来的智慧让自己一世修成,永断轮回。   好,今天跟大家就讲到这里,我们下次节目再见。谢谢大家!

白话佛法视频开示|第106集 虚空物质的本相

Posted Posted in 白话佛法视频开示

    为什么有的人恶心,有的人恶意?为什么有的人贪图欲望,瞋恨现实,然后再加上愚痴?这些都是造成你性格脾气的一种基础。因为你把这种种的色、心,你对事物的理解全部存在你的内心当中;因为你看到的是外围世界的种种色,你就慢慢地把这些种种色理解成这个世界的本体,“原来这个世界的本体就是这样”“原来这就是‘相用’啊”——看到了这个事物,“原来就是这个作用”。举个简单例子,师父刚刚说的花,难道花就是放在桌子上,只有这个“用”吗?花的作用可多呢。   所以任何一种物质和事物所产生的相,并不是这个事物的究竟。没有相,你就不能用,没有对这个事物的理解,你就不能去使用它、跟它沟通。举个简单例子,你不能理解这个人的性格,你不能跟他交朋友,否则你就会上当,最后就会失败。所以没有相,不能用;能够理解它,那你才能用它。你不能“用”,就不能证明它有体性。所以你对一个人不了解,要是随随便便跟他交朋友,你可能就会上当受骗。举个简单例子,你没有看见一幢大楼,你就没有看见这个物体的存在,心中就无法产生“相”,就无法“用”它;不能看到任何东西的存在,就不能妙用。这个理解是哲学的,所以佛教是非常有哲学观的。首先我问你,你看见这幢大楼了没有?看见了这个物体的存在,你的心中会产生这个大楼的好坏——相会产生;产生了之后,你才能去使用它、运用它。如果在你的内心深处、在现实中你没有看见任何东西,你想象有这么个大楼,你就不会认为它存在,也不能去使用它,就失去了这个妙用。   实际上佛就是告诉我们,人为什么会无中生有,为什么很多没有的事情会产生有事情。这就是妄念、妄想,因为“妄”也能“想”出事情来。举个简单例子,这个人好几天没来上班了,别人谣言就出来了:“哦?怎么回事?在家里是不是打架?”只要有一个同事开个玩笑,边上只要有三个人认同,可能这个谣言就成功了,那就是妄念、妄想出来了。你没有看见过,连“相”都没有看到,怎么能产生正确的思维呢?怎么能去“用”这些呢?所以当你知道一句话,你不知道对的、错的时候,你去运用了,可能就伤害了自己的智慧,伤害了自己的本性。我们人怀疑别人就是这样,怀疑人家对你不好,你的怀疑——你认为这个相是存在的,你没有看见,但是你有妄念,然后去“用”了——你觉得他对你不好了、在伤害你了,然后就记在心中;你去用了,最后就伤害了同事、朋友之间的感情,和佛友之间的感情。所以妄念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想象是虚空的物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都是想象出来的。那你说想象有正能量的想象吗?有,飞机的制造者,还有发明家,他首先运用的是想象力,然后去证实那种虚幻的东西存在。但是在妄念中,这个想象有时候是一种幻觉,你以为是对的,因为幻觉会扭曲你心理的正常状态。比方说你对这个人印象一直很好,你想“他最近为什么跟我不好了?他是不是对我有意见了?”开始扭曲了——曲线型思维,你的心理状态就变成曲线型地去理解,然后会造成对自己的伤害。很多人拜佛,刚拜的时候,“观世音菩萨,您保佑我能躲过这个劫”,他命根当中最近正好是有个善报,菩萨帮他了,点化他了,或者正好他一求,这件事情应了,“哎呀,菩萨真灵啊”。再碰到几件事情,“求了半天怎么不灵?”你命根当中没有福德了。然后开始妄念想“菩萨不喜欢我了,菩萨不理解我了。是不是我买的水果太差?还是我磕头不够诚心?……”什么妄念都出来了,然后这种妄念在自己的内心,就存在一种曲线型的负心理状态,不正常,觉得菩萨不关心他了。“上次为什么关心我?”那么慢慢地就以为自己是对的,就觉得菩萨有分别心。   实际上,这个世界是一真法界。就像佛教讲的“众善奉行,诸恶莫作”,就是这句话,众善都要去作,诸恶都不能作,这就是一个真理——一真法界。进步的人、精进的人、能够忍辱的人、能够努力的人,这个人就能够修成佛,这就是一真法界;我们今天有信心克服自己身上的劣根性,能够成功,能够在这一辈子修成,那就是拥有了佛的一真法界;或者如梦幻泡影般的世界是无常的世界,这也是一个一真法界。就是告诉我们这是真理,它是颠扑不破的,讲的就是我们人的真心。 我们的内心佛性是非一非二的,不是一不是二;亦一亦二,是一也是二。如果你对一个人一心一意,这个人能对你不一心一意吗?我们对佛性一心一意,非一非二,佛能不帮助我们吗?你如果对佛三心二意,今天怀疑佛,明天觉得佛没有照顾你,后天觉得佛怎么有偏心,“为什么他求了就灵,我求了就不灵?”所有的这一切让你产生了很多贪心、恨心或者愚痴心,还有嫉妒心,你的三心、四心、五心全部都产生了。你一个意念会产生很多想法,这些想法又存在在你的内心深处,而这些存在的想法又是虚幻的,那么慢慢地一个想法又生出种种想法。经文上讲,你的烦恼心、恨心……所有的心都会让你产生种种想法,因为它会生根,它会发芽,所以你的理解也会慢慢地越来越多。所以佛教我们非一非二,亦一亦二。   世间的一切事物,你要明白一个道理:它都有道理存在的,它是因缘所生、因缘所灭的。就像我们能够理解这个事物,就是有生必有死,任何事物都逃不脱成住坏空。哪一个人不是经历了成、住、坏、空四个阶段?孩子出生了——成了,成为一个人了;住在这个世界上,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到了老年开始坏了,身体坏了,所有事业各方面都不行了,往下走了;最后人没了——空了。一个房子造好了,几百年用完了之后,破损,拉掉,炸毁,重新再造。这就是辩证法。   我们活在世界上,要理解这个世界是有真理的,成住坏空就是真理,没有一个人逃得过。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有相,这个相也会灭掉;今天看到了、听到的、证实的一切,虽然能够证实它的存在,但是因为它没有自体,所以是虚妄不实的。什么叫没有自体?我今天看到的事情,它没有本身的一种生存和延伸的能力。举个简单例子,今天你看见小时候的一幢房子,这幢房子它有自己的生存能力吗?它有自体吗?没有的,到了一定的时候它就没了。小时候跟小朋友感情很好,这种感情它没有自体,你不联系了,它就慢慢地不生根不发芽,就没了。而人的思维它是有自体的。为什么?你自己会越想越害怕,越想越多。所以为什么我们平时在生活中,“哎呀,你不要多想了”,因为越想越多,越想越害怕,越想越烦恼。有时候好的事情、一个好的种子,越想越开心;而一件不好的事情,越想越难过。这就是虚幻不实的世界,佛教我们不要沉醉于这个虚幻的世界当中。   永恒是真实不变的,就是我们的本性,这就是实相。要看到我们本性的相,而不是看到虚幻的相,这样才能在佛法中真实妙用。我们修心的人不会浪费生命,因为我们修心的人生命可以延续。因为人身体可以死,但是灵魂是不会死的,这就是实相。你知道了永远不会死的东西,你就好好地去修,把它修得圆满、修得完美,最后就沿着这个永不灭度的本性中的佛性,能够超脱我们的人生,进入佛的境界。这就是你真正要看到的东西,而不是看到我们过去的一切。很多人把过去的一切记在心中,忘也忘不了。今天看见的一切都会失去,我们今天拥有的,明天也会失去,我们年轻时候拥有的一切都会失去,这就是真理。比方说我们今天讲的话,和别人争斗、争辩,得来的那些证悟的方法,觉得“我赢了,我明白了”,也会失去的。   很多人在众人面前很要面子,当时有点面子了,很快就没有了。实际上这就是一种概念,一种体悟的感觉,只是在内心理念上形成的一个过程,有什么用?这个过程过了就没了。就像我们坐车的时候看见马路边“这草非常好看,这花非常好看”,开过了就没了。如果还去停留在那些虚幻的、明明知道它只是个过程的概念中出不来,用现代话讲,这个人叫死脑筋;佛法界讲,就是在内心已经存在这个障碍了——内心的障碍。所以要学会放下,心无所住。我不住在一路上看到的花的上面,也不住在今天要修心学好,一切都是以悟性出发,随缘出发,心无所住,没有对一件事情特别执著地放不下。经常问问自己,考验一下自己:“如果叫我放下这个,我行吗?”如果这个房子送给别人,你行吗?“今天这个单位,我这个职位给别人,我办得到吗?”“今天别人骂我,吐我一口唾沫,我能忍受吗?”每一天要想,每一天要心无所住,那你的心处处才是净土。

白话佛法视频开示|第105集 意识是佛性的基础

Posted Posted in 白话佛法视频开示

    好,今天继续跟大家说《白话佛法》。   上次师父跟大家讲到,其实佛就是让我们能够明白,我们能够看得见的东西不是用眼睛看,而是要用心来看。用心来看事物,这个事物就是真实的;只是用眼睛看,看到的是虚的。佛让我们讲话不是靠嘴巴讲,而是用心来跟别人讲,所以叫交心。我们懂得了这些之后,我们心就是在参禅,就是禅定。参禅就是用自己真实如来的本性来体悟佛性。你能够明白佛性是怎样教导我们,让我们能够感悟我们的心应该在人间放在什么位置,这就是佛法讲的心地法门。现在经常说一个人好,“这个人心地善良”,就是内心的深处是善良的。   实际上真正有体性的物质(就是你今天做一件事情,比如接受这个教育、这个物质,或者你理解它),它必定有相(相就是外表看上去的)和用,还有体,所以叫体、相、用。相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表面现象。体是物质的本性,你“用”它,首先要了解它这个物质的本性。你怎么去运用呢?体、相,还有运用。实际上真正有体性的物质,必定会有相和用,体、相、用三者密不可分。能够理解表面的现象,能够看到和察觉它的体性和本性,然后才知道怎样去运用它。真如佛性就是这么来的。我们能够相续佛性,能够理解佛性,不是断灭,因为任何物质都会有相续,不是用完了就没有。   实际上任何一个人和一个物质,它都具有无穷的妙用,也就是说很多事情你虽然不理解,但是它有无穷的妙用,它能越过各种各样的境界。同样一件事物,每个人想法不一样,出来的境界就不一样。比方说今天人家送一样东西给你了,你想到“今天他给我送个蛋糕”,首先想到是“我的孩子还没吃蛋糕呢。好久没吃了,我要留给自己的孩子”;有的幼儿园老师,别人送给他一个蛋糕,他就想到“我要跟小朋友们一起吃”。境界不同了吧?还有的老师,他会想能不能接受这个蛋糕,他觉得“我无功不受禄,我不能接受这个”,那么又是一种境界。实际上这些境界,靠你自己来随缘妙用。举个简单例子,你看见一个人,从他的行为、相貌、表情、语言中,你就大概可以知道这个人的性格、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但是这个人就算是坏人,你也可以度他变成一个好人吧?这就是妙用。刚才说“体、相、用”三个,比方说,表面上看上去他是个坏人——“相”就是外表;“体”,你理解他;但是你“用”他的时候,就可以通过自己的教育、帮助,让他来改变,那么就是妙用。如果是一个好人,贪瞋痴长久地在他身上,时间长了,他就会成为一个坏人。这就是对“体、相、用”三者的妙用。理解他,并不代表他不能改变;你理解他之后,你能够看到他的外表、理解他的内心,你就应该能够有妙法来“用”他,来改变他。所以很多成功人士,在他的公司里,他用的人不都是老老实实的,也有些人脑子比较活,能够搞些供销,但是他不害人,把他培养成一个对公司非常有用的人,实际上这就是“体相用”,那么就会让别人另外产生一种境界的出现。   我们的本性是非一非二(不是一也不是二),是非空非有,也是非即非离。也就是告诉我们,我们人的本性不是一也不是二,不是空也不是有,不是得到也不是得不到。你得到了,最后没有了,就等于没得到。你今天这件事情好像只有这条路,当你想出另外一个方法的时候,就产生第二条路。很多人说“我想穿了,这个事情我空了,无所谓了”,实际上这件事情还没有空。你说“我想不通”,实际上这个事情最后总归会解决的。就像我们年轻的时候有很多事情想不通,但是我们今天已经想通了,已经没有了。我们年轻时候、少年时代,那些无知愚昧,那些自以为有能力去战胜它的事情最后被自己搞得一塌糊涂……想一想,你们有多少话说错,有多少事情做错,当时恨不得自己抽自己,这就是人。这个是空,非空非有,也就是非即非离,不是得到,也没有离开过。   要拥有智慧德能的心,你才能驾驭自己的智慧,让自己在这个红尘中不被染著。师父跟大家讲这一点就是告诉大家,我们的心怎样能够有智慧德能。智慧德能就是:你要有超过凡人的智慧,又要有自己的道德和品质,所产生的一种能量、能力。要远离执著,你就会有智慧德能。这就是师父教你们的,一个人一定要远离,不要把自己的心执著在某一处。比方说,人家说你身上有个毛病,“我又没这个毛病”,其实并不是说你这一个毛病,是指你整个系列的毛病。比方说你这个人很喜欢找理由,“我今天又没找理由”,你昨天找了吗?你去年找了吗?你过去找过没有?这就是告诉我们,不要去执著在某一处觉得自己是对的,那么就不会有妄心。所以当别人指出你缺点的时候,没有妄心的话你就会圆融。很多人脑子里就想出很多理由来解释,到最后就不能圆融自己的一生。总是活在解释中的人能对吗?天天找理由,天天执著,他的心能圆融吗?就像一个人天天做自己对不起别人的事情,他的心不能包容,不能圆融。当你的心整天地执著在某一处、有所住心的时候(就是心住在某一个想不通的问题的时候),你的视野就变得狭窄,你看不到很远,你的心就变得孤独,因为你觉得别人不了解你这个问题,只有你自己最了解自己。因为你不能想通,你就看不清世界的本来面目。世界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无常。有什么东西长久的?   心是修心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修心的人把心称为第六意识,其实这个第六意识的根子就是第七意识。第一意识——感官、感觉所产生的意识,如果不在第七意识中生根,就改变不了第六意识。所以这个根还是在意识的种子开始种下,是在第七意识末那识,然后经过它的辨认、确认,产生的第八意识就是阿赖耶识。   师父上次跟你们讲阿赖耶识就是心王(心中的一个王,八识心王),今天跟大家继续讲八识心王。上次跟你们举过一个例子,比方说一个蛋糕,你的第六意识产生了,认为这个蛋糕很好;然后第七意识就认识到“蛋糕是甜的,是香的”;然后这些意识产生的种子就进入了阿赖耶识,就生根在第八意识当中。所以以后只要看见蛋糕,第六意识直冲第八意识,看见蛋糕就知道“这是甜的、香的、好吃的”,这就是在心中已经形成了一个固定意识。   在人间的前五识叫扶尘根,扶尘根就是眼、耳、鼻、舌、身。第六意识的扶尘根是在你的大脑。第六意识刚刚接受、看到,比方说师父今天看见台子上有花,这花蛮漂亮——眼睛看见了;蛮香的——鼻子闻到了。然后第七意识的扶尘根是在你的大脑和心中,传递着意识的“花香、好看”这个脑电波中。第八意识的扶尘根就开始进入了你的心里、内心当中,所以当你一看见花,你就会觉得花就是美丽、好看、很香。为什么很多女士喜欢花?因为女士都爱美,因为女士都喜欢香。这就是存在你内心深处的第八意识。知道了这些,你就会慢慢地理解,这个世界的种种色,无论怎样的变化,种种色、种种心,它都是存在的。

白话佛法广播讲座 | 第61集 悲智双运

Posted Posted in 白话佛法广播讲座

  修心就要修正自己的心性,一个是心,一个是本性。很多人不知道心和本性有什么区别,师父告诉你们,修正自己的心,用现在话讲就是你的良心有没有。本性是什么呢?佛性。一个人跟人家说“我对你好一点,我要对得起你”,那是心;看见这个人就可怜,看见别人就想帮助人家,那是本性。修心实际上要修心,还有性,还有行为。行为很重要,你的行为就代表了你的修养。因为很多人行为不正,心一定不正,他的本性一定看不到。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公共交通跟人家争座位的人,你说他的心和本性行不行?都不行。他的行为表现出他没有修养,他没有佛性,也没有一种做人的良心。   学佛的人首先心不能贪,不贪于外尘之间,就是说人的心不要去贪外面的东西。你自己有的东西你可以拥有,再要增加就叫贪。“我够了”,那么就够了;如果“我还要”,那么就是贪外尘之间。要学会安止,自己要按捺自己的心。“止”就是制止自己一些不好的贪欲、欲望,学会守戒。守戒很重要,我们做人最起码的守戒是什么?看见红灯要停吧?这也叫守戒吧?看见别人再好的东西,不是你的,你不能拿,叫守戒。   人生守戒,安止,就是穿梭在空有之间。空,实际上就是没有的;有,似有似无,似无就是空。无就是空,有是暂时的拥有,所以空有之间。今天拿到这样东西了,过一段时间没有了;今天拥有了,明天没有了。我们拥有了青春,但是到了晚年就没有青春;我们每一天拥有很多正能量,那么我们的负能量就没有了。实际上都是穿梭在空有之间。你今天脑子里都是想到帮助别人,你就不会再去害别人,别人看见你就喜欢。   人的身体和心灵,实际上都有不同层次的问题。有的人身体很好,是不是层次比较高?体育运动员的身体好吗?有的身体好,能开飞机,他在天上转来转去头不会晕,这就是身体的素质。还有一个不同层次就是心灵。有的人心灵比较健康,不跟人家争,不跟人家闹,不跟人家吵,这就叫层次。笑一笑,不理他,那就叫有层次。人家都在争这个事情,你不争,是不是有层次?所以身体和心灵都有层次的问题,这个层次来自于心灵对事物的理解,心理要平衡。你如果理解了,你可能层次就高;你对这个事物不理解,你可能层次就低。我们举个简单例子,妈妈对你这么好,你要是没有层次的话,觉得“应该的,谁叫你把我生出来的?” 这个孩子是层次低吧?如果一个孩子层次高呢?“妈妈把我生出来不容易,一直把我抚养大,还给了我这么多这么多,所以我要好好地照顾妈妈,要孝顺妈妈”,是不是层次就不一样?那么这个层次来自于哪里?理解。所以一个人理解得深和浅,他产生的智慧就不一样。如果这个人对事物理解得深,他的智慧就多;如果理解得浅,他智慧就浅。很多人真的很傻,不知道这个世界到底在干什么,为名为利,傻得不得了。要不断地调整人间产生的不平衡的思维。你要是产生不平衡的思维,觉得“他拿了多了,我得了少了”,这些都是不平衡的思维,“凭什么他有,凭什么我没有”,你这些不平衡的思维在心中,如果不把它控制好,不把它调整好,那你这个人就会伤害别人,然后使自己的层次跌到最低。所以用智慧来转化各种人间的烦恼。   身体是健康的觉醒,心灵是健康的悟性。一个人身体养得好,说“我不要生病。我不能吃这个,吃了这个我会身体不好,吃了那个我会怎么样。我不要吃油炸的……”等等,只是身体上健康的觉醒。而真正心灵的觉醒,那是悟性。心是人格的觉醒。一个有人格的人,他很懂得应该怎么样觉醒自己。意念是因果的觉醒。一个意念出来,接下来一定有果报的。“我今天要对别人好”,意念出来了,接下来就有果。一个好的意念,是不是你对因果有认识,才会不去造这个因,是不是因果的觉醒?孩子跟爸爸妈妈闹,或者爸爸妈妈跟孩子闹,你知道这个闹下去的果是什么吗?那你知道了就不会去闹,是不是你对因果的觉醒?如果你今天还继续闹下去,那么最后的结果可能就是大家拜拜。所以师父跟你们讲,要懂得这些觉醒都是在于心,一个人心的觉醒是最重要的,心里不明白,永远不会觉醒的。一个人心的力量非常重要,所以佛法界经常讲心力。当你有决心的时候,你的心就会有力量,“我相信菩萨,我相信菩萨一定会关心我的”,你这个人有心力,身上很多细胞源都会转换。   心的力量在于帮助我们提升再觉醒的平衡心。因为你心中有力量,可以帮助和提升你再觉醒。我们小时候就听到过“再教育”,你已经受过教育,是不是进行再教育?你们小时候都受过很多文化教育,师父现在跟你们讲,是不是你们接受再教育?再觉醒是“我明白了,我还要继续明白,我还要更明白”,那么这个档次就高。什么叫博士?博士就是读了大学之后,“我要继续研究我学的东西”;博士研究不了,“我要变成教授,我继续要研究这方面的东西”,就再教育。所以你进行再觉醒,进行再教育,再觉醒的平衡心。有时候人家跟你说:“你要听好了,不要这么做,不可以的。”“哦,好好好,我知道,大概意思总是不要去做这件事情吧?”其实你还不够完全平衡心,过一会儿又想不通了。人为什么经常想不通?就算人家跟你说了半天,说“算了算了,我不搞了不搞了”,过一段时间又搞了。所以你去再教育,再教育就再平衡,让你更懂得为什么要这样,那么你再觉醒的平衡心就有了。这时你心中会产生两种力量,一个是慈悲力,还有一个智慧力。当你想通、想明白了,你是不是会去原谅别人,是不是不去跟别人争斗,是不是拥有智慧?所以平衡能产生佛教界经常讲的一句话,叫“悲智双运”。如果你对世界上的事物都能以平衡的心去观察,你就会产生悲智双运。因为一个是可怜别人、悲愍众生,一个拥有智慧来解决这些问题,所以悲智双运的力量是产生于平衡心,实际上就是佛法界经常讲的平等心。  

白话佛法视频开示|第104集 真正的布施

Posted Posted in 白话佛法视频开示

    真心和妄心区别在哪里?大家要知道,真心如如不动,真心是不动的;妄心,那是生灭不已的。什么意思?就是你真心的话,“我这样对你好,永远对你好”,它不会变化的;一个人是假的对别人,今天对他好,明天看利益没了,马上就转换了,所以它是有生灭的。生出来对你好的心,过两天一看利益得不到了,马上灭掉了;过两天又觉得你对他好,有利益,他又开始生出对你好的心,然后又灭掉。而一个真正对别人好的人,他的心是如如不动的,那叫真心;妄心叫生灭不已。   第六意识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第六意识外面的环境是什么?那就是五识——眼、耳、鼻、舌、身。因为你眼睛看到了,你的第六意识开始转变了;因为你的耳朵听见别人说了,你的意识开始转变了;鼻、舌、身,一样。所以是外环境影响你的第六意识,所以人的第六意识是不准的。“我认为他很好,我感觉他很好”,你知道他多少?你了解他多少?你跟他深交过多少?你跟他曾经有过友谊多少?这一切都成为虚幻,使第六意识变化不定。所以很多人一辈子,自己的意识一直不定。   佛菩萨告诉我们,能看得见的东西,不是用眼睛,佛叫我们要用心来看,不是用眼睛看;佛让我们讲话,不是让我们靠嘴巴来讲的,要用心在讲话。用心跟别人讲话,别人就能够理解你讲话的意思,你是用真心。你眼睛看到的只是虚幻虚假的一面,而你用真心让别人感受到那种爱,这在佛教界就叫参禅。参禅是什么意思?好好地深深地去理解、去知道这些东西。参禅就是用自己的真实如来心体悟自己内心深处的佛性,这就是佛法的心地法门。   我们学佛做人,要懂得怎样用心去跟别人交流,怎样用自己的真情去和别人沟通。师父讲到这里想起一个故事。一个妈妈好不容易把自己的儿子养大,妈妈非常节约,孩子后来成为一个非常有钱的实业家。那天妈妈去看牙齿,儿子开着豪华的大奔驰把妈妈送到牙科医院。儿子穿着满身的名牌,抽的都是非常好的烟,然后坐在边上。妈妈穿着一身非常简朴的衣服。医生跟她说,这个牙要装套子,或者要做成烤瓷的,要花多少钱,一副牙齿,好的要多少钱,一副不好的,假的烤瓷的,那是多少钱。妈妈说:“我要最差的,便宜的。”所有的医生眼睛都看着这个儿子。儿子在边上抽着高级的雪茄,一句话都不讲,所有医生护士心里都在骂他:这么有钱的儿子,给妈妈装副好一点的牙齿都不舍得,真的没有出息。妈妈抖抖索索地说:“我付钱。”自己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手绢包,然后颤抖的手慢慢地一层一层地把它解开,然后抽出了两三张一百块的,说要装自己的牙。(因为好的牙要上千了。)然后她的儿子一句话都不讲,坐在边上,像没有发生这种事情一样,抽自己的烟。每一个医生护士都在骂他,心中想:这种不孝之子,这么有钱了,给妈妈配副牙齿都不愿意。然后钱付完了,儿子陪着妈妈出门上他的大奔驰。把妈妈扶上车之后,儿子跟妈妈说:“妈妈你等一会儿,我忘了拿一样东西了。”一走进去,儿子冲着医生和护士讲:“我知道你们都在骂我,你们以为我很不孝顺。我妈妈的脾气就是节约一辈子,我要随顺我妈妈。医生,你把最好的牙齿给她装上,多少钱,我来付,不要让我妈妈知道。”说完扔下一笔钱,带妈妈开车就走了。   这个故事就是告诉我们,人要对别人好,不是表面的,要用心,心才能感动别人。说的话要用心,做的事情要用心,你这个心才能真正地起到作用。所以修心修心,就是修我们这颗本性;修心修心,就是让我们能够理解别人的心。能够理解别人的心,你才会拥有自己真正的佛性。   接下来跟大家讲个故事。   在阿槃提国宣化后的迦旃延(传布君命、教化百姓叫宣化),在回到舍卫国听佛陀说法的路上,见到一位妇人手持一个水瓶,坐在河边大声地嚎哭。   这位尊者——迦旃延尊者一见,不觉心里油然生起怜悯心。他怕这个老妇人因什么失意的事情想不开而投水自杀,因此他马上就上前问道:“妇人,什么事情使你这么伤心,要在这里嚎哭?”   “不要你管!我告诉你有什么用?”妇人哭得声音更大了。   “妇人,告诉我,我是佛陀的弟子,我可以帮助你解决很多苦难的问题。”   “你是没有办法的。你看看这个世界这么不公平,贫富如此悬殊。我是一个苦命的穷人,我一生都受着苦难,我给贫穷的苦难折磨得已经不想活了。”女人说后,像要往水中跳的样子。 迦旃延尊者赶紧上前一把拉住她,非常慈悲和同情地开导她说:“妇人,请您不要伤心,世间上的穷人很多,不是你一个人。同时穷人并不一定苦或不幸,富人并不一定就拥有快乐。你看看那些拥有奴婢和田宅的富人们,他们天天仍然为贪欲、瞋恚的烦恼而受苦。为人只要平安地生活就好,贫穷值得我们这么去悲伤吗?”   这个女人不耐烦地挣扎着说道:“你是一位出家的沙门,你能看得开这个世情,但是我做不到。你要知道,我是这里最大富豪的奴隶,我穷年累月地做着奴役,衣食不周,没有自由,而且我那黑心的主人悭贪暴虐,没有丝毫的慈悲心,我们做事稍有差池,他不是打就是骂,叫我们求生不能、求死不得。想到这些痛苦都是由于我的贫穷所致,怎么不叫人为贫穷悲伤啊?” “妇人,既然如此,请你不要悲伤,我告诉你一个解脱贫穷和发财的方法好吗?”   “是什么方法啊?”这个老妇人把眼泪擦了一下,望着迦旃延说。   迦旃延说:“这个方法很简单,你既然为贫穷而受苦,那你可以把贫穷卖给别人。”   “啊?贫穷可以卖给别人?你不要这么乱说了。如果贫穷可以卖给别人,那世间就没有穷人了,又有什么人肯买贫穷呢?” “卖给我,我肯买。”迦旃延回答。   “贫穷可以出卖,而且也有你来买。不过出卖的方法,那是怎么样的呢?”   “要布施啊,老人家,”尊者开示道,“你要知道人生的贫富各有因缘。贫穷的人所以贫穷,是前生他没有布施和修福;富贵的人所以富贵,是前生他肯布施和修福。因此,布施和修福是卖贫买富最好的方法。” 这个女人听后,智慧开朗,她想:到了今天才明白致富之道。但她随后就苦着脸问道:“尊者,你说的是不错,我确实明白了这个致富的方法。不过,你看我极其贫困,我是一无所有的人,就是我手中的这个水瓶还是我那爱财如命的主人所有。你叫我怎样来布施给你啊?”   迦旃延尊者把自己的钵交给了女人,说道:“布施不一定要钱的,见到别人布施,自己欢喜也可以。现在你把这个钵盛水给我,作为你对我的布施吧?”   这时候,这位女人此刻真正明白布施的意义,当即依教奉行。后来她以供水功德得生忉利天享乐。   佛法不分贫富,是任何人都可以去布施和奉行的。布施不一定是富人才可以有的,因为佛教所说的布施,并不仅指钱财布施。你就是看见别人行施,尊重别人,心里不起忌妒心,心中对别人没有瞋恨,而生起欢喜心,这也叫布施,因为你的功德和布施人是相同的。这么简单的善事,为什么我们人不做?   我们人的一生处在荆棘之中,我们的心如果不妄动,不动则不伤;我们一有妄念,我们的心就被自己所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没有一件事情受伤会不伤害到你的心的。所以体会世间的诸般痛苦,学会默默地用佛法去关心、关怀、祝福别人,那就是一种无形的布施。   好,谢谢大家,今天就跟大家讲到这里,我们下次再见,谢谢大家。

白话佛法视频开示|第103集 心是本源 真如佛性

Posted Posted in 白话佛法视频开示

    心包太虚是什么?就是什么都过去了,什么都是虚幻的,人间所有走过的路我都能包容它,能够看穿世界万物,它都是虚幻不实的。我想通了,我想明白了,我看穿了,这就叫照见五蕴皆空。犹如一个草地上是空的,你才能从几百米的地方看到几百米后的地方,一览无余;如果你今天在草地上堆满了杂物,你永远无法看到这个有色世界的真正境界。我们今天如果不能照见五蕴皆空,就被虚幻所蒙蔽,就会被杂念、杂思维所利诱。因为我们有太多的杂物堆在草地上,我们一眼看不见几百米以外的任何事物;因为太多的杂物和杂念把我们的智慧遮住了,让我们离开思维中应该拥有的真正境界,把我们的眼睛蒙蔽了,只看到自己眼前的利益,而没有想到未来应该怎样将利益抛去,用真正的善念、善利益去利益众生。所以学佛单单去求未知、求神通,实际上就是缘木求鱼。要改变自己不好的行为、不好的性格、过去所残存在自己内心的杂念,要勇于跟自己内心的这种杂念和不理智的世界观去做斗争,去改变它的本性,让自己脱胎换骨,拥有真正的佛性,那才是真正能够依靠的心悟基本佛理。开悟是心开悟,所以要心悟。刚刚就是师父跟大家讲了整个修心的纲领。   接下去师父要继续跟大家讲,学佛修心,念经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大家都知道,学佛修心首先要念经,念经要念到心念停止,就是念到心中没有想念、没有想象,要念到能念之心和所念之佛顿时解脱。就是念到后来,“我没有去依靠、去依赖,我自然而然所产生的念经的心”,你连念经的意念都要念到不生。比方说很多人念经,“我要念四十九遍礼佛大忏悔文,我要忏悔我某某某的业障,我做错了什么,我在忏悔它”,你四十九遍的每一遍,都是把自己那些不好的事情想一遍,你说你念的这个经文能干净吗?你今天说“我要念礼佛大忏悔文来消掉自己身上的业障,我就不去想这些业障,我就把礼佛大忏悔文念好”,一心念佛,这样念出来的经文干净,还是每一遍脑子里就想着刚才做错的事情、觉得自己很恶心干净?这就是心念。所以念经要连自己念经的意念都不要有,“我在念经,我要消掉我的业障”——你这样的意念都不要,那你就是“回光返照”,就是菩萨的光会照到你身上,你当下就觉悟,亲证如来本性。因为自己内心深处的佛性和所念的经合二为一了,而不是当中夹杂着那些肮脏的要忏悔的理念和事物。这就是学佛人常说的“花开见佛悟无生”:花开见佛;悟就是开悟;无生,无生法忍,没有生出任何东西。念经要念到无能念、无所念,“我没有为某一件事情念经”,这才是念佛的三昧。   师父今天跟你们讲了,你们可能以后念经会进步很大。有些人为什么念经、念礼佛大忏悔文念得满脸都是泪?他不是在念经啊,他是在想他那些烂事,他是在想他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那样,他解脱不了啊,他没有悟出佛理,他哪能得到智慧三昧?所以简单的念经实际上不简单,念经就是念心。所以你念经要念到经不在心中。经不在心中,那在哪里?在你的整个的内心当中,而不是在外心。所以嘴巴念,心中也在念,所以即使念经了,心中要有经。如果嘴巴在念经,心中没有经,那不是开悟,不是花开见佛,那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所以要用心,又要心中有经。   学佛人主张打破自己的妄想。人活在世界上都会有妄想,“我想要成什么样”“我几年之后愿意成什么样子”,每天都在想象虚幻的事物,在人间红尘追逐名利地位,让你的境界会荡然无存,会下降得很快。一个追逐名利、追逐虚幻事物的人,他很快就失去了理智,他的嘴巴会乱骂乱讲,为了达到他的目的,他不惜一切手段。   虚空的世界在真如佛性面前,会被佛光照得无影无踪。佛陀很早就已经告诉我们,这整个宇宙空间都是虚幻的世界,在这个地球上更是虚幻的,找不到一个真的东西。就像人一样,一辈子追求的东西,到最后都不是你的。菩萨慈悲,经常讲“在什么处”,你的心在什么处、念经要念在什么处(就是在哪里),就是告诉我们,念经,你的心要放在哪里。很多人眼睛一闭,狂念,你的心在哪里?你的嘴巴在动,一遍礼佛大忏悔文背得出来,不知道念些什么。心在哪里?因为只有心能验证、亲证本原的真如佛性。没有心的念经是有口无心的,所以念经实际上要念到真实如来心,也就是说“我今天念经是用心的”,这样,你就会把本来具足的智慧德能都念出来。念完一遍经要开悟,念完一遍经要知道自己的心在何处,念完一遍经要知道自己接下来这件事情应该怎么做,你的智慧德能就出来了。这就是念到后来,要平等性智、大圆镜智,你在人间做任何事情才能妙观察智(没有智慧能观察什么?什么都看不懂,给你看了也不懂,告诉你了你也听不懂,所以要有妙观察智),要有菩萨常住在你的心中,你才能最后成所作智。   人间无明的熏染使我们内心生出妄心(很多人的妄心都是从内心深处生起的,想不到的事情都是从内心生出的,“哎呀,最好这件事情突然之间碰到个好人来帮我就好了”,你看,都是从内心深处生出来的。比方说很多人喜欢换房子,“哎呀,我这个房子这么差,最好突然之间有一个人因为家庭矛盾能够跟我换房子,多给我点面积,让我房子换得好一点,我能多占点便宜”,他这个妄心是从内心深处生出来,因为它是不现实的),然后你的智慧德能就变成了意识。为什么?你认为的聪明——“我最好能够跟他房子换了,他小一点,我大一点”,这样的意识变成你的意识,然后意识让你生出了无明妄想,你就觉得“这有什么,这种人也有的。你以为啊?他大房子不愿意住,觉得太空空荡荡,不舒服,他想小一点、温暖一点。你看我们家那个房子这么小,很温暖的”,他就会这么想,无明妄想生出。然后妄想让你变成妄心在动,“这种人有吗?”开始花钱登报纸,他的妄心复熏无明(复熏,就是反复地熏。熏,这件事情没有的,反复在心中想“可能……可能……”其实你们知道,中六合彩就是这种反复的无明复熏,就是这个道理)。妄心的复熏无明就是告诉我们,一件事情不停地去想,在你的意识深层当中你会认为这是真的、可能的。很多人就说“我买六合彩,我买一年、两年、三年、四年……买十年,看看它中不中”,你心动了,产生了行动,你就不断地去花钱做。这就是“种其因,还其果”。因为你种了这个因,那么你的果就是失望,佛教界讲叫“因还果”。然后“果继因”,因为你没有中到,你又买了,又种这个因了,“不可能的,下一次我一定能中上”,那么果继续这个因。果继续这个因,那么你接受到的果又产生另外的因。举个简单例子,你跟他吵架,本来应该吵完了,因为上次你欠他的,这次他骂了你,大家扯平了,下次大家互相没关系了。但是你又骂他,种下了又骂他的因,你就等着他下一次再继续骂你,这叫“果继因”。然后接受到的果又产生了另外的因。接下来就是“因起果”,因,你种下了,又开始把这个果报生起了,叫“因起果”——种下的因产生的果报。所以你不买账,跟人家再斗。这就是师父跟你们说的,很多人上法庭,赢了,三年的官司终于打赢了,开心啊,对方又上诉了,接下来再陪他三年吧,这就是因果报应。所以种下因一定会产生果报,那么果再还因。判下来了,这个果你是胜利了;对方又告你了,告你之后你也告他,然后你胜利了;对方又开始攻击你,又开始搞你……因为果报又种下了万恶之因,这就叫因因果果。所以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只要跟别人作恶,只要跟别人闹了,就有无穷无尽的烦恼。在你的意识中反复地熏染意识“我一定会赢的,三年都打了,我不怕,我再打三年又怎么样”,你反复地熏染你的意识,让你的意识中产生虚幻——“肯定会赢的”;妄念起了——“我怎么打不过他?我的律师现在越打越精!”妄念引起自认为对、错,自己认为“这个肯定是对的吧?我这么多年打下来了,我不能放弃,我一定要赢”。整个这种引起妄念、自认为对和错的过程,这就是你第七意识形成的功能。

白话佛法视频开示|第102集 不言寂静涅槃

Posted Posted in 白话佛法视频开示

    好,今天继续跟大家讲《白话佛法》。   佛法的高境界就是寂然不动(寂,就是安静;然,就是自然),一个人要清净才能得住,任何事情干净了就能够住下来。举个简单例子,能够到一个地方安定下来,这个地方一定是很安静的、能清净的。人经常在冷静之后,就会变得非常有智慧;一个人在烦躁的时候就会失去智慧。一个人很烦躁,在骂人,在吵架,在想不通,那时候智慧就离他而去了,所以冷静之后人会有智慧。人在忍辱之后,脱胎换骨。你想想看,你能够忍耐,说明你已经忍人所不能忍。想一想,别人做不到的事情你能做到,你是不是已经脱胎换骨了?所以有佛性的人能够忍耐,能够有智慧,平静,清净,心得住。   很多高僧大德修心都是“不言而善应”,就是有的事情用悟性就可以了,不一定要去说的。你去看,整天“叽叽呱呱”不停跟人家解释的人,这个人有智慧吗?所以“不言而善应”,也就是说不管在人间发生了什么事情,都能够从善去应对,会有善的感应。举个简单例子,很多人打坐,好不容易憋了一天,到晚上出关后,又开始满嘴胡说,他憋不住,言多必失。中华传统文化说“言多必失”,有的话不如不说,因为说了,你会找不到自己的智慧。你安静了,寂静了,冷静了,智慧就跟在你边上,你才会找到内心本性的善良和清净。你想想看,能够清净的人,是不是能够找到清净?一切都是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走出来这条智慧之路。   学佛人经常说“我今天有灵感了,是菩萨对我说的”,有些人打坐听到菩萨对他讲话,是有,但是不能沾沾自喜。你能见佛,你也能见魔。你心中的魔性很多,根本不能寂静,不能找到本性的任何感应。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人静不下来,不能心中安定,就找不到本性,找不到本性的人没有任何感应。有感应的人就是有智慧。过去说什么叫聪明?耳聪目明,反应快。那么很多人沾沾自喜,魔考就来了。你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考验就开始来了。别人讲你一句说你不好的,你禁不起考验,上窜下跳,马上就不得了了,不能寂静,所以你就找不到你的本性,然后你身上就没有任何感应。有些人觉得自己看到菩萨,或者看到什么了,然后沾沾自喜,别人说他几句不好的话,马上上窜下跳,最后着魔,精神分裂症。“啊?我会这样吗?我是谁啊?”永远找不到自我,永远丢失了佛性和悟性。   所以真正得道之人是无言无声,他没有话,不要发声音的,一切尽在不言中。所以有时候说“此时无声胜有声”,你能够理解别人,你还要说什么话?比方说今天公司里缺了一样什么东西,有人说是他拿的,你只要看看他从来没拿过东西,你用不着讲“你拿过吗?”不讲话,此时无声胜有声。你知道肯定不是他拿的,不可能的,这就是一种心理感应。有感应的人是有智慧的。所以无言无声,无行无争,就接近本空了。无行无争,不要有什么行为,不要去跟人家争,就接近自己的本空了。因为这个世界一切都是空性,本来就是虚幻不实的东西,你想在空气当中能够找到什么实质性的物质吗?空气当中没有实质性的物质,它是虚空当中的各种分子的结构。   涅槃清净。涅槃的人是开悟的人,开悟的人是清净的人,清净的人是不会给人家脸看的,不干净的人动不动就要给人家脸看。在这个社会上,你不能做到圆满寂静,你的心永远在悸动(所以经常说“悸动的心”),使你上窜下跳,使你不能平安,使你不能平稳地生活在这个人间,那么你就丢失了智慧,因为智慧永远跟寂静作伴,不会跟烦躁作伴,也不会跟烦恼作伴。   圆满寂静就是与世无争。你们想想看,一个与世无争的人会不寂静吗?你搞他,他笑笑,“这是人间”;你讽刺他,他想想“这个世界上很多人境界是不一样的,大家要好好修”。你已经与世无争了,因为你自己心里所得到的无色声香味触法,所有的一切你已经达到了一种境界,无苦集灭道,你都明白了,所以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人就是在这种迷惑困惑中丢失了自己的本性,以为自己是对的,以为自己内心有灵感了,以为自己接近本空了,实际上你的空性还是在幻灭当中。 有时候无言是一种高境界的寂静。世界上很多人间的事情你去评论干吗?这种事情本身就没有一个标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夫妻吵架、夫妻打架,你说谁没有道理?你跟孩子吵架,孩子都讲出一套套的道理。这些道理你能接受吗?不能接受。他能接受吗?他也不能接受。那你说,说什么理啊?所以无言就是一种高境界。无言是什么?无言就是对社会的一种看穿看破,看穿这个世界是假的,是虚幻的,没有必要去解释。别人来诬蔑你、诽谤你,你从来没做过这种事情,你要去解释吗?比方说你从小到大品质很好,从来没有偷过东西,突然之间人家诬蔑你,说你偷东西了,你有必要去跟他解释吗?   所以寂静是一种高境界。高僧大德修得越好,八风吹不动,如如不动的本性,他能尽显金刚菩提的得道之心。佛道和菩萨都是清净、空寂、如如不动的。一个人如果能够稳得住,这个人就是如如不动;一个人碰到事情就跳,碰到事情就闹,那么这个人最后就如水中的芦花草浮在水上。人为什么会轻浮,人为什么会动不动就跳?因为心一动,就会有行动,很多事情心动了,行为就开始动了。所以很多人因为控制不了自己的心动,才会造成伤害自己和伤害别人的行动。   所以学会控制自己,要修到无思、无为,“我什么都没做过,这个事情我没想过,好事情我没想过我就做了”,寂然不动,如如不动。如果你已经不去想它就能做出善事,根本没有去想过“我要做某一件事情”、为了得到某一种目的,那你就是无为,修道就会有成功的可能性;如果你为了修道成道,拼命地去打坐、苦修,并且想知道自己的未来,想知道自己的过去,你在找寻那些虚幻世界当中曾经拥有的你,那你就在虚幻当中失去了禅定的心,你得到的那种神通也是虚幻不实的,最后给你带来的只是一种幻觉。举个简单例子,你们现在想想小时候某一件事情,曾经跟别人吵架、去报告老师,或者曾经伤害过同学,这些事情是不是现在想起来就像一种幻觉一样?为了跟别人争某一个名利,去伤害别人,去诬蔑别人,寂静就离他太远了。一个很稳重的孩子,他不会轻易去伤害别人。一个有修养、有教养的人,他早已远离了愚痴。一个能够不讲话的人、能够用心去做每一件事情的人,他已经拥有了悟性,所以他得到的任何感应是正确的;而一个人拼命去追求人间的任何感应,“我感觉到这个事情”“哎呀,我感觉到……”整天心在乱动,意在乱想,念在欺骗自己的良心,最后不是执著就是着魔。   所以无思、无为、寂静,在佛法界就称为“感而遂通”。在追求未来、过去、现在的人,他会失去现在,得不到未来,也会连累他自己的过去。很多人连现在在做什么都不知道,他怎么能够控制好自己的未来和理解自己的过去?所以很多人活到今天,你叫他讲讲他的过去,整个在虚幻当中,不知道说什么;有的人你让他解释,让他共修讲一讲自己的体会,讲出一大堆过去的虚荣。所以一个人不能心包太虚,就会失去智慧。心包太虚是什么?就是什么都过去了,什么都是虚幻的,人间所有走过的路我都能包容它,一眼能够看穿世界万物,它都是虚幻不实的。想通了,想明白了,看穿了,这就叫照见五蕴皆空。  

白话佛法视频开示|第101集 除心垢染 行即清净

Posted Posted in 白话佛法视频开示

    人的开心、快乐、悲伤都是随着心在动,万物唯心造。你的心识在变化,你心认为“我现在很安静,我现在很安静”,你可能就安静了;你的心认为“我怎么这么烦躁?我控制不住了”,你就真的会控制不住。这就是你的心。所以你的思想和内在的分别心、观念,都会让内心起波涛。就好比一个婴儿生下来的时候是没有想法的,他的心很平静,像大海一样。但是他逐渐长大之后,在他人生的风浪中、风风雨雨中,有了风,有了浪,他接触的事情越来越多,他的主观意识开始变化,他的第六意识开始成长。等到他第六意识慢慢地成长,长成后,慢慢地变成一个习惯性的思维,那么他就产生了喜怒哀乐。为什么叫习惯性思维?过去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跟小孩子说“哭”,就做个脸相给他看“笑”;跟小孩子说“你笑啊,你现在开始笑”,然后就做个哭的样子给小孩子。这孩子就是根据你所讲的“笑”,他就哭;你说“哭”,他就笑。这是一种习惯性的思维,这是第六意识在慢慢成长。你接受了哪些后天的习惯性思维,你就产生了哪些喜怒哀乐。   人的第六意识其实就是一种第六感觉。我们经常说第六感觉,它是一种感情聚合的交织点。人的感情是非常复杂的,又有恨,又有痴,又有贪,有时候又觉得很快乐。有的人为什么皮厚?在骗人家的时候,他还在心想:“我不是也被人家骗过吗?所以我骗他是天经地义的。”所有的这一切,当你的意识——这种肮脏的和干净的意识存在于第六意识当中,你实际上要学会在第七意识之前很快就要把自己第六意识的感觉梳理干净,要返回到自性,归到本体。佛法讲的就是找回我们自己的本性,只有找回我们自己的本性,才会拥有佛性。   师父现在正在跟你们讲思想。你们本来没有想过很多事情,因为师父讲的话引起了你们的思维。我不讲,你们不会去从这方面想吧?我一讲,你们从这方面去想了,你们就会对师父的话产生分别心。有的人就觉得师父讲的话对,有的人就讲不对,那是不是对师父的话产生了分别意识了?所以产生“讲的对”和“不对”,那就是“感而遂通”,都是由感觉开始的。人的这个感觉,使自己的思维慢慢地随着某一个感觉的概念而变化。比方说我看见了某一个人,我开始没觉得他很会吃,后来每一次看见他都吃得很多,那么我慢慢地思维感觉着“哎呀,这个人怎么吃得这么多”一个概念。每一次都看到“怎么吃得这么多”,那么这个“这么多”就是一个概念。那么在我的心里就会产生变化,一看见他就产生了一个概念叫“吃得多”。所以在第一个思维之后,学佛人要懂得怎么来改变,就是当一个思维过后,第二个思维还没有开始想之前(两个思维的当中),就必须看清这是一个虚幻的世界。   师父跟你们要举例子了,因为讲得很深。比方说,你今天在想佛法某一个问题的时候,比方说吃素,“吃素啊,吃素是蛮好的,但是吃素的人为什么吃蔬菜啊?蔬菜它也有生命的,植物也有生命的。”好,你的第一个意识已经开始想过了,第一个意识是“吃素很好”;第二个意识是“吃素,那么植物也有生命的,那么我们吃植物对不对?”这是第二个意识。在你第二个思维还没开始之前,你必须看清这是一个虚幻的世界,就是要认为第二个想法是错误的,你必须知道“我们不杀生而吃素”,所以你就把第二个思维——要跟进的那个思维,完全要回归到“一元”这个基本理论中,也就是回归到第一刚刚你认识到的“吃素是好的”这个理论当中,而不应该产生第二个虚拟的设想,那么用第三个正确的思维来取代第二个思维。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吵架,第一句骂出去之后,他知道这句话骂错了,他后面一定是一句比较软的话出来,不会跟人家继续吵了。听到大家说你不好,你第一个想法是“我怎么不好了?他们又在胡说了”,当你第二个思维想去跟他们评理、争论的时候,在这个想法还没出来之前,要马上感到“我要想通,我要取消第二个思维”,你马上就会想“谁都会被别人讲”,而用这个归还到本体的正能量的思维来打消第二个思维,实际上就是“寂然不动”。就是回到第一个思维当中,不要让第二个思维来扰乱第一个思维,这叫寂然不动。也就是说一个人冷静了,就算一句话讲错了,第二句千万不要再去弥补了,越弥补越糟糕,叫做“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在第一思维刚开始的时候,就能马上找到事物的本性,找到佛性,然后把自己的思维迁移到不动的清净境界。也就是什么?把自己的思维还是放在最干净的地方,控制自己心理的状态。这就是佛教界经常讲的“止观”,叫你不要再看下去了;叫你“止语”,不要再去讲了。这就是参禅,这就是六波罗蜜中的忍辱之心。佛家的思想观念讲的是,当意念一起的时候,就要有修养和精进忍辱心,又要有寂静的功德。明明知道欲念会让你上火、争吵,你要用自己寂静的冷静心,把自己内心的一种膨胀的怒火压下去,去纠正它,从而形成忍辱之心。佛法讲来讲去,讲到后来就是做人,你有这种内在的理解力,你还会跟别人吵架吗?还会跟人家闹吗?自古以来就有很多高僧大德就是靠着内涵、内修、禅定,在这个世界上破除了多少贡高我慢,破除了多少贪瞋痴慢疑。这就是内在的心要像金刚般若一样如如不动。   今天要跟大家讲一个佛陀的故事。我们知道今世的苦果源于前世的恶业,今世的善业可感后世的善果。就是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未来果,今生作者是。   有一次,佛陀正在精舍中,他对诸位比丘弟子宣讲真理的时候,从门外走进一位被外道差遣而来毁谤佛陀的少女。这个少女走进来,直接就走到了佛陀座前,一手指着自己的腹部,一手指着佛陀道:“沙门,你害得我好苦啊!你既与我私通,现在我有孕在身,你却不顾我的一切。我到处去找寻却找不着你,原来你躲在这里逍遥安乐。为什么你家事不管,却来说这些无用的废话?现在你总算给我找着了,你怎样安置我啊?”   静坐在那里听闻佛法的所有大众,一听少女所说的话,不觉大惊。大家都心中奇怪,低头默然,没一个人讲话。当时有神通的目犍连尊者不慌不忙地从座位中施展神通,变化出一只老鼠,跑入了少女的衣服里,把那扎在腹中的绳索咬断。于是,藏在里面的一只脸盆从这位少女的肚子这里掉了下来。这时候,在座的弟子们见状都喜笑颜开,惊疑顿失,并且唾骂少女,说道:“你这个罪人,妄兴诽谤,诬赖无上正觉的人天导师!土地无知,才会容载你这个恶物啊!”“是啊!是啊!”大家都在这么讲。   话声刚落,地突然之间裂开了,猛烈的火焰涌了出来,那少女就堕落了大泥犁中。阿阇世王目睹此情,心惊毛竖,请示佛陀说:“佛陀,这个女子现在在哪里?” 佛陀告诉他:“大王!她现在所堕落的地方,名叫阿鼻泥犁大地狱。”   阿阇世王又问道:“佛陀!我不明白,这女子身不犯杀盗,只口造妄语之罪,怎么会堕入阿鼻地狱呢?” 佛陀开示道:“大王!我所说的法中有上中下三种,其实就是身口意。”   “佛陀!请问您,哪种为重,哪种为中,哪种为下?”   佛陀说:“意行最重,口行处中,身行在下。这个女子所造的罪孽就是属于口业。”   舍利弗插口就请问佛陀道:“佛陀,为什么这个女子要来诽谤佛陀呢?”   佛陀告诉舍利弗说:“在往昔劫中,最胜如来住世的时期,有凡、圣两位法师。那圣师名无胜,因修行精进,证得六神通,所以一切修行者都对他恭敬有加;另一位凡师,一般的普通法师,名叫常观,在修行的功夫上距离无胜法师相差甚远,并且他世俗的习气很重,常闹脾气,因此别人对他都不很重视。那时候,当地有一位财富震动王城的长者(就是一个城中非常有钱的长者),家中有一位很出名的贤妇(就是非常德贤的妇人)名叫善幻女,德貌俱备。善幻女对修行者都是尊敬供养,尤其对无胜法师更是特别恭敬,每日的供养都常选最可口的食物。这是因为无胜法师修行功夫上的精进,从而得到应有的福报。一般人的眼光常是有色的、有分别心的、不平等的,善幻女对修行者虽然恭敬供养,但她对修行者的看法还是有分别心,不能平等对待。因此对那修行较差的常观法师,这位善幻女就不显得那么虔诚(因为她对法师有不同的分别心)。虽然她也是相等地供养,但在行动举止上就有照顾不周的缺点,时常现出不恭敬之处。这在未证果之前对世间虚幻不实还有执著心的常观法师看来,当然会为自己抱不平。于是流言就自然走了出来,这位常观法师逢人经常有些造谣地说善幻女与无胜法师有私,同样的供养品,暗地里却有分别。”   佛陀说到这里停了一会儿,又对舍利弗说道:“你知道那常观法师是谁吗?”   “不知道,世尊。”   “曾经有一世就是我的前身。现在虽然成就佛陀,但是余殃未尽,所以还得再受脸盆假腹的诽谤。”   这个故事就是告诉我们,业报非常可怕,所以我们修行人一定要注重口业的修行。   一个人要想成佛,就要锻炼自己的金刚不坏之身,这个身实际上就是你的心。要“去滓成器,器即精好”,也就是说学道之人,要把自己心中的污垢去除,不要去染著,就是“去心垢染,行即清净矣”,也就是说,只要把心里的污垢染著去除,行为就会变得非常干净。所以没学佛之前,人经常发怒;学佛之后,我们明理了,就不会发怒,因为人在不明理的时候才会发“无明火”。但凡发怒,都是一种违背佛法精髓的体现。所以真正的学佛人不会发脾气,真正的学佛人不会太肯定自我的看法,这就是要去除执著,这样的人一生才少后悔。   谢谢大家。好,我们下次节目再见。  

师父说的那些佛教故事|佛陀十大弟子 解空第一 须菩提尊者

Posted Posted in 师父说的那些佛教故事

  解空,就是理解,善见,能够明白,非常有智慧。   须菩提出生于王舍城的婆罗门家庭,他从小非常非常地聪明,比别人都聪明,但是性情倔强,而且非常好瞋。据说他是由山神引导而皈依佛陀的。须菩提也有自己的特长,他善解空义,志在空寂。他把“空理”贯穿于自己的一切言谈举止中。   有一次,他在罗阅城耆崛中缝补衣服,佛陀突然来到这个城,当地百姓纷纷前去迎接、礼拜。他本来也想去迎接佛陀,但就在自己要动身的一瞬间,他突然之间,一念思及“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空理,他心想“我不应以色身去看待佛陀,真正的礼佛,我要明了诸法性空的谛理”,他就没有去迎接佛陀。他这个做法之后,没想到佛陀后来能够知道,须菩提没有来接他,但是第一个心就来接他了,佛陀就给他高度赞许。这就是为什么佛陀称他“第一个来迎接佛陀的人”。    由于须菩提善解空义,他对一切事物不起执著,不起诤讼,胸襟宽广,豁达自在。佛陀当时称赞须菩提已经证得无诤三昧。无诤:不和别人争。三昧:智慧的解脱。佛陀说:须菩提已证得无诤三昧,是人中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白话佛法视频开示|第100集 心物一元 返归本性

Posted Posted in 白话佛法视频开示

    在修心中最重要的要修纲领。修心忙了半天,到底什么是修心的纲领呢?就是要如如不动。中国传统上曾经讲过“感而遂通,寂然不动”,实际上就是让我们懂得:今天对什么事情,首先要有感觉,要用心去做,只要去慢慢地感觉,慢慢地去做,你的思维会慢慢地认真,会变化,会想通;寂然不动,就是静默之后你的心会如如不动。所以一个人能够安静,他就不动;一个人心动了,他会有行动。这两句话实际上就概括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的“心物一元”基本理论。   什么是“心物一元”?就是心理和物体其实是合二为一的,都是从心来的,这是基本的理论。其实这就讲到了生命的自性和本性,它是寂然不变的,是如如不动的。也就是告诉我们,人的本性内在都是如如不动的,我们应稳住,不应该吵架。如如不动的人不会吵架,如如不动的人不会动不动就跟人家耍性子、翻脸。所以要懂得,本性是永远不会变的,只有当你静下来的时候,才能感受到本性的存在;你在烦恼的时候,找不到你的本性;你在欲望膨胀的时候,丢失了本性和佛性,所以只有寂静才能不动。   如如不动,感而遂通。师父举个例子,我们把眼睛、注意力放在某一个物体上,这个物体我们就会看得非常明白,看得非常清楚。我们的耳朵也是感而遂通,也就是说实际上你用心,你想听谁就能听到谁说话,你的眼睛想看谁,你就能看到谁。举个简单例子,过去我们要看一个人很不容易,现在容易吗?现在你想看谁,只要上网,什么都看得到;你想念谁了,只要打开Internet(互联网),马上就能够看见。这不就是感而遂通吗?我们耳朵能想听谁的话就听谁的话,“我今天不想听你讲话,很讨厌,我不听。我想听师父讲课,我就听师父讲课”,你就能锁定听谁的声音。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当我们用内心关注某一件事情的时候,只要用心和诚意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有一种感知的能力。这就是为什么只要心诚则灵。我们今天跪在菩萨面前,只要诚心诚意,就能够有感知菩萨知道我们在求他的那种能力,我们就能懂得感而遂通。大家明白师父讲的意思吗?就是当你对某件事情感觉到了,你自己的精神和精力全部参与在、注意力全部用在对某一件事物的判断力的时候,自己的敏感性就来了。举个例子,你对他从来没有防备的时候,你没有敏感力的。   今天别人告诉你:“你今天当心,他会在很多人面前讲你的,所以你今天千万不要得罪他。你讲话稍微有一句话得罪他,他就当着人家面马上骂你。”这个时候你到party(聚会)上就会特别当心,怕惹怒他,所以讲话都不敢跟他讲。你是不是有这种感觉来了?这就是师父告诉你们,一个人只有寂静才能发现宝贝,一个人只有精力都贯注在某一点上,你才能求得菩萨对你的慈悲关怀,你能感受到。   师父在法会上曾经讲过一个小故事,说有一个父亲在上班之前,上班已经来不及了,他为了找手表,找来找去找不到,在发脾气乱摔东西。儿子被他吓得坐在边上声音都没有。最后孩子说:“爸爸,手表在这里。”爸爸这个地方刚刚找过的,觉得奇怪,一件衣服压着,这孩子怎么知道的呢?爸爸说:“孩子,你是怎么知道手表在这里的?”孩子说:“爸爸,我一直没有讲话,我很安静地坐在这里,所以我才听到秒针走动的声音。”这就是告诉我们,一个人静能生慧,安静才能发现自己内心的活动。你的内心在想什么,有时候你根本控制不住;只有安静下来,才能知道自己在想什么。有时候安静下来,觉得“我怎么会这么想的?我怎么这么乱想?我怎么把人家想成这样?”自己都会惭愧,因为智慧来了。所以验证佛法,只有靠寂静,只有靠如如不动,你才能感受到佛法的存在。安静的人能看到佛,安静的人能感受到佛在他的心里,能感受到本性当中的智慧。为什么静能生慧——寂静能生出智慧?为什么要寂灭呢?实际上寂灭就是涅槃,彻悟真理。然后在传统的佛法当中寂然不动,如如不动,就是涅槃,就是一种智慧,就是境界的提升,是一个道理。   师父再跟大家讲,寂灭了(这个人如果寂灭了,没了;所喜欢的房子如果没有了,寂灭了),你就当然心如如不动。比方说你本来牵挂这个房子,最后房子没了,被家里人卖掉了,那你也就放下这颗心了;你很牵挂这个人,人家最后告诉你,这个同学你牵挂他一辈子了,他已经走了,你是不是如如不动,放下了?你就寂然不动了,他寂灭了。佛教就是告诉我们,人到最后都会寂灭的,都会没有的,你为什么现在要罣碍呢?你的钱会用完,你的房子终有一天不是你的,你的身体也不是你的,你所拥有的一切都会寂灭,那你为什么要罣在你的心中呢?所以佛教讲到后来,它的智慧之谛就是在于“我本来就应该寂灭的,我不应该动这个心,因为我本来的心就应该如如不动,不管他是房子还是人,对我来讲要如如不动”,就犹如本初的觉醒。所以不能因为某一件事、物和人,唤起自己那种欲望的心,要知道一切都是苦空无常。师父举个简单例子,当你刚刚五岁懂点事情的时候,有个人告诉你说:“你来的时候什么都没有,你现在还要什么?”可能这孩子就想:“是啊,我什么都没有的。”等到他一辈子拥有了房子、汽车、妻子、孩子……一切的时候,他就放不下了。   所以要懂得寂灭的道理,也就是说归元——归到零。所以为什么叫“元旦”?是一个重新开始,元——归元。这就是告诉我们,你只要有这颗寂静的心,你实际上看见这世界上人物、事物没有一样在变化,还是如如不动的。举个简单例子,你们今天在座的已婚男士,你只要今天坐在下面听课了,你说你太太在家里,你没有罣碍。那么想象一下,你如果在二十年前、三十年前一个人的时候,没有这个家的时候,你坐在这里是不是一个人?今天是不是跟三十年前是一样的?你没有动,没有变化。那么再往前想,你生出来的时候是一个人,死的时候也没有人陪你一起走,是不是一对一?是不是从原始到终结都是一?所以叫归元。   所以师父跟大家讲了这些,你把寂静的心从小带出来,最后走了,你的心归于寂静,还是那颗心。这就像有一首歌曲里讲的“我还是原来的我”,你没有什么损失,等你走的时候,一个人走的时候,你损失什么了?这个世界还是照样早上太阳升起、晚上太阳落山。我们人也是这样,因为寂灭不是一个定死的东西,它灭了还会再有,有了还会再灭。佛陀在唯识论中就是告诉我们,人的心是变化的,今天拥有的会变化。所以你要用自己如如不动的心去识别它、去理解它,知道它是如如不动的,到了最后还是归元,这样你的心就不会有贪心,不会有恨心,不会有愚痴心,你就有一种超越时空的感觉了。   可能你们没有这种感觉,师父给你们解释一下。两个人打官司打了五年,每一次想到这官司就难受,一直没有解决这个难事。怎么办呢?没有超越时空感。“再打下去也不一定能打赢,算了,跟他讲吧,大家把这个事情解决就算了,不要再打官司了。”这个时候对方同意了,大家都疲惫了,一下子解决这个问题之后,是不是感觉时空缩短了?所以有时候夫妻两个人打官司,法庭上不见,都派律师,一直不见,不跟你谈,不跟你见面,觉得两个人隔得很远,有时间和空间的距离;然而,当一旦想通了,不能再这么下去了,打个电话,“我们出来谈一下好吧?”他也想谈,两个人把事情讲讲清楚,是不是缩短了时空?是不是马上就两个人在一起了?所以拥有了感应,超越了时空。   这就是佛教界说,你在外缘和内缘的一感觉、一动——一个感,才会有一个觉悟;没有一个感悟,哪来一个觉悟?对某一件事情的发生产生了一种感,就是感觉,才会有觉悟。所以,我们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的思维、想象都离开本体了,佛经经常叫我们返归于体——本体,我们的本体是我们的佛性。人有时候吵架的时候不像一个人,人在痛苦的时候也不像一个人,因为他离开了本性,本性是他的佛性。佛陀说“众生皆具佛性”,现在没有佛性了,所以才会打架,像动物一样地打,像动物一样地骂,离开了我们原始的本性。   所以任何人做什么事情,实际上都要懂得:“我今天做这件事情,到了最后会回归到我自己的本体当中。”你今天骂别人,最后人家会骂你,还是回到你身上;你今天打别人,人家会找人打你;你今天搞别人,别人一定会搞你;你今天在别人面前讲别人不好,别人也会在他的面前讲你不好。这就回到你的本性,回到你的本身、本体。你们想想看,人一生是不是这样?搞,搞到最后呢?什么都没有,失去。一个人从幼儿时代出生,经过了一生,最后进入老年时代,还是一个人。一个人孤零零地来到这个世界,最后孤零零地一个人离开,你们告诉我是不是就是回归本体,回归你的本性,寂静消失。到了老年,安安静静躺在床上,无声无息地这个人就消失了;那么再投胎,再从他小时候开始,这个灵魂没有改变,他的心在寂静,然后再慢慢地重始——重新开始。而改变就是你所看到的你的身体。实际上很多人说“我改变了”,改变就是你的空性在改变,你的本体没有改变,如如不动。所以很多人说:“哎呀,我怎么不认识自己了?”对了,因为你的外尘太多了,你的业障太重了,所以你改变不了自己的毛病,把自己的本性都改变了,不像原来的人了。只要把你外尘改变,毛病改变,那么你还是有如如不动的本性在。   灵魂的感觉,在我们人的身体上永远起着作用,所以一个人只要有灵魂,他就会有感觉。经常说“你的魂不在了”,你这个人就没感觉了。“你怎么连这个都不懂啊?”“哎呀,真的,我忘记了。”你丢失了。佛教比喻我们的本性像海水,被外面境界的风一吹,我们的本性就起波浪了,这就是“感而遂通”。因为你感受到外面环境的变化,使你慢慢才感受到:第一,你心灵本性的存在;第二,你会随波逐澜。但是本性你还是看得到。如果没有风,就不会有浪,那么当你寂静如初的时候,心又回到平静的海洋,所以菩萨就是叫我们如如不动。为什么要起风,为什么有浪?就是你的心在动。我们人的思维情绪也是一样,如果我们人本来没有多想,但是环境影响了,我们就会想得很多。举个简单例子,本来你跟这个人关系一直很好,只要有一个人告诉你他在外面讲过你不好,你的心就开始起波浪了,你就不能很好地用语言、思维和行为来感化他,来帮助他。这就是你的心受到了环境的影响而在动了,你就会产生很多负能量的东西。同样,你听到别人说这个同事对你好得不得了,偷偷地为你在祈祷,为你在干吗,你就会心中产生正能量,这也是一种波浪,但是人间的一切波浪最后都趋于平静,像宁静的大海一样。人的思维情绪安静下来之后,他的思绪会平静。这个人在吵架的时候,他是不理智的;等到他不吵架的时候,他平静了,然后他的喜怒哀乐就会寂然不动。

白话佛法视频开示|第99集 谈见分与相分

Posted Posted in 白话佛法视频开示

    好,今天继续跟大家讲《白话佛法》。   记得师父上次跟法师开示,讲到了佛教的心理学。在两千五百年之前,实际上佛教的哲理观和心理观就早已形成了。从无始以来,众生因为有无明业力的熏习,慢慢地自己很多的无明业力产生,那么就产生了一元是“能”、二元是“所”这个二元对立的迷惑。能,就是我能感受、我能做;所,就是我今天所感受的境界和环境。实际上这个二元对立的迷惑,很多学佛人都是为了要消除这一迷惑,他们用“能”感受的内心(今天我能去感受某一件事情,用自己的我“能”做这个事情的心)和“所”感受的境(就是我能感受到这个环境的变化和我能感受到心的变化),这两个对立之间产生的两者皆空的禅修道,要两者皆空。也就说你的心做某一件事情也要空,你对外境也要感受到空。师父会跟大家做进一步的分析。   大乘佛法有两个思想宗派:一个是唯识,一个是中观。唯识就是唯识宗的见解,对世界上所有的事情,他们认为是意识主控,这实际上就符合了佛教大乘佛法的第一个见解。佛陀曾经开示告诉我们“万法皆唯识所变”,因为你的意识变化了,你的心才会变化。举个简单例子,你今天认为“我买的这个东西很划得来”,然后你的心就变化了,就觉得很开心;你觉得今天花了很多钱买了一个东西,划不来,那你的心就产生另外一种变化。实际上人对主观意识的追求是非常强烈的,总是认为自己的意识主宰自己所有的心态变化。人如果吃亏了,比方说损失钱了,有的人就懊悔一辈子“哎呀,我在几岁的时候曾经掉了多少多少万钱”;那有的人就说“哎呀,花钱消灾啊”,他的意识转变,那么他的生命、他的整个的人的概念都会转变。所以佛陀说万法皆唯识所变,所有的一切都是你的心态发生变化。   “三界皆唯心所现”,也就是说,我们今天活在这个世界上,不管在哪个界,你现在的心、未来的心和过去的心,实际上所有的一切都是你的心识在转变。这就是师父上次跟大家讲的“三界唯心所现”,就是讲境界的提高也是靠你的意识来转变。今天万法——不论什么法,在人间的一切都是你的意识转变,而让你的心态在改变。你认为开心了——实际上这件事情很苦,其实你就开心了;你今天认为倒霉了——其实这件事情大家都很羡慕你,你觉得不开心,实际上你承受的就是一种不开心。有的人很不喜欢做领导,觉得很烦,做一个群众没有什么烦恼,一旦他被选上去了,做了模范、劳动模范,他就觉得很烦,他的意识变化,所以他天天就板着个脸,过去他笑嘻嘻的。所有的一切都是你的意识。   我今天再着重继续跟大家做一些唯识论的开示,也就是告诉大家,三界并不是由某一个特定的环境所创造,它不是一个无缘无分的这种无缘体来形成的,实际上它也是由众生内涵内心所现,因为是本性的业力。为什么经常说这个人善有善业,恶有恶业?这个业力并不代表完全都是恶、完全都是善,就是你的心所产生的外环境。举个简单例子,你这个心是一面镜子,你今天照见了善,心中就有善;照见了恶,心中就有恶念。这就是告诉大家,心会变,心会造作你的业。所以三界不管在你的心中显化出什么,都是你自己造成的。这就是师父经常跟你们讲的,痛苦也是你造成的,幸福也是你自己的业造成的。很多人痛苦来了怪别人,自己做错事情怪别人,幸福来了都说自己做得对。实际上对和错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因为有些对的在过去就不对,现在这个时代不同了,这就是对了;有些错的,在过去年代是属于对的,现在年代就属于错的。很多事情就是这样,它是唯你的心识所变。比方说我现在告诉你这件事情可以做,你心识说“好啊,我在做这件事情”;过一会儿我又说这件事情不能做,你的本性在转变,那么唯心所造出来,你就觉得“这是错的,我不能去做”。明明过去可以做,现在不能做了,这是你的意识在转变。   所以三界显示着都是本体所产生的业,又称为自相——自己的本相;我们以自身以外共通的显现(就是如果你今天内心有概念,内心以外的环境所显现),那么就叫共相。师父上次跟大家讲二元对立,这个二元就是“能”和“所”。上次我跟大家讲到环境的变化是客观存在的,心里的变化是主观的能动性。环境是客观存在的,这就叫相分;如果你的心是主观能动性,那么你是理解它的,叫见分。比方说,“哎呀,今天怎么下雨了?”很多人都以为下雨不好;因为这个地方干旱,好久没下雨了,对另外的人,心所现就是“下雨是好事情,甘露来了”。那么心是主观者。你今天认为下雨是好的、是甘露,你今天的心认为下雨不好,那是见分,因为你自己可以看见你的见解、所见所为。唯识论厉害就厉害在把人的心识分成了很多种:你眼睛看见的、耳朵听到的、鼻子识别、舌头识别、身体识别、意识识别,还有末那识、阿赖耶识,实际上这些都会成为一种个体的识别,也可以成为一种整体的识别,它就是相分和见分。   统一的角度来讲,不管是见分还是相分,它都是一体的,都是一心。有时候是外心起作用,有时候是内心起作用。外心是起作用变化的条件,而内心是起作用变化的根据。举个简单例子,两个朋友因为某些事情经常争吵,那么到底要不要好下去?外相就是告诉大家“吵架,吵架”;内相就是,“哎呀,没有原则性的问题,只是一些观点不同”,最后你的内心不会起根本的变化,也就是说两个朋友可以交下去。外面的条件再吵再闹,自己认为这个没关系,“我们还是好朋友”,这就是你的内相。   所以见和相,实际上就是心在作,是心为一体。你的外心看到某一件事情的颜色、形状,或者观点,或者大小,或者眼睛看到这件事情很糟糕,耳朵听别人说“哎呀,这多难为情,大家都在讲我”,这是视觉部分,只是你的见分和相分的一部分。真正改变你的,还是自己内心的主观部分,你认为这件事情重要就是重要了,所以别人跟你讲再多的恶言恶语,说这个事情怎么样,你心不引起重视,这件事情不会重视。就像很多过去车间里的人去跟厂长说:“厂长,车间漏水很严重。”厂长不重视,这个事情不会重视。厂长说:“哎呀,这怎么可以?”那马上这件事情重视。实际上就是一心,见分和相分都是属于一体的。所以就像做梦一样,在做梦还没醒过来之前,我们人会本能地以为我们见到的事情都是真实的,我们认为这件事情是相互独立存在的。心理学讲,今天做了一个好梦,到某个地方去了,很开心,那么你在梦中就认为这是存在的东西;实际上当你梦一醒过来之后,梦中所见到的开心的事情和所见到的境界全部都去除了,没了。那么这个梦和你没醒之前,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你想想看,如果梦没有延续下去的话,那你就醒过来了;如果这个梦能够延续下去,让你一直很开心,那你就在这个环境中非常开心,也是你自己的“见分”。因为你的见解让你开心了,认为这是真的,就开心了。   相只是一种显相,让你理解、让你知道。举个简单例子,你看见这个人一直盯着你看,你觉得他很喜欢你,你只要有这个相分,用你自己的见分去理解它,“我见解他是喜欢我”,你就会产生一种欢喜,这就是辩证,就是一种心理学。我小时候听过一个笑话,说一个男的脸上皮肤长了很多麻皮,不知道找了多少女朋友,人家都不要他。结果有一天,人家给他介绍了一个幼儿园的老师,这个老师跟他见了面之后,那个男的就跟她说:“你明天还能再出来我们见面吗?”那个老师说:“好啊。明天晚上好吧?不要太晚,天黑之前吧?5点钟。我们还在老地方见面。”那个男的欣喜若狂。实际上心理学上讲,他的心意得到了满足,他看见了这个相,就是耳朵听见了人家要约他,眼睛看见了“她看见我满意,明天晚上再见面”,这个相分跟他的见分,就是“我认为她还会要我”。等到第二天,天还没黑,老师带了一群幼儿园的小朋友都过来了,那个男的一看她:“你把这么多小朋友带过来干吗?我们谈恋爱……”那个老师不理他,就冲着小朋友说:“小朋友们,大家把头抬起来看看这位叔叔。”孩子们看了之后,老师说:“你们如果现在不肯打预防针,以后大起来,就跟这个叔叔脸上长麻皮一样。”他这个相是他误解的相,没有理解的相;分就是他内心的分别意识产生了错觉。这就是心理学,他是直观意识,没有曲折——曲观意识。   所以师父告诉大家,佛陀告诉我们,外相可以影响你的内心,也就是你的心在动,你看见的也是在你的心中动,你没看见的也是在你的心中在运作。佛陀就是告诉我们:心生则境生,只要心生出来了,境界就生出来,你今天烦恼生出了,你就有了;心灭则境灭,你今天想这件事情没有了,它就没有了;境生则心生,你看到这个环境,你的心产生了一些想法了,那么你的心就生出来了;那么境灭了则心灭。举个简单例子,晚上在很远的地方,你们听不到声音的,突然很远的地方有一辆车开过来,农村很暗,根本没有灯的,你看很远很远的地方,这个汽车只有一盏灯,因为另一个灯坏掉了,你看见一盏灯很远,忽忽悠悠的,而且因为汽车开的时候路边还有很多树,所以这个灯一会儿亮、一会儿不亮,你可能会心里产生“哎呀,是不是见到什么灵性了?”实际上它就是一个汽车一盏灯,经过很多树木,它是一闪一闪的——这就是你的心在生。等到它开到你面前,“哎哟,一个灯的汽车”,境没了,心也灭掉了。你今天对这个人的恨也是这样:你恨他,等到他跑过来跟你说“这件事情不是我讲的,是别人讲的,你不要误解我”,你这个境就灭掉了。   所以人的心,佛说“心即是境,境即是心”:环境就是你的心,你的心就是环境。所以当我们去注意这个世界上某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的心可能还在。我们的眼睛看到了,我们的心就会动;我们的耳朵听到了,我们的心又会动。所以叫“无见就会无感觉”。所以不要去看到,心无罣碍,不要去听别人讲,你就有虚空的感觉,心中有虚空。而虚空的感觉,时间长了,在你的心中就产生了一种积极的正能量的环境,那就叫空境。空境虽然不像红尘中的色境——今天看见这么多party(聚会),这么多人,这么多商铺、霓虹灯,很开心,但是空境就是心中的一种高尚的境界。因为经常心空的人他不会有烦恼,而在红尘当中滚滚的人,他的烦恼不离身。所以我们情愿要修心修到空境,那种境界才是日后超脱六道的根源。

白话佛法视频开示|第98集 因缘所生 佛说即空

Posted Posted in 白话佛法视频开示

    释迦牟尼佛因为了解宇宙生命中人和事物都是无主宰的,没有一个人可以永远活下去,没有一个人可以主宰着世界,没有一件事情可以不变化的,所以没有办法控制它。用现代话讲就是“我没有办法控制这个人,我也没有办法去控制这件事物”,因为它是非自然的。万物皆因“因缘所生法”(都是因为缘分,都是因为今天去做了这个事情,产生了这个缘,而这个缘又让你产生了另外一个缘,叫续缘,所以人在缘中生、缘中灭,这就是无常观),所以“我说皆是空”,空是宇宙的本体。你们想想看,你们心里不舒服的时候,看见某一件东西被人家买走了,或者某一件事情失去了,这时你往天空看一下,你会觉得自己很渺小,会觉得宇宙一切都是空相。这世界有什么面子,有什么放不下的?抬头看看宇宙空间,多么地浩瀚,多么地伟岸,所以想一想,心中多么地渺小。其实人的烦恼,只是因缘在你的内心起着一些波澜,在因缘控制的过程中,只是对本体(人的本性)的一些作用而已,“你会刺激到我,让我产生五欲六尘”,就是一个过程。所以佛法界才把它称之为缘起性空。   缘分开始了,你要了解它的本性到最后一定是无常的,是空的,所以性空才能缘起。就像我们去帮助一个人,我们跟这个人一定有缘分。你们去度一个众生,你们一定跟这个众生有缘分。“因为我要学佛,因为我是学佛人,我学大乘佛法,我必须去救度众生”,所以你就会用你的智慧、时间、能力去帮助他,去让他的思维了解佛法真实的意义。你有时候会用财物去布施给他,然后会说法,去让他解脱,这种产生的因缘就是“因缘所生法”。一个不认识的人,最后会成为你的好朋友;一个你度过的人,他会视你为佛,这就是因缘所生的一个法。然而所生之后就是缘起性空,因为他慢慢地成熟,他慢慢地懂得很多,慢慢地越学越精,因为你帮助过他,你做完了这件事情,缘起过了,到了最后他能够悟出这个道理,你做完了,缘也就空了,你不可能一辈子这么扶着他走的。就像我们现在会开车的人,谁还会想到曾经帮助你的教练车的师傅?没有啊。缘分就是教会你了,结束了。人与人的缘起了,到了最后,你要了解本性是空的。很多学佛人不能理解这些。“我说即是空”,也就是说菩萨说了、佛说了,连说话说过了都是空的。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大佛说“我说法说了这么多年,我没说过什么”。说过吗?说过的。说过了在哪里啊?没有了。我帮过你吗?帮过了。帮过之后呢?又没有了。这就是缘起性空。   今天跟大家缘起性空就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   给大家说一个故事。人的意念非常重要,如果你一念虔诚,因小果大。所以很多人不要以为一个念头帮助别人“很小的一个因”,果报大得不得了啊。   有一回佛陀来到了全是婆罗门种的一个国城(印度有很多城,这个城里的国王、国民基本上都是婆罗门教的),城主听说佛的摄受力很大(就是很有影响力),他觉得受佛教化的人特别多,内心十分恐慌,害怕婆罗门的教理会因而站不住脚(每个教派的教理都不一样)。他为了防止这个情况到他们城里来,预先发布了一个命令:“凡是去供养佛、接受佛法的人,重罚五百银两。”大家见了法令之后,都舍不得五百银两(很多啊),所以当佛与弟子们一入城之后,家家户户都赶紧关上门。于是连续三天,僧众们皆空钵而回(就是没有人供养)。   到了第四天,有一位婆罗门长者的一个老佣人,从屋内端出一些已经馊掉的东西准备倒掉,一眼看到佛陀威仪庄严的形象,油然生起恭敬之心。她很想供养佛陀,但是她一看手上拥有的东西既粗糙又已经有些馊了、变坏了,她怎么能够来供养这么尊贵的佛呢?她在想:这如何是好?   正当她犹豫不决的时候,佛陀微笑放光(佛陀的微笑,眼睛里会放出那种佛光),欢喜地用钵盛过老妇人手上的馊食,并转头告诉阿难:“阿难,这位老妇人一心虔诚,因为她虔诚供佛的功德,往后得十五劫生天堂享受快乐,十五劫后下生人间,具出家修行之因缘。”(佛陀会讲因缘的。) 这位老妇人的主人正好听见,从屋内马上走出来,他觉得:“佛陀讲的这些真是不可思议!”(有几个人能知道十五劫之后在天上,十五劫之后又到人间来,最后还成全她的出家?)   佛就问这位婆罗门长者:“这位长者,你可曾见过其他不可思议的事?”(佛陀很可爱,就问他,你还见过其他不可思议的事吗?你刚刚听了这个事情,就觉得不可思议了。)   长者回答:“有啊,一次我们有五百乘马车结伴出游,由于天气闷热,便找了一棵大树遮荫,这棵大树大到可以容纳五百乘车马而有余荫(这棵树大得五百乘马车全部在这棵树下面,还有多余的地方可以遮荫,就是可以遮阳)。树木之大真是不可思议啊!佛陀!”这个人告诉他。   佛陀赶紧就问:“那你知道这棵大树的种子有多大吗?”   长者说:“如芥菜子那么小。”   佛说:“这就对了,这就是因小果大的道理。”   老妇人果报同于此理。学佛人施佛的因虽小,虔诚的清净的信心却很大,所以会得到这么大的果报。我们到观音堂磕一个头,好像看起来很小的一件事情,但是你知道可以庇荫你的家庭,庇荫你自己,庇荫你自己认为应该受到庇荫的所有人。你磕几个头跟菩萨虔诚地去求,菩萨都会满足你的心愿。这么小的一个因——今天点了油灯,你的眼睛可能就免除一刀或者白内障;今天虔诚磕头了,家里就可以躲过很多的劫难。这就是因小果大。   长者听了佛陀讲的,认为很有道理,佛所说的话没有半句虚言。他又看见佛身相放光,庄严无比,就赶紧呼叫邻里:“哎呀!天人导师、佛已经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他所说的教法可以引导我们脱离烦恼,大家赶快来吧!”因为这位长者(就是年纪很大的,一般地说城里一个很有威望的人)他一叫,所有人都纷纷走出屋外,他们同时被佛的光明庄严所摄受(就是当你们看见一个人很庄严的时候,你们很尊敬他),佛马上坐下来为他们演讲佛法。   在场的人听得都法喜充满,之后他们纷纷去缴纳罚款。(所以过去为什么一听到佛法,就能证得很多的果位?过去的人真的诚实啊,好啊。过去哪要律师?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现在的人就是律师签了字,他都会赖,不诚实。那些人纷纷去缴纳罚款,为了供养佛,听佛的教义。)婆罗门城主感到十分奇怪:“钱是人人都爱的,大家为什么愿意损失这么多钱,来交罚款去供养呢?这其中一定有大因缘。”(他自己都没有听过。)这时候城主也因此受到感动,恭请佛到皇宫去说法,所以整个城池的人全部受到佛陀的教化。   佛因为老妇的虔诚,佛陀布施出含笑放光(佛陀的笑能够让众生摄受,感到那种慈悲),由于放光的因缘,消除了大家的疑惑(有些人讲话,别人就相信他,因为他眼睛里散发出的光,那是诚实,那是不欺骗。佛陀就是用他的眼光、笑来解除大家对佛陀佛法的疑惑),这就是以方便法应机设教(我们到庙里看佛陀的相,很庄严,从来没有一张相是佛陀在笑的。你看佛陀为了救度众生,他就笑)。接着,佛陀就进一步普施法雨,教导众生解脱之道,这就是破惑除疑,从体起用。   这个故事就是告诉我们,我们要救人,就要看到别人真实内心的善根,不要去看到他七识田中、八识田中那些让你不开心的意想,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和正确的判断,通常你去猜测别人的想法,一定会错误的。佛要我们懂得拥有慈悲的爱,自己不执著去化解别人内心的执著。正因分离是必然的(我们经常讲正,那是很重要的),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一定会后悔的地方。我们到今天不好好学佛,浪费了多少青春年华,每天在哭泣当中、在追求当中、在欲望当中,得到的是失去和绝望,所以学佛人不要浪费生命在一定会后悔的事情上。做不到的事情不要去做,一个人硬要让自己变得美好,那只是外表的香。名声与尊贵是来自于真才实学,有德自然香。   希望大家好好地学佛,好好地修心,实实在在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我们佛的伟大征程。谢谢大家。  

白话佛法视频开示|第97集 自性当空 真空妙有

Posted Posted in 白话佛法视频开示

    很多高僧大德看到别人,整天笑呵呵,因为他们知道人就是自作自受的来去。因为自己作孽自己受,自己想出很多方法来让自己痛苦,一想到就会难受,都是自己造因,所以自受因果自存在,因果是自己背、自己受。那么慢慢地佛法中就产生了“生灭自由”。想通了,你的心就自由了;想不通这件事情,你的心就烦恼了。举个简单例子,身体不好的时候,你想不通:“为什么别人都不生病,而我要生病?”当你想通了:“他们生病的时候我没看到,他们生病的时候比我还痛苦,只是我没感觉。”这时候你想通了,自己就舒服了。首先医治你的病体、心病;然后慢慢地,灭度了烦恼,你的病就会离开你。如果你把烦恼揪在心中,不能放下,执著地想“别人没生病,就我生病这么多”,你会越想越痛苦,这个病就离你越来越近,你就不能把这个病因和疾病泯灭掉,你就活在病因当中。   佛法告诉你们,当你灭度了这个想法之后,开心了;但是转一圈,一个小时、两小时之后,可能这种想法又开始自生;自生的想法出来之后,又要靠你内心的那种智慧来自己把它灭除,叫自生自灭。心的生出就如来者,就像来了。烦恼来了,怎么办?无所从来,无所从去,自性本空。就是告诉我们:佛性,无所从来,不知道从哪里来的;无所从去,佛性我们本来就拥有,不是去找来的,它本来在本性当中有了。很多人修心,到处去学,其实把你的良心修好,你就拥有了佛的本性。对照一下佛所说的佛言佛语,是不是我们内心良心真实的写照?   我们拥有佛性,我们就拥有了人性,就拥有了智慧,那么就拥有了本性。其实本性在我们的内心从来没有失去过,也从来没有拥有过,因为它本来就有的。就像一个人生出来,鼻子、耳朵、眼睛本来就长在那里。比方说,你从来没看到自己鼻子的存在,当你两个手把自己的鼻孔捏起来的时候,这时候就感觉到鼻子的重要了,因为你不能喘气了。实际上,鼻子本来就拥有,没有因为你的不重视而失去过,也不是因为你重视它,它鼻子才在你脸上存在。就像我们内心的佛性一样,从来没有失去过,也从来没有拥有过,因为在自性当中,它是空性,所以佛法才把这些称为缘起性空。   《心经》告诉我们“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其实在空生空灭中,生出来也是由空变成色,由色又变成了空,也就是虽然有空,实质无空。什么意思?比方说,你脑子里今天知道要听师父讲课了,“我脑子里现在不能动杂念,我要空,空,空……”你空了吗?空了,你听师父演讲的时候,当然跟着师父的语言在走,你心中是空了吗?空了。但是实质上,你的心是有个条件的,你不是“完空”——没有完全空,因为你在进来之前还想着“我要好好地听,我要多学一点,听完了我要做笔记,我要在生活中去践行佛法”,这些就是你拥有过的,不是完全空的。这就是自性中是空性,虽然有空,实质心中还是没有完全空;虽然有灭,实质上没有灭。你们今天来了,“我一定要好好听师父讲课”,你这个“我一定要好好听师父讲课”是不是你的实质无灭?如果你真的空,你走进来想都不想,什么都不想,就真空了;走进来“我要空,我要空”……就像师父教你们念经一样,你们实在空不下来,可以脑子里想“我要空,空,空……”,念了十下,脑子真的空下来了,但是这个空是强制自己内心不要去想象某一个物体、想象某一个思维,来控制自己不要让杂念进入自己的内心,保持它的纯洁性。这就是实质无灭,虽然是空,但是空里面还有色,所以空即是色。   空和色实际上没有丝毫差别。师父继续举这个例子,今天你来上课,你说“我一定要好好听,脑子要放空”,这个思维实际上也是一种空性,只是控制着你的语言和行为。那么真正当你坐下来空的时候,没去想这些的时候,实际上你脑子里因为有过“我一定要空,好好听师父的演讲”,还是有色在里面的。   犹如唯识论讲的,你的意识、你今天拥有的想象的所有的,都是你的心所造。今天心想了什么,心就发现了什么。举个简单例子,内心像面镜子,想象某一位菩萨,内心镜子里会产生一尊佛,然后你就特别开心,心中有佛,看见了这尊佛,好像是有的,实际上是想象出来的,这就是空即是色,这就是心能造万物。如果你想象心中“我今天着魔了”,那么你内心一面干净的镜子中就照出了魔形魔样,然后你就开始想象那种披头散发……就会产生恐惧。这就是心能造万物。但是造了万物,心同时也能灭掉万物。   所以菩萨让我们何必去造作空色法呢?一切自然来,一切自然去,不要去逼着自己做某一件事情。因为这个意识逼着它,也有色在里面。这个有色世界,就是让你去执著,让你解脱不了,让你在空色当中造作诸法。什么叫空色?本来人本性是空的,但是又有色,想“我今天一定不能乱想”,就是有色。空到底的真空的话,“我不要想”——连这个都不想,连这个都没有想过。你想什么?有什么好想的?难道走过银行门口,你说“我不能像坏人一样偷东西”?一个好人走过银行,从来不会想到去偷东西的,这就是本空。所以佛法界讲,实际上一切色空皆隐藏着妙法。妙法就是怎样转换意识。唯识论就是讲转换意识,让你的意识能够成为大乘佛法的一种境界,能够超脱自我,能够境界提升,能够忘我,能够无我,能够去除我相的人,才称得上大乘境界。   何为空?我们经常说“空了”,那么什么叫空呢?你过去的思想曾经想过了,想过的思想现在不去想它了,把想过的东西已经忘记了,已经成为过去了,在你的八识田中已经不复存在,那么就是过去了,就是我们说“何为空”——就会空。举个简单例子,你曾经恋爱的人让你这么痛心疾首,当你老年七八十岁的时候,因为这些已经想过了,已经是过去了,已经忘记了,已经在你记忆中不复存在,那么这时候就叫空,你已经想不起来了。同样用这个空性,你去想一想“我以后能够干吗?我以后年纪大了怎么样?”这个想象出来的东西是不是空的?因为你还没到以后,因为还没有到未来,所以未来也是空性。这就是为什么《金刚经》说未来不可得,过去不可得。当然,你想象未来的某一种人和事物,它也是不复存在的,它是没有的。举个简单例子,很多人会有想象,坐公车时很多年轻人都会想象“我这个位子空了一个,待会儿上来一个年轻的坐在我边上多好,最好是异性”。这就是人的思维,他的思维在纠结着空,他觉得没空,现在他还在没有“空”的当中,他在执著着一些想象力和意识的存在。我们现在所有做的事情,其实没有一个现在,因为刚刚说“现在”——就像师父现在跟你们讲“这朵花非常美丽”,这个例子还没过,这句话是不是变成过去了?师父刚刚在三秒钟之前讲的。你们现在玩手机最清楚,两秒钟之前刚刚给他发的,他瞬间回复给我了,一秒钟。所以一切都为空。   《金刚经》说未来是空,现在也是空,过去更是空。经验告诉我们,在宇宙空间是没有过去的。我们活到今天,不能再去想过去的事情,因为过去只是一个瞬间。就像现在,如果你们知道、做梦做到曾经有过的前世,那是一个瞬间,已经是空性。没有未来,也没有现在,因为这些空性不代表你现在,而现在又很快地变成过去。所以人就是在这种空性中无法把握自身的境界。人为什么会糊涂?有时候像做梦一样开心,有时候像活在地狱般地痛苦,因为他不能琢磨未来、过去和现在。让我们人的思维慢慢地流逝在空性当中。为什么很多人说“走入空门,离开红尘”?因为这个是空相,“我对这个世界已经彻底绝望,不想活在这个世间”等等的一切,这就是造成人迷惑颠倒的一个基础。这就是他不懂得未来、现在和过去这个架构,实际上都流逝在心中。

2018-03-11 卢台长雅加达《玄艺综述》解答会 – 佛缘千里来相会,佛法普度印尼传

Posted Posted in 师父法会开示

  佛缘千里来相会,佛法普度印尼传,修正五欲去尘埃,莲花朵朵遍地开。   感恩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感恩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龙天护法。   感恩各位嘉宾、法师和来自世界各国的佛友们、义工们,大家好!   台长很高兴再次来到印尼雅加达,与大家共沐佛光。雅加达历史悠久,是印度尼西亚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并且是东南亚第一大城市。在印尼的华侨和当地的居民,善良朴实,佛缘深厚。   今天来到美丽的印尼,与我们广大佛友和印尼朋友广结善缘,弘扬佛法,福泽后世,传承中华文化,利益千秋!以深度的人文关怀,顺应现代社会的精神需求,用佛菩萨的慈悲宽容化解人间烦恼,想通放下,找回我们心灵的净土。(掌声)   当今社会天灾人祸不断,自然环境恶化。仅仅在2017年台风、山火、地震、泥石流、洪水,已经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死亡的人数超过1万1千人。现在全世界每年有880万人死于癌症。全世界有3亿4千万人患有忧郁症,每年因忧郁症自杀的有100万人。学佛就是让我们想通,学佛就是让我们放下,学佛就是让我们克服忧郁,让我们迎接美好的明天。   佛法让我们懂得,人间无常,人命就在呼吸间。好好学佛,珍惜因缘,用菩萨的智慧来去除瞋恨,消除业障,回归清净无染的本性。(掌声)   春播秋收,春华秋实,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让我们用慈悲和宽容待人,我们将得到收获,那就是平安和快乐。(掌声)   有一年,美国南部遭受严重自然灾害,洛杉矶的街头出现募捐站,有一个蓬头垢面,拖着一条残腿的年轻流浪汉,一瘸一拐地走过去,从口袋里掏出100美元投入募捐箱内。这位名叫斯加特的善举,赢来了边上很多人的掌声和眼泪,被一位名叫叶迪逊的富翁看到了。第二天,富翁让人把斯加特找去,开门见山地说:“年轻人,昨天,你的行为感动了我。一个残疾人有这么博爱之心,难能可贵。我想让你过上受人们尊重的生活。”说着,就递给他一张填好的支票。斯加特没有接,叶迪逊愣了一下,说:“我明白了,你不想得到金钱的帮助,是想拥有自己的事业。”斯加特说:“我想办一个送纯净水的公司,它是一种新型行业,投资少,有一万美元就可以了。一桶水所赚的钱也只能买一个泡泡糖。”富翁说:“你为什么不选择一个更赚钱的生意呢?”残疾青年说:“我很清楚自己的能力,从一颗泡泡糖的利润赚起。世上的任何财富,都是从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富翁拍着他的肩膀说:“年轻人,我已经看到了你的‘财富’,你一定会成功的。”在叶迪逊的帮助下,二十多年后,斯加特办起送水公司,在美国富翁榜上出现。在美国每年一到圣诞节,洛杉矶的乞丐们,都会收到来自“圣诞天使”的捐款。很多年过去了,人们才知道, 原来“圣诞天使”就是斯加特。临终前,斯加特将亿万美元资产捐给美国慈善事业。人们在斯加特的墓碑上发现,除了他的名字,边上还刻有一颗不起眼的泡泡糖。这就是,善良能够帮助我们拥有幸福。(掌声)   一个整天为别人着想的善者,一定会拥有荣誉;一个开朗豁达的学佛人,一定会战胜现实的苦恼;一个淡泊名利的学佛人,一定会过上幸福快乐的日子。佛法告诉我们,人要用宽容的心态来帮助我们获得健康,随缘的心态能够让我们拥有财富,慈悲的心态能帮助我们拥有幸福。(掌声)   学佛人应该懂得,从生到死有多远,呼吸之间;从迷到悟有多远,一念之间;从爱到恨有多远,无常之间;从古到今有多远,谈笑之间;从你到我有多远,善解之间;从心到别人的心有多远,天地之间;从佛到我有多远,觉醒之间。   有一个人晚上梦见了菩萨,菩萨告诉他说:“有大事就要发生在你身上了, 你会有机会得到很多的财富,会在社会上获得卓越的地位,并且娶到一个漂亮的妻子。” 这个人很高兴,他终其余生都在等待这个承诺,可是什么事情都没发生。这个人穷困地度过了他的一生,在他临死时,又梦见了菩萨,他对菩萨说:“菩萨,你说过要给我财富、很高的社会地位和漂亮的妻子,我等了一辈子,却什么也没有。”菩萨回答他:“我只承诺过要给你机会,可是你让这些从你身边溜走了。” 这个人迷惑了。菩萨说:“我给你机会让你曾经想 到一个很好的 计划,可是你没有行动,因为你怕失败而不敢去尝试。”菩萨继续说:“这个计划几年以后给了另外一个人,那个人一点也不害怕地去做了,他就是后来变成全国最有钱人之一的那个人。有一次发生了大地震,城里大半的房子都毁了,好几千人被困在倒塌的房子里,你有机会去帮忙拯救那些存活的人,可是你怕污染感染,又怕小偷去偷你家的东西,你以这作为借口,故意不帮那些需要你帮助的人。”这个人惭愧地点点头。菩萨说:“那是你去营救几百个人的好机会,这样可以使你在整个地区得到大家的尊重和荣誉。还有,有一个头发乌黑的漂亮女子,她曾经非常喜欢你,你也被她的善良吸引,可是你想她不可能会喜欢你,也不可能跟你结婚,你因为害怕被拒绝,她就这样从你身旁溜走了。”这个人又点点头,可是这次他流下了眼泪。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每天身边都会围绕着很多的机会,包括成功和学佛的机会。可是我们经常像故事里的那个人一样,总以为菩萨没有保佑我们,结果幸福就溜走了。佛法让我们懂得信、愿、行,相信菩萨后要有愿力,有愿力就会有行动。把握难得的佛缘,改变你的一生,这就是开悟,这就是觉悟。(掌声)   菩萨一直在关心我们、帮助我们、提醒我们避开很多灾难。10月22日一大早,在泰国程逸府,一辆私家车突然猛撞向路边的一家快餐店,正在准备饭菜的32岁的老板娘被当场撞死,并且还被车狠狠压在下面。死者的老公哭着说:“昨晚半夜我的妻子做恶梦大哭,惊醒后她说有人把她打死了,没想到一早起来,她就这么走了。”人生有很多佛性的灵感,心理学上讲是心理暗示。学佛念经后,你会感觉“今天我可能会不大顺利”“我们夫妻不能再吵了,否则会出事”,这些都是来自第六意识和第七意识末那识,会提醒你。菩萨在我们身边帮助我们,而我们看不见;菩萨也会在梦中提醒我们,而我们没有在意,所以要好好学佛,菩萨就在我们身边。希望大家好好修心,让自己心神安定,就不会看什么都不顺眼,佛法教导我们看什么都顺眼,就是拥有了慈悲心。(掌声)   懂人生,办事要留几分空间,不过分才是中道。熬粥要放三分米,七分水;处事要三分为己,七分为人;对朋友要三分认真,七分宽容;对家庭要三分爱,七分责任;对烦恼要三分要解决,七分要看开;喝茶要喝到三分香,七分品尝。三分、七分,是人生的智慧。学佛人要懂得,人生是书,读的却是整个世界;沏的是茶,品的却是生活的磨难;学的是佛,化解的是你的烦恼。人生就像一张有去无回的单程车票,过一站就算一站,要珍惜每一站,才会拥有美好的人生。(掌声)   人间的一切名利,金刚经上讲“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有一位英国的女子,学习很努力,并不算很有天赋,成绩也不是太突出,但是她刻苦地考上了牛津大学。25岁的时候,她成为了保守党的女性候选人,她碰上了一位富商,两人结婚后生了一对龙凤胎。生完孩子两星期,她就继续投身政治事业。她获得了政治上的最高地位,但她的背后承受着无限的孤独与悲哀,最后,她以中风失忆、晚景凄凉而结束她的一生。她就是英国第一任女首相,撒切尔夫人。事实告诉我们,每个人所拥有的荣誉、地位和钱财,都是一时的,它没有办法给我们带来永远的幸福,才会造成我们的烦恼。很多人问师父:“台长,烦恼的根源在哪里?”烦恼的根源在你自己,因为生气是你不够包容;郁闷,因为你心里不够阳光;烦恼的人因为心里不够智慧;悲伤的人因为你不够坚强;瞋恨的人因为你不够慈悲;嫉妒的人因为你自己还不够优秀。所以人间的种种烦恼都在自己身上,当我们每一次人间烦恼的出现都是给我们寻找自己缺点的机会。(掌声)   太虚大师说“人成即佛成”,佛法六波罗蜜就是让我们在人间修有智慧,学佛人在生活中要记住以下几点:气不和时少说话,有言必失;心不顺的时候莫做事,做事必败;逢事莫虚应,应则必办,不办便结怨;愿莫轻许,许愿必还,不还便成为心中欠别人的债。万物在说法,看你如何看待。学佛人碰到烦恼,认知一切是考验,看你如何用忍辱心、精进心。知足是富贵,平常是高贵,无事是圣,无心是佛。想开了哈哈一笑,看破了什么都不要。(掌声)   有一个大款张勤在郊游时遭遇了车祸,但他只是划破了表皮。他将撞坏的车送到修理厂,他忽然想到,父母的家就在附近,他很久没有回家看看了。 于是,张勤回家住了一晚,离开时,他发现西服上面破损的地方已被母亲密密麻麻的针脚缝好了。他有些感动,又有些不以为然,因为他有的是钱,这衣服他回去就要扔掉了。但张勤工作太忙,依然穿着那件补过的西服在各种场所穿梭,还谈成了一笔久拖未决的大业务。一直忙到晚上,他把旧西装扔进了垃圾桶。第二天上午,那笔业务正式签字,客户问他:“你昨天穿的那件打了补丁的西装今天怎么没穿?”他不好意思地说:“换下洗了。”大客户拍着他的肩膀说:“你可能不知道吧,我们能跟你签约,是因为你身上的补丁。从小小的补丁上我们可以看出来,你是个艰苦朴素品德好的人,无疑是我们最好的合作伙伴!”张勤回到家,从垃圾桶里翻出那件补丁西装,洗了洗挂起来。一天早上他刚要去上班,家里来了两个警察。原来,上周有一个大款被绑架了,还被撕了票,绑匪当晚就被抓获了。审讯绑匪时,他们供认,他们原来是想绑架张勤的,所以警察今天来提醒张勤注意。张勤吃了一惊,问警察:“那他们为什么最后没有绑架我呢?”“因为你那天西装上有补丁。”警察说,“绑匪看到你西装上的补丁,推想你不像传说中那么有钱,因为有钱人不可能穿打补丁的西装。”张勤一时感慨万千,没想到一个意外的补丁,竟然救了他的命。警察走后,张勤拿出那件破西服,抚摸着上面密密麻麻的针脚,像个孩子一样哭了。母爱如一股涓涓细流,虽无声,却能滋润干枯的心灵,平凡的母亲孕育着一份惊人的伟大。观世音菩萨像母亲一样,一针一线的缝补我们的心灵的创伤,营救我们烦恼病痛的灵魂。有求必应的母爱又是我们人生海洋上的一盏明灯,让我们走出迷途。当我们在苦恼中,我们需要母亲的手中线,当我们在解脱时,我们感恩母亲的佛子情。一个学佛人,就如同找到了自己的母亲一样,一个不学佛的人就像一个没有母亲的孩子,在工作上、事业上、感情上、身体上,没人照顾,到处碰壁。我们学佛人要像对待母亲一样,让自己的心得到温暖。   请大家在大屏幕上看一张感动全球的照片:有一个小女孩没有妈妈,她在冰冷的水泥地上画了一个妈妈,然后她小心翼翼地脱下了鞋子,在地板上画的妈妈的胸口上睡着了。这张照片,不是用人类的语言能够解释的,我们还有什么资格和理由来抱怨我们不够幸福?我们的苦,是我们自己造的业;我们现在拥有的哪怕一点点的幸福,都是我们造善因得善果所为。要珍惜生命中出现的所有的人,或许在某一天,你会失去他们。看着这一张照片,不知多少人感动地流泪,我们拥有母亲是多么的幸福。学佛人我们拥有观世音菩萨母亲,我们应该多么感恩啊。(掌声)   有一个小和尚,一会儿站起来,一会儿躺下,一会儿又站起来、又躺下去。禅师见小和尚举止怪异,便问:“你在做什么?”小和尚挠挠脑袋说:“当我站起来时,阴影就出现了;当我躺下时,阴影便消失。为什么一个人站着有阴影而躺下没有呢?”师父说:“一个人躺着时,会摔倒吗?” 小和尚说:“一个躺着的人怎么会摔倒呢?躺着是最安全的了。”“正因为一个人躺着最安全,所以也就没有人生的阴影,没有摔倒和失败的担忧,躺着的人生,虽然最安全,却是毫无作为的人生啊!” 禅师说:“一个人站着,就会有阴影,就会有遭遇摔倒和失败的风险,但站着的人生,进取的人生,迎来的更多的是光明,是寻找幸福和成功之后的快乐。”(掌声)   我们总是在生活中寻找很多理由,怪别人不好。村子里有两户人家,东边的王家经常吵架,互相敌视,生活得十分痛苦;西边的李家,一团和气,个个笑容满面,快乐无比。有一天,王家的主人又在家里大吵大闹,于是他前往李家请教为什么自己家总是吵闹而对方家里却一直很平安。老王问:“为什么你们家永远是愉快的?”老李回答:“因为我们常做错事。”老王正感疑惑时,忽见李家的媳妇匆匆由外归来,走进大厅时跌了一跤,正在拖地的婆婆立刻跑过去,扶起她说:“媳妇啊,都是我的错,把地擦得太湿了。”站在大门口的儿子也跟着进来懊恼地说:“都是我的错,没告诉你大厅正在擦地,害你跌倒。”被扶起的媳妇则愧疚自责地说:“不,是我的错,都怪我自己太不小心了。”前来请教的老王看了这一幕,心领神会,他已经知道答案了。很多人心里总是抱怨都是别人的错,很难与身边的人相处。传统文化说“君子反求诸己”“小人无错,君子常过”,倘若反观自身,看到自己有改正的地方,不仅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也会赢得别人的尊重。(掌声)   经常说都是我的错,是一种自律,让自己不断提升;都是我的错,是一种胸怀,时刻为别人着想;都是我的错,是一种美德,让彼此之间的心更加贴近;都是我的错,是一种难得的修为,真修当不见世人过;都是我的错,自净其意,常养身心。(掌声)   心美看什么都美,心恶看什么都不顺眼,学佛人对人要宽心,说话要细心,佛友之间无私的爱让人越来越开心。一个人的快乐并不是他拥有的多,而是他计较的少。学佛人不计较、不贪求,心包太虚。吃苦的人了苦,苦尽甘来;享福的人了福,福尽悲来。心宽如朝霞,是非放得下,帮助别人就是成全自己。(掌声)   拥有感恩心的人最有福气,慈悲帮助别人是德,加起来就是福德;能消除烦恼的人是慧,付出善心的人是福,加起来就是福慧。(掌声) […]

2018-03-09 卢台长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世界佛友见面会》

Posted Posted in 师父法会开示

  一个人的境界是最重要的。境界的基础是什么呢?是慈悲。人有了慈悲的心,心会变得越来越宽,心一宽阔,气就不会呆滞,气一通,血脉就通,所以心宽一寸,病退一丈。学佛人要懂得,宽恕别人是一剂良药,宽恕别人的时候,你同时敞开了自己的心扉和心灵;宽恕别人的时候,你心中的愤怒、怨恨、恐惧就会悄悄地溜走。内心没有了气的制约,气血也通畅,心就会没有罣碍,无罣碍故。   一个人有了慈悲之心,就会变得非常善良,人一善良,心就会非常宁静,宁静的心能让身体远离喜、怒、忧、思、悲、恐、惊慌。在人间碰到事情不惊慌的人,都是有慈悲心的人。能够不发怒,经常有欢喜心的人,他们的身体一定远离颠倒梦想。在现代社会当中,人心要向善,人要有善心,就如雨后春笋,慢慢地由慈悲的心来度化八识田中那些不好的业障,它能让心变得越来越柔软,让血和气变得越来越通顺。人的心变美,人也会变得越来越美。   现在社会矛盾这么多,人跟人之间的气场不合,最重要的就是少了慈悲之心。拥有慈悲心的人,内心充满着爱。菩萨的爱,佛友之间的爱,人跟人之间无私的大爱,就像春风能吹去心中的七情六欲。一个人懂得了慈悲,同时就会懂得感恩,感恩是我们学菩萨的本性。我们经常说谢天谢地,结婚的时候还要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是什么?就是我们相互都有慈悲心,要照顾彼此,由天来照顾我们,由地来安排我们。所以懂得感恩的人,生命就有了延续。人一旦懂得了感恩,心就会平静下来。因为感恩者知道人只不过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应该谦卑地面对这个自然世界。然而不懂得感恩的人,始终认为自然是人的一部分,所以他们总是贪婪无度、内心狂妄、心浮气躁。这样的人怎么会拥有长期的健康和慈悲的理念呢?   大家知道,一个人如果经常生气,他的身体就会慢慢地变得越来越不好。我们从小就听到过一句话:堡垒最容易从内部被攻破。我们的身体也是这样。我们不仅要注意外在的风、湿、寒、暑、燥、热,更要当心内在的喜、怒、忧、思、悲、恐和惊慌。一个人调节不好自己的内心,就会百病丛生。一个人的身体如果从内来调养,就心无罣碍,心平气和,万事皆通。我们有时候心里一难过、一担忧、一愤怒,就打乱了自己身体的阴阳,内脏会出现很多内毒来破坏我们的气血,想要身体坚固,就要拥有一颗慈悲之心。你的慈悲之心有多大,身体的堡垒就有多坚固;你的慈悲之情有多大,人生就会有多幸福。   很多人说:“我们学佛好开心!”其实做人也要开心。你们记住,做人要有积善积德之心,做人一定要学会积八个德。   第一,要积口德,得饶人处且饶人。如果是直话,请你转个弯来说;如果你想说冷冰冰的话,请你在心里加热了再说;批评人的话,一对一地说,要懂得顾忌别人的自尊心。   第二,要积掌德。掌是什么“掌”呢?就是鼓掌的“掌”。要学会赞美别人,夸别人的善处和优点,要学会鼓掌。鼓掌的人,气脉通,脸上会呈现笑容。其实,每个人都需要来自他人的掌声。为别人喝彩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不懂得为别人鼓掌的人,人生会变得非常狭窄。心胸宽阔,海纳百川,天天看见别人的优点,你心中就拥有了善良和慈悲。   第三,面德。不给别人面子是最大的无礼。太虚大师说“人成即佛成”。任何时候,给对方一个体面的台阶,看破别说破,面子上就好过。   第四,信任德。要相信别人。很多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总是在怀疑别人,生性多疑的人,不可能会有真正的朋友。被人信任是一种幸福,如果有很多人信任你,叫你办事,你就会有很多成功的机会。如果你怀疑别人,就不要跟他交朋友;如果你交了这个朋友,就不要去怀疑他。用心交朋友,交的是“心友”啊。   第五,礼节德,有礼走遍天下,对别人彬彬有礼,方能魅力四射。你对别人鞠躬,别人会对你鞠躬;你对别人合掌,别人会把你当成菩萨,所以礼多人不怪。这个礼是用心送温暖,是你心中最好的礼物,所以我们要真心对人,礼仪相待。你把别人都当成菩萨,别人也会把你当成菩萨。有一个犹太人的母亲在女儿出嫁之前,关照女儿说:“女儿,当你嫁出去的时候,你把你的先生当皇上一样,他会把你当成皇后;你把他当成一般做工的人,他会把你当成佣人;你把他当成一个无赖,他会每天打你。”这就叫因果。做人就是在学菩萨,希望大家好好学佛,天天向上。   第六,谦让德。为人要懂得谦让,锋芒毕露者处处树敌,切记不要锋芒太露,要放下身段,降低自己,学习麦穗,长得高,头垂得低低的。要懂得低调,人前不张狂,人后别得意,为人低调,所有的人都会喜欢你的。   第七,理解德。人人都希望别人理解自己,但是很多人自己不能去理解别人。想得到别人的理解,其实就是给别人方便,理解一般人所不能理解的事情,换位思考。每天替别人着想的人就是菩萨,每天能够为别人去做事的人就是一个好人。作为一个好人,就要每天积德行善,众善奉行。   第八,尊重德。要把对人的尊重放在第一位,努力使别人感到他有尊严。给弱者的尊重更可贵,不要看见残疾人就看不起他们,盯着他们看。别人的善要放在心上,别人的恶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很快地让它过去。   这就是学佛人的八德。希望大家好好学佛,好好念经。   你们学佛,不管做什么事情,要有信心。很多人的一生走的是命。命几乎是天定的,不学佛的人很少能改变自己的命。要想帮助自己改变命运,必须学佛,依靠佛的加持力、自身的愿力才能改变你的一生。吉凶祸福所造,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叫命;通过自我修行,在人间用善恶行为去辅助和改变生命的过程称为运。命不能改变,但是运可以改变你的命。   我们心灵法门有一个佛友,他有一个孩子从小很恨他的父母亲,准备离家出走,只有13岁——给他看过命的定数,他会在13岁成孤独命。但他爸爸规劝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妈妈每天给他念心经、解结咒,一天烧一张小房子,突然孩子决定不走了,这就是运改变了命。   要有自信,不能对自己没有自信,但是过头了,就偏离了中庸之道。孔老夫子教育我们,做人要中庸之道。社会上有很多人很自恋,觉得自己非常好,觉得自己不得了,“哎呀,世界上就我最好”。台长说个笑话。知道什么叫自恋吗?自恋就是“下辈子我一定要投胎做女人,然后嫁一个像我这样的男人”。知道什么叫绝望吗?绝望就是到饭馆里吃饭,点了两个菜,吃了第一个,心想:“这么难吃啊,世界上还有比这个更难吃的菜吗?”第二个菜端上来,吃了一口:“哇塞,还真有啊!”知道什么叫无语吗?法官问小偷:“你为什么要印假钞?”这个罪犯回答:“因为真钞我不会印。”   多听多学,好好改变自己的性格,每一个人都要好好地学佛。有一次,一个佛友问我:“如何才能变成一个自己愉快,也会带给别人快乐的人?”台长跟他说:“人有四种境界,你可以体会其中的妙趣。第一,把自己当成别人,这就叫无我;第二,把别人当成自己,这就叫慈悲;第三,把对方当成别人,这就叫智慧;第四,把自己当成自己,这就叫观自在。我们学佛人如果认识到‘我’与‘他’所构成的四种关系,离开悟和见性儒释道的境界不远了。”   《六祖坛经》说过,一切福田都离不开心地。心田上播下善良的种子,总有一天会开花结果。你们如果现在正在做好事、做善事,请继续吧,因为种下去的种子不会不生长,终有一天会开花结果的。学会做菩萨,要低调,要承认自己的缺点。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才华横溢,智慧过人,可是当别人赞叹他学识渊博的时候,他总是说一句话:“我唯一知道的是我自己的无知。”   被誉为女神的奥黛丽·赫本用她的一生解释了“精神长相”这个词。她的智慧告诉我们:如果你想得到优美的嘴唇,就要学会讲亲切的话;如果你想拥有可爱的眼睛,就要学会看到别人的好处;如果你想拥有美妙的身材,就要把你的食物分享给饥饿的人。   台长告诉你们:若想要美丽的心灵,每天要有慈悲的心态;若想要优秀的品质,生活中要记住“众善奉行,诸恶莫作”。这就是你们人生的精神面貌。一个人的资本和本钱,并不是美貌、金钱和名誉,因为这些都会随着岁月变化而消失。在人的本性当中,不会随着岁月而消失的是人的本源和佛性。   美国有一个小女孩从小就有小儿麻痹症,全身肿胀,不正常的高张力使她不能站立,只能坐轮椅,而且不能说话,但是她以坚强的毅力在美国获得了艺术博士学位。有人问她:“小妹妹,你这么小就饱尝人生的苦痛,你怎么看自己的?”小女孩答道:“我有爱我的父母,有社会上这么多关心我的人,我很幸福,因为我只看我有的,不看我没有的。”   现代的人拥有了很多,整天看着自己没有的,忘记了自己拥有的,所以没有感恩心。希望大家珍惜身边的好朋友、亲戚,珍惜所有人,不看自己没有的,就会远离痛苦,远离贪心贪念,远离你非常不喜欢的愚痴!   不懂得珍惜的人,守着金山也不会快乐;不懂得宽容的人,再多的朋友也会离他而去;不懂得感恩的人,再优秀也难以成功;不懂行动的人,再聪明也难以圆梦;不懂得和别人相处合作,再拼搏也难以成功;不懂得积累,再挣钱也难以大富;不懂得满足,再富有也难以幸福;不懂得养生,再治疗也难以长寿;不懂得生活的人,活得越来越没劲;不懂得佛法,在人间再挣扎也跳不出五欲六尘啊!(掌声)   在《阿含经》里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释迦牟尼佛在恒河南岸说法,一位信徒知道天底下最有智慧的人在那里说法,就从恒河北岸走了很远的路,想到南岸去听法。但是到了恒河北岸之后,他发现根本无法过去,还要绕路,如果走到对岸,法会可能已经结束了,怎么办?他问旁边一个船夫:“请问这个河水深不深?可不可以过去?”船夫说:“浅浅的,差不多到你的膝盖而已。”那个人听了之后很开心,坚信不疑地说:“那我就可以走过去听佛陀讲经说法了!”结果他就从河面上走了过去。在恒河南岸听法的人,看到一个人从河面上走过来,都吓坏了,因为河水有好几丈深。他们问佛陀:“佛陀,这人是不是菩萨?要不然他怎么可以从河面上走过来呢?”佛陀说:“不是,他不是菩萨的化身,他跟你们一样,只不过他对我所说的话有绝对的信心,所以他可以从河面上走过来。”其实是佛陀化为一个渡船人在度他。有了可以走在河面上而不沉下去的信心,就可以战胜一切困难。只有肯定自己,才会有信心;只有有了信心,才会打开灵魂深处的智慧之门。   有一个人在铁路上做了很多年的买卖,偶然发现有一列火车准时到了站,他马上跑过去跟列车员说:“祝贺你,我请你喝汽水,我在这个铁路上待了将近15年,还是第一次看见火车正点到站。”那个列车员没好气地说:“留着你的汽水吧,这是昨天的车!”这个笑话告诉我们,连我们的眼睛亲眼看到的都不一定是对的,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会给我们很多错误的信息,这就是为什么人总是犯错的原因。   学佛人要懂得身教胜于言教。很多孩子对父母亲不恭敬,对父母亲不好,跟父母亲很有关系。有一个父亲年纪大了,没有劳动能力了,儿子和女儿对他特别不好,不是打就是骂,经常呵斥他。但是儿女骂他的时候,他照样回骂,儿女打他的时候,他跟他们对打,整个家庭闹得不可开交,这样下去,永远解决不了问题。有一次,他想寻找原因,就拜访了一位智慧的老人家,对他说:“老人家,我的儿女又是打我,又是骂我,对我如此不孝,我生活得很痛苦,应该怎么办?”这个老人对他说:“我能问你一个问题吗?你必须如实地回答我,我才能帮得上你的忙。”他说:“好,我答应你,我一定如实回答你。”老人家问他:“请问,你过去对你的父母是怎么样的呢?”被他一问,这个人很惭愧,他说:“我对我的父母就和现在的儿子对我一样,又打又骂。”原因找到了。老人家说:“正是因为你对父母亲的不孝,才导致今天孩子对你的不孝,如是因如是果,怨不得别人。从今天开始,你回到家里,儿子再怎么骂你,你不要和他对骂,学会承受;他打你,你就让他打,你也不要还手。”一般的老年人不会这么听话的,但是这位老人家特别听话,回到家里,儿子骂他,他不和他对骂,儿子打他,他也心甘情愿地承受,而且脸上还有羞愧之色。他的儿子看了觉得很奇怪,有一天问他:“我以前骂你、打你,你就跟我对骂、对打,现在怎么打你你不还手,骂你你也不还口了?”父亲说:“因为我以前对我的父母亲又打又骂,才招致了这个报应,所以你们对我不孝,也对我又打又骂,这是我应该承受的结果。我现在想开了,我不跟你们骂也不跟你们打了。”他的儿子也有些悟性,懂得因果,听了之后马上和他的父亲道歉:“爸爸,我错了,我以后也不这样对待你了。”儿女怎么对待我们,我们要反思一下,是不是我们这样对待过自己的父母亲。种因得果,种善因得善果啊。(掌声)   […]

2020年 观世音菩萨成道日开示

Posted Posted in 白话佛法视频开示

  好,谢谢大家。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是我们伟大的观世音菩萨的成道日。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曾经这样介绍我们伟大的观世音菩萨: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以是因缘,名观世音。大家想一想,我们生活中碰到什么事情都是叫“观世音菩萨救救我!”菩萨马上就来救你,这就是观世音菩萨的闻声救苦。你们想一想,一叫谁,谁就来,这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实际上菩萨是行慈运悲。“运”,送过去;“行”就是在到处行法。行慈运悲,观世音菩萨的大悲行愿,救度众生。想想看,人有时候苦的时候还能叫谁?谁都叫不了,谁也救不了,对不对?只能称“观世音菩萨”。我们过去有时候坐飞机,飞机一颠簸,我们大家一起念“观世音菩萨”,对不对?所以广做佛事,每一天行善事,做佛事。观世音菩萨大智大悲。今天这个日子是特别让我们法喜的日子,我们纪念观世音菩萨,就是在学观世音菩萨的大智大悲、大愿大力。一个人活在世界上没有智慧,怎么能够生活?一个人没有大悲心,没有去可怜别人的心,怎么能够成为菩萨?没有大愿,没有大力的话,怎么能够救度有缘众生?   观世音菩萨所行的佛道,是大悲为道场,清净为心,皆佛在心。如果一个人学习观世音菩萨,有大悲心,他的心就清净了,因为他脑子里都是想着众生,不想自己,他心就清净了,所以佛就在他心上了。慈悲济物即观音,你经常去帮助别人、施舍,那你就是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道场在哪里?实际上哪里有虔诚的观世音菩萨的信仰,哪里就有菩萨的广大慈悲,哪里就有观音道场。观世音菩萨道场到处都是,心中拥有大慈大悲,心中就拥有了观世音菩萨的道场。   人生的光辉并不代表暂时生命的兴旺。很多人有生命兴旺的时候,也有低谷的时候。有时候你觉得很光辉,很耀眼,但是是暂时的生命兴旺。要尊重自己的生命,要尊重自己所拥有的智慧。学佛就是认清只有你生命的存在,你才能改变自我的内心世界。学佛人要努力精进,四个字常记在心,那就是“慈悲喜舍”。把菩萨常常放在心中的人,他一定会慈悲喜舍。因为拥有了慈悲喜舍,就拥有了依靠生命存在的法宝。我们信仰观世音菩萨,信仰佛法,我们就会热爱这个世界上所有慈悲的种子,懂得怎么样去悲愍众生,慈爱众生,你就是菩萨。学佛人为了这个世界上所有众生生命未来的幸福,要付出自己的光芒,这就是大乘佛教。所以大乘佛教强调的是悲心,大乘佛教视悲心为佛法的根本心。观世音菩萨曾经说过:菩萨若行大悲,一切诸佛法如在掌中。一个人有悲愍心,行慈悲心,一切诸法全在手掌中。也就是说,当你有慈悲心的时候,你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举个简单例子,你这个人有悲心,帮助了千千万万的人,你想做什么,大家就帮助你什么,你不是拥有了佛法在心中,在自己的掌中一样?所以慈悲,那是一个大法宝。大乘佛法发的慈悲心和菩提心,是广度有缘、菩提所缘、缘苦众生的悲心。   任何善和恶都是一种缘,有时候好的事情来了也是缘分,恶的事情也是缘分,这个缘就是给你带来的苦。因为开心的事情会过去,最后也是归空的,所以这个缘分会给我们带来很多苦。众生活在苦难中,所以我们要救度众生,要悲心发愿。悲心,人皆有之。哪个人没有悲心?小时候我们看见别人手划破了,血出来了,我们会哭;看见别人被汽车轧伤了,我们会难过;看见你的同学、朋友遭遇了不幸,你会难受。悲心虽然人皆有之,但是没有菩萨菩提的广大,所以要慢慢地用自己的悲心不断地去修学,不断地去发扬光大这个慈悲的心理,因为悲心可以无限地深广。没有悲心,就算所修功德,都是人天果报,小乘功德。如果你没有大慈大悲的心去帮助别人,回报的是福德,或者自身得到的功德——一个很小的人天果德。所以要有慈悲心,一切修心都是成就果德的因缘。经中经常告诉我们:大悲为上首,一切清净功德都以大悲为首要。所以要大慈大悲。其实心就是一块地:这块地修得好,这块地就漂亮;修得不好,你的心地就会脏乱差。除草就是修心,就是去除我们自己心性中的野草,扫除心中的灰尘,就是扫除我们自己佛性的障碍。你想见到佛性吗?你要消除阻碍佛性的障碍。   修行人外功和内德都是相应的。外功是什么?就是外面要做功德。内心要有道德,都是相应的。如果只是做功德,不慈悲,没有内德,这个人不会有功德。学佛人要用我们自己本身的力量,来开发我们的心性,和善知识学,就是学别人怎么发心,怎么努力,怎么去救别人的,这个时候才能起到自修的成果。修心,学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就是一种成果。   要断除凡心,才会生出佛心。本性明,才能知佛性。心明才能眼亮,心善良才能看到本性。佛性现前,那就是本性在擦亮。我们凡人的心呢?整天财色名食睡,都是想钱财,想物质,凡心乍起,佛性会灭,只要一烦,只要一贪,佛性就会灭掉。只有自己心中断凡,把凡心断掉,让它死了,佛性才会生起。所以对人间的一切要学会“有则我幸,无则我命”,这样就会想通了。这个东西有了,就是我很幸运,感恩;这个东西无了,就是我的命。这就是八个字“有则我幸,无则我命”,这样想才能断凡心。所以认命实际上就是一种解脱。“我这个人没这个命”,实际上你上辈子有没有修,才知道这辈子有没有这个命,所以凡人之心才会断掉,才会不看中这个世俗的物质名利。   让本性要光明起来,“我这个也不要,那个也不要,无所谓的”,这个人光明的本性就起来了。要先明心,才能见性,要明这个心,才能见到这个本性。修行的初发心很重要。想一想,每个人小时候拜过观音,拜过佛陀,拜过佛,对不对?那个时候发心只是随缘的。等到你们有苦了、有难了,你们要求佛陀、求观世音菩萨的时候,那个时候你们开始发心了。所以这个初发心非常重要。有了初发心,修心就要懂得修得长远,有恒心更重要,一直保持真修,不退转。你去看,能够成佛的人一辈子不退转。就像定下来一样,一个人要坐得定,站得定。禅修就是能够定。在概念上去了解,这个禅修就是开悟,能够让自己明心见性,就是了解心中有个极高的见地,也就是对一个事物的理解,你已经不执著它了。   以真实见地地真修,看到什么修什么,就是在修心,就是在明心,就是在找到自己的本性。不是说“我要去修”,而是在生活中碰到了事情,你就好好地改变,就是真修。比方说,你今天修心了,突然之间想发脾气,“我压下来了”,那忍辱了,那说明你忍辱修得好。如果你忍辱之后,你能想开、放下,解脱了,那你解脱修得好,你就是见地地真修,就见到真谛地修,就不会偏离修行的高境界。很多人修到后来偏离了境界,你到底开始想怎么修的。所以修心,我们决不能退。修心的人只要退转,他会走向恶行。什么叫恶行?恶,不好的行为。所以小善都要做,不要说今天帮人家洗个碗、拿个椅子,做个什么事,小善都要做。   要常思人身难得,佛经上经常讲“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我很幸运,我今天能够闻到佛法了”;深思人生的佛种,经常想一想“我是有佛性的,我有佛的种子”;经常想一想“死亡无常”,现在看看这个世界上多少天灾。死亡无常就是因果轮回的根,让你们知道这个世界一切不可得。所以赶快觉悟,修行人不能沉浸在这个世俗的烦恼中。很多人整天沉浸在世俗的烦恼中。世俗的烦恼不断。你今天烦恼断了吧?“想通了。”明天还会有吗?还会有,烦恼又来了。烦恼又来了,明天又把它断掉了,后天它烦恼又来了,它是一种轮回。想一想,哪一天你们能够说烦恼完全彻底破了?烦恼由贪瞋痴慢疑五毒所产生,这些带在身上的五毒,你要把它去除,正念才能现前。   师父告诉你们正念有什么好,正念能够认出五毒。很多人贪的时候不知道自己贪;拥有了,不知道自己满足的。那么什么方法下可以认出?比方说,这个五毒戴着面具,你都不知道它在你身上,这个时候你要把它化验出来知道这个五毒,那么认知五毒的话,你要正念现前。只要正念现前,你就认出了五毒,才能持戒转智。守住自己的戒律,才能转为智慧。所以一个人修心,不要说贪瞋痴慢疑不能有,连一刹那身口意都不能偏入世俗凡庸的状态。今天脑子里说“修心归修心了,这个无所谓”,比方说吃素,“哎呀,吃一顿荤的有什么关系,?”这种一刹那都会伤害到你的本性。   要清净超脱。心要清净,让心处于一种不造业的状态。心怎么样处于一种不造业的状态?嘴巴不乱讲,手不乱做事情——不好的事情,意念不想不应该想的事情。现在这个意念包括你看的东西,因为你看进去了,第一个进入的就是你的意念,而你的行为和口业都是由心造成的。要认识、感知世界上一切如梦幻泡影,就像一个泡泡一样,没有了,像一个影子一样,一会儿就没了。   行持正念。行持正念是什么?“这个学佛人不能做的,这句话我不能讲的,这个事情我这个心已经走偏差了,我不能对红尘这么贪著。”这一切都是你的正念,经常在心中这么转来转去,就像巡逻队一样,就像防火墙一样。净化心绪,控制欲望。人的欲望要学会控制,没有欲望那是假的,有了欲望能控制它,戒律就能够守住,智慧就增长。   学佛人最怕的就是“迷”——迷惑。“迷”到底是什么?用现在话讲,“迷”就是对生活的真相不了解。因为很多人不知道到人间在干什么,对生活真正的目的和真相迷失了方向,“我到底是要来读书,还是来工作,还是来做功德,还是怎么样?我这一辈子准备怎么做?”你迷失了方向,就看错了、想错了,然后就做错了。很多人既然已经清修,心为什么还要看见异性花花的?已经做错了、想错了,所以结果就是苦。   菩萨让我们要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佛法实际上就是对法界众生一种至善圆满的教育,所以佛教真的非常伟大。佛教中的观世音菩萨,无边无尽慈悲的真理,教导我们在过去、现在、未来都要用正念来对待它。佛教让我们不要执著于过去、现在和未来,一切都会过去。讲的是眼前的生活来自于过去。用现代话讲,未来就是推演了无尽的世界。因为有过去,我们会有未来。为什么?因为有现在才会有过去;如果没有现在,哪会有过去?如果没有现在,哪会有未来?所以现在是最重要的。所以要活在当下。佛法是一种教育,不一定完全是宗教,是智慧,佛法是讲解宇宙人生的真理。忏悔就是解决过去的烦恼;修心就是解决现在的烦恼;念经就是脱离烦恼,进入佛的境界。佛菩萨告诉我们,世人真正的快乐,其实就是获得生命真正的解脱。你放下了,不忧郁了,不烦恼了,看穿了,想明白了,你的境界就不在五行,超越六道了。   观世音菩萨的慈悲指导着我们修心。师父今天跟大家讲一讲,慈悲有十三种利益。   第一是福常随身。一个慈悲的人,福气老跟着跑。   第二,卧安,就是睡觉会非常平安。   第三,觉安。觉安就是感觉,你想想看,有些人感觉很痛苦,感觉很烦恼,感觉很恐怖,怕别人来搞,怕别人来弄,这个“觉”不安。所以念了大悲咒,有慈悲心,你就会觉安。卧安就是睡得好。   第四是不见噩梦,因为有慈悲心的人不会做噩梦。   第五,天护。就是有慈悲心的人天上护着你。   第六,人爱,就是所有的人都会爱你。不信你们试试看,一个慈悲的人天天会被别人爱的。   第七,不毒,不会被人家毒死。   第八,不兵,不会被战争打死。   第九,水不会淹死你。   第十,火不会把你烧死。   第十一,在所得利。也就是说只要应该你拥有的,你都能够获得。   […]

白话佛法视频开示 | 第96集 空生空灭 苦乐灭度

Posted Posted in 白话佛法视频开示

    好,今天继续跟大家说《白话佛法》。   我们伟大的导师释迦牟尼佛在29岁那年出家,弘法悟道时只有35岁,当时到底悟出了什么?佛陀悟的实际上就是“缘起性空”。我们到底学佛是学什么?其实学佛的宗旨就是告诉我们:世间的一切人和事都是因缘聚散、因缘和合而生,因缘慢慢地就会聚散,无常是一种变化的现象,就是让我们看懂,这个世界上,当你拥有的时候就意味着失去的来临。   缘起性空就是告诉我们,每一件事情的出现,在人间都会发生变化。人很多时候就是认为一件事情不会变化,所以执著。菩萨告诉我们,每一件事情、每一个人都会出现变化,因为这是因缘。由一切人到最后变成无人:“缘起了”,你这个人生出来了;到了最后变成无人了,那么这个人走掉了。由一切事变成了无事:这个事情开始发生,到了最后这件事情没有了。由本来的有一个“我”字(生出来之后有一个名字,你叫什么名字,这是一个“我”字),最后变成了无我——名字没有了。它都是在变化中存在的。这就是菩萨告诉我们,人活在世界上,要懂得事物的因缘果报,因为一切都在缘起性空当中,都是在变化当中存在的。佛陀就是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情和人是不变的,今天这样,明天那样,没有一天是不变的,没有一个事情它是不变的。这就是佛法经常讲的:缘起了,性就空了;性空了,缘又开始起了。告诉我们这个原理,让我们懂得,有缘分了,就意味着这个事情一定会有很快结束的一天。缘分也好,其实只要有缘起了,它到最后的本性就是空的,一定会结束。所以很多人在人间觉得“我做了这个位子,我可以永远做下去”,非也;“我今天得到了这个东西,我可以永远拥有它”,非也。世界上很多东西到了最后,它显现的都是空性。   所以佛法教导我们,对人间的苦、快乐、顺境、逆境、荣辱……所有的境界,不要看得太真实,它都会转变的,它都是无常的。所以《金刚经》让我们视作梦幻泡影,像做梦一样,醒过来就不见了,一切都在变化当中,就是告诉我们,人间的一切都不可得的。你们过去年轻的时候拥有了很多别人没有拥有的东西,曾经做出过很多别人没有做到的事情,但是这一切犹如梦幻泡影,因为根基上讲它就是无常。佛陀为什么叫我们作无常观?实际上就是让我们在实际的修行中能够认识到,人间的一切没有真实意义的所在,一切都是虚幻。你看我们人的痛苦,就是在于我们以为这件事情可以很长,最后变化了之后痛哭流涕。“为什么会变化?为什么好好的一个人会变成这样?”“为什么这个人本来出去的时候好好的,后来出车祸被轧死了?”“为什么这个人跟我生活了这么多年,突然之间他就抛弃了我?”一切的为什么,它都是没有真实意义的存在,因为取决于这个定义是无常。   这就让我们要学会放下,佛经就是让我们要学会放下。既然知道这个东西是假的,它不会长久的,那为什么不能把它放下?人应该提高自己的境界,不要对人间的事物执著,觉得“这一定是我的”,而且要学会随缘消旧业。今天你已经是一个大人了,就不能再去斤斤计较或者忘记不了年轻时候那些无知所造成的业障;你现在成为大人了,就不能再去做那些无知的年轻人的事情,这就是随缘消旧业。不造新殃,讲到底,就是要自己懂得理解、总结:这个世界不管给你带来什么缘分,它到最后都是空性的。给你带来的苦,它最后也会没有;给你带来的快乐,到了最后也会没有。你不要去执著于那些当时得到的缘分。   一切认为本性应该存在的东西,都是会变化的。年轻人在一起谈恋爱总是说“海枯石烂心不变”,你知道什么叫海枯、什么叫石烂吗?你经历过没有?在这个本性的性空中,它们都会产生变化。一切万有诸法,一切宇宙现象,所有你看见的、你听到的、你曾经做过的事情,是因空而有,最后都会没有,没有之后又会产生。佛法让我们懂得,这个世界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不执著人间所有的物和人,你就远离烦恼,你就会远离颠倒梦想。就像一个房子,如果空了,才能储存万物;没有真的空,那这个房子就放不进很多东西,就没有了万有的缘起。只有性空了才会有缘起,只有把自己的心和杂念去除了,才会有另外的缘分生起。实际上缘分到最后是空的,空了之后又开始有缘分。心不空,心则不能用;心空了,才能性空,才能善用你的本性,找到你内心阿摩罗识的佛性。   万法皆从空生,很多事情都是由空开始的。人不是这样吗?你空了,才会生出——比方说你现在肚子空了,你才会想到吃饭,再生出很多的食物;你今天累了,会生出你的疲倦、倦意,你想睡觉;你今天这方面缺乏了,你才会去研究它,才会去拥有它。万法皆从空生,又从空灭。你拥有它了,你找到它了,它也很快会消失的——又从空灭。空生空灭,生出来到毁灭,又从毁灭到生出来,它并非是没有,它是有生有灭,来去自如。想一想,我们人活在世界上,你刚刚想起一件开心的事情,你马上笑出来了,这件事情就进入你的大脑中了,你会想到就开心,是不是无中生有?当你听到不开心的事情的时候,你一会儿就伤心了。这个伤心是你心中本来没有的,也是生出来的;但是一旦你想通了,它又自生自灭,生灭自如。所以“一切唯心造”就是讲人自己在造因,自己在造业果,自己在生,又自己在灭。很多人说,什么叫空性,什么叫从空而生。实际上一个人到这个世界上,本来是没有这个人的,突然之间产生出这么一个人出来,给他起名字,给他找父母,然后开始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一直把他养大,就是从无到有的在实体中的一个生物。这就是佛陀告诉我们,实际上我们离开这个世界和在这个世界,都是一样的,这就是告诉我们空生空灭。   人为什么会难受?师父举个简单例子,过去有一个办公室有五个人,突然有一个科长离开了,还有这四个人都想象着自己可以做科长,然后在三个月竞选期当中,他们做了很多工作,每个人有的快乐,有的伤心,有的难过。最后有三个人很痛苦,有一个人在痛苦中生存着,得到了一点点看似幸福实际上是一种苦乐。在这个世界上,这三个人从此就没有声音了。那么这个苦和乐都是他自己生出来的,等到三个月选举结束之后,这个苦和乐就灭度了,就结束了。人何尝不是这样呢?刚刚想不通,突然之间一想“我这样不是蛮好的吗?我……”,马上“噗嗤”一下就笑出来了。所以说自说自话,自思自想,自言自语,自说自话实际上就是一种心理在争斗和狡辩的过程,包括自己心里在心理按摩的过程。   菩萨告诉我们,有时候要看到这个世界真实的存在,有时候又要想象着离开这个世界后的无我。这个世界这么多烦恼,你想象着终有一天要离开这个世界的,无我了,你还会烦恼吗?这样一想,你就不烦恼了。就像现在,“虽然在这个世界中,但是我不烦恼,因为我离开了红尘”;当你真正想空了,“我离开了红尘”,实际上在你的内心深处并非没有在这个世界来过的烙印,来过的,烦恼都有过,只是灭度了,结束了,境界高了,不去执著于这些烦恼之中。

师父说的那些佛教故事|佛陀十大弟子 密行第一 罗睺罗尊者

Posted Posted in 师父说的那些佛教故事

  佛陀十大弟子,今天讲第五个,罗睺罗。   罗睺罗尊者,翻译成“罗睺罗”或“罗云”,意思是“覆障”“障月”和“执月”。他是佛陀的亲生儿子。他的母亲叫耶输陀罗。他7岁的时候随母见佛,15岁从舍利弗出家,是佛教僧团当中最早出现的沙弥。   罗睺罗刚出家的时候特别的顽皮,他有个不好的习惯——喜欢打妄语。经过佛陀的严格调教后,善根萌发,痛悔前非,从此严持净戒,依教修道。凡是佛教戒律中规定僧侣的“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他都严格守持,从不放逸违犯。所以在佛弟子中获得“密行第一”的称号。   他守戒严密,还有一个美德——忍辱。《大智度论》佛经上有记载,有一次,罗睺罗游方归来,他的宿舍被别的僧侣占领了,把他的衣钵全部扔到了门外。按照当时的戒律,比丘为大,沙弥为小,沙弥不得与比丘同宿一室。所以,他只能另觅住处。当时外面正下着倾盆大雨,他只好躲到厕所里坐禅,忍受着臭气和雨水的侵袭。   还有一次,他外出去乞食,被一伙歹徒袭击,被打得遍体鳞伤,仍然不瞋不怒。   罗睺罗七岁的时候曾经向佛陀乞遗产,佛陀当时答应留给他“七圣财”:信、精进、戒、惭愧、闻舍、忍辱、定慧。   信:信心。 精进:要努力。 戒:戒律。 惭愧:要有惭愧心。 闻舍:听闻、舍去。 忍辱。 定慧。   罗睺罗的一生,他严持净戒、忍辱精进,应该说他完全继承了佛陀留下的这份遗产——七圣财,没有辜负佛陀的期望。于十六阿罗汉中列第十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