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佛法共修分享

20200930 专题分享 | 白话佛法视频开示 第67集 【心无所动 心无所住】

01/10/2020 | 白话佛法共修分享    
< 白话佛法共修分享    
 

点击下载共修文档:

20200930【原文+资料】白话佛法视频开示 第67集【心无所动 心无所住】


原文:白话佛法视频开示67集【心无所动 心无所住】

点击视频

1段

你们懂得佛法就能懂得人性,你就慢慢懂得佛性是怎么样的。有些东西,大悲无泪,大笑无声,所以很多人开心地流泪了。师父跟你们讲就是希望你们要明白,佛是干什么,菩萨到人间来干什么,你们今天在人间应该做什么。一个人学佛要有清净心,在经文当中有一句名言叫“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这个意思就告诉大家,我们不应该住色生心,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不能被人间的名闻利养所诱惑,我们的心不能随便地根据物质、别人的心怎么样想,我们就在改变。“不能住声香味触法生心”,不能因为闻到香了你就动心了,不应该闻到声音、别人说的话你就动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是《金刚经》里边的名句,师父今天特别拿出来,就是跟大家来解释“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这一句话,那是六祖因这句话而悟道的。想一想,就这么一句话,多重的分量。“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们说的禅宗的六祖,初步的悟道就是这一句话,因为他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开悟了。师父跟大家解释一下,原来我们的心本来就无所住的,我们的心你们看看,对不对,整个都是无所住的,无所住就是空的,没有地方可以去的。所以就是告诉我们“此心无所住,无所住毕竟空”。你告诉我,你们小时候的心现在到哪里去了?你们小时候的恨心到哪里去了?小时候的贪心到哪里去了?小时候你们曾经被人家欺负,或者你去欺负别人,那些不好的心现在在哪里?所以它是无所住心,只是一个空的境界而已。“有所住”就 是你把不好的事情、把好的事情全部放在心中,你们想想心是不是会有压力?烦恼是不是因心而开始启动?好的 ——开心,不好的——难受,是不是由你的心开始启动? 如果你不住在心中,那你就住在空中,你说你这个心今天无所罣碍。就像很多我们的佛友告诉师父:“师父,我跟有些人讲话我不要动脑筋的,我觉得很开心,跟他讲话就 像跟小孩子讲话一样的,因为他不会生我气,我也不会生他气。因为我讲话,我讲什么他都能够接受,他不会乱想; 他讲什么话我也不会乱想。所以我跟他讲话非常舒服,非常开心。”那就是无所住心。如果你有心了,担心他来找你谈,来抓你的烦恼,抓你的毛病,来讽刺你,来对你造成伤害,你拥有了这些心之后,你就是“住色声香”,你就住在这个人间的烦恼之中,你哪来的自在,你哪来的自在心?

 

2段

所以真正的清净心不光是空,主要还是有境界。所以我们做人一定要懂得,“不住色,不住声香味触法”。真正的修行应该心无所动——本来就没有心,我要去住它干吗?我要用心去盛那些肮脏的人间的,这些红尘当中的名利物质干吗?所以应该“无所住而生其心”,你说你心有吗?有啊,在哪里?无所住。举个简单例子,你这个人活着,对不对?对,你住在哪里?没有住在哪里,我想住在哪里就住在哪里。你说想住在哪里就住在哪里的人,是不是他得到自在?你今天被一个地方管住,你只能住在这里,你是不是已经“住色”——住在色中?举个简单例子,你今天在人间,因为你的贪,因为你的恨,你最后做错事情,那你必须住在监狱里,你这个心只要住在监狱里,你是不是被管住了?你是不是这个心就住色了?所以要无所住,坦然,“我对谁都无心,我无心去伤害别人,我无心去接受别人对我的伤害”,你是不是得大自在?所以无心即有心有心即无心,心在哪里?因为心没有来也没有去,无所住心。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不要去留心,你一去留心你一定会烦恼。所以菩萨教我们说,此心无形,犹如镜子。就是告诉大家,我们的心没有形状的。你说心有什么形状?你恨人家是什么形状?你看看,很多人硬要弄个形象出来,爱这个人就要弄一个像寿桃一样的,这实际上就是个心脏,就长这样出来,稍微有点弯曲的,但是这个不代表你就是拥有这个爱心。实际上心只是个无形的,因为心脏是有形,但是心所想出来的所有的东西——概念、理解、爱、恨……它都是无形的,这些无形的东西就犹如一面镜子,照到有形的物质,你心中就有有形的物质。你今天照到了爱,你的心中就有爱;你今天照到了恨,你的心中就拥有了恨。所以“心如明镜台”,有境界,它就可以来照。你一面镜子在心中,善恶都是照在你的心中,就像照过了就没有了。我们看看一面镜子,你刚刚照过镜子的时候,镜子里是不是留有你啊?这个你是不是一种假象的你?这面镜子是不是无所住?当你离开镜子之后,这镜子照到是什么?照到是空性。你没了,因为你照过了,你一离开镜子,镜子里就没你了,所以菩萨用明镜台来告诉我们心似明镜台:照见善即善,照见恶即恶;心中要存佛,你照见即佛。这就是告诉我们心中不能有魔,因为你有魔、有恨,你心中就留存着魔性。为什么很多人怎么样劝他,他也不能拥有佛性?因为他已经用魔性占有了他的内心的佛性。就像一个小孩子,你怎么劝他变好他都不能变好,因为他心中已经有很多恶,所以他就很难变好。

 

3段

师父告诉你们,佛像什么呢?要让佛性照见你的心中,你这个镜子天天照见佛,而且要把这个佛要留在镜子当中。因为佛是一盏明灯,所以你们大家看,有些镜子里边有灯的,你把这个灯一开,这个镜子是不是越来越亮?你用心这个灯就亮;你这个心不用,你这个灯就没开亮。所以当你心明眼亮的时候,你就无所住心,它就是一束光,光在哪里?光不会停留在某一个地方的。你们看看太阳的光,它随着时间而推移;人间的光,到了晚上大家睡觉的时候,都要把光关掉吧?它无所住的。所以一切不住,如果你能够一切不住在你的心,你就是实相境界。你们想想看,这两个人在吵架,你在旁边听,“这个人好,那个人不好”那个人好,这个人不好”,对你来讲,你没有去帮助这个,也没帮助那个,那你就叫实相境界。如果你跟他感情好,你帮助了他,那你就进入了虚幻虚相世界,因为你带有感情,因为你的心中已经照见了某一件事物的是和非。为什么叫实相境界?实实在在,所以我们做人要实在,不要偏袒,不要原谅自己的错误和缺点,不要原谅自己的毛病,要狠狠地和自己的身上的毛病作斗争,把它斗倒,要彻底地消除,你才能到了真实如来之相。当你到达真实如来之相,说真话,实实在在地说话的时候,你又要懂得实相无相。实际上我们人间,你最后修成了,你说我已经不进入是非当中,我拥有了实相,这个实相还有吗?实际上就是无相,你说这个人间一切都是虚空的——虚的、空的,你说有实相吗?肯定没有,一无所得。

 

4段

所以一个人,人生一辈子判定了某一件事情对的、某一件事情错的,可能你在20岁的时候做这件事情,当时的环境、当时的理解、当时的道理,你是对的,但是20年后的今天,可能你是错的。所以这一切一无所得,所以我们为什么要去纠结在某一个点上所发生的某一件事情,抓住它不放,而且不停地去执著、去固定自己的想法,去让自己意念得不到释放,得不到解脱,然后拼命地抓住,造成自己的我执、烦恼、无明?这样你就慢慢地进入了这个虚幻的世界当中。师父跟你们讲“实相无相”,真正到了,你认为这个事情是实相的时候,实际上就是无相。世界上一切,生死都不可住的。你们想想看谁能够永久地不死?你们想想看,我们再爱的人也会离开我们,我们再恨的人他也会离开我们,这一切都是不可住的。所以你的概念你的执著、更不可住在你的心里,要像光明的镜子一样,能够看破红尘,能够点亮心中的佛陀之光,让自己心中的般若实相,永照自己的前程,这样你才能离苦得乐,你才能用光明灯照亮你的前程。如果一个人执著“无住”又不行了。“我不住,我不住在,我不把心放在这个上面,我执著我就不 care(在乎)你,我就无所谓”,你又进入了偏执偏空。所以学佛非常难的,你逼着自己说“我要做好人”,你可能是一个假好人,因为是你逼着自己做的,你不是自觉做的,对不对。如果你是自觉自愿做好人,你一定很自然地随缘,你就是个好人,所以任何人偏执就是不理解佛法,所以佛法让我们不要执著无住,“我做每件事情,你看,我都不是,我都没有这个心去好像去表扬自己,我无所住心,我就是为大家服务的,我很努力”,你执著了吗?还是执著。你真正的无住的人根本想都不想,帮别人做事情我为什么要去想“我在做好事”? 那么就是高境界。

 

5段

所以不落于偏空,佛经上说,何以故?当知真空不空。什么叫真空不空?我们说一个人进入真空当中,实际上你是不空的。当你在人间一切都想明白、想穿的时候,实际上你是生活在空的当中;但是生活在空的当中,你又在实相当中。这句话怎么讲?你说某一个老方丈老法师,他虽然已经完全看破,他完全是空了,但是他有肉身,他还要生活,他还要度人,你说他完全空了吗?他看破空,但是他没空,这个就叫“真空不空”,因为他已经不落入空当中。这就是非常非常难理解的佛法。因为“空寂灵知”,因为当你不去想它,并不代表天上的菩萨,或者你的思维当中没有这种想法。这个就讲得比较深,所以师父就要告诉你们,举个简单例子,你今天要去帮这个人,你帮他的时候,你没感觉到“我在帮他”,但是在你还没去帮他之前,你的灵魂深处是不是想去帮他,有没有?有的。那么在空寂的当中有灵魂知道,那么也就是你的佛性知道,你必须要去度人、度众生,你必须去帮助众生。而你真正在帮助众生的时候,你又没感觉到“我在帮助众生”。我不知道大家能不能够明白师父的意思,这是真的佛法非常深奥的地方。我很喜欢用母亲照顾孩子来举个比方。一个母亲完全投入在孩子身上,用心在孩子身上,她没有感觉到“我在为孩子做事,我在做把他们养大的事情”,但是实际上这个母亲做的所有的事情,她有没有目的。在真空当中,对不对?她又不空,为什么?母亲教育孩子这是个天理,这是个道理,所以她不空。因为她有这个道理在,虽然她没有去想真空,实际上她还是有这个指导思想,在冥冥当中她的灵魂深处,还是没有完全空。所以《心经》里边讲的,还有《金刚经》里边讲的,它的深奥的道理就是,当你理解了,当你觉悟了,你已经解脱了,实际上你正在真和假之间,正在某一个事物,你对它的理解过程当中。所以为什么经文当中经常说“无所住”?为什么有所住心,又是为什么无所住心?实际上住和不住心,就是在你的一念之间。

 


拓展延伸

【第1.1段原文】

你们懂得佛法就能懂得人性,你就慢慢懂得佛性是怎么样的。有些东西,大悲无泪,大笑无声,所以很多人开心地流泪了。师父跟你们讲就是希望你们要明白,佛是干什么,菩萨到人间来干什么,你们今天在人间应该做什么。

 

【第1.1段延申】大悲无泪大笑无声

摘自白话佛法视频开示第66集【佛性平等无二】  点击视频

有人问师父,佛法界经常讲“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是什么意思。“大悲无泪”,慈悲是慈和悲愍,是无尽的,不是人的一种感情。人的眼泪是一种感情的流露,而慈悲是在内心的,所以真正大慈大悲的人不是流眼泪,而是在内心感受到别人的苦处和伤痛,所以叫“大悲无泪”。

大笑无声。“大笑”实际上就是人的七情六欲中的一种心情,是人间的一种高兴的心情。大家想一想菩萨的高兴,是内心的喜悦。菩萨看到一个人被救度了,看见一个业障让你们消除了,帮助你们离苦得乐了,他怎么能用笑声就能表达出那种心中的喜悦呢?所以叫大笑无声。想一想是不是这样:一个母亲为了孩子考试能够考个好成绩,天天起早摸黑地给孩子做饭,然后让孩子有个安静的环境好好读书,天天等,等到孩子回来说“妈妈,我考上了”,开心地大笑的时候,母亲没跟着他笑,在流眼泪,因为那种感情是内心的,那是一种慈悲。

 


【第1.2段原文】

一个人学佛要有清净心,在经文当中有一句名言叫“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意思就告诉大家,我们不应该住色生心,在这个世界上,不能被人间的名闻利养所诱惑,心不能随便地根据物质、别人的心怎么样想,就改变。“不能住声香味触法生心”,不能因为闻到香了,就动心了;不应该听到声音别人说的话就动心。

 

【第1.2段延申】关于住色生心

摘自《白话佛法七》第36篇【心生种种法生 心灭种种法灭】点击阅读

今天跟大家讲,心不能见色见取,就是说一个人的心不能看到东西就想要,看到东西就想归为自己。这个“色”,不是单单指男女之色,是指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东西,所以这些人间物质叫“有色世界”。就是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东西,你不能看见了就想取它,因为看到的东西都属虚妄。

 

【第1.2段延申】关于心无所住

摘自白话佛法视频开示第69集【实相真心 觉悟有道】  点击视频

所以佛跟大家讲,你们看这个世界一切都是空无的。你们不要去为了一点点人间的利益,名啊利啊,去争去吵。因为这个世界,表面上看起来是实相,实际上是无相的,是没有的。你今天如果没有这个念头去想,那么你就是真心,所以叫离念即是真心你有这个念头了,那你就会心有所住;如果你今天没有这个念头,心无所住。所以真正的佛法,就是一种理解,一种开悟,佛要众生领悟佛法的奥妙之处,就是要告诉我们,这个生出心的方法,我们要生出佛心,要生出慈悲心,这才叫正道。如果你今天生出那些卑劣的贪心,瞋恨心、愚痴心,然后还把这些心驻扎在自己的心中,那你就永远找不到佛道,所以要懂得,生其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我不管做好的,做什么事情,我生出来的心念我要忘记它,我不要让它放在心头,你们想想看,你们年轻的时候做错事情,现在师父跟你们一讲起来,你曾经怎么样怎么样,马上掉眼泪,因为你们驻扎在你们的心中,而生其心。

 

所以菩萨让我们应无所住,你把这些不好的,好的,都是过去的事情,不要放在心中,就无所住心。所以这两句话看起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表面上看起来叫你不要有心,但是后面那句话呢,而生其心,就是又要生出这个心,那么到底是生出什么心?看上去好像有矛盾,其实就是告诉你,我今天有心来了,但是我不住在心中,我等于没心,没心又会生出心,生出心,我不住在心中,那是不是像时光流逝一样,就没有了。想一想,我们的痛苦就是因为你的回忆,我们的痛苦就是因为你的记忆,如果你应无所住不生其心,你就不痛苦了,那么你的心为什么要生出呢?因为心一定会生出来,所以菩萨叫我们,你既然一样要生出其心,你一定要应无所住,所以把这两句话倒过来看就是,你一定会生出你的心的,所以你应无所住心,这就是我们佛法的奥妙之处,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在《金刚经》里面这句话,看起来等于没有回答一样,实际上佛早就在心中空了,他没有意念,所以当你问的时候,佛陀念头早空了。所以佛陀后来就讲一句,方便法门,那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你所有的心,都不要住在你的心中,这个时候你生出来的心,是不是干净的心。举个简单例子,今天你跟这个人刚刚吵过架,如果你把恨念,把刚刚他讲过你,对你不好的想法,和所有的,他曾经过去和现在刚刚伤过你的话,你全部不住在心中,你忘记了,这个时候你就感觉到,我跟你在谈这件事情,谈另外事情的时候,我没有其他事情住在心里,你生出的最后这个心,就是正在进行的心,就是如是心,就不会带有偏见了。所以为什么很多人会有偏见,因为他过去的心住在心中,他对他有偏见了,所以每一个念头,都不能停留在你的心中,所以叫无所住心,自然行云流水,前念已灭,前面的念头已经灭度了,后念不生,就是告诉我们,我们前面的念头灭掉了,后面不要去生起其他各种各样的念头,我相信跟大家讲得是比较复杂一点。

 

我现在把《金刚经》里边,一些重要的经文的一些句子,给大家先做一些铺垫,那以后跟大家讲经文,大家就能听懂了。所以就是告诉大家,你一个念头生出了要把它灭掉,你就不住在心了,你后念又不生,那你就是干净的。师父很喜欢用家庭作为例子,刚刚先生讲过一句话很讨厌,母亲看见他很讨厌,但是母亲如果把他这件事情忘记了,如果把她先生刚刚讲的,一句讨厌的话忘记了,前念不生了,没了,对不对?然后接下来,后念不生,前念已灭,也就是说,刚刚他讲话讨厌已经灭度了,没有了,你像没听见一样,你就不会生起后面对他讨厌的念头了,是不是后念不生了?所以行云流水,当体即空,马上,当下,你心中没有瞋恨心、没有烦恼心,所有都无所谓,你就空了,所以不要你去用心。

 

那么同样在举这个例子,如果先生讲了一句很讨厌的话,你还记着,你留在了心中,然后你又想把它灭度,你就必须用心去求空,也就是说,我要用心去把他刚才他骂我的这句话,要把它灭度掉,这个时候,你是驻扎在自己的心中了。你想想看,你用心在求空,你用心想把这件事情不住在心,实际上你还是因心而生心。所以菩萨这句话妙就妙在,而生其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把刚刚前面,他对你讲的这种骂人的话,全部都忘记了,你再生出来的心是不是干净的心,就等于前面有盆脏水,你已经把它倒掉了,你再接下来的水是不是干净的。如果前面那盆脏水没干净,你怎么样说,“哎呀,真讨厌,我把它倒掉吧”,那个是顺手就倒掉了,这个是“哎呀,真讨厌,我已经看到它的脏了,然后再把它倒掉”,你生出要干净的心,那这个心已经不是你当体即空的心了。所以我们任何一个妄念的生出,我们不能让它,住在你的本性自性当中,所以当一个人的念头出来不好的,你必须把它消掉,如果你不能把这个念头消掉,那你就不能做到如如不动。

 


【第1.3段原文】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是《金刚经》里边的名句,六祖慧能就是因这句话而悟道的。想一想,就这么一句话,多重的分量。“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禅宗六祖初步的悟道就是这一句话,他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开悟了。师父跟大家解释一下:原来我们的心本来就无所住的,无所住就是空的,没有地方可以去的。所以就是告诉我们“此心无所住,无所住毕竟空”。你们小时候的心现在到哪里去了?小时候的恨心到哪里去了?小时候的贪心到哪里去了?小时候你们曾经被人家欺负,去欺负别人,那些不好的心现在在哪里?所以它是“无所住心”,只是一个空的境界而已。“有所住”就是你把不好的事情、把好的事情全部放在心中,心是不是会有压力?烦恼是不是因心而开始启动?好的——开心,不好的——难受,是不是由心开始启动?如果你不住在心中,那你就住在空中,你的心无所罣碍。

 

【第1.3段延申】不要住色生心

摘自《弟子开示二》第27篇【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点击阅读

不要住色生心,不要把看到的有色世界常住心中——这个车子好,这个房子好……印度尼西亚有一个地方经常有火山,房子特别便宜,有很多外国投资者在那里买了一大片庄园,到火山爆发的时候房子全部都没了,梦幻泡影。“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不要看到好的、听到人家说好话、闻到香的东西就心动,不要去动。看到漂亮的就想要,就是动心了;看到好的衣服不舍得离开橱窗,就是动心了;看到一个女人长得很好看,眼睛在她身上多停留一会儿,就是有住色声香味触法而生心,将这个心住到上面去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要住任何心,“我没有住任何心,我无所谓”你生出来的心才是大无畏的心,没有对谁好,对谁不好,对什么事情都无所谓。有人说: “师父,我要给你一块地造观音村。”师父无所住心,感恩他。过了一个月,他变卦了,不送了,因为我没有把心住在这块土地上,所以我没有觉得痛。如果当时很开心地天天看天天想,他后来说不送了,就会很难过。我无所谓,不送就不送,本来就不是我的。来也去者,去也来者,来来去去,时有时无,空无一场。学佛人要想开,今天有明天没有。

 

【第1.3段延申】不要住色生心

摘自白话佛法视频开示第25集【观心无心 心空寂静】  点击视频

所以很多人就是慢慢地离开了菩提心,去观色,就是著色。你没有菩萨的心,你去看这个有色世界,你就会被这个世界所缠扰,那么你就不得自在。反过来这句话就是告诉大家,你好好地要观自己是不是自在,在人间自在不自在,不能被人间所染著,不得自在。现在的人闻香,鼻子一闻香了,为香所染为香所束缚不得自在;有的时候讲话:“哎哟,不能讲错,不要去得罪这个”;你被文字所束缚你又不得自在;你的心、触觉:“哎呀,我这个心难受,我这样说话我会对不起自己,哎呀,良心上过不去”,你又被外尘、内尘所染,又不得自在。你说说看你怎么能够观自在?

 

所以菩萨让我们要观心无常,看到自己的心是无常变化的。要观心无心,心空境寂知道这个心,最后可以有,也可以没有,你们今天有这个心,可以有,可以没有,叫心空境寂。你们睡觉之前本来是想不通的,很难过的一件事情,后来实在疲倦得不得了,最后想想:“哎呀,管它呢,有什么好想,想了也改变不了,明天再说吧,不要去想了。” 空掉了。空了之后睡觉,想都不想了,有什么好想的,这世界不就这么回事吗?好了,寂静了。一直保持寂静,到后来涅槃了。

 

因为法在人间的一切法都不是真的,所以很多人观,你观什么,你观自在,你观不了自己的自在,因为你观所有的东西,你观财了,你会引起自己的贪心,你观色,你就会拥有色心,你观名,你会要求名的心,所以要叫你们离境,听得懂吗?离开这些境界,你到最后要观自己的心。观心就无心,观心要观到自己没有心:烦什么?有什么好烦的,人生不就这么回事啊?好了,无心了,心空了,境寂了。 所以一切法如幻如化,所有人间的一切,都是像梦幻泡影一样的,当你知道一切法如幻如化的时候,你一切法得自在,你什么都得自在了。

 


【第1.4段原文】

就像很多佛友告诉师父:“师父,我跟有些人讲话我不要动脑筋的,我觉得很开心,跟他讲话就像跟小孩子讲话一样的,因为他不会生我气,我也不会生他气。因为我讲话,我讲什么他都能够接受,他不会乱想;他讲什么话我也不会乱想。所以我跟他讲话非常舒服,非常开心。”那就是无所住心。如果你有心了,担心他来找你谈,来抓你的烦恼,抓你的毛病,来讽刺你,对你造成伤害,拥有了这些心之后,你就是“住色声香”,你就住在这个人间的烦恼之中,你哪来的自在,你哪来的自在心?

 

【第1.4段延申】如何不住色生心

摘自白话佛法视频开示第66集《佛性平等无二》  点击视频

在心中能够有佛法的人就能破迷开悟。我们因为心中还有迷惑,所以才会有妄想,才会执著。当一个人一件事情想不通的时候,实际上他就是在执著当中,执著的人一定会轮回的。所以希望大家一定要懂得,要把眼耳鼻舌身意都转换成佛性:眼睛看见的,鼻子闻到的,耳朵听见的,等等,都转成佛性,正信正念,“我不乱听,不乱看,不乱闻”。意念建立在自己的思维中形成概念,所以这个意念非常重要,就是任何一个人的意念必须是觉悟的。你有觉悟的意念,你的正信就开始起了;你有觉悟的意念,你的正知正觉就开始了一个人有正知正觉,说出来的话都像佛一样。我们每一个人要想成佛,必须心中有佛,才能说出、做出和思维出佛性来,你一定会远离轮回

 


【第2.1段原文】

真正的清净心不光是空,主要还是有境界。做人一定要懂得,“不住色”,“不住声香味触法”。真正的修行应该心无所动——本来就没有心,我要去住它干吗?为什么要用心去盛那些肮脏的人间的,这些红尘当中的名利物质?应该“无所住而生其心”,你有心吗?有啊,在哪里?无所住。举个简单例子,你这个人活着,你住在哪里?没有住在哪里,你想住在哪里就住在哪里。想住在哪里就住在哪里的人,是不是得到自在?你今天被一个地方管住,只能住在这里,你是不是已经“住色”——住在色中?你今天在人间,因为你的贪,你的恨,最后做错事情,你必须住在监狱里,你的心只要住在监狱里,是不是被管住了?你的心是不是就住色了?所以要无所住,坦然,“我对谁都无心,我无心去伤害别人,我无心去接受别人对我的伤害”,是不是得大自在?所以无心即有心,有心即无心,心在哪里?心没有来也没有去。无所住心,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不要去留心,你一去留心你一定会烦恼。

 

【第2.1段延申】无所住而生其心

摘自白话佛法视频开示第69集【实相真心 觉悟有道】  点击视频

所以佛跟大家讲,你们看这个世界一切都是空无的。你们不要去为了一点点人间的利益,名啊利啊,你们去争,你们去吵,因为这个世界,表面上看起来是实相,实际上是无相的,是没有的。你今天如果没有这个念头去想,那么你就是真心,所以叫离念即是真心,你有这个念头了,那你就会心有所住;如果你今天没有这个念头,心无所住。所以真正的佛法,就是一种理解,一种开悟,佛要众生领悟佛法的奥妙之处,就是要告诉 我们,这个生出心的方法,我们要生出佛心,要生出慈悲心,这才叫正道。如果你今天生出那些卑劣的贪心,瞋恨心、愚痴心,然后还把这些心驻扎在自己的心中,那你就永远找不到佛道,所以要懂得,生其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我不管做好的,做什么事情,我生出来的心念我要忘记它,我不要让它放在心头,你们想想看,你们年轻的时候做错事情,现在师父跟你们一讲起来,你曾经怎么样怎么样,马上掉眼泪,因为你们驻扎在你们的心中,而生其心。

 

2.1段延申】如何理解“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Wenda20190215  41:28 点击视频

女听众:师父您曾经开示过,菩萨对于他经历的一切是不住心的,不会往心里去,除了提高我们自身的境界,是否平时也可以加强这种不住心的意识来锻炼自己一切不住心呢?

台长答:完全可以,就是靠平时锻炼的。你平时念念念,每天念礼佛大忏悔文,每天念阿弥陀佛,到了走的时候你才念得出来啊,你才能把阿弥陀佛住在心里啊。你把贪瞋痴慢疑全部不住心的话,那你到时候这个心上哪会有贪瞋痴慢疑啊?

听众问:请问师父,是否把我们的第五识——眼耳鼻舌身,当外界对我们的影响形成一种屏障,使第六识没有感觉,也就不住心了呢?

台长答:对啊,你守住你的眼耳鼻舌身,那你的意念就会干净很多

听众问:但是我们有时候在境界现前的时候无法做到

台长答:境界现前的时候无法做到,所以这就叫人啊,你就是人,你要是菩萨你就做得到了

听众问:师父。六祖惠能大师当时仅仅因为一句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开悟了,师父能否给我们开示这句话呢?

台长答:你在人间没有贪心,没有恨心,什么心都没有,心无罣碍了吧,心是不是打开了?心没有任何地方可以罣碍了。比方说,你今天很贪,贪心住在你的心里,你就心有所住了,心就坏了;今天恨心住在你的心里了,你就开始恨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话,那说明你没有这个心了,生不出来了,师父再给你举个简单例子,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说叫你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就是在人间再好的事情,你都不能去把它住在心中。“哎哟,这个很香哦,这个很臭哦,这个怎么样怎么样了”,因为它的自性本能都是在内心当中的,你一住心,你就烦恼生心了,开始烦恼心就生出来了,因为你一牵挂,你就会贪欲六根情欲了。所以菩萨叫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说你已经“菩提本无树”了,“明镜亦非台”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啊?你在人间,一个是空无一物,随过随灭;一个是雁过留声,一个事情过去了,留在你的心里了,那个事情又留在心里了。你今天去恨别人了,今天去嫉妒别人了,你留在心里了,你想想看你的心会不烦恼的?实际上后天的熏陶,也就是人运用了自己本性的一些肮脏的东西住在你的心中,使你丢失了你的慧命。我们现在要无所住心,应无所住,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套住我们,那你就是解脱,就是没有枷锁套在你身上。

 


【第2.2段原文】

所以菩萨教我们说,此心无形,犹如镜子。就是告诉大家,我们的心没有形状的。恨人家是什么形状?很多人硬要弄个形象出来,爱这个人就要弄一个像寿桃一样的,这实际上就是个心脏,但是这个不代表你就是拥有这个爱心。实际上心脏是有形的,心是无形的。心所想出来的所有的东西——概念、理解、爱、恨……它都是无形的,这些无形的东西就犹如一面镜子,照到有形的物质,你心中就有有形的物质。你今天照到了爱,你的心中就有爱;你今天照到了恨,你的心中就拥有了恨。所以“心如明镜台”,有境界,它就可以来照。一面镜子在心中,善恶都是照在你的心中,照过了就没有了。你刚刚照过镜子的时候,镜子里是不是留有“你”啊?这个“你”是不是一种假象的你?这面镜子是不是无所住?当你离开镜子之后,这镜子照到是什么?照到的是空性。“你”没了,因为你照过了,一离开镜子,镜子里就没你了,所以我们心似明镜台:照见善即善,照见恶即恶;心中要存佛,你照见即佛。这就是告诉我们心中不能有魔,因为你有魔、有恨,你心中就留存着魔性。为什么很多人怎么样劝他,他也不能拥有佛性?因为他已经用魔性占有了他的内心的佛性。就像一个小孩子,你怎么劝他变好 他都不能变好,因为他心中已经有很多恶,所以他就很难变好。

 

【第2.2段延申】心如明镜

摘自《白话佛法二》第44篇【心如水,性如镜】点击阅读

师父今天给大家讲怎样断除烦恼,人有一个毛病,什么东西都要,都要全部收下来,什么吃的东西都想吃进去,什么玩的都想玩,所以就造成了,什么样的烦恼都全部照收。因为人有什么都照单全收的习惯,所以才会产生烦恼。烦恼是怎么来的呢?都是自己找来的,犹如水中月,水中原来是没有月亮的,但是,为什么会在水中看见月亮呢?那是因为你在水中找月亮,那是因为月亮过来了,才让这个水不平静,多了一个东西,过了一会儿月亮走了,水就平静了。这个水犹如你们的心一样。犹如镜子照到花一样,如果没有花,镜子是照不到花的。我们这颗心就像镜子一样是透明的,如果我们看不到人世间的什么东西,我们就不会起烦恼。我们没有看见花,我们的心就像镜子一样干干净净,因为我们看见了花,照见了这个镜中花,所以我们的心才会不平静。

 

接下来师父给你们讲去除烦恼要懂得一个境界,你们的心就是一个境界,你们今天修到什么程度了,你的境界就到什么程度了。你今天做了功德,没有带任何的私心杂念,那就是功德。你今天帮助了人家,你没有用心去做,而是有目的,或带着情感来做事情,就是没有修好,没有境界。学佛修心真的不容易,如果做任何事情,都带有私心杂念,你的境界就不能提高,你的心就不能平静,就会起烦恼。明明是做功德,也会起烦恼。

 

当你的烦恼在你脑子里的时候,当你的心境界不高的时候,当你把喜欢的东西全部拿到身体上、心上的时候,当你把一切东西全部照单全收,把吃的东西全部吃下去(因为好的东西大家都喜欢吃),那个时候你得到了一个东西,那就是病。比如,把人间所有的东西都收到脑子里,脑子就会生病。把什么东西都想吃进身体里,那你的身体就会得病。

 

所以要断除烦恼,要把心中的烦恼全部的去除。讲讲容易,你们谁能把自己的烦恼去除掉呢?今天你们哪个人没有烦恼?脸上都能看出烦恼,不要说行为、语言了。一会为婚姻,一会为孩子,一会为钱,一会为工作,一会为身体等等,你们烦不烦啊?你们学到今天放得下吗?师父常常给你们讲烦恼应该怎样放下?就是要想得开啊,就是要想得通啊。想不通的时候,就是要求佛菩萨,要有恒心念经,求佛菩萨能帮助我想得通,把烦恼去除掉。

 

【第2.2段延申】管住意念

摘自《白话佛法十》第20篇【用定力管住“六贼”】 点击阅读

还有最后一个贼,这个贼是躲起来,你看不见摸不着的贼,叫意贼,意念的贼。不该想的他去想了,不该去动坏脑筋的,他动坏脑筋了,这个贼更厉害,这个贼可以制造出来无数的业障。你脑子里可以想某一个人,然后去跟他做什么事情,你可以想象他家里有什么东西去把它偷过来,你可以想象一下我很恨他,可以冲过去打他,所有的一切都在你意想的空间当中,贪瞋痴慢疑都是想出来的。在这种情况下,你的这些杂念就会引导你去不好的地方,就会引错你的路,在阳间你就会成为一个坏人,它会引导你去监狱,在阴间,它会引导你走到另外一个极端,那就是地狱。

很多人眼睛看问题本来蛮正的,但是因为吃了人家的,拿了别人的,所以他的思维产生变化,然后就说出了违心的话,说出了一些不该说的话,这样会漏掉你本来的善种,也就是说,你本来有一个很善良的种子,你慢慢地变得越来越坏了,所以这“六贼”会害死你的。人在自己受到伤害之后经常不怪自己怪别人,总是说别人怎么不好,都是他害我的,想一想,不要怪别人,就是你自己的这“六个贼”害你失去真正的佛性和宝贝。

 


【第3.1段原文】

师父告诉你们,佛像什么呢?要让佛性照见你的心中,你这个镜子天天照见佛,而且要把这个佛要留在镜子当中。因为佛是一盏明灯,所以你们大家看,有些镜子里边有灯的,你把这个灯一开,这个镜子是不是越来越亮?你用心 这个灯就亮;你这个心不用,你这个灯就没开亮。所以当你心明眼亮的时候,你就无所住心,它就是一束光,光在哪里?光不会停留在某一个地方的。

 

【第3.1段延申】性空中的劫难

摘自《白话佛法二》第10篇【消除业障,返本归元,脱离轮回】   点击阅读

印证佛性,实际上是摆脱性空当中的劫难,记住性空就是你精神上是空的,这个空是超脱的空,是超脱人类的空,就是说你的脑子里已不想什么事情了,没有牵挂的空。但是为什么在性空当中会有劫难呢?任何在脑子还没有完全空的时候,所发生的点点滴滴的想法、意念,担心、害怕等等,都是你制造性空当中的劫难,也就是你修佛当中的斑点。比如,一块玻璃很干净,这个干净是性空,你把墨水点上去,点一个点是乱想,点一个点是口业,点一个点是牵挂,再点一个点是求不得苦……你们说现在这块玻璃肮脏不肮脏?这每一个点就是这块玻璃的劫难,也就是说每一个点就是这个性空的劫难,能明白吗?

开悟证道后就不受轮回的影响,如果你把这块玻璃擦干净,你就不会轮回了,怎么擦干净呢?师父现在已经把这么好的法门教授给了你们,让你们懂得了如何擦干净,去除人的业障。

 

【第3.1段延申】“住心”和“无所住心”有何不同

wenda20151030  11:44  点击阅读

男听众:师父在《白话佛法》里讲了要“无所住心”,还讲了一个要“住心”。怎样在生活中把这两种“心”圆融起来呢?请师父慈悲开示一下。

台长答:实际上这两个“心”,它是在不同的环境上所“住”的。比方说“无所住心”那是修得比较好一点的了,“住心”是开始的时候,那是修得还一般的时候。比方说,我们读中学的时候要“住心”,读大学的时候要“无所住心”,那这话怎么解释呢?在中学的时候,我们要把所有的科目全部记得住,加减乘除、开根的方程式全部要背出来,对不对?(嗯,对对)把菩萨住在心中,等到你活学活用了,等到你大学做功课的时候,你说你还要背吗?你心里拿出来就是了,对不对?就是不要“住心”了,不住心的话你已经把菩萨深深地住在你的心里边了,所以你讲出来的话、做出来的事情、思维出来的想法全部都是菩萨,你说你还要专门去把菩萨住在心中吗?不要了。这个“无所住心”并不是没有心,实际上这个“心”已经深深地进入你的八识田中了。明白了吗?(明白了,谢谢师父慈悲开示!)

 


【第3.2段原文】

你们看看太阳的光,它随着时间而推移;人间的光,到了晚上大家睡觉的时候,都要把光关掉吧?它无所住的。所以一切不住,如果你能够一切不住在你的心,你就是实相境界。你们想想看,这两个人在吵架,你在旁边听,“这个人好,那个人不好”那个人好,这个人不好”,对你来讲,你没有去帮助这个,也没帮助那个,那你就叫实相境界。如果你跟他感情好,你帮助了他,那你就进入了虚幻虚相世界,因为你带有感情,因为你的心中已经照见了某一件事物的是和非。为什么叫实相境界?实实在在,所以我们做人要实在, 不要偏袒,不要原谅自己的错误和缺点,不要原谅自己的毛病,要狠狠地和自己的身上的毛病作斗争,把它斗倒,要彻底地消除,你才能到了真实如来之相。

 

【第3.2段延申】关于“善巧方便”和“实相究竟”的开示

Wenda20180107B 12:30  点击阅读

问:请问师父,“方便善巧”和“实相究竟”,师父能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两个的关系吗?

答:“实相究竟”,这个世界上一切实实在在的东西,给你看到的实相,究竟到底是什么呢?究竟到底就是苦空无常,这叫“实相究竟”“善巧方便”,在这个实相究竟当中,要学会怎么样善巧方便地来修,来找到自己的本性,来懂得实相究竟。在实相当中,既要懂得究竟,又要懂得实相。实际上你又不能脱离这个生活的空间,但是你又必须在这个虚假、虚幻的世界空间当中修行,又要懂得世界的真正的实相。

 


【第3.3段原文】

当你到达真实如来之相,说真话,实实在在地说话的时候,你又要懂得实相无相。实际上我们人间,你最后修成了,你说我已经不进入是非当中,我拥有了实相,这个实相还有吗?实际上就是无相,你说这个人间一切都是虚空的——虚的、空的,你说有实相吗?肯定没有,一无所得。

 

【第3.3段延申】台长对“相”的开示

wenda20141130B  01:07:19 点击阅读

男听众:弟子想请师父开示一下,形象形象,“形”和“象”的区别。是不是把物质世界里有形有色的东西称之为“形”,把那些灵体世界中的称之为“象”呢?就好比我们照镜子一样,镜子外面的叫做形,镜子里面的叫做象。谢谢师父!

台长答:你最后那句话不尽其然,也就是说,如果镜子外面照到是你的象,那叫外相。镜子里面呢是你原来的本身,身体的这个叫你的实相,有了你外面这个形象才能照到你镜子里这个虚相,但是问题你真正脑子里想的什么,那个叫什么相啊?那个就叫“我相、人相、无寿者相”,实际上这个相就是你本身心中看不见摸不着的这个相。但是相也分的,内相和外相,外相是有形的,内相是无形的,所以我们现在修的内相是无形的,等到你无形的相修成菩萨了,你外面的相才会变成有形的菩萨,其实修的就是内心、外心啊(哦)

 


【第4.1段原文】

师父跟你们讲“实相无相”,真正到了,你认为这个事情是实相的时候,实际上就是无相。世界上一切,生死都不可住的。你们想想看谁能够永久地不死?你们想想看,我们再爱的人也会离开我们,我们再恨的人他也会离开我们,这一切都是不可住的。所以你的概念你的执著、更不可住在你的心里,要像光明的镜子一样,能够看破红尘,能够点亮心中的佛陀之光,让自己心中的般若实相,永照自己的前程,这样你才能离苦得乐,你才能用光明灯照亮你的前程。如果一个人执著“无住”又不行了。“我不住,我不住在,我不把心放在这个上面,我执著我就不care(在乎)你,我就无所谓”,你又进入了偏执偏空。所以学佛非常难的,你逼着自己说“我要做好人”,你可能是一个假好人,因为是你逼着自己做的,你不是自觉做的,对不对。如果你是自觉自愿做好人,你一定很自然地随缘,你就是个好人,所以任何人偏执就是不理解佛法,所以佛法让我们不要执著无住,“我做每件事情,你看,我都不是,我都没有这个心去好像去表扬自己,我无所住心,我就是为大家服务的,我很努力”,你执著了吗?还是执著。你真正的无住的人根本想都不想,帮别人做事情我为什么要去想“我在做好事”?那么就是高境界。

 

【第4.1段延申】修行中,不能偏色,不能偏空

摘自台长开示解答来信疑惑(六十三点击阅读

问:师父说“人修行中,不能偏色,也不能偏空。偏色就是太注重物质,偏空就是觉得世间都没有意义。”修行中,是否要同时有色又有空?

答:对,因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太多了也不行,也要看见色界的一些事物存在;但是看到色界的东西,也要知道这些都是空的,不要去贪。(那我们度人的过程中是否也要注意不偏色不偏空?)对,如果一个人物欲追求很厉害,你就告诉他这些都是空的;如果有人觉得活着都没意思,那就要告诉她,在人间还要有追求的,否则以后走的时候无功而归,上不了天。其实就是一个平衡,人活在世界上就是阴阳调和。

 

【第4.1段延申】修行中,不能偏色,不能偏空

摘自卢台长开示解答来信疑惑(三百八十五) 点击阅读

问:17-05-2020,魂体被带到心灵净土世界。净土世界已经有一些变化,变得更为庄严清净。

观世音菩萨:“孩子,你们在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时,知道里面的深意吗?为师给你们浅谈一下般若。般若即为空性的智慧。”

观世音菩萨:心经里面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你们明白吗?”

观世音菩萨:“简单说起来,娑婆世界一切有色现象在佛菩萨眼中是虚幻不实的。因为这个世界上一切的色相都会因为因缘生灭而成、住、坏、空,都会没有。钱,你死掉后,还有吗?名闻利养带得走吗?屋子一百年后会年久失修而推倒重建吧?你辛苦建立起来的事业会长久吗?一千年后,还有你某某某的公司吗?你吃的食物,转天消化在肚里也没有了。说起来,连你这个人,这个身体到最后也会死,也会没有。所以人间一切的有色现象都是属于空相。

观世音菩萨:入空但不完全空,就是叫你们看破这个红尘世界,修出你们的德性智慧之光,即佛菩萨的原灵。佛菩萨的原灵就是慈悲之光。修出原灵后就要懂得行智。这个智就是六度里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了。

观世音菩萨:“在你师父的《白话佛法》里,非常仔细地讲解了这六度的般若智慧。你们要好好去读、领悟、妙用。这心经智慧,你们若懂得妙用,就能度一切苦厄了。”

观世音菩萨:“今天就说到这里吧。徒儿,好好写下来。回去吧。”

弟子  马来西亚  17-05-2020

 

4.1段延申

摘自白话佛法视频开示第69集【实相真心 觉悟有道】 点击视频

佛经里边讲:所以者何?为什么呢?所以呢,为什么众生会处处著相?什么事情就是钻进去了,我对你好过,我对你好过两三次了,为什么你要对我这样,著相了,为什么我这样修还修不好?菩萨,我天天在磕头 为什么还不行?因为相多故心亦多,就是你今天著相越多,你的心越多,你今天看见这个人那个人,你感觉不一样,这个人的感觉蛮好,你生出了一个欢喜心,你对这个人很讨厌,你生出了一个瞋恨心,你今天看见他,觉得他比你有钱,长得漂亮,你又生起了忌妒心,因为由相所以产生了心,心多那你就不能清净,所以我们在学佛当中经常有一句话,说你这个人心很多,心过头了,因为你想得太多了,所以心不清净,你当然学佛当中就不能悟出实相真心,你不能理解什么叫实相,所以学佛人欲悟实相真心,就是我们要懂得什么叫实相,实相就是实实在在地理解,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真心就是你真正的心,就是师父叫你们不要撒谎,你才能讲出真心话,你今天一撒谎,你能讲出真心话吗?实相真如,心不清净,一切不得真相。所以要放下一切,则一切不住。

 


【第5.1段原文】

所以不落于偏空,佛经上说,何以故?当知真空不空。什么叫真空不空?我们说一个人进入真空当中,实际上你是不空的。当你在人间一切都想明白、想穿的时候,实际上你是生活在空的当中;但是生活在空的当中,你又在实相当中。这句话怎么讲?你说某一个老方丈老法师,他虽然已经完全看破,他完全是空了,但是他有肉身,他还要生活,他还要度人,你说他完全空了吗?他看破空,但是他没空,这个就叫“真空不空”,因为他已经不落入空当中。这就是非常非常难理解的佛法。

 

【第5.1段延申】如何理解“一空万有,真空妙有”

Shuohua20180316  29:00 点击阅读

男听众:我们要如何理解“一空万有,真空妙有”?请师父慈悲开示。

台长答:我问你一句话,你就知道了。人心一空的话,你是不是进入另外一个世界了?(对)“妙有”了吗?得到了什么?妙吗?你到天上妙吗?(妙)什么都有了(非常妙)把自己的心整个放空,你就什么都得到了,得到的是真性、本性、无我,得到是菩萨的境界,这不叫“妙有”啊?(嗯。如何理解“真空”?)“真空”就是脑子里干净。你说人脑子里肮脏好还是真空好?(真空好)

 

【第5.1段延申】

摘自解答来信疑惑(二百零一)点击阅读

问:白話佛法第二册《学佛就是在学做人,光明灯要点在心中》中说,“脑子里不要完全空掉,如果完全空掉就是一个神经病,这个尺度很难掌握,让你们修炼成空,又要让你们不能完全空。不空就是说当你的意识,还很清醒的时候,要把这些意识全部看成空的,真正的空在修为中还是有意识的,比如我知道这件事情,但是我没有去想这件事情,这就叫有意识的空,是人为的克制的空,而悟出来的空,叫真空。”请举例解释一下“有意识的空”、“真空”的区别,还有“虚空”的区别。

答:真空就是已经通过自己的本性,心中什么都没有,但是心中是万有的,需要什么就自动会出来什么。举个简单例子,你商场里面什么都有,修车的时候,不管你什么零件缺少,我车库里面都能有,我可以订购可以去找,找得到,都有。一个是没有order(预定),纯粹就是我店里这些东西,能修就修,修不好就没有办法了,这是刚刚开始修的,在戒中空。真空的时候,我店里什么都没有的,但是你要什么我都可以打电话拿来,是从九识田中出来的。虚空就是等你什么都有的时候,是不是空了?现在的网购,有什么商品?什么都没有,但是要什么就能寄来什么。师父的例子,是让现代人都接受。

 


【第5.2段原文】

因为“空寂灵知”,因为当你不去想它,并不代表天上的菩萨,或者你的思维当中没有这种想法。这个就讲得比较深,所以师父就要告诉你们,举个简单例子,你今天要去帮这个人,你帮他的时候,你没感觉到“我在帮他”,但是在你还没去帮他之前,你的灵魂深处是不是想去帮他,有没有?有的。那么在空寂的当中有灵魂知道,那么也就是你的佛性知道,你必须要去度人、度众生,你必须去帮助众生。而你真正在帮助众生的时候,你又没感觉到“我在帮助众生”。

 

【第5.2段延申】

摘自解答来信疑惑(一百五十七) 点击阅读

问:师父第二册白話佛法《正见的性空》中,有一句话“如果能做到性空,产生出来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请问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即做到性空就是成佛,与宇宙合为一体,所以有无穷无尽的力量。

答:完全正确

 

【第5.2段延申】 佛心在心中

摘自解答来信疑惑(一百八十四) 点击阅读

问:“因无所住而生其心”,师父也让我们常发菩提心和慈悲心,到底应该住心还是不住心?

答:这是一个转变过程,先把佛住在自己心中,住的时间长了,佛常住心中,住在八识田、九识田中,心中已经没有住相了,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佛都没了,因为佛已经进入你的深层意识了,佛心本来就在你的内心,还要住什么心?

 


【第5.3段原文】

我很喜欢用母亲照顾孩子来举个比方。一个母亲完全投入在孩子身上,用心在孩子身上,她没有感觉到 “我在为孩子做事,我在做把他们养大的事情”,但是实际上这个母亲做的所有的事情,她有没有目的。在真空当中,对不对?她又不空,为什么?母亲教育孩子这是个天理,这是个道理,所以她不空。因为她有这个道理在,虽然她没有去想真空,实际上她还是有这个指导思想,在冥冥当中她的灵魂深处,还是没有完全空。所以《心经》里边讲的,还有《金刚经》里边讲的,它的深奥的道理就是,当你理解了,当你觉悟了,你已经解脱了,实际上你正在真和假之间,正在某一个事物,你对它的理解过程当中。所以为什么经文当中经常说“无所住”?为什么有所住心,又是为什么无所住心?实际上住和不住心,就是在你的一念之间。证悟空性就是我们非常珍贵的无上菩提心。为什么学佛人经常说要证得无上菩提心?

 

【第5.3段延申】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菩提心

摘自白话佛法视频开示第27集无所住而生其心   点击视频

其实《金刚经》说“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境界就是菩提心。你做什么事情都没有利益,都没有想法,不为什么而去做,就是一种慈悲心——无缘大慈的慈悲心无所住与慈悲结合的境界,那就是菩提心。《金刚经》里面讲到这一点,就是让我们懂得,要学无上正等正觉,就是要学菩提心。如果我们只能无所住而没有慈悲心,那你可能就是学的小乘的独觉士;如果你只有慈悲心而不能无所住,那你就是世俗的有为法。所以学佛人要懂得,有目的地去求,有目的地去做,就会跟慈悲离得比较远。要无所住心,要无缘大慈,要为了众生而能献出自己宝贵的时间,包括自己的一切,这样才有真正的慈悲心,才能成就心中的菩提心。

< 白话佛法共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