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台长给全世界弟子第四次的开示(一)
师父跟大家讲学佛做人。现在我们做人可以说做得非常不好,这跟天、地、人都有关系。但是做人做得不好的话,对人的生活影响最大。你人如果做得不好,你是不是就倒霉了?就家庭不和了?朋友离你而去了?人做得不好,天上会有什么感觉呢?天上的护法神会有想法的。青年团中的弟子有人守五戒了,你们在座的也是弟子,你们有守五戒吗?说得出五戒是什么吗?不是只有戒烟戒酒啊。五戒守起来不容易啊。一个人真正要想好好修就要从做人开始,做人做不好,他一定成不了菩萨,成不了佛。一个人整天靠着说谎、吹牛,这个人也成不了菩萨。因为你做人的一举一动天上都知道,如果做错了,唯一的办法就是忏悔。你要知道你做的任何事情,菩萨都知道,所以你最好不要吹牛。还有鬼呢,你骗得了鬼吗?所以要明白,我们学佛做人一定要真正地学佛,而不是做样子,也不是为某一个人而学,你单单为自己的话你怎么修啊?
学佛首先要注重自己的威仪,也就是威严。要让人家尊重你,你就要有仪表。你今天穿得乱七八糟,邋里邋遢,你这个人没有威仪你一出来就没人尊重你。很多人嘴巴说是学佛的,跑出来首先就是不尊重人家,如果你们今天谁穿拖鞋来的话,你说这是尊重观世音菩萨和你自己吗?你们如果今天穿得坦胸露背的,或是露出肚皮来的话,这像什么样子啊?所以学佛要想灵验,你就要严格地把关自己,威仪为首先。为什么人家灵你不灵啊?因为人家在付出,人家在守戒,而你没有守戒。
第二,你们作为台长的弟子,不在言多,要身体力行。少讲话,自己要做出样子。讲得再多没有用,废话一堆。就像一个人起誓,许愿,跟人家说半天,有什么用啊?一定要身体力行,要做出来给人家看,人家才服你。你自己做得不像样,嘴巴讲得再好,没人理你。你看我的徒弟全部坐在外头听,你们弟子坐在里头听,我跟他们讲的也是跟你们一样,很严格的。因为现在有很多弟子在海外,他们不像弟子,做出一些事情都在丢师父的脸,丢观世音菩萨的脸,看见钱就没命似的,看见名啊利的都想做领导,一个人要身体力行,要靠行为来解释,而不要靠嘴巴来解释。嘴巴说“我改了”没用,做出个样子来,大家都知道。
第三,戒律宜拿来律己,也就是戒律适宜来要求自己,而不是要求人家。“今天我吃素,你也要吃素哦”,人家跟你没关系。戒律用来针对自己,而不是用来针对人家,“我今天不发脾气,你也不要发脾气”。夫妻之间怎么吵架的?“我现在不讲了,你也别讲了!”“我现在不骂你了,你也别骂我了!”后来又吵起来了。你戒你自己就好了,你不讲话了,他一个人就讲不起来了。“不可以用之绳人”,也就是说,不可以用戒律来绑人家。
“宁可千劫不悟,不可错走一步。”就是说宁可遭受很多劫难,但是我也不可以乱走一步。比如说今天想不通了,实际上没关系,过一阵子你就会想通了,但是如果你因为想不通而自杀了,你错走一步,你就结束了。所以就算是经过很多劫难,就算我碰到一千个劫我还没有开悟,但是我也不能错走一步。学佛当中不能走错。比方你今天身体不好有很多病痛,有人介绍给看一个江湖郎中,你知道这步你走错了会产生什么后果吗?你不但会害死你自己,你还会害了家人你知道吗?所以永远不要走错。
一个人的知识如果用到邪门的事情上去,那就是愚痴。看了很多的书最后钻进去了,出不来了,这个就叫做愚痴。得到的知识如果偏了,那就会让你出问题。有很多人其实不懂什么医学,后来生病了,根据自己以前的一点医学知识,自己不懂装懂,最后自己就死在自己手上。所以知识一定要正,不正的知识是不行的,所以看书要特别小心。
要尽心尽力地去做事。你们作为弟子你们尽心了没有?尽力了没有?你们是怎样做人的?你们是自己好了,不知道去帮助人家。要懂得去帮助人家,爱护人家。尽心尽力去做事,但是不要放在心上。“我拼命地在做啦,我很努力啦,我做得很好了!”你把它放在心上你就麻烦了。一个人不要执著,做错就做错了,做好事也不要放在心上。做好事要把它忘记,不要去等着、祈求回报。这就是“中道”。我做任何事情都不求回报,我就走在当中。如果一个人做什么都想着回报,这个人就是偏执,这个人就不是走在中间。
“行者知道一切因缘起伏”,行者,就是修行的人,他知道世界上所有事情的因缘的起起伏伏。今天家里好了,明天不好了,后天又好了。所有修行的人要认知,对于世界上这些因缘起伏,心要不受到染着。也就是对于所有事情的好或坏,心都不会受到污染,心都不会受到影响。你好,我今天是这样;你不好,我今天也是这样。染就是污染,就是感染。什么事情都不会感染到你,都不会让你感觉,都不会影响到你,这样就是不受染着。不要受它的感染,这就是中道,中庸之道,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孔孟之道。
把什么东西都放在当中,不受一件事情的影响,我们不就走在当中了吗?比如说你站在当中,左边的人跟你说那个右边的人不好,右边的人跟你说那个左边的人不好,你两边的话都听了,点点头,但是不为所动,没有感觉,你最后还是站在当中啊。你如果听左边的讲偏过去了,听右边的讲也偏过去了,那就偏离中道了。所以听人家说话的时候,你最好先耐心地听完,然后在自己心中把左边撇清,把右边也撇清,那你就守住中道了。为什么在家里道理总讲不清楚,一直在吵架啊?因为男的以为自己说得对,女的也以为自己说得对,孩子也觉得自己说得对,这样就会永远不知谁对谁错。
我们学习佛菩萨,就是要把光和热,爱和智慧洒向人间。菩萨的光在哪里啊?你们要修得好身上才有光,你们修得不好的话,菩萨的光怎么会到你们身上去啊?菩萨的热就是热情,就是有热情去帮助人家,去爱护别人。热爱生活,热爱每一个众生,你把菩萨的爱洒向人间,大家都能感受到,这就叫热!什么是光?就是你心中明白。人家喜欢跟学佛的人交朋友,因为跟你一讲话,你心中什么都明白,就会有很多好点子,你可以教导他怎么处理问题,这就是光。心中明亮的人才有光,心中暗的人是不会有光的。就像一个房间如果是暗的,哪来的光啊?如果这个房间有光,那里头一定有明亮的东西。把这个光亮洒向人间,就是不单是想要自己好,而且要所有的人都好。因为你们在学佛,学菩萨,你们必须要有佛菩萨的光和智慧,如果你们学佛却没有佛菩萨的光,你们就没有学好佛菩萨,你们也不是一个菩萨的弘法者。你们自己没有光,怎么能够去照亮人家?就像一个手电筒,如果没有电池的话怎么会有光啊?身上没有光的话怎么能够去度人啊?
一个人要懂得爱和智慧。一个人的爱不要私爱、小爱,要有大爱、博爱。如果一个人博爱所有的人,他就会产生智慧。如果一个人带有私心的爱,那就会爱出毛病出来,一定会爱到最后变成了恨。谈古论今,多少人为了爱而死,多少人为了爱而活着?爱要洒向人间,那就是博爱。孙中山先生就提倡博爱。什么是博爱?就是爱众生啊。菩萨就是爱众生,慈悲众生,可怜众生。你们怎么去爱的?爱个人是自私的行为,为了某一个人付出自己,值得不值得?如果你们对每一个人都好,人家就不会说你只爱某一个人,大家就会说你是大爱。智慧又在哪里呢?当一个人博爱的时候,他一定会有智慧。比方说,你跟大家一起开会,你可以从众生当中学到很多智慧,你天天跟人家接触,对人家好,人家就会把好的东西反馈给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等到你把所有人的智慧和优点集中到你身上,你就很有智慧了。犹如孩子电脑很好,妈妈对孩子好,孩子就会教妈妈使用电脑。如果老公很会管理企业,老婆对老公好,老公就会教老婆一些企业管理的知识。如果这个阿姨很会烧菜,你对这个阿姨好,她就会教你一套烧菜的方法。所以说,你对一百个人好,他们就会用他们各自的优点和强项来回报你,你得到的就是众人智慧。很多人可能没有什么专长,但是就是有处理问题的能力。这也是一个本事,为什么问题到你手上你就没有能力处理,但是他就有能力来处理?
让每位众生生活在快乐之中。这就是学佛的基本点。师父现在把这个法门如同法雨洒向了全世界,现在全世界有数百万的人在学,师父是不是把爱洒向了人间?师父是不是把快乐洒向了人间?你们弟子们想想看,学了这个法门之后你们得到了什么?你们现在碰到什么事情都不怕,你们会念经了;你们身上有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了;你们家里出了什么事情,也都能通过念经修心化解了;你们就算身上生癌症,你们都不怕。因为你们会念经了,因为你们相信了观世音菩萨,是师父让你们相信了这么伟大的观世音菩萨,菩萨能够救你们,你们还有什么可怕的?最可怕的不就是死吗?不就是被人家告吗?不就是身上得怪病吗?不就是孩子生怪病吗?你们现在一个个都念好了,自己的父母亲延寿的延寿,活得都很长。本来家里吵架的现在不吵了。你们还怕什么?你们问题解决之后,就会快乐,快乐不就是菩萨带给你们的吗?你们现在拥有了很多快乐,是不是应该把这些快乐也洒向人间,让更多人也能快乐?这就叫做学菩萨。
要脱离病苦,脱离痛苦,要净化光明心。你们都有心,但是这颗心光不光明呢?很多人是烂心烂肺,整天动着不好的脑筋,想着不好的事情,做着恶劣、下流的事情,而且做了这些事情自己还以为是好事。这就是为什么人会误入歧途,因为他心中没有“中道”,没有一个中心思想,也就是他没有一个衡量道德标准的尺。大家都在做坏事,他也跟着做;大家都在做好事,他却不知道。所以他可以把这些做坏事的道理一条条地讲出来去狡辩,因为他以为世界上人人都跟他一样在做这些坏事,所以他做坏事也是理所当然的。他可以到澳大利亚监狱中去看看,里面关着上万人,他进去多一个也没什么,他不是觉得大家都跟他一样吗?但是他却没看到几千万人都没在监狱里,他为什么看不见?这就是人的心胸的问题。
要有光明心,就是要把自己的心弄干净。净化就是你今天如果想到不好的事情,你一定要把它净化掉。比如说一个在银行工作的人,每天要算钞票,他会不会想这些钱他能够偷几张吗?他不敢,因为他知道如果偷钱的话他会受到法律制裁,他会坐牢的。我们学佛的人应该要守什么律啊?要守戒律。学佛的人必须守戒律,他才能学得好佛。刚刚吃素的时候,看到荤菜,想不想吃啊?有想过,但是戒掉。很多老伯看到年轻女孩子,有没有动过歪脑筋啊?有想过,但是要戒掉,就没事了。如果想昏头了,他就会颠倒梦想。
<弟子开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