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佛法共修分享

20200909 专题分享 | 白话佛法视频开示 第101集【除心垢染 行即清净】

10/09/2020 | 白话佛法共修分享    
< 白话佛法共修分享    
 

点击下载共修文档:

20200909【原文+资料】白话佛法视频开示 第101集【除心垢染 行即清净】


原文:白话佛法视频开示第101集【除心垢染 行即清净】

点击视频

1段

人的开心、快乐、悲伤都是随着心在动,万物唯心造。你的心识在变化,你心认为“我现在很安静,我现在很安静”,你可能就安静了;你的心认为“我怎么这么烦躁?我控制不住了”,你就真的会控制不住。这就是你的心。所以你的思想和内在的分别心、观念,都会让内心起波涛。就好比一个婴儿生下来的时候是没有想法的,他的心很平静,像大海一样。但是他逐渐长大之后,在他人生的风浪中、风风雨雨中,有了风,有了浪,他接触的事情越来越多,他的主观意识开始变化,他的第六意识开始成长。等到他第六意识慢慢地成长,长成后,慢慢地变成一个习惯性的思维,那么他就产生了喜怒哀乐。为什么叫习惯性思维?过去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跟小孩子说“哭”,就做个脸相给他看“笑”;跟小孩子说“你笑啊,你现在开始笑”,然后就做个哭的样子给小孩子。这孩子就是根据你所讲的“笑”,他就哭;你说“哭”,他就笑。这是一种习惯性的思维,这是第六意识在慢慢成长。你接受了哪些后天的习惯性思维,你就产生了哪些喜怒哀乐。

 

2段

人的第六意识其实就是一种第六感觉。我们经常说第六感觉,它是一种感情聚合的交织点。人的感情是非常复杂的,又有恨,又有痴,又有贪,有时候又觉得很快乐。有的人为什么皮厚?在骗人家的时候,他还在心想:“我不是也被人家骗过吗?所以我骗他是天经地义的。”所有的这一切,当你的意识——这种肮脏的和干净的意识存在于第六意识当中,你实际上要学会在第七意识之前很快就要把自己第六意识的感觉梳理干净,要返回到自性,归到本体。佛法讲的就是找回我们自己的本性,只有找回我们自己的本性,才会拥有佛性。

 

3段

师父现在正在跟你们讲思想。你们本来没有想过很多事情,因为师父讲的话引起了你们的思维。我不讲,你们不会去从这方面想吧?我一讲,你们从这方面去想了,你们就会对师父的话产生分别心。有的人就觉得师父讲的话对,有的人就讲不对,那是不是对师父的话产生了分别意识了?所以产生“讲的对”和“不对”,那就是“感而遂通”,都是由感觉开始的。人的这个感觉,使自己的思维慢慢地随着某一个感觉的概念而变化。比方说我看见了某一个人,我开始没觉得他很会吃,后来每一次看见他都吃得很多,那么我慢慢地思维感觉着“哎呀,这个人怎么吃得这么多”一个概念。每一次都看到“怎么吃得这么多”,那么这个“这么多”就是一个概念。那么在我的心里就会产生变化,一看见他就产生了一个概念叫“吃得多”。

 

4段

所以在第一个思维之后,学佛人要懂得怎么来改变,就是当一个思维过后,第二个思维还没有开始想之前(两个思维的当中),就必须看清这是一个虚幻的世界。师父跟你们要举例子了,因为讲得很深。比方说,你今天在想佛法某一个问题的时候,比方说吃素,“吃素啊,吃素是蛮好的,但是吃素的人为什么吃蔬菜啊?蔬菜它也有生命的,植物也有生命的。”好,你的第一个意识已经开始想过了,第一个意识是“吃素很好”;第二个意识是“吃素,那么植物也有生命的,那么我们吃植物对不对?”这是第二个意识。在你第二个思维还没开始之前,你必须看清这是一个虚幻的世界,就是要认为第二个想法是错误的,你必须知道“我们不杀生而吃素”,所以你就把第二个思维——要跟进的那个思维,完全要回归到“一元”这个基本理论中,也就是回归到第一刚刚你认识到的“吃素是好的”这个理论当中,而不应该产生第二个虚拟的设想,那么用第三个正确的思维来取代第二个思维。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吵架,第一句骂出去之后,他知道这句话骂错了,他后面一定是一句比较软的话出来,不会跟人家继续吵了。听到大家说你不好,你第一个想法是“我怎么不好了?他们又在胡说了”,当你第二个思维想去跟他们评理、争论的时候,在这个想法还没出来之前,要马上感到“我要想通,我要取消第二个思维”,你马上就会想“谁都会被别人讲”,而用这个归还到本体的正能量的思维来打消第二个思维,实际上就是“寂然不动”。就是回到第一个思维当中,不要让第二个思维来扰乱第一个思维,这叫寂然不动。也就是说一个人冷静了,就算一句话讲错了,第二句千万不要再去弥补了,越弥补越糟糕,叫做“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5段

在第一思维刚开始的时候,就能马上找到事物的本性,找到佛性,然后把自己的思维迁移到不动的清净境界。也就是什么?把自己的思维还是放在最干净的地方,控制自己心理的状态。这就是佛教界经常讲的“止观”,叫你不要再看下去了;叫你“止语”,不要再去讲了。这就是参禅,这就是六波罗蜜中的忍辱之心。佛家的思想观念讲的是,当意念一起的时候,就要有修养和精进忍辱心,又要有寂静的功德。明明知道欲念会让你上火、争吵,你要用自己寂静的冷静心,把自己内心的一种膨胀的怒火压下去,去纠正它,从而形成忍辱之心。佛法讲来讲去,讲到后来就是做人,你有这种内在的理解力,你还会跟别人吵架吗?还会跟人家闹吗?自古以来就有很多高僧大德就是靠着内涵、内修、禅定,在这个世界上破除了多少贡高我慢,破除了多少贪瞋痴慢疑。这就是内在的心要像金刚般若一样如如不动。

 


拓展延伸

【第1.1段原文】

人的开心、快乐、悲伤都是随着心在动,万物唯心造。你的心识在变化,你心认为“我现在很安静,我现在很安静”,你可能就安静了;你的心认为“我怎么这么烦躁?我控制不住了”,你就真的会控制不住。这就是你的心。所以你的思想和内在的分别心、观念,都会让内心起波涛。就好比一个婴儿生下来的时候是没有想法的,他的心很平静,像大海一样。但是他逐渐长大之后,在他人生的风浪中、风风雨雨中,有了风,有了浪,他接触的事情越来越多,他的主观意识开始变化,他的第六意识开始成长。等到他第六意识慢慢地成长,长成后,慢慢地变成一个习惯性的思维,那么他就产生了喜怒哀乐。

 

【第1.1延申】感而遂通 寂然不动

摘自白话佛法视频开示 第100集【心物一元 返归本性】 点击视频

佛教比喻我们的本性像海水,被外面境界的风一吹,我们的本性就起波浪了,这就是“感而遂通”。因为你感受到外面环境的变化,使你慢慢才感受到:第一,你心灵本性的存在;第二,你会随波逐澜。但是本性你还是看得到。

 

【第1.1延申】脱离苦,就可到达彼岸

wenda20131110A  13:44 点击视频

男听众:请台长开示一下有个佛家的寓言:说的是有一片沧海,对面就是仙家佛地,度过那片海过去就可以“立地成佛,修成正果”了。很多人就千里迢迢过来,坐船、坐木筏拼命想要度过海到对面去。但是波浪很厉害,一个波浪过来一大批人就淹没了,但是人们还是不断地涌到海边,想渡海过去。佛祖就闭上眼睛不忍再看了。若干年后有几种人:第一种人历经千险到了彼岸,他就“修成正果,立地成佛”了;第二种几经努力,没有到达彼岸,就回家安居乐业了,佛祖称他为“幡然醒悟佛”;第三种就是一个老人常在海边打渔,他也不为这些人流所动,就过着很简单朴素的生活,后来佛祖点化他为“宁静佛”。其他这些失去生命的,就称之为“芸芸众生”。后来就有个人问佛祖“你是哪一种佛呢?”佛祖就答“看尽人世悲欢,闻尽世事沉浮,叫‘大彻大悟佛’”。台长,上面说的那几种佛是不是真实存在?这个寓言意思是不是台长经常说的“众生即是佛”?

台长答:完全正确。我把你这个故事稍微解释一下就可以了。实际上你根本不知道,人要渡过这个大海,实际上这就叫“苦海”。我们人就现在就在苦海当中,你说人苦不苦?求不得苦,生老病死苦,各种各样的苦都有,所以这种苦就是我们人间。这个寓言就是说:只要你脱离苦难,就可以到达彼岸我们能够把思维想通了,我们能够超脱人间到达彼岸,我们就到达菩萨的境界了,是这个概念。实际上菩萨看见人在苦海里挣扎,有些人被人间的浪花所淹没,这个“浪花”就是人的“贪瞋痴”,人的贪钱啊。所以为什么说什么事情你不能贪啊,为什么很多人慢慢贪到后来就结束自己的生命了?因为他在贪欲当中拔不出来了。有一个房子要更大的房子,要为了孩子,要为了什么……他越来越不断地去追求、去贪,贪到最后什么都失去了,因为他生命失去了啊!钱多了也没有用了(对)所以这就是一个苦海,实际上菩萨一直在苦海里救我们。但是人在苦海里,一个小木舟,我们在翻啊、在滚啊,有时候被一个浪花就卷到海里去了,就结束了。所以菩萨教导我们,我们“人”不能在苦海里再挣扎了,我们一定要“幡然猛醒”,一定要到达彼岸。所以佛家讲“回头是岸”,因为我们在苦海里,你没有看见彼岸,因为一直在苦海里往前看,你没有往后看,等到你回头了,马上看见岸了。你没有回头啊(对。谢谢台长开示,谢谢观世音菩萨)好,再见。

 


【第1.2段原文】

为什么叫习惯性思维?过去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跟小孩子说“哭”,就做个脸相给他看“笑”;跟小孩子说“你笑啊,你现在开始笑”,然后就做个哭的样子给小孩子。这孩子就是根据你所讲的“笑”,他就哭;你说“哭”,他就笑。这是一种习惯性的思维,这是第六意识在慢慢成长。你接受了哪些后天的习惯性思维,你就产生了哪些喜怒哀乐。

 

【第1.2段延申】如何克服惯性思维从而改正自己的缺点

Wenda20150213 01:41:57 点击视频

男听众:人有时会因为惯性思维,发现不了自己的缺点和毛病,就很难进步。请师父慈悲开示,怎样更好地发现并改正自己的不足呢?

台长答:对了,你今天提的这个问题是现代生活中的一个病,叫“惯性思维”。什么叫惯性思维?就是总以为自己是对的用佛法界讲叫“执著的思维”。“执著”就是我认为这个事情是对的,所以你就永远不会觉得自己是错的。因为你总觉得自己对的,所以你就不会觉得自己是错的。所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台长告诉你们,像这些问题首先要去除我执不能先有“我对的”,先要听人家的,你站在人家的角度上听人家讲道理。这个道理站在他的角度上是不是对的?如果你站在他的角度上都觉得是错的,那说明他一定是错的,所以不要跟他学;如果你站在他的角度上你觉得他讲的是对的,那你就要考虑一下你自己要改变你的思维,听得懂了吗?(听得懂了,谢谢师父!)

 

【第1.2段延申】修心就是修你的意识

摘自卢台长开示解答来信疑惑(二百二十五) 点击阅读

问:师父在白话佛法中开示说“学佛就是修心”。目前为止,弟子见到以下几种开示:

①白话佛法第一册:修心的目标有了,那么修心怎么修,怎么擦拭我的心?这要靠心的理解来实现——悟。悟就是想通

②白话佛法第一册:修心修的是什么?实际上就是修“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正确的道路。

③白话佛法第一册:修心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守戒。

④2015年3月1日玄艺问答节目:所以真正的修心,修的你的意识。

弟子综合以上开示可得出这样的理解:修心就是通过第六意识的感觉感知,让第七意识用佛理来悟、来认识和理解事物的真相,在此基础上能够更好地一步步地戒,最终达到全方位地戒,从而能慢慢做到禅定,般若智慧就出来了。所以修第六意识、第七意识是关键。请问这样的理解对吗?

答:对。第六意识是外观意识,就是见闻意识;第七意识是辨别识,来知道哪些是好的哪些不好。就如在外面拍电影拍新闻,回来要剪辑,拍摄是第六意识,剪辑是第七意识。拍了之后不知道哪些能用哪些不能用,是第六意识;编辑说这个可以用、这个不能用,就是第七意识末那识。

 


【第2.1段原文】

人的第六意识其实就是一种第六感觉。我们经常说第六感觉,它是一种感情聚合的交织点。人的感情是非常复杂的,又有恨,又有痴,又有贪,有时候又觉得很快乐。有的人为什么皮厚?在骗人家的时候,他还在心想:“我不是也被人家骗过吗?所以我骗他是天经地义的。”所有的这一切,当你的意识——这种肮脏的和干净的意识存在于第六意识当中,你实际上要学会在第七意识之前很快就要把自己第六意识的感觉梳理干净,要返回到自性,归到本体。佛法讲的就是找回我们自己的本性,只有找回我们自己的本性,才会拥有佛性。

 

【第2.1段延申】问:第七意识属不属于外心?

摘自卢台长开示解答来信疑惑(二百零三) 点击阅读

答:第七意识应该是开始进入内心了。眼耳鼻舌身意,第六意识“意”是外心,到第七意识开始辨别了,已经开始进入内心了辨别靠什么?靠内心的意识在辨别。第八意识属于内心,但是不一定就是清净无染的。第七意识是辨别识,是从外心进入内心的开始,但并不代表第七意识就是内心世界。第七意识还没有辨别明白,还没有进入第八意识。第八意识已经是法官判了,第七意识是检察院,进入检察官的程序,然后进入法官判决,进入第八意识。

 

【第2.1延申】清净本源心地

摘自《白话佛法十一》第37篇【诸佛如来所证法身果德】 点击阅读

第九意识,叫阿摩罗识、净识、白净无垢识。第九意识是干净的、没有任何肮脏污染的意识在深层的内心,实际上就是你的佛心和你的初始心。你的佛心在这里,这是一切众生的清净本源心地。

 

【第2.1延申学佛就是在擦阿赖耶识,让阿摩罗识的佛性进入

Wenda20171217A   14:57 点击阅读

问:有的同修从没有梦见过观世音菩萨,也没有真正见过观世音菩萨,但是一旦机缘成熟,入了这个法门,便一直坚信观世音菩萨和师父,精进地修心修行,自度度人。是否可以理解为,这些同修的佛缘、与观世音菩萨和师父的缘分已经扎根在八识田中,而不是通过外缘坚定自己学佛信心?

答:早就在八识田中有了,只是你的八识田中肮脏的东西太多,已经把这些东西去除了,只有当你重新学佛,从你的本性——阿摩罗识里面出来的,才会慢慢地进入你的八识田中。你学佛之后,实际上是在帮你擦第八意识,让你看见第九意识——阿摩罗识里面真正的佛性。比方第八意识是空调,空调很冷,照亮了你的第七意识——摩那识和第六意识,你觉得很冷。时间长了,灰尘多了,这个空调不冷了,你是不是应该擦,或者换一个filter,就是一种过滤器。然后还是不冷怎么办?里边制冷的氟利昂不够了,再加制冷剂,从哪里来?从第九意识的佛性里再流到第八意识当中,来驱除你第八意识当中不好的意识,然后第七意识才会觉得冷,第六意识才能控制好,自己不去犯错。师父举这些例子,你们好好记着,以后都可以告诉别人的(好的)

 


【第3.1段原文】

师父现在正在跟你们讲思想。你们本来没有想过很多事情,因为师父讲的话引起了你们的思维。我不讲,你们不会去从这方面想吧?我一讲,你们从这方面去想了,你们就会对师父的话产生分别心。有的人就觉得师父讲的话对,有的人就讲不对,那是不是对师父的话产生了分别意识了?所以产生“讲的对”和“不对”,那就是“感而遂通”,都是由感觉开始的。人的这个感觉,使自己的思维慢慢地随着某一个感觉的概念而变化。比方说我看见了某一个人,我开始没觉得他很会吃,后来每一次看见他都吃得很多,那么我慢慢地思维感觉着“哎呀,这个人怎么吃得这么多”一个概念。每一次都看到“怎么吃得这么多”,那么这个“这么多”就是一个概念。那么在我的心里就会产生变化,一看见他就产生了一个概念叫“吃得多”。

 

【第3.1段延申】诚心诚意 感而遂通

摘自白话佛法视频开示 第100集【心物一元 返归本性】 点击视频

当我们用内心关注某一件事情的时候,只要用心和诚意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有一种感知的能力。这就是为什么只要心诚则灵。我们今天跪在菩萨面前,只要诚心诚意,就能够有感知菩萨知道我们在求他的那种能力,我们就能懂得感而遂通

 

【第3.1段延申】分别心从何而来

摘自卢台长开示解答来信疑惑(一百九十六)   点击阅读

问:白話佛法第八册中讲,每个人本性会分别,但佛性不会有这样的分别,这就是佛法界讲的不能有分别心。分别心是怎么来的,就是从人的本性来的。请问,为什么本性会有分别心,难道本性不是佛性吗?

答:本性是太阳,你家里有一块天花板是黄颜色的玻璃,照进来的光都是黄颜色的,隔壁是一块蓝颜色的玻璃,照出来就是蓝色的,有分别的。照进来是不是本性?是本性。本性是太阳,为什么本性会有分别心?为什么照出的有黄色蓝色?因为当中这一层把你的本性污染了

 

【第3.1段延申】修第八意识

摘自卢台长开示解答来信疑惑(三百七十二)    点击阅读

《白話佛法》第十一册36篇《深层的禅定》中,师父为我们讲解了九识,想请问,第七意识会产生分别意识,那么这个分别意识也是检察官,每个人作为检察官在分别善与恶时,每个人的善恶标准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那这个标准是否来源于这个人的根基呢?是不是八识田里的业障比例也影响人的第七意识呢?

答:你看到、听到的,眼、耳、鼻、舌、身,进入了“意”——第六意识,然后进入第七意识,筛选的标准还是根据第八意识来的,如果第八意识中正能量很多,那么筛选第七意识就是正的,反之就是负能量的,就错了。根基还是第八意识。

 

【第3.1段延申】如何才能修成佛性

Wenda20181116   23:00   点击阅读

问:有一个佛友反馈,他学习进度很慢,又有退缩的心理,那天他没学习,给自己放了一天假,本来想放半天,但中午从师兄那里回来,一直静不下心来,反思自己总是匆匆忙忙的,但什么也没弄好。晚上上香时,意念中出现:“好好学佛念经,好好修心修行。万法、万物、万事皆要应用佛性修心修行,每分每秒都要应用佛性修心修行,才能成就佛性。有阻碍,是因为没有应用佛性,珍惜分秒,应用佛性,才是把握当下,才能成就人生。”请问师父,这句话是菩萨说的吗?

答:菩萨说的(“万法、万物、万事皆要应用佛性修心修行,每分每秒都要应用佛性修心修行,才能成就佛性”,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修成佛性,就是要以菩萨为榜样,每一天做的事情、讲的话、想的事情都要以佛为准。不能吵架,不能嫉妒,不能小气,做人要实实在在,不要欺骗别人,那你才能成菩萨。你想想看,你讲的话、做的事情都像菩萨一样,那你还会怎么样啊?(明白了)

 

【第3.1段延申】如如不动

摘自2018年5月21日新加坡世界佛友见面会    点击阅读

人在生活当中还有四个境界。

一是痛而不言,就是自己痛了不说话,心里承受痛。无言不是不痛,而是面对悲痛和惨痛,有自己的人生观。

二是笑而不语,微笑具有排山倒海的力量。所以,人不管碰到什么事情,微微一笑有时候胜过千军万马。

三是迷而不失。淡定的人生,修行的人生,痴迷和失态都会离你而去。

四是惊而不乱。宠辱很难不惊,人的毛病:一开心,忘乎所以;一不开心,觉得这个世界都是悲惨的。所以要学会宠辱不惊,心惊则心动,而动中有静,惊而不乱,则具有智慧之美,这就是佛法经常给我们讲的“如如不动”。

 


【第4.1段原文】

所以在第一个思维之后,学佛人要懂得怎么来改变,就是当一个思维过后,第二个思维还没有开始想之前(两个思维的当中),就必须看清这是一个虚幻的世界。师父跟你们要举例子了,因为讲得很深。比方说,你今天在想佛法某一个问题的时候,比方说吃素,“吃素啊,吃素是蛮好的,但是吃素的人为什么吃蔬菜啊?蔬菜它也有生命的,植物也有生命的。”好,你的第一个意识已经开始想过了,第一个意识是“吃素很好”;第二个意识是“吃素,那么植物也有生命的,那么我们吃植物对不对?”这是第二个意识。在你第二个思维还没开始之前,你必须看清这是一个虚幻的世界,就是要认为第二个想法是错误的,你必须知道“我们不杀生而吃素”,所以你就把第二个思维——要跟进的那个思维,完全要回归到“一元”这个基本理论中,也就是回归到第一刚刚你认识到的“吃素是好的”这个理论当中,而不应该产生第二个虚拟的设想,那么用第三个正确的思维来取代第二个思维。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吵架,第一句骂出去之后,他知道这句话骂错了,他后面一定是一句比较软的话出来,不会跟人家继续吵了。听到大家说你不好,你第一个想法是“我怎么不好了?他们又在胡说了”,当你第二个思维想去跟他们评理、争论的时候,在这个想法还没出来之前,要马上感到“我要想通,我要取消第二个思维”,你马上就会想“谁都会被别人讲”,而用这个归还到本体的正能量的思维来打消第二个思维,实际上就是“寂然不动”。就是回到第一个思维当中,不要让第二个思维来扰乱第一个思维,这叫寂然不动。也就是说一个人冷静了,就算一句话讲错了,第二句千万不要再去弥补了,越弥补越糟糕,叫做“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第4.1段延申】关于六识田、七识田、八识田的问题

Wenda20170108A 27:35 点击阅读

女听众:师父《白话佛法》讲过,六识田中,七识田中,八识田中都有非常大的因。请问这几识田中存的因和果报有何区别?这几种识田中的业的大小比例有何区别呢?

台长答:第六意识是你感官意识,就是当你看到了,感觉到了,那是你的一种感觉。所以人家说“我的第六感觉特别好”,实际上就是你感官意识。第七意识,当你感官感觉到问题存在的时候,感觉到一定的严重性的时候,就进入你的第七意识。进入你的第七意识的时候,就不容易走掉了,因为这个时候是辨别意识。辨别意识就是来感觉你感觉的东西对不对,他是在辨别当中。当辨别出来特别可怕,这个事情形成了一个灾难了,或者你已经害怕,事情发生了,那么进入你的第八意识。进入你的第八意识阿赖耶识,就不大容易走掉了一个是感觉直接接收,第二个是辨别第七意识辨别,第八意识是储存,听得懂了吗?(听得懂。师父开示过,受刺激业障会进入八识田中。是否九识田是不生不灭的,业障永远不会进入呢?)是的。因为九识田中永远不生不灭的,因为它是本性来的,所以它是不会不干净的,只是第八意识太脏了之后,让他看不到第九意识了

 

【第4.1段延申延申】控制潜意识

摘自白话佛法开示第20集《在无常中寻找本性》 点击视频

要懂得潜意识是一种感觉,潜意识是一种感受到人生无奈、人生悲伤、人生的幸福,之所以存在着这些感觉,它都是幻化的。就犹如《金刚经》讲的“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些都是感觉。就像我们今天到饭店里吃顿饭,感觉这个饭店烧的味道非常好,有的人说“今天旅游到什么地方去,我感觉到很舒服、很开心”,那是一种感觉。感觉在瞬间就可以存在,在瞬间就可以磨灭

所以真正有智慧的是控制好自己的潜意识,不要让这种感觉进入到自己的内心深处,因为任何感觉都可以给你造成心灵的伤害。一种好的感觉可能会让你心里暂时得到安慰,但是不好的感觉可以在你的心中留存一辈子。我们很多年轻人,爸爸妈妈在家里打架、扔东西的时候,我们小的时候很害怕,那种感觉你可能会记一辈子的。如果你小时候爸爸妈妈把你带出去吃个好东西,你很快就会忘记。在心理学上来讲,那是一种感觉,那种feeling。感觉是一种虚幻的东西,感觉是不实在的东西,这就是佛陀告诉我们,我们心中不断地有感觉,又会不断地去磨灭它。我们拥有不断生出的问题,自己内心又在不断地回答它。我们不断地在产生那种好的和不好的感觉,又是在自己的否定和肯定中消失,所以一个人不要去相信人间幻化的东西,一切都会变化。

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到了一定的时候,修到自己的内心可以控制自己的外心。当自己的外心想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明明知道不如理不如法,你的内心就可以有一种正能量从八识田中出来,消除第七意识和第六意识的感官意识。比方说,“我今天可以赚这个人的钱”,那是你应该赚的你可以去赚,但是在你的八识田中,我们学佛人不能去赚那些老弱病残、穷人、经济上不是太好的人的钱,那么这个第八意识的存在就是否定了你的第七意识“只为自己赚钱”的概念,这样你就是正能量战胜了你的负能量,你就止念了,你就制止住自己不好的贪念和人间红尘中的杂念

 

 

【第4.1段延申】杂念进入第七意识开始分别,就不容易去掉了

摘自卢台长开示解答来信疑惑195  点击阅读

问:人的杂念多,是因为在六识、七识、八识田中进去的业障太多导致的吗?

答:人有劣根性,眼耳鼻舌身意造成污染,进入第六意识当中,然后慢慢进入深层意识,进入第七意识就不容易去掉了。任何人在分别好坏的时候,已经有一个自我概念—这个事情是好事还是坏事,我做的对还是错,虽然对错不能得到验证和证实,但是已经形成一种固定概念,不管正确还是错误,都进入第八意识。先守住管住眼耳鼻舌身意,慢慢才能不进入第八意识,不成为一个业障。

 

【第4.1段延申】第八意识是心王

摘自白话佛法开示第39集【证悟空性 照见五蕴】 点击视频

唯识论就是讲一切万法唯识——即你的意识八识(第八意识)为心王。什么是心王?进入了你的八识就很难改变,好的坏的全在你的内心中了。你的第八意识认为这是坏的,可能现实社会中是好的,但你不知道它是好的;你的第八意识觉得这个东西是臭的,别人吃了都很香,你仍然觉得是臭的,因为在第八意识已经固定了,所以你不会觉得它是香的。这就是人与人一种观念的区别。当你经常犯错,别人的第六意识受到刺激之后,第七意识的辨别识慢慢知道了,然后进入第八意识,就很难改变别人对你的看法。所以不能经常轮回地做错事情,不能经常轮回地许愿“我发愿,我再也怎么……”人要有骨气。你们有多少人都跪在菩萨面前发过愿,改了吗?你们看《佛子天地游记》中很多人被拉下去,说他们曾经学过佛,曾经想改过,但是最后没有改。为什么?劣根性。

师父跟你们讲,心王就是八识,千万不要进入第八意识。因为你的心就是你的意,人家说“这件事情你的心意如何”“你想过吗?你最后的意念是怎么样?”这个意识其实就是讲的第八意识。把心的意识的三个层次做一个分类、比方:你的心是大海,意念就像大海里的波浪,一个意念连着一个意念,你的思想不停,你的意念不停,在“大海”里,在你的心中翻起层层波涛,就像海面上的浪花一样。所以菩萨让我们要懂得万法唯心,万法唯识。无论如何,要守住自己的心。菩萨再三地让我们要修心,一开口就是修心;修就是修证,如果你能够把自己的心修证了,那你修心就成功了。

 

【第4.1段延申】意识是心中的蕴

摘自白话佛法广播讲座 第3集【意识是心中的蕰】 点击视频

佛法里讲,要经常关住自己的“门”,不要让人间的任何意识流入到你的内心。也就是说,眼睛不要去看不该看的东西,耳朵不要去听不该听的东西,鼻子不要去闻不该闻的东西。一个好孩子,眼睛去看了色情的东西,大脑马上就开始在第六意识、第七意识转变,然后产生一个淫念出来,进入你的第八意识,好了,你这个人就淫荡了。如果你今天鼻子去闻了,“这个烧烤特别香”,接下来进入你的第七意识“分别”,进入你的第八意识,你以后看见烧烤就想吃。如果你觉得你的身体“我喜欢舒服”,慢慢地时间长了,就进入你的深层意识第八意识,你整天想舒服。所以佛法叫你们关住自己的“门窗”,也就是说眼睛不要乱看,嘴巴不要乱说,耳朵不要乱听,鼻子不要乱闻,身体不要乱动,意念不要乱想,这就是关住你们的“门窗”,然后你在内心世界的“蕴”才会干净。

 

【第4.1段延申】起心动念都是业

摘自《白话佛法八》第14篇【控制杂念 随遇而安】  点击阅读

当一个人在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他为什么会做错?因为他有前念。前念是怎么来的呢?比方说,我很不喜欢这个人,今天人家到我这里来说他坏,明天这个人又来说他不好,你的前念已经对他不好了,所以,当这件事情对你不利的时候,你的第一个念头出来就是这个人是坏人,那么你已经因为你的这个概念把你这件事情弄砸了,你的前念主控着你的今念和后念。因为每一个人的起心动念都是罪孽啊,明白吗?都是造业,讲得通俗一点就是,动好的念头是造好的善业,动坏的念头是造坏的恶业,那么这个业就是你的因果报应。

 

没有念头是最好的,你只要念头一起,你已经在造业。讲得再具体一点,不去动小脑筋,你就不会造业;不去想东想西,就没有念头,你就不会造业。最好的方法是坐在佛堂念经的时候没有业,因为我没有念头,看见谁我都像没有看见一样,你就不会造业。我一看见他了,“哎哟,这个人是好人”,善业种进去了;看见另一个人,“这个人是坏人”,恶业种进去了,听得懂吗?这个业造起来可快呢,连装傻都是没有用的,因为装傻是在你有了念头之后,你才装出那个没有念头的样子,那你念头已经是在造业了。看着人家都没有反应,你就不会造业,你们不相信问问小朱,他看见人,他会想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吗?他不会这么想的,所以他不造业,师父给你们讲得很精辟啊。要学佛就要学会无念,没有念头。你要将所有的念头用观无相,观就是看,你要把所有的念头都看成是根本没有的东西就算我有一个念头,念头过后就是没有念头,明白吗?看出来无相、去无相、观无相。这件事情来了,我没有什么相,就是我没有对它有看法,我认为它根本没有事情;这件事情去了,我没有感觉,它怎么走了?就像很多人一样,来的时候这样,去的时候那样,实际上都是一样,这就是无念,没有念头了。

 


【第5.1段原文】

在第一思维刚开始的时候,就能马上找到事物的本性,找到佛性,然后把自己的思维迁移到不动的清净境界。也就是什么?把自己的思维还是放在最干净的地方,控制自己心理的状态。这就是佛教界经常讲的“止观”,叫你不要再看下去了;叫你“止语”,不要再去讲了。这就是参禅,这就是六波罗蜜中的忍辱之心。佛家的思想观念讲的是,当意念一起的时候,就要有修养和精进忍辱心,又要有寂静的功德。明明知道欲念会让你上火、争吵,你要用自己寂静的冷静心,把自己内心的一种膨胀的怒火压下去,去纠正它,从而形成忍辱之心。佛法讲来讲去,讲到后来就是做人,你有这种内在的理解力,你还会跟别人吵架吗?还会跟人家闹吗?自古以来就有很多高僧大德就是靠着内涵、内修、禅定,在这个世界上破除了多少贡高我慢,破除了多少贪瞋痴慢疑。这就是内在的心要像金刚般若一样如如不动。

 

【第5.1段延申】关于止念和定念

摘自第19集【远离六贼,拥有禅定】   点击视频

真正的修行就是要停止一切人间的小我思维。很多人碰到事情就动小脑筋,都是小我的思维,所以要修出定,慢慢地有定性出来,你才能从意念、杂念开始,慢慢进入到止念,止念之后才能定念。我们定的是什么样的念头?定的是佛陀佛法传给我们的正信正念,定在了这个正念上,才有正确的修行的智慧。所以学佛人要懂得止念、定念,停止自己的杂念,定住自己的正信正念。当你能够定得住自己杂念横飞的时候,慢慢地就会连一种杂念的念头都不会有了,这才叫做定,这是不容易的。

 

【第5.1段延申】关于止念和定念

摘自《白话佛法四》第40篇【修止念到定念】  点击阅读

当你们修到定出来的时候,那才能叫修得好。修心要修到定。什么叫定?就是能够定得住。如果定不住,就是你的修为还不够。你人间的思维太多了,没有用佛法、佛理来思维自己,所以定力就不够。当你修到定出来的时候,就是等于从止念到定念只有停止自己的念头,才能把自己的念头定住。比如这个汽车在开,你先叫它停止,它才能停下来。先叫它止,就是刹车踩下去之后止住了,它才能停(定)得下来。当我们人很烦恼的时候,很不开心的时候,首先要让自己把念头停掉,“我不想了,这事情过去就过去了,没有问题了。我想通了”。先止念,然后你这个念头才会定下来,你就不会烦恼了、不会生气了、不会恐惧了。

 

【第5.1段延申】开悟才能止念

摘自台长开示佛友玄学问题(八)2014-11-16    点击阅读

答:实际上一个人要想停止自己的念头很不容易。大家想一想,当你看见喜欢吃的东西,你说我不吃,停止念头很难啊。当你想做某一件事情,你要停止自己的念头,也是非常地难啊!止念实际上要有个悟境在里面,如果你没有开悟的境界,你是停止不了你的念头的,所以能够止念的人,他就是学得比较好的佛友。所以要克制自己没有贪心,他就要学会制止自己的各种念头,让自己觉得这个世界是梦幻世界,你的念头觉得无所谓了,没有关系了,人生就是如此,我随缘吧,你的念头就慢慢地开始停止了

 

【第5.1段延申】寂定于心

wenda20170709A   31:17   点击阅读

女听众:师父,上次您解释的《白话佛法》第五册第二十篇,“实际上用心的人,做任何事情就是个寂静的‘寂’字。所以学佛,修心是最重要的,如果一个人能够把心修好了,他就能把娑婆世界的很多物质变为寂灭。”“师父给大家讲‘寂定于心’。寂是什么?就是寂静的寂,定于心就是要安静。一个修心的人如果能够安静的话,主要是从心开始出发的。为什么很多人修心修得不好?因为在生活当中他本身就是一个定不下心来的人。他想要寂静,他才能定下心来,所以叫寂定于心。我们说‘寂灭’,如果一个修心的人在心中能够定下心来,他的寂一定是很重要的。我经常问修心的人:‘你的心是不是全部集中在一个点上?’”

台长答:寂灭的意思就是说,你把心归拢起来,收在一起把心收起来,不要太散乱。你看很多精神不好的人,为什么叫“分裂症”?因为精神散乱,叫“精神分裂症”。“寂”就是把它聚在一起

听众问:“灭”呢?

台长答:聚在一起不要有这个念头,安静下来,把这个念头都灭掉,明白了吗?我问你,法师打坐,meditation[注:冥想],他们首先把脑子里杂念全部去掉,就叫“寂”。然后,修心,坐在那里时间长了,无我了,无人相了,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了,连自己都找不到了,是不是寂灭了?自己都灭掉了,没了。这个就叫超脱你自己“人”的境界了,明白了吗?

 

【第5.1段延申】去除妄心

摘自《白话佛法二》第42篇【运用智慧德能 调节调柔寂静】  点击阅读

这颗心不要妄动了,这个心要守得住才能修好心,你的心守不住,妄动了,怎么办?就是要调柔调顺,还有寂静,就是要把自己的心安静下来,什么事情都不当一回事。师父告诉你们在这个社会当中,要保持秒秒安详,如果每一秒都能很安详,你就能保持这个寂静的心。每一秒都能安详的人,这个人就是一个非常非常有修为的人,他的意念是非常的高尚,他的观念也是非常的高尚,因为他把什么都看穿了,心很平静,世界上没有任何事情能让他心胸荡漾。只有当心安静下来了,才能克服自己身上的毛病,贪瞋痴。要把自己妄动之心克服住,要去除非愿的理想,不能达到的愿望就是非愿的理想。

 

【第5.1段延申延申】静能生慧 转识成识

摘自 白话佛法广播讲座第4集【转念成善,转识成智】 点击视频

学佛人必须心里明白,一个人只有在安静的时候,才能听到、听清楚外面任何的杂音是什么,才能看到心里,知道自己的心里到底在想什么。你们现在不安静地坐着听,你们永远不知道你们心里到底在想什么,你听不到自己内心的声音。一个有智慧的人,不是注重外表,而是要看到自己内心的深处。

 

学菩萨,就是要用智慧去看人间的一切事物。智慧从哪里来的?安静,静能生慧。一个能安静的人一定有智慧;碰到什么事情就跳、碰到什么事情就闹的人,智慧早就远离他了。智慧从内心中来。一个人如果用智慧来看问题,就会吸收到知识,就会关注自己的根,那个根就是阿摩罗识,就会让智慧的萌芽、本性的般若慢慢地长大、长得快。

 

师父今天还要跟你们说怎么样来转识成智。一个人的意识产生不好的杂念,要赶快把它转变,变成智慧。比方说,你因为听到别人讲你,很不开心,当你看到他的时候,就给他眼色看,你就对他不好,表情冷漠,给他一种冷脸看,你这个意识是非常不对的。菩萨说要把这些东西转为智慧。怎么转呢?你脑子里要想:“今天他讲我,我明天还想不想让他讲我?不想了。”好,既然他今天讲你,对你是误解,或者你的确是不好,没关系,要转识成智,要转变自己的意识,变成智慧,“今天他讲我不好,我还要对他好,他明天就不讲我了;如果今天因为他给我脸看,讲了不好,我就不理他,我就给他脸看,明天他不是讲我了,那是骂我了”。你这么一想,你冲着他很客气地笑笑,对他还是像不知道他讲过你一样,是不是他明天可能讲讲,没意思了,就不讲你了?他不讲你,你是不是拥有智慧了?你今天给他脸看,好像是报复了,但是他明天、后天还会对你更多地报复,讲你不好。你到底想让别人讲你不好,还是想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转识成智。

 

【第5.1段延申延申】

摘自白话佛法广播讲座第43集【缘起性空 不执着缘】  点击视频

缘起性空,真空妙有,缘分起了,这个本性就空了,但是真空呢,你说这个世界上,什么事情真的空到底了?没有。你还有房子,这个空是什么,妙有,就是为了让你能够理解这些佛法,理解这些悟性,而存在于虚幻世界当中的一种物质,所以这种物质在佛法界讲,叫非物质,不是真实存在的物质,是非物质。所以每一个人念头当中要经常想,这个世界没有一样东西是长久的,所以我不要生气,今天还能跟你在一起,感恩;今天离开你了,谢谢人家,感恩他曾经帮助过你,永远要学会感恩,感恩父母亲给了我们一个身体,让我们在这个人间能够活这么多岁数,所以我们要保护好自己的慧命,不要做错事情,不要让人家伤害我们的身体,也不要自己去用自己的身体,去伤害别人,所以在这个世界上,你只要记住这是无常的,没有长久的,你心里慢慢地就会无我了,所以佛法界叫无常无我,你知道这件事情是不长久的,你一定不会对自己太重视,因为觉得这是我的,这是我的,不是你的,我一定要占有它,那么你慢慢慢慢地,你就我相,就执著了,所以这个念念无常。

 

【无思 无为 寂静】

< 白话佛法共修分享